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叔孙氏之乱(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秋第二百二十三年)

A+A-

    鲁定公九年和十年很热闹。

    齐鲁交战,齐晋交战、晋卫交战,三场战斗,打的不亦乐乎。

    接着就是齐鲁的“夹谷会盟”,孔子登场,鲁国出现了新的气象,我们知道鲁国有一个政治痼疾,这就是“三桓”专权,其中季孙氏已经是日落西山,尤其是经过阳虎之变后,势力大损。

    剩下来得最弱的一桓是孟氏,也只能是跟着“打酱油”的角色,跟着乱混,“三桓”中其他两桓在,孟氏就在,如果其他两桓出问题,孟氏就是独木难支。

    因此,在季孙氏衰落的情况下,叔孙氏这一枝子就很重要了,如果叔孙氏势力下降,对于孔子主张的削弱“三桓”的政治愿望,就是很大的有利局面。

    鲁国暂时出现了新的气象,和局面的转换,鲁国的改革,在孔子的操办下,开始提上了日程。

    因此,在我们讲述孔子采取“堕三都”的行动之前,还要鲁国叔孙氏这一枝子的状态,也算是告诉我们,为何孔子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向“三桓”势力宣战的根源。

    叔孙氏的宗主叔孙成子,想立叔孙武叔为接班人,叔孙武叔的名字叫:叔孙州仇。叔孙氏的家臣公若藐,认为叔孙武叔不行,坚持劝谏:“不可”。

    叔孙武叔,姬姓,叔孙氏第代宗主,名州仇,谥武。叔孙成子之子,其父病逝后即位。他可是孔子的敌人之一。

    但是,叔孙成子最终还是立了叔孙武叔为继承人,这就等于让叔孙武叔和家臣公若藐变成了仇人,叔孙成子死了以后,武叔就一直想干死公若藐。

    这就是叔孙家的祸根。

    于是,叔孙氏的家臣公南知道主人的这个意思后,就派杀用箭暗算公若藐,但是没有成功。这就引起了公若藐的警惕,此时,叔孙武叔刚刚继位,还没有完全掌控家族,为了不打草惊蛇,叔孙武叔采取忍辱负重的策略,表面上装作不知道这回事儿,甚至还帮着公若藐抓凶,卖力的表演了一场。

    但是,为了笼络公南的卖力行为,叔孙武叔让公南当了叔孙氏的马正官职。

    马正,就是“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家臣中,管理兵甲、车马、政令的官员,类似于国家层面的司马官职,也就是掌握家族的军权实权派官员。

    然后,就又让公若藐担任叔孙氏家族都城郈邑的城宰:郈宰。

    其实,这就等于是将公若藐升职后,放到郈邑给看管起来了,一个明升实降的行动。

    等到叔孙武叔渐渐的坐稳了宗主的地位后,郈邑的马正官职已经改成了武叔的另一个亲信侯犯中了,因为公南有曾经接受他的命令杀死公若藐的黑历史,这就是把柄和辫子,如果再让他继续杀害公若藐,就太明显了,于是换人,再继续对公若藐进行暗杀活动,这样可以掩人耳目,也可以让公若藐放松警惕。

    公若藐老是让宗主惦记着杀头,真是太危险了。

    没想到这个侯犯,真是个废物,忙活的半天,可能是各种暗杀段都用了,就是没有杀死公若藐,真让武叔十分的烦恼,此时,武叔的马官为了给主人分忧,就对武叔:

    “这样吧,我的主人,我亲自来办这件事情,我准备持剑经过朝廷,估计这个公若藐肯定会问我:‘这是谁的剑?’,我就告诉他:‘这是主人你的剑’,公若藐肯定会好奇心顿起,要过去观看,我就假装不知道礼仪,把剑尖对着他递过去,这样顺势就可以把他给杀了。”

    叔孙武叔大喜,让他就这样办。

    果不其然,好奇害死猫,当公若藐看到这个下人拿着宝剑的时候,就起了好奇心,要求观看,这个马官假装不懂礼仪就剑锋向前准备递过去。

    公若藐没有防备,认为这就是不懂文化的佣人,因此没有注意,而且还非常和善的教育这个马官:“你真没有礼貌,给别人递剑,要将剑柄递给对方,而不是剑锋,这样多危险!”

    然后就又半开玩笑的接着:

    “你这个样子,是想把我当成吴王吗?”

    公若藐开玩笑的就是当年“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旧事。

    没想到,公若藐的话还没有完,人家这个马官顺势“噗——”一下,剑锋就刺进了公若藐的胸膛,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剑锋已经是穿心而过,顿时,就气绝身亡了。

    公若藐死了,叔孙氏的郈邑城宰官位空出来了,所以,之前的那个继任的马正官员侯犯,就想当郈邑的邑宰。但是叔孙武叔对他很失望,就是一个杀死公若藐的暗杀活动,你都办不好,还不如我的一个马官好使,现在你想当邑宰,不行。

    这样一来,侯犯也就恼羞成怒,本来他就掌握着郈邑的兵权,因此一下子就占据了郈邑,开始造反了。

    这那能行。

    于是,叔孙氏和孟氏联合起来,叔孙武叔和孟懿子一起包围了郈邑,准备灭掉叛乱者,但是忙活了半天,就是攻不下这个郈邑。

    这就反应了一个问题:当年季孙氏阳虎造反的时候,季孙氏的成邑费邑,就没有攻下来,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现在叔孙氏内乱的时候,一个的叛乱者占据了叔孙氏的郈邑,镇压者同样攻不下来,可见这些家族的城邑多么的坚固,若一旦有造反的,很难攻破。

    家族内乱还好,如果是家族要想造国君的反,占据自己的城邑,国君也是攻不下来的,这就是造反的最大祸根,也就是孔子一直想提倡“堕三都”的根源。

    秋天,武叔和孟懿子再次包围郈邑,当然,结果你肯定知道了,还是没能攻下。

    于是,武叔就向郈邑的工师(管理工业的官员)驷赤:

    “郈邑现在被侯犯占据,并非只是我叔孙氏的忧患,也是国家的忧患,你打算怎么办?”

