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鲁国伐郑,孔子出仕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九年)

A+A-

    鲁定公六年,鲁国征伐郑国。

    为什么鲁国要去征伐郑国呢,鲁国和郑国有什么矛盾?其实答案很清楚,鲁国和郑国没有刻骨仇恨,鲁国之所以征伐郑国,完全是接受了晋国的命令,大哥发布命令了,弟自然要遵守,于是鲁国就讨伐了郑国。

    郑国到底干了什么事情,让晋国这样的生气?

    因为,这一年的春天,郑国把自己的死敌许国给灭亡了,未经大哥同意,在没有很正当的理由下,擅自灭绝一个诸侯国,无论这个诸侯国多吗,都不是件事。

    这个许国真是倒霉,碰上郑国这样的一个邻居。

    当年,我们应该还记得,在郑国全盛的春秋初期,霸王郑庄公就看上了鲁国在许国的一块别墅用地,而且向鲁国提出来,郑国愿意用郑国在泰山祭祀用的休息用地,更换鲁国在许国的这块觐见周王的休息用地(详见鲁隐公时代的记录)。

    这两个地方,都是郑国和鲁国的飞地。

    所以,两国最终一拍即合,达成的换地协议,这样一来,在许国的领土内,就有一块郑国的飞地了,这就算是镶嵌在许国这个国家中的一个很麻烦的隐患吧。

    在鲁国拥有这款飞地的时候,鲁国就是用来朝见周天子使用,平常并不十分管理和看重,但是郑国就不一样了,他本身就靠近周天子,不需要转道许国休息,要求和鲁国更换此地,就是看上了这块地的位置了,有了贪心。

    于是,郑国三天两头的在这个地方找麻烦,搞建设,搞扩展,移民居住,蚕食许国,就像是现在世界中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关系吧。

    许国弱,根本就斗不过郑国,么有办法,许国靠着楚国近,最后只好依附于楚国这个南方的大哥,才得以生存。所以郑国每次虎视眈眈的想揍许国的时候,都是楚国这个大哥出面给解决。

    没办法,楚国也不能整天的缠在这个事情上,所以许国很悲惨,为了避开这个郑国的强哥哥,始终处在了搬家的过程中:

    ,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6年,许国被楚国强行搬迁到了叶地,企图避开郑国;

    2,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许国又迁到了夷邑,即城父,再次的靠近了楚国;

    3,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许国又被楚国搬迁到了析地,即白羽,再次的南迁;

    4,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许国又搬迁到了容城,即河南的鲁山县城。

    打不过你郑国,只能是逃跑了。

    可是,许国越逃越向南方,最后都搬到楚国境内了。

    本来,许国认为有了楚国这颗大树,总算还会让许国活着,很不幸,俗话: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就在许国最后一次的搬迁后,正好就是楚国被吴国打的丢盔卸甲,已经是国破人亡的时候,这个保护许国的大哥,已经没有保护他了能力了。于是,郑国找到了这个会,在今年一举消灭了许国。

    楚国已经是帮不上忙了,但是晋国为什么生气了?

    因为,许国是“晋楚弭兵之盟”中,参与签订和平条约的诸侯国之一,虽然楚国被吴国打败了,但是并没有和中原诸侯打仗,也没有和中原的晋国大哥打仗。因此,楚国与中原诸侯弭兵之盟的条约还在生效期限中。也就是:楚国这个大哥完了,但是晋国这个大哥还在,你郑国灭掉同盟国许国,怎么也得打个招呼吧,霸王硬上弓,就这样干了?

    于是,晋国大哥很是生气,没有打招呼就断然的干死了一个弟,这是很严重的事件,所以就命令鲁国去征伐郑国。

    鲁国其实也不愿意掺这趟浑水。

    郑国灭不灭许国,和鲁国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但是没办法,大哥命令必须遵守,鲁国只好出兵,打着正义的口号,出兵占领了郑国的“匡地”,然后又进攻了郑国的“胥靡”城邑,但是战争就是这样,总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次鲁国前往征伐郑国,必须从卫国领土路过,鲁国当时感觉都是一个同盟体系中的友好国家,又是接受联盟大哥晋国的命令,就没有向卫国正式的通过外交途径办理借道续,也就是“假途”的意思,这个借道,我们在前面多次了,是个很严重的国际事件,往里,是目中无人啊,上纲上线的,就是侵略。

