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刘伯升拒绝屠城 成国公胆怯临阵
当初,汉军诸将士经过几月的围困,久攻宛城不下,伤亡十分惨重。
如今,经过大司徒刘縯等人的运筹帷幄,诸将艰苦卓绝的战斗,玄汉军民异常艰难的努力,守卫宛城的新莽官军,终于弹尽粮绝,宣布归降玄汉。
汉军才终于转危为安,夺得了宛城城池。
在数月的攻城行动当中,汉军将士,伤亡惨重,死伤累累。
汉军将士,无不对守城的新莽官军将士深恶痛疾。
尤其是对守城将领严説、岑彭等首恶,汉军将士更是非常痛恨。
汉军将士无不对天发誓,要报仇雪恨,血洗宛城,屠杀城里军民,将守城将领严説、岑彭等枭首示众,洗劫宛城官吏百姓的财富。
唯有大司徒刘縯等深谋远虑,坚决制止玄汉大臣将领、汉军将士屠杀俘虏的残暴不义的行为。
2
更始帝君臣,进入设立在宛城郡府的临时行宫以后,率军归降的官军守军将领副太守严,与署理棘阳县长岑彭等人,也前来行宫拜见,请求皇帝饶恕。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汉军大臣将领,都想诛杀守军将领副太守严、署理棘阳县长岑彭为首的官军将士,发泄心中的怒气。
于是,大家纷纷上书皇帝,请求对严、岑彭等人动刑。
大司徒刘縯,却坚决不同意屠杀降人,急忙上前制止,并服大臣将领道:
“英明的陛下和诸位大臣将军:
如今,汉室已经复兴,我们当初这些绿林兄弟,已经成为了汉室的文臣武将,辅弼大臣,再也不是当初那些快意恩仇的江湖豪杰了。
因此,我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必须高瞻远瞩,为汉室的长远利益着想,都必须遵守自己的承诺,不得出尔反尔,失信于人。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人在江湖,每个人为人做事,都应该恪尽职守,信守自己的责任,坚持自己的原则。
前队贰严、署理棘阳令岑彭诸将,本是新莽郡朝廷的高级官吏。
那么,既然享受了新莽朝廷的俸禄,理所当然,坚守他们的城池,保护城中的黎民百姓,就是他们应尽的责任,也是他们做人应该谨守的原则了。
我们创立大业,恢复汉室,应该眼光遥远,胸襟开阔一些。所以,我们应该发扬光大先贤士大夫的风格,尊敬和表扬忠诚的义士。
伯升以为,我们与其杀害他们,落下一个违背承诺的恶名,还不如封赏他们官爵,奖励他们忠于职守的行为,激励更多的士大夫,归顺汉室。
一则,可以显示我们汉家的恢弘气度和宽阔的胸怀;
二则,也可以让他们作为一种表率,使今后更多类似的降人问题,能够得以顺利圆满的解决。
否则,如果我们今天,一时快意恩仇,违背承诺,将严、岑彭等降人杀害,人们畏惧诛杀,必然会拼死坚守孤城,对我汉军今后的发展不利。
并且,还会给江湖人士,天下百姓,留下一个汉室君臣,违背承诺,背信弃义的恶名。
请陛下明断。”
3
更始帝刘玄,听了刘縯所言以后,大为认同,当即赞赏道:
“诸位爱卿:
大司徒大人的看法深谋远虑,很有远见,十分在理!汉室复兴,依赖民心支持。作为汉室君臣,当然应该遵守承诺,不失信于人。否则,后患无穷。”
定国上公王匡、大司马朱鲔、大司空陈牧等绿林旧将,虽然心怀不满,但也认同皇帝的意见,众皆沉默不言。
刘玄见诸将沉默不言,无人反对,就顺水推舟,下旨道:
“诸位爱卿:
既然诸位爱卿,都认可司徒刘公得很对,就依司徒刘公大人的意见去办理。
兹册封严为‘爱德侯’,岑彭为‘归德侯’,隶属大司徒刘公管理。”
自此,严、岑彭归属大司徒刘縯属下,成为大司徒护军,跟随刘縯左右。
宛城战事,终于胜利结束。玄汉君臣,大摆宴席,犒劳立功大臣将士。
宴会上,司徒刘縯向更始帝请求,准备让汉军将士们略作休整以后,自己统率汉军南征军主力,迅速北上,援救昆阳汉军。
其他各路大军,则兵分几路,立刻北征,向东京、西京等地进发。
更始帝大喜,立即同意。
而此时,昆阳城里的汉军,面对数十万官军,还在苦苦坚守,并不知道宛城已经被汉军攻克。
4
在这以前,成国上公王凤统领的汉军北征军坚守的昆阳城池,被官军包围得滴水不漏,已经有好些日子了。
官军阵地,纵深数十重,营寨数百。官军阵地的战鼓,号角,声闻数十里。
汉军在守军主将成国上公王凤的指挥下,英勇抵抗,无数次击退官军的进攻。
然而守城汉军,在官军主力的轮番强力围攻之下,损失惨重,弹尽粮绝,渐渐不能够支持。
