第328章 申包胥哭秦庭(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七年)
拯救楚国的生力军就是秦国。
之前,我们已经讲过,根据此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大局面,核心的敌对两大阵营,还应该是晋国和楚国的对抗。
但是,这两个国家谁也灭不了谁,怎么办,他们只能各自寻找自己的同盟军来对抗对方。晋国找的就是吴国,从而展开了吴楚的争锋,转移了晋、楚直接对抗的矛盾焦点。
当然,楚国也不是吃白饭的,他们找到了秦国,让秦国不停的与晋国争锋,从背后狠狠的拖住了晋国的后退。
因此,“楚国和秦国”对抗“晋国和吴国”,这就是当时的大局面。看历史,就要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思考,绝不是从一个事件的局部来看问题,楚国,如果被晋国集团灭亡,秦国失去了同盟军,下一个就是秦国遭难了。
因此,对抗吴国的这次伐楚,自然就是秦国这只生力军了。
可是谁去求助,尤其是在目前楚国已经惨败的状态下,秦国还能不能出兵?秦国的政策是集中力量全面应对即将到来的对秦国不利局面?还是断然出兵,主动化解不利的局面?这都是问题,这个出使的人,必须是大智大勇之人,很难选。
话,还要从伍子胥身上起,还要从当年伍子胥从楚国逃难的时候起——
当年,伍子胥和楚国的申包胥,从就是好朋友。
之后,伍子胥逃跑的时候,在前往郑国的路上遇到了出差的申包胥,他们也算是偶遇了,知心的朋友见面,痛苦的倾诉就是很自然的了,两个人刚一坐下,伍子胥就抱着申包胥的肩膀,哭诉了自己家庭的灾难,以及楚平王的残暴和无情,情到深处,刻骨仇恨的感觉升腾,伍子胥对着申包胥愤恨的发誓:
我一定要灭亡楚国。
申包胥很同情伍子胥一家的灾难,但是他也是楚国的臣子,此时不能什么,既然伍子胥谈到了要灭亡楚国,这就不单纯是私事了,而是国事,过去的人对这一点分的很清楚。
申包胥当然知道这个道理。
如果他现在站在伍子胥的角度上,和好朋友一起痛骂楚王,当然是成全了朋友之间的友谊,但是必定会失去了对君王的忠义之情和国家的大义,这又和他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相违背。
但是,反过来。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站在楚王的角度上,再来一番君君臣臣的理论,估计正处在愤怒定点的好朋友伍子胥,肯定会当场和他翻脸的。伍子胥会想:我们家里遭到这样的大难,你还拿出一番假惺惺的仁义道德的理论来教,这就是站着话不腰痛。
于是,申包胥只好无奈的拍拍伍子胥的肩膀,苦笑着:
“兄弟,什么话也别了,你好好的努力吧。”
伍子胥悲愤之中并没有理解申包胥的这一番深意,错误的理解了申包胥话语的意思,以为申包胥也很支持自己,就很感激的看着申包胥,狠狠的握住了他的双。
申包胥一看伍子胥的这个神情,再看着伍子胥严重赞许的眼光,申包胥感觉伍子胥可能误会自己的意思了,自己需要再些什么,于是,申包胥接着就:
“灭不灭掉楚国,那是你自己的志向,我不好什么。
不过,你要是能够灭亡楚国,作为楚国的臣子,我就一定要复兴楚国,这是国家的国家大义,这和与你与国君之间个人恩怨有根本区别。”
伍子胥当时也没注意这个话语,一场悲悲切切的偶遇后,就踏上了流亡之路。
事情就这样的撂下了。
许多年后,坚忍不拔的伍子胥,真的获得了吴国的支持,一举把楚昭王给赶跑了,而且在伍子胥的带领下占领了楚国的郢都,楚国已经是名存实亡,危在旦夕了。
伍子胥的这一连串风生水起的行动,震动了当年的申包胥,他也是个非常执拗的大臣,既然你伍子胥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下面就该我申包胥登场了,申包胥也开始履行自己的诺言了,所以,马上收拾行李,直接前往秦国去请求救兵。
前面已经了,秦国和楚国是常年对抗晋国的一对盟友关系的国家,此时除了秦国外,恐怕没有其他的力量能够和吴国力量对抗,所以前往秦国求救,申包胥选点很正确。
当申包胥到了秦国后,秦国对于当前的楚国状况也很关心,急切的需要各种信息,听楚国的臣子申包胥来到了秦国,秦君亲自接见,详细的询问事情的经过,申包胥面见了秦君,就:
“尊敬的秦君:
现在的吴国,就如同是一条凶猛的野猪,也是一条巨大的贪吃蛇,一再的吞吃比自己地位高的上国,这种祸害,就从楚国开始了。
现在,我们的国君失守了自己的国家,流亡在荒野之中,很是悲惨,因此就派我来向秦国告急和求救,我们的楚昭王:
吴国本是夷人,本性就是贪得无厌,如果一旦吴国吞并了楚国后,就成为了秦国的邻居,那以后就是秦国的祸难了,就将是秦国边境以后的祸难。
趁着现在吴国现在还没有真正的灭亡楚国,秦国可以前来与吴国争雄,并且可以分割到自己愿意想得到的土地。
要是楚国就此灭亡了,我们楚国就是秦国的土地了,如果秦国能够降服吴国这个恶棍,并且用自己的威严安抚我们楚国,我们楚国将永远听从秦国的命令,你就是以后我们楚国的大哥了。”
秦国的秦哀公不是傻瓜,这样重大的事情,不可能仅依据一个申包胥的夸夸其谈,就决定出兵征伐。俗话:兵者,国家之大事也。这需要权衡利弊,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的事情,因此,就非常客气的派人向申包胥致谢,:
“我们的国君听到了楚国的命令了,你先安顿下来,我们需要召开政治常委的会议,研究一下,然后再把商量的结果告诉你。”
申包胥一听,就当场嚎啕大哭,:
“我们的国君现在还在荒郊野外遭受灾难,还没有安顿的地方,作为我这个下臣,怎么敢到高级宾馆的馆舍中休息,楚国危在旦夕,十万火急,我就站你们的王宫的大门外等候就可以了。”
秦国也没有办法,你非要这样,就随便吧。
从此以后,申包胥日夜的站在秦王宫的院墙外,时时的嚎哭,日夜不断,连续七天没喝过一口水,没吃过一顿饭。这估计是添油加醋的形容罢了,不用七天,如果是三、四天不吃饭,而且还嚎哭,还站着,这都是体力活,恐怕早就昏过去了。
不过,为了形容申包胥的衷心,这样形容也不无不可。
看到了申包胥这个样子,王宫内的秦哀公看到这样衷心的臣子,也非常的感动,亲自吟唱——
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经的大意就是:
谁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衬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准备!
谁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申包胥听到秦君的吟唱后,就激动的连续的磕了九次的头,然后才进入秦王宫后,坐下与秦王商谈具体的事情,秦国开始出兵救助楚国。
申包胥的这种精神确实令人感动,左传这样记载:“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这就是一个比喻的意思,一个正常的人,七天站在那里,不睡觉,不喝水,不吃饭,估计肯定是超人,这个世界纪录估计现在也没有人能够打破。
而且,秦国出兵应该还是根据当时的政治局面,还是判断出兵最有利,所以在借着申包胥的这个驴子,下了坡。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是申包胥哭死,秦国也不会出兵的。不过这样一来,就成全了申包胥这个大臣,也让申包胥和伍子胥之间的故事丰满起来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