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上)(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春秋第二百三十年)
卫国太子流亡之后,卫灵公经常出去到郊外游玩,每次都是庶出的儿子公子郢为他驾车,卫灵公就很喜欢这个听话的儿子,对他:
“太子蒯聩跑了,我没有嫡子了,以后就立你为我的继承人吧。”
公子郢哪敢接这样的话茬,只听不回答。
但是,卫灵公经常的对公子郢这个事情,公子郢只好:
“爸爸,我不足以承担国家的重任,请你还是另打主意吧,你的夫人们在高堂上,你的大臣们在朝廷下,这样的任命如果不经过他们的认可,这样的法,是不合规的。”
其实这个公子郢是很聪明的,不是他不想要这个君位,关键是需要正规的程序,否则对于在外的太子,也不好处理和交代,君位继承的问题,往往带着杀戮和血腥。
没多久时间。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这年的夏天,卫灵公死了。
卫灵公的夫人们:“既然国君之前命令公子郢为太子,这是国君的亲口命令。”夫人们打算拥立公子郢为君。
但是,此时公子郢却非常坚决的:
“我公子郢的身份和地位和其他的公子们不一样,而且,国君死的时候,是我亲自拉着他的,在身边侍候,要是国君真有这个命令,我肯定会听到的,况且,现在还有已经逃亡的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在,哪能轮到我啊。”
于是,卫国就拥立了太子蒯聩的儿子公孙辄,担任了卫国的国君,这就是卫国的:卫出公。
这就是卫国的太子为何流亡在晋国,为何没有继承王位的前因后果。
卫灵公死了,继承的事情又发生了变故。
这让原本一直在暗中利用为太子流亡事件,而经营卫国的晋国很不爽。
鲁哀公二年,六月,十七日,晋国的赵鞅就带着卫国原太子蒯聩,准备送蒯聩回卫国担任国君,以便通过拥立之功,获得晋国再次控制卫国的政治目的。
而现在卫国的国君是蒯聩的儿子“辄”。
虽然他们都是亲生的父子,但是在王位的继承上来:爸爸是爸爸,国君是国君,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所以儿子很不愿意爸爸回国,以威胁到自己的君位,更加上卫国很是反对现在的晋国,也反对赵鞅这个人,卫国国内的政治风声对原太子不利,所以,卫国便派人阻止蒯聩的回国。
此时,似乎局面陷入了僵持。
但是,一个潜在的因素却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当年鲁国的阳虎,他因为叛乱失败后,流亡到了晋国投奔在了赵鞅的门下,所以,此时正是他显示才华的时候到了。
阳虎趁献计。
赵鞅在阳虎(从鲁国逃亡到赵氏家族担任家臣)的建议下,就安排少部分的人和蒯聩一起,伪装成为卫灵公奔丧吊孝的队伍,骗开了卫国“戚”地城邑的大门,一下子就占据了戚邑。这个地方在卫国和郑国的交界地区,属于边境城邑。
卫太子进入到了这里后,成为了为太子蒯聩的落脚之地。并准备下一步进入卫国的国都夺权。
此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戚邑”马上就要迎来一场意外的大战,却正好让蒯聩给赶上了。
这就是无巧不成书。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秋天,八月。
就在蒯聩刚落脚“戚邑”的时候,齐国支援晋国范氏的粮草车马队伍,也正好路过这里。这次押送粮草的是盟国郑国的罕达(子姚)和驷弘(子般),双方恰恰约定交接的地点就在“戚邑”,而且晋国范氏的宗主士吉射,也准备亲自前来迎接粮草。
你巧不巧。
此时,晋国赵鞅,这个曾经追杀范氏和中行氏的主力军的主帅,也正在担任护送卫太子蒯聩回国即位的任务,恰恰也正驻扎在“戚邑”。
于是,双方就在这个“戚邑”地区发生碰撞了。
当侦查员的消息汇报给赵鞅后,赵鞅一听,什么?粮草,范氏,既然遇到了给范氏的军事援助,我们还能什么,肯定必然会截击这部分粮草,马上组织队伍,安排作战计划,准备直接消灭双方汇聚的部队粮草部队。
