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勾心斗角的春秋残局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春秋第二百三十年)
春秋,自上一个时代的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年,以晋国六卿开始走上了分裂为标志,终于走上了孕育新的世界格局的道路。
此时的楚国已经江河日下,新兴的南方霸主吴国,虽然是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形势,但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与越国的关系,终于象当年的齐国齐桓公一样,变成了昙花一现的结局。
所以,北方以晋国为代表的中原诸侯体系,随着霸主晋国的内乱,演变成了一团乱麻,重新整合。
因此,晋国政坛的纠纷,也成了诸侯们相互攻伐的爆发点。
南方大乱之后,北方也开始大乱了。
南方的乱局体现在“吴楚争锋”的主要矛盾上,北方的乱局就是体现在晋国“六卿之乱”的肇始上。一个是从外部发生裂变,一个是从内部发生裂变,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吧。
晋国的乱局,从表面上来看,起源于晋国赵氏宗主赵鞅,因他没有处理好自己家族内部与邯郸午之间的纠纷,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来考虑,赵鞅杀害邯郸赵午的行为,肯定不会就单纯的因为赵午对他的不尊敬,而是两个赵氏宗枝之间的斗争吧。
不过,赵鞅杀赵午的事件,无论起因是基于何种的原因,但肯定会有一个恶果,那就是,这一下子导致了,另外两家与邯郸午有姻亲关系的范氏和中行氏的反对,原来是赵氏内部的事情,变成了家族之间的事情。于是,赵鞅就受到了这两家的围攻。
晋国的政治局面开始发生动乱。
赵氏是晋国自晋文公开始就成为重要家族的重要一卿,政治势力盘根错节,就是在赵氏惨案中几乎被灭门的状态下,仍然得到的恢复,重新死而复生,这是多大的势力和渊源。尤其是现在的韩氏和魏氏宗主的先人,都曾经在赵氏下为官,是后来从赵氏家族中分离出来的新家族。所以,赵、魏、韩三家,是有很深根源关系的三家大族。
再加上一直与中行氏有纠纷的智氏,很快,在这个两家攻赵的情况下,其他三家“智氏、韩氏、魏氏”秘密的联合到一起,并勾结了赵氏,形成了四个家族对抗两个家族的态势,并且将范氏和中行氏赶出了晋国。
从此,四家开始踏上了征伐范氏和中行氏之路。
实际上,晋国的这个分崩离析的状态,也是六卿制度所带来的必然痼疾遗患,就像是鲁国的“三桓”专权痼疾一样,表面的争斗,永远无法掩饰内在的政治缺陷必然性。
上面所讲述的内容,已经在上一个时代“晋国内乱”中,有了详细的介绍,再次不再赘述。
晋国的衰落,在国际布局上,必然会让早已经远在东方的齐国虎视眈眈,看到了难得的遇。
齐国,算是中原联盟系统内的千年老二,齐国并不甘心于这个尴尬的地位,于是,齐国在晋国强大的时候,曾经试图反抗过几次,也想挣脱晋国这个大哥的樊笼,自成体系。当然这都是起源于,齐国原本就是第一个称霸春秋的霸主国家,复兴大业,始终魂绕在齐国人的心中的旧梦,尤其是这几年来,晋国实力和势力下降,导致出现了代表晋国实力的晋国六卿宗族中,相互倾扎,勾心斗角,人才凋零的衰败景象。
之前,我们曾多次过,晋国的强大,主要靠的是臣,靠的是政治集体领导班子,一代代轮流上演的贤臣、良将,层出不穷,甚至于出现象“楚才晋用”的成语,这种良好政治局面,也形成了晋国独特的执政历史魅力。
现在好了,支撑晋国政治体系的六卿制度,开始分裂了,崩塌了。
这对于齐国来,真是一个天载难逢的好会,晋国对外的政治活动,在春秋后期,基本上控制在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的中,反而原来独断专行的赵氏家族,自从“赵氏孤儿”之难后,已经开始凋零了,好在赵氏的骨血未断,留下一点骨血苟延残喘,原本赵氏家族已经是末日黄花,无法再在晋国的政坛上独领风骚,没想到风水轮流转,新上任的晋君,为了削弱晋国当权的其他五卿的势力,开始注重提拔和栽培赵氏孤儿,之后赵氏才在孤儿赵武的中,慢慢的恢复起来,但这次的恢复,赵氏也已经是今不如昔了,想当年赵氏宗族的开山鼻祖,在赵衰、赵盾的带领下,纵横政坛的美好生活,也成为赵家的一个回忆而已。
赵氏,传到赵鞅这一代,远远没有了当年赵家在赵衰和赵盾时期的巨大势力,这也算是晋君平衡晋国政坛制衡的结果。所以,晋国的由一家独大,变成了六卿制衡,这才有了中行氏和范氏的不满和对抗,若非其他三家联合奋起对抗他们,恐怕,现在的中国历史就会重新改写,赵氏就会再次沉沦,甚至是被灭,也都是未可知的事情。
所以,晋国发生的六卿的动乱,作为潜在的对齐国,第一感觉就是:发生的好,大哥家里面乱了,二哥才能有会代替大哥。
同时,齐国的第二的感觉是:要帮助被赶跑的范氏和中行氏,这样就是扶持晋国的反对势力,制造大哥家里面两股势力对抗的局面。
关键的还有,齐国目前的政局,是由执政大臣陈氏的控制。
而这个陈氏在齐国与晋国的外交上,又和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有良好的友谊基础。陈氏现在控制着齐国,利用现在的状态和晋国搞对抗,也可以变相的达到巩固陈氏在齐国政坛继续专权的目的。
内外结合,这才是政治。
俗话: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所以,齐国在扶持和支持晋国反对势力上,是积极的,甚至是不遗余力的。
当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被另四家赶跑以后。
顿时在国际上产生了爆炸性的新闻效应,包括周王朝在内,甚至也卷进了冲突之中。其他那些对晋国不满的中原诸侯国家,也暗中叫好,他们被晋国常年压迫的愤怒,终于有了发泄的突破口,此时晋国风雨飘摇的局面,已经开始孕育了。
不过,现在把持晋国的可是:“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这四个家族,还没有逐渐的演化到“赵、魏、韩”三家,这就是我们后面,需要在春秋残局中,需要讲述的故事起点,也算是这个时代的起点。
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被驱逐后,率先作出反映的国家是:齐国和卫国。齐国努力支持晋国反对派的原因前面已经了,可是卫国为何也这样和晋国作对起来了?