    卫国很生气。

    但是,由于鲁国和卫国也是多年的友好盟邦,当年,鲁国、卫国、莒国三家联合抗齐,上演过一场兄弟亲密无间的好戏,被称为是“三国联合抗齐”,因此,鲁国和卫国具有良好的历史友好根源。

    山东人的性格就是这样,既然大家都是弟兄,就别叨叨那些繁文缛节的琐碎礼节了,到了一起,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谁叫我们都是拜把子的弟兄来。

    所以,担任这次带兵出征的大将阳虎,也没有在意这个事情,直接把卫国当成自己家了。尤其是在军队返回鲁国的时候,阳虎就让季桓子和孟懿子,这两个分别代表季孙氏和孟氏两大家族的宗主,直接带兵从卫国的国都南门穿越到东门,并住在了卫国和鲁国之间的“豚泽”休整。

    估计是连招呼都没打。

    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很生气,这是干什么,没有打招呼就擅自穿越我们的国都,这不是开玩笑吗,万一有什么变故,我们卫国岂不是成了刀下鬼?俗话: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你们山东人在我们国家里,牛皮哄哄的穿来穿去,如入无人之境,甚至连个酒席都不请,太没有礼貌了,这是干什么!

    卫灵公越想越生气。

    于是,卫国就准备派兵追击攻打鲁军。

    幸亏卫国已经退休的老臣公叔文子知道了,赶快开这自己的高级马车,亲自到了卫灵公那里劝阻:

    “这和鲁国没有关系,主要是晋国安排的不好,而且也是阳虎这个人太不懂道理了,这样正好,也就是等于在增添阳虎的罪恶,我们何必再和鲁国翻脸,反正这次也没发生大事,就睁一眼闭一眼吧,和平是来之不易的。”

    卫灵公才算是咽下了这口恶气。

    其实,这里面的关节,季桓子还年轻,可能是没有意识到,但是孟懿子已经是多次的参与了鲁国的动荡了,也渐渐的成熟了,就很知道这里面阳虎的问题,他估计这个阳虎,早晚会被驱逐的,甚至于在前往晋国汇报这次征伐郑国的工作时,还专门的找到了晋国的范献子求情,准备为阳虎留一条后路。

    这年的夏天,鲁国派了季桓子前往晋国去汇报伐郑的工作,敬献俘虏等。阳虎就强令孟懿子也去,顺便给晋国的国君夫人送礼,讨好晋国,孟懿子没办法,只能跟着前往。

    晋国摆开酒席招待这两个人。

    孟懿子站在酒席外面对晋国的范献子:

    “如果阳虎无法在鲁国站住脚跟的时候,流亡到晋国,如果不让他当你们的中军司马的话,就有先君(曾经流亡在晋国鲁昭公)作证。”

    范献子很吃惊的:“我们国家的官职都要选择合适的人担当,我怎么能够做主决定啊!”

    孟懿子嘿嘿笑着不话了。

    事后,范献子对赵简子:“我看孟懿子这样的话,不是没有根源的,看来鲁国人已经厌恶阳虎了,孟懿子已经看出了征兆,分析阳虎可能会流亡到晋国,所以强行为他寻求爵位,以便他能前来啊。”

    阳虎这次伐郑出征获得胜利,算是为国家立了大功,回来后为了继续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强行与鲁定公和“三桓”一起,进行了三次的盟誓,和鲁国的其他大臣们,在亳社进行盟誓,在五父之衢,进行了诅咒。看来这个阳虎很是迷信,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稳固自己的权利地位。

    阳虎从形式上算是获得了鲁国军事上的大权。

    但是阳虎也知道自己底子不厚,宗族的力量不强,显得有些势单力孤,光凭着盟誓有些不踏实。于是,就考虑着提拔一些不得志或是身份卑微的名流贤士、寒门子弟来辅佐自己。

    这样一来,就给一个人提供了会。

    而且这个人是中华民族上最有名的先哲:孔子。

    也就是这时,孔丘在阳虎的力邀下,进入了鲁国政坛。所以,我们伟大的先哲孔子能够进入鲁国政坛,还要感谢阳虎一下。

    千万要搞明白这个历史渊源。

    关于孔子上台后的一些列事迹,我们后面再,现在还要鲁国有随后发生的与齐国的战斗,齐鲁之战。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