其时,昆阳守城汉军的将领和士卒,主要还是由原绿林军三部的班底组成,所以,对成国上公王凤是惟命是从。
守军主将成国上公王凤,见局势不妙,外援久久不至,开始绝望畏惧,心存后悔。
成国上公王凤,多次拒绝部下廷尉大将军王常、卫尉大将军张卬等部属汉将坚守城池的劝,准备向官军主将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递上降书,请求归降朝廷。
廷尉大将军王常、卫尉大将军张卬等汉将,不愿意投降官军,一个非常愤怒不满,但忌惮成国上公王凤在汉军中的威望,不敢阻止。
而新王朝官军统帅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另有打算,皆一口拒绝了汉军主将成国上公王凤的祈求。
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见此,忧虑万分,皆认为接受汉军归降最为有利。
秩宗大将军陈茂性格懦弱,资历稍浅,虽然明知不对,但明哲保身,也不敢据理力争。
于是,纳言大将军严尤,冒着再次触怒统帅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的危险,前往中军大帐,诚恳地提醒自己的主帅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道:
“两位大帅啊:
属下听闻孙子兵法有云:‘包围城市,一定要留个缺口。’
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动摇敌人的军心,引诱敌人放下中的武器,放弃抵抗,减少进攻的阻力。
如今,我们的攻城大军,牢牢地包围着昆阳城池,叛军已经无路可走。
为了求生,叛军将士只有死守,苟全性命。
末将建议,或者接受盗贼的归降,或者命令我军将士有意识地在一个城门,留下一个缺口,给予叛贼一个逃跑的会,让他们的部分守军逃走。
盗贼的部分守军仓皇逃走以后,不仅城里守军的兵力变得单薄,而且人心动摇,势必不能够长久坚持。
而逃走的叛贼,必然向南方逃去,归回他们的阵营。
这样的话,盗贼败兵,就会把盗贼失败的恐怖,带到宛城等叛贼的基地里,动摇他们的军心,最终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属下以为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此乃上策。”
5
受王莽聘请,在军前效力的六十三位兵法专家,也认为严尤的谏言深得兵法精髓。
于是兵法专家王吉等不约而同地上前,劝谏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道:
“大司空、大司徒大人:
纳言将军严大人上兵伐谋,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的建议,深得兵法精髓,十分妥当。
希望两位主帅,能够接受纳言将军严大人的建议,或是接受昆阳守军的投降,或是放开城池的一角,让部分盗贼守军得以率先逃命,以动摇叛贼的军心,瓦解守城汉军的士气,减少进攻的阻力,以利尽快收复昆阳。
讨伐叛逆,攻心为上,久困坚城之下,必生祸患,请两位大人明鉴。”
“汝辈腐儒,休要胡言乱语,蛊惑人心,乱我军心。
如今叛贼已经兵无战心,企图归降,胜利就在眼前,就将被我大军,碾为齑粉。
区区数千守城贼军,有什么畏惧,不能够消灭的,要给后来,留下祸患呢?”
大司徒王寻年轻气盛,怒斥王吉等六十三位兵法专家道。
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皆以为汉军不堪一击,对汉军毫不在意。
他们固执己见,拒不接受部下的建议。
大司徒王寻,训斥王吉以后,还不过瘾,跟着回过头来,严厉训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等部下将领、专家道:
“诸位将军,诸位大人:
出军前,陛下就已经明明白白地下旨给我们,务必要聚歼所有的叛贼。
你们这些愚昧无知的家伙,为什么要违背圣旨,纵容盗贼,给朝廷留下遗患呢?
纳言将军,秩宗将军,你两个也算久经沙场的老将了,为什么也要捕风捉影,危言耸听,扰我军心呢?
诸位将军大人,请管好你们自己和你们的部将。大家都废话少,多干正事,立即给本帅退出去,上阵鼓励将士们杀敌为是!”
