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孔子的理想:堕三都(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春秋第二百二十五年)

A+A-

    既然前面到了孔子,我们就再讲讲孔子的另一个故事:堕三都。

    因为这个故事直接和孔子的流亡有关系,也解释了鲁君和“三桓”之间的激烈政治斗争的情况。

    至于这个“堕三都”的年代,是发生在鲁定公十二年期间,也是发生在这个阶段的鲁国大事。

    前面了,鲁国的“三桓”政治势力盘根错节,三个宗族分别都有自己的采邑,也就是宗族自己的都邑,也就是家族根据地的意思,统称为:三都。即: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成邑”、叔孙氏的“郈邑”。

    这都是“三桓”各家宗族的根据地。

    周朝有一条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高度不得超过尺,超过了就是违反了规矩,其实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他们据城造反,也便于征伐者的攻取,因而建立了这条规定。

    但是,随着周王室的衰落,一些诸侯和卿士、贵族早已经打破了这个制度,纷纷的加高、加厚、加大自己采邑的城墙防御。这样一来,不但违反周王朝的法律的规定,其实,对于宗主管理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困难,体现在鲁国“三桓”身上,他们的都邑都是存在着超建的违章部分。

    所谓的“堕三都”,不是完全的将都邑的城墙拆毁,那也不对,而是拆掉都邑城墙多出尺的违章部分。

    因此,后来有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在反映这段故事的时候,表现的确是拆掉整个的城墙,这是错误的。

    遵守礼制本身是个硬性的规定。

    但是,这里面就有了一个问题,如果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制,虽然保证了鲁君君王的统治权威,维护的周礼的规定,拆掉了三都多余的部分,但就必然会造成城墙的防御弱点,这样的一个情况,对于都邑位置在国内中心地带的贵族来,还可以理解。可是,如果卿士贵族的都邑,若地处国家的边境地区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在那样一个战乱横行的年代里面,各国诸侯又时刻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发生,削弱了边境城邑的防守力量,到底是维护君权重要,还是维护国家国防力量重要,这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问题。

    孔子只想到了周礼,没有想到这些矛盾。

    当年,鲁昭公十二年,季孙氏的家臣南蒯之乱,就是占据了季孙氏都邑“费邑”作乱,给季孙氏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到了现在的鲁定公十年期间,叔孙氏“郈邑”也发生了动乱,此时的叔孙氏宗主武叔和孟氏宗主孟懿子,一起联合攻打叛乱的郈邑,连续两次都没有攻打下来,最后还是驷赤忽悠,才吓跑了叛乱的侯犯,并且,经过洽谈,齐国才将郈邑又还给了鲁国。

    这个郈邑,就在鲁国和齐国边境交界的地方,所以“三桓”的都城,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也是鲁国边境的重要城镇,同样也是地方武装割据的最佳根据地。

    对此,叔孙氏和季孙氏都感受深刻。

    孔子认为:现在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的大夫,他们的三都,都是违反了这一项的规章制度,因为他们的权势太大了,为了贯彻礼制,请国家批准毁坏让他们三家的都城,来削减他们的权势,以强化公室的权威。

    孔子提出的这个建议,肯定会获得了鲁定公的允许。

    起初,“三桓”的现在宗主,季孙斯和叔孙州仇、仲孙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势力,削弱自己宰邑的权利,以便于更好的控制他们,所以,也支持“堕三都”的计划。

    现在,叔孙氏经过侯犯之乱,也认识到了要控制宰邑的重要性,不能让其任意的发展,否则,甚至连自己也控制不了,因此也同意“堕三都”的计划了。

    三桓中,有两桓同意拆除违章建筑的计划,真是个好现象。

    孔子做为鲁国的大司寇,为了加强君权,借着现在的良好时,就派仲由进行“堕毁三都”的实际工作。这个仲由,就是孔子的著名学生,他的另一个名字叫:子路。

    前面了,由于叔孙氏因为刚刚碰上了自己采邑郈邑的叛乱,于是很是支持这个决定,因此就首先主动的堕毁叔孙氏的郈邑,“一桓”的都邑拆毁了。

    子路当时是季孙氏的家宰,当然可以代表季孙氏家族来执行这个决定,当看到叔孙氏的积极行动后,子路很是高兴,也就开始着准备拆毁季孙氏的费邑。

    只要是这个“费邑”拆了,剩下的孟氏的“成邑”就好办多了。因为,孟氏本身在三桓中的势力最弱,其次,若两都已经拆掉,只剩孟氏的,他肯定也是孤掌难鸣。

    似乎,孔子伟大的事业正在顺利的进行中。

    可是,事情却出现了意外,准备第二个将要被拆毁的“费邑”的邑宰公山不狃,不愿意了,他自己本身就是“费邑”的城宰,若拆掉了费邑,自己的势力肯定会受到极大的损害?谁都愿意保留既得的利益,公山不狃也不例外。