    驷赤:“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扬水诗歌篇章最后一段的四句话中了。”

    这是什么四句话?现在很难确定,不过——

    关于诗经中的扬之水诗歌,现在流传下来的大致有三篇,即: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唐风,扬之水。其中:

    王风,扬之水的最后一章是: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心中想念的人,没跟我同守许国。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国?(这似乎有些靠谱,表达了驷赤渴望回归的感情);

    郑风,扬之水的最后一章是: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大致的意思就是:我们缺少的都是兄弟般的关怀,只有我二人相依相爱。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可信赖。(这似乎也有些靠谱,明了驷赤向叔孙武叔表达衷心的意思。)

    唐风,扬之水的最后一章是: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这似乎也很靠谱,明武叔找驷赤商量,驷赤准备认同武叔的安排,这是很密的事情,千万别乱传扬。)

    真是糊涂了。

    到底这个驷赤的是哪个扬之水中的最后四句话,左传里面没有交代,但是这三个诗经的意思都有些靠谱,还是你自己去分析吧。

    叔孙武叔当然知道驷赤是的那句诗经了,因此,就很感谢的向他行礼表示感谢。看这个样子,似乎唐风,扬之水的更为贴切。

    驷赤见到了侯犯,对他:

    “现在你很尴尬啊,郈邑处在齐国和鲁国之间,而不能侍奉任何一个国家,肯定是无法生存,现在已经这样了,你为何不去请求侍奉齐国的国君,这样才能统治郈邑的百姓,否则,这样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百姓肯定会反叛的。”

    这个话很有道理,侯犯造反,总不能把郈邑变成一个诸侯国。于是,他就听从了这个意见。赶快联络齐国,齐国派来的使者到了郈邑后,驷赤开始在百姓散布流言蜚语了,他:

    “侯犯打算把郈邑交给齐国,齐国准备把郈邑的百姓全部迁走。”这就引起了老百姓的惊慌。

    然后,驷赤又找到侯犯:

    “我发现老百姓的意见跟你有分歧了,如果这样你很危险,与其这样死了,不如将郈邑与齐国交换土地,齐国想得到郈邑来削弱和对抗鲁国,一定会加倍的给你土地,你就仍然等于是得到了郈邑,无非就是换个地方而已,何必非要呆在这里,这样也可以缓解你与百姓的矛盾。”

    侯犯一听十分的有道理,准备采纳驷赤的建议,但是对目前的百姓的愤怒没有把握,有些担心,千万别出民变。

    驷赤:“这好办,你不是管理皮甲器械嘛,你就把皮甲从仓库里提出来,多安置在你的大门口放着,时刻准备着,一旦有民变,甲士们马上就可以穿上战斗,这叫做有备无患。”

    侯犯哈哈大笑,拍着驷赤的肩膀连连称赞,于是就安排按照驷赤的建议安排下去,很多皮甲安放在了大门口的门房,联络人也前往了齐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齐国接到侯犯的献城换地的要求后,就派了官员前来办理,并巡视状况,使者还在路上的时候,消息已经传到了郈邑。

    于是驷赤派人四处散播流言:“齐军来了,我们要倒霉了。”

    郈邑的人当然是大吃一惊,纷纷前往侯犯的家里,闯入了大门门房抢夺了皮甲,武装起来了,而且直接将侯犯的家包围起来了,非要侯犯给个法,否则,决不轻饶。

    驷赤装作保卫侯犯的样子,准备让府内的嘉定放箭射门外的百姓,这哪是保卫,这就是火上浇油,一旦开弓,估计百姓愤怒的烈火,就会将侯犯整个宅子给烧了。所以侯犯这次没有上当,但是还以为驷赤是在帮助他,于是对驷赤:

    “不要射箭,这个主意不好,赶快,你另想一个办法,让我避免与这次的祸难。”

    驷赤一听,知道到火候了。

    于是就对侯犯:“现在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恳求百姓,求情他们同意你出逃了。”

    侯犯没有办法了,逼上绝路了,就恳求出逃。

    百姓同意侯犯出逃的请求,离开了郈邑,场景很惨,当侯犯一路向城外走的时候,每走过一道门,郈邑人就在他身后关闭一道门,就这样,侯犯一路走,身后的门一路关,这就是叛乱的下场。侯犯最终逃往了齐国,齐国最终也没有接收郈邑,还是把郈邑换给了鲁国。

    叔孙氏内乱才算平定了。

    经过这场动乱,叔孙氏对于家族都邑也有新的认识,于是,从思想上来,季孙氏和叔孙氏都受到过都邑的危害,因此,这就对于孔子要求拆毁都邑的计划,默许了。

    下面就是孔子的“堕三都”。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