根源,还是从晋国命令鲁国征伐郑国的事件算起。
因为,卫国最近连年被晋国多次征伐,起因还是因为晋国要帮助鲁国对抗齐国,而卫国因为鲁国没有假途借道,就擅自穿越国境去征伐郑国,而产生了对鲁国的不满。
于是,卫国就暗中与齐国结盟以对抗鲁国,可是明面上,卫国仍然是晋国的盟友,晋国帮助鲁国征伐齐国,必须要首先打垮卫国,拆散卫国和齐国的暗中同盟关系。
所以,为了制造卫国破坏与晋国的联盟借口,晋国故意在重温结盟的盟会上羞辱卫国,导致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卫国再次成为齐国的铁杆弟,这都是当年晋灵公惹的祸。
因此,对抗晋国的一切,在卫国身上来,不用做动员,马上就可以进行。
齐国、卫国,现在又是绝对的铁哥们盟邦,既然齐国带头,卫国自然要跟上,齐、卫开始帮助晋国这两个流亡的家族,以对抗晋国其他家族的继续追杀,最终形成了复杂多变的胶着局面。
鲁国和郑国,对于晋国的这次政变,内心之中也是悲苦浇酸的心态。
鲁国,是晋国的绝对支持者,因为鲁国和齐国搞对抗,一定要有帮助他的大哥,晋国就是大哥和靠山。
按照原来的既定程序,晋国是鲁国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可是最近一个阶段,晋国的实力下降,话也不那样的硬气了,尤其是面对着咄咄逼人的齐国,晋国开始用“和稀泥”的法,以避免激烈的军事冲突,在鲁国连连的被齐国欺负的过程中,鲁国只能是忍声吞气。
尤其是现在晋国政坛中,原本是强力支持鲁国的范氏和中行氏家族被驱逐后,可能就会迎来残酷好斗、贪图私利的赵氏赵鞅的掌权,之前,赵鞅在受命征伐卫国的时候,已经和卫国暗通渠好,秘密的接受了卫国的贿赂,因此而发生了擅杀邯郸午的事件,赵氏上台,这样对于鲁国来,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因此,有了齐国和卫国的开端,鲁国也跟着参与进来了。
这就形成了齐国、卫国、鲁国站在一起,帮助和支持晋国流亡的中行氏和范氏的局面,你,晋国的的内乱,带来了多大的国际政局的变化。
之后,鲁国彻底放弃了晋国,就转向了南方的新兴霸主吴国,以寻找新的靠山,和后续保障鲁国能对抗齐国的新基础。
晋国等于被抛弃了。
还有一个苦逼国家郑国的政治站位问题需要交代。
郑国,本身就是饱受苦难的晋、楚争霸拉锯国,好不容易的获得了十几年的和平环境,马上又要被打破了,郑国并不愿意这样,当然是更喜欢晋国由更具有国际大局怀柔政策的大臣执政,中行氏和范氏就是这样的晋国大臣,而非是擅长斗狠好勇的大臣掌权,因为一旦战火四起,郑国就是水深火热。
这样一来,郑国也参与进来了,加入了帮助流亡晋臣的行列。
齐、卫、鲁、郑对抗晋国的四大家族,实际上也就是对抗晋国。
这真是热闹,原本是晋国内部的政治大洗牌,变成了国际上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的争斗,可见大哥国家的家务事,也是决定世界政治的格局和布局的因素,全世界人民都是很关注。
现在是,晋国的四大家族势力,对抗以齐国、卫国、鲁国、郑国背后支持的二大家族的对抗。
于是,也就形成了围绕着这两个被驱逐的“范氏和中行氏”家族,展开的一系列的国家之间征伐斗争。
上演了一场场的好戏。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