6
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两位老将,当着众将之面,被年纪轻轻的主将大司徒王寻大声训斥,心里很不痛快,老大无趣。
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不敢抗命,只好灰溜溜地各自回营,不敢再行言语。
出营之后,秩宗大将军陈茂愤愤不平,对着纳言大将军严尤道:
“纳言大将军文韬武略具备,谁人不知呢?就是陛下,也是钦敬有加,赞赏不已。
不想今天,纳言大将军却受到两个新贵的申斥,令人打抱不平。
谁不知道,大司空、大司徒不接受盗贼归降,是想洗劫城池,捞上一笔呢?
恐怕两位大人的私心,会葬送将士们性命啊!”
纳言大将军严尤,急忙阻止秩宗大将军陈茂道:
“多谢秩宗大人理解严尤。大司空、大司徒的心思,就在于此。
如今,国库空虚,陛下吝啬,无力奖赏将士。大司空、大司徒只好借洗劫城池,获取将士欢心。
严尤担心的是,贼酋刘縯、刘秀兄弟,足智多谋,英才盖世,恐怕不会让两人大人如愿。
可悲的是,恐怕到了最后,你我二人,也会一同陪葬,令人伤悲啊!
陈大人,不要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我们做臣子下属的,只要尽到自己努力,问心无愧罢了,还能够有什么办法呢?”
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沮丧不已,垂头丧气而去。
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拿下昆阳城池的心情,更加的急迫。
于是,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下令各路攻城官军,加强了攻势。
官军将士,填平护城河,再次把高达十几丈的云车,推到昆阳城的城前,对昆阳汉军发动猛烈攻击。
云车高出了昆阳城墙一大截,高耸入云,城中守军的情形,尽收眼底。
守城汉军,危在旦夕。
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亲临前线,监督官军进攻,命令弓箭爬进云车中,居高临下向城里的汉军射击。云车中积弩乱发,矢下如雨。
见统帅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亲自上阵督战,官军将士士气大振。
官军将士又用成排的硬弓,集中向城里发射,箭如雨下。汉军守军,奋力抵抗,也是险象环生。在撞车的强烈冲撞之下,城墙上的砖石纷纷垮塌,坠落。
昆阳城中的百姓将士,为了躲避官军的箭矢,他们只能故技重施。运送箭矢饮水食品之时,百姓将士都身背门板,用以防箭。
汉军守军见投降无望,退路已绝,官军一心屠城,坚守的意志,更加坚定。
守军将士在盾牌,门板,浸湿的被子的遮掩下,不断地发放檑木,以及沸腾的油水,打退了官军无数次的疯狂进攻。
攻城官军,损失惨重,伤痕累累,精疲力竭,依然无法攻进城池。
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一心破城,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见强攻不能够奏效,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就又下令,调来军中的特种部队,从不同方向,挖掘地道,希望从地道进入城市,偷袭昆阳守军。
但昆阳守军已经有备,未等官军的士卒们钻出地面,就已被汉军守军,干净利落地收拾了。
其时,气候炎热,地道中尸首累累,臭气熏天,令人恶心,传到数里之外。
9
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见攻城多次失败,又下令再次出动撞车、冲车、抛石车去冲击城门。
昆阳城墙,城门各处,甚至城内,都是如雷的猛烈的撞击声和落石声。
昆阳汉军守军,又及时地改变了对策。他们学习官军,反其道而行之,从地下偷偷地挖掘地道出城,再用木板,木柱等强行支撑。
当官军的撞车、冲车、抛石车开来之时,汉军将士,突然拉掉了支撑的木板,木柱等定木。
官军的撞车、冲车、抛石车、云车,立刻陷进了深坑之中,再也无法动弹,进退两难。
汉军趁势火烧敌军,撞车、冲车、抛石车、云车被熊熊烈火焚烧,来不及逃走的官军将士,也被活活烧死,惨叫声响成一片。
0
但官军毕竟人多势众,他们轮番攻击,昼夜不息。汉军守军更加疲于奔命,难以应对,城池渐危。
汉军北征军主帅成国上公王凤,见昆阳城池越发,不能支持,早晚就将陷落,又生苟且偷生之心。
于是,成国上公王凤,不顾最亲密的战友廷尉大将军王常,卫尉大将军张卬,执金吾大将军廖湛等绿林三部旧将的竭力反对,亲作降书,射到城下,向官军主将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委曲求全地乞求归降。
王凤一心希望,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同意赦罪之后,就可以献城归降,希望以此保全城中士卒百姓的性命。
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却自以为功在刻漏,胜利就在眼前,汉军已经兵无战心,沮丧不已,旦夕之间就能攻下昆阳城池。
于是,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颟顸自得,依然拒不接受成国上公王凤的投降。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