赵鞅的反应是很快,但是这里面遇到一个客观的问题。
此时,前来本地区的叛军实力,目前是两处来兵,一股是护送粮草的郑国军队,另一股是前来接应的范氏队伍,两股合在一起,所以人家是人马众多。
回头在看看赵鞅的带的晋军,力量可是单薄多了,他们事先并没有准备,这次本身是护送卫太子,都是轻装步兵,所以也没带很多的重装战车,有些势单力孤,力量悬殊,
可局面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这个仗是一定要打的。俗话:狭路相逢勇者胜。
所以,赵鞅就询问家臣阳虎,这个阳虎就是当年在鲁国叛乱未成后,已经跑到了晋国,成为了赵鞅的家臣的阳虎。阳虎可不是吃豆腐的,要不他敢在鲁国叛乱?而且,当年他在权利熏天的时候,曾经执掌过鲁国的兵权,还是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因此赵鞅很重视阳虎,阳虎当然要表现一下了,就建议到:
“我们的战车少,步兵多,我看把主将的战旗插在所有的战车上,集中起来,造成主力部队的样子,由我带队,我带领着先和子姚和子般的兵车对阵,等到子姚和子般的大队人马跟上来的时候,看到我的战旗,必然会以为是主力在此,他们是我当年下的败将,因此就会产生了畏惧,犹豫不前,然后你再带另一部分兵力,我们一起发动攻击,前后冲击他们,必然会得到成功。”
赵鞅点了点头,很是赞赏这个战术,就采纳了阳虎的意见。
战斗马上就要开始了,晋军将士们有些心里面打鼓,面对着这个突如其来的战斗,准备总是不太充分,人家人多,晋军兵力单薄,所以很是担心,赵鞅很明白,必须要鼓起三军的士气,否则很难打赢这场战斗,于是就亲自做全军的战前总动员。
赵鞅对三军:
“晋国忠勇的将士们——
范氏和中行氏违反天意,斩杀百姓,还想独霸晋国,并且要杀死我们国君,我们的晋国曾经和郑国是盟邦,郑国此时应该帮助我们晋国,但是现在郑国无道,抛弃了自己应该干的正确事情,却去帮助我们叛臣,诸位将士,都是顺应天命的勇士,胜败在此一战,奋勇杀敌吧。
我在此命令:在这次战斗中,上大夫立功,奖赏一个县;下大夫立功,奖赏一个郡;将士立功,奖赏十万亩田地;战士们立功,可以获得官职;奴隶们立功,可以获得自由;我要是立功,就请国君根据我的情况进行考虑封赏,在此就不了。”
赵鞅的这个赏格一出来,晋军上下,顿时都红眼了,精神就像是打了吗啡一样的振奋起来。
赵鞅一看起效果了,就又:
“如果这次战败,我就自动处于我自己绞刑,用三寸的薄桐木棺材装殓尸体,不用外面的棺椁,也不用装饰的车马运输,不得埋入自己家族的墓地。”
其实赵鞅的这个意思,就是自己一旦战死,就按照下卿犯罪之人的惩罚,反正我是要玩命了,你们看着办吧,我不要命了,你们的命还能不能保留,我也就不知道了。
赵鞅的话多狠,直接把战士们的后路给堵死了,统军的将帅被杀,下面的将佐们还能得到好的待遇,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里面,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赵鞅直接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就等于堵死了全军的后路。
卫太子蒯聩也在这里,当然要跟着一起参加战斗了。
卫太子蒯聩是个书生,文明人,公子哥,哪见过这个血淋淋的场面,还没有开战,三军将士们就开始讨论什么棺材、绞刑之类的东西了,他吓得都晕了。但是,他又不能避战,那也太丢人了,只好咬着牙参加,好在他也有办法,他会祷告,于是就在一旁跪在一棵大树前,祷告起来了:
“天灵灵,地灵灵,我的先辈神灵们,保佑我这个苦难的孩子吧,我蒯聩现在因为辅佐赵鞅战斗的原因,大胆的向我的皇祖周文王,列祖康叔,文祖襄公,昭考灵公祷告祈求:
如果我在战斗中受伤,请不要让我绝筋折骨,千万别让我的这张漂亮的脸受伤;不要让我打败仗;不要让我从战车上摔下来;至于是不是战死,我也不敢请求了,最好别让我战死,保佑我吧!”
赵简子在一旁看见了哈哈大笑,就走过来也跟着:
“我的愿望也在蒯聩的祷告中了,一起保佑吧。”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