    所以,公山不狃就纠结了季孙氏的叔孙辄一起,起兵反鲁,反抗这次的“堕三都”的活动。这个叔孙辄本身就有相当季孙氏宗主的想法,只不过因为阳虎的失误,才鸡飞蛋打,因此和公山不狃一拍即合,公山不狃为了权利而战,叔孙辄为了季孙氏家族而战。

    他们带领着“费邑”的军士们,突然袭击,一下子攻入了鲁国国都曲阜。

    叛乱者来了,鲁定公和季孙氏的宗主季孙斯(季桓子)、孟氏的宗主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氏的宗主叔孙州仇(叔孙武叔),一起躲在季孙氏的家里面,并登上了他家里面的武子之台,也就是用于防守家门的高台。

    费邑的叛乱部队,攻打了半天,也没有攻打下来,你想,上面都是鲁国的大佬,下面的守卫士兵,还不得拼命。

    此时,鲁国的军队也接到消息,赶到了季孙氏的家中,鲁君算是有了增援的兵力,但是危险还没有过去。跟着前来的孔子,命令鲁国的将军申句须、乐颀率军下台,攻击费邑的部队,击败了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逃到齐国。

    于是,费邑经过这场动乱后,还是被拆掉了,这就是拆了第二都了。革命的事业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似乎就要成功了。

    当负责拆城的工程人员来到了孟氏的“成邑”时候,孟氏的城邑城宰公敛处父,对孟氏的宗主孟懿子:

    “亲爱的宗主啊,拆毁城邑的城墙,齐国的军队马上就会抵达我们鲁国的北门,这不是自毁长城吗?

    而且,这也是我们孟氏的最后保障,没有了成邑,就等于没有了孟氏,别听他们乱搀和,孔子一届书生,只知道仁义礼智,耍嘴皮子,他不知道国家的国防力量和轻视宗族的势力,这才是导致这个事件的基础。

    这样吧,你就假装不知道这回事情,我不打算拆掉成邑,让我来当钉子户。”

    鲁定公眼看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就要实现了,没想到最后碰上了“超级钉子户”,所以,鲁君不干了,工作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不能半途而废,要咬牙坚持下去。

    于是,鲁定公就亲自带兵包围了成邑,但是很遗憾,鲁君来了也白给,忙活了半天,也并没有攻下成邑,无奈之下,也不好整天的包围和围困,成邑虽是孟氏的都邑,但是也是鲁国的城邑,城邑里面的老百姓,既是孟氏的氏族成员,还是鲁国的老百姓,所以,也就只好不了了之了。

    这样可坏了,好了是三个都邑都拆,现在倒好,拆了两个势力最强的,剩下一个势力最弱的没拆,这是干什么,这是帮助孟氏打压季孙氏和叔孙氏的节奏。

    所以,孔子因为这个工作没彻底完成,就出现的这样的问题,这可是平衡国家政治权利的问题,可不是事儿。

    从此,被拆掉了都城的季孙氏和叔孙氏,再加上不愿意拆迁的孟氏,还是“三桓”,全都恨死了孔子。

    孔子没有实力去对抗“三桓”,本来支持孔子的鲁定公也开始装聋作哑,因为他也不敢得罪“三桓”,孔子的地位很尴尬,他没有势力对抗盘根错节的三桓势力,在鲁国的政治舞台上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孔子此时,就像是昙花一现般的无奈,既美丽,又短暂。

    孔子离开鲁国的政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否则,在杀戮就像是玩一样的那个年代,估计,不久,孔子就会命丧家中,这都是摆在面前的事情了。

    孔子,多聪明,在生命和流亡之间,孔子很快就作出了选择。千万不要错误的理解为,孔子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没有实现,而愤懑的辞职,这似乎是孔子占主动,其实,孔子是为了保命,而四处流浪的。

    不久之后,孔子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鲁国,用实际行动来抒发自己对鲁国政坛的不满,开始周游列国,拉开了伟大的磨练历程的序幕。

    所以,孔子的想法很好,很美丽。

    但是,孔子的美好梦想,都是需要建立在全世界共同和平的理论下,建立在周王朝高度权威的基础上,建立在一定社会有序的秩序里,才有可能会实现的理想政策。

    在那个“权利和战争、欲望、争霸”纷飞的年代里面,这个“堕三都”的行为,是否可行,令人质疑。

    所以,孔子只能是伟大的教育家和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政治家。

    因为孔子既不是管仲,也不是赵盾,更不是子产和晏子,他们才是政治家。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