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Chapter 51
“以上,就是我博士课题研究的汇报内容,谢谢各位老师。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幻灯片播放到最后一张,金时站在讲台旁,干净利落地给预答辩展示收了尾。
扫了眼排练计时:答辩时长29分37秒。
在场的评审老师们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坐在一旁的吴教授将其他人的表情尽收眼底,心里不禁为金时感到骄傲。
无论何时,老师都会因为自己学生的优秀而感到开心和自豪。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会场内一阵沉默,只有“沙沙”的纸张被翻阅的声音。
其实,博士答辩的内容水不水,老师们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太水的,不好刁难;太好的,也没啥能问的。
沉默了一会儿,一位老师把头从博士论文中抬起,对着台上的金时问道:“我问你个问题吧。五年下来,你觉得通过你的研究,你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
在场的其他答辩同学一脸懵逼:这算什么问题?
金时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她下意识地看向了吴教授的方向,然而吴教授脸上依然是慈祥的微笑。
轻咳了一下,金时心里告诉自己:要冷静,仔细想一下。
“谢谢李老师的提问。”
冷静冷静冷静。
“首先,我的出发点是针对当前世界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多重矛盾,希望能够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其中寻找到一个平衡支点。
具体到我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可以总结归纳为“如何实现水体污染治理过程中能源与资源的回收利用”。
我通过将电化学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污染水体中能源与资源的高效原位回收。这些结果,将会对未来的水体污染治理体系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金时介绍完后,屏息凝神地望着台下的评审老师们。
以前有听其他师兄师姐们开玩笑过:如果老师们实在觉得没得可问,可能就会问一些诸如“实际运用中的难点所在”、“有哪些关键性的技术优势”之类的宽泛性问题。
但是笼统到“科学问题”这种层面的问题,金时倒是没想到自己能被问到。
提出这个问题的李老师点了点头,不再继续提问。
看表情,似乎还挺满意?又似乎是觉得一般般?
金时拿不准,一颗心悬得七上八下。
金时的展示结束了,她走下讲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不管怎样,终究是闯过了这一关。
金时心里想。
上最终答辩是肯定没问题的,这个金时很有把握。
第二位答辩人答辩到一半,晓雯终于印完博士论文,偷偷从后门溜了进来。
晓雯弓着腰跑到金时一旁坐下,嘴里一边不住地喘着粗气,一边声问道:“时姐……你……答完了?怎么样啊?”
金时忍不住轻拍她的后背帮她顺气:“还成,你赶紧缓缓,把气儿捋顺了。”
第二位答辩人已经讲完,进入了提问环节。老师们似乎对他做的内容还挺感兴趣,一个劲儿地提问具体的实验细节。
晓雯在旁边突然出声道:“时姐,我紧张的要吐了。”
金时:“……忍着,讲完再吐。”
“时姐,你摸摸我的手,我觉得我浑身冰凉。我待会儿要是讲一半忘了怎么办。”
“你想想你都26了,就一个三十分钟的报告,能把你一个大活人怎么着。”
“也是哦,做人不能这么废。”
第二位答辩的同学足足被问了近二十个问题,看表情也是快被问到崩溃了。好不容易熬到结束,脸已经涨成了猪肝色的这位同学终于长舒口气,匆忙下了讲台。
吴教授是预答辩会场的主持人,她看了看这位同学下台时焦急的背影,忍不住出声提醒道:
“大家回答问题时不要紧张,老师们都是善意的提问。”
金时明显感觉到,吴教授到“提问”二字时,身旁的晓雯浑身肌肉都紧张了起来。
该轮到晓雯上台,金时悄声了句:“加油。”
然而紧张如晓雯,已经听不到外界的声音了。
答辩开始。
起初,晓雯明显整个人还没有进入状态,介绍自己的题目时居然还了结巴,让金时不禁为她捏了把冷汗。
好在,讲到后面,晓雯放松了不少,整个人已经没有方才那么紧张。
其实晓雯完全没有必要这么紧张,她的学术水平,在吴教授的组里虽然属于后面不上进的那一批,但是在整个学院来看,还是处于中等水平往上的。
毕竟,他们课题组以实验科学为主。只要有实验数据,怎么讲都不会太差,再不济也会让老师们觉得至少是有工作量在这儿的。
最惨的,还是要属做软科学方向的同学们。
没有实验数据,只有一堆模型计算,而且往往还是只有答辩人自己才明白的建模,老师们压根儿听不懂。
遇上这种答辩,老师和答辩同学互相比着看谁更佛:
老师:“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下你做的东西吧。”
同学:“我通过对XXXX模型的XX和XX指标进行修饰,提升了模型的精准程度和适用广度。”
老师(并没有听懂):“所有,能够实际应用吗?”
同学:“……呃,这个还不行,还有XX和XX等参数需要校正。”
老师(好的,这不重要):“……所以你这个其实不算做完啊?”
同学:“……呃,这个……”
老师挥挥手:“做成这样不容易了,赶紧毕业吧!”
预答辩顺利结束了。
几位答辩人离开会场后,晓雯对着会议室外的走廊大声喊道。“老子终于要毕业啦!!!!”
金时“噗嗤”一声笑了:“这么有自信?刚才自己要吐了的也不知道是谁?”
“是我!但是我刚才在台上看吴老师笑的超级温柔,我就知道我肯定稳了!”
“吴老师一直这么温柔……”
金时正跟晓雯斗着嘴,会议室的门忽然又被开,吴教授走了出来,对还没走远的金时和晓雯道:“哎金时,晓雯,中午我请你俩吃个饭。”
金时和晓雯都愣了一下,随即又喜笑颜开地点头:“好的吴老师,我俩先去把正装换下来。”
吴教授也微笑着道:“我们等会儿直接在楼下见吧。”
吴教授带金时和晓雯去了位于学校里荷塘旁的一家餐厅,一般都是老师们接待外宾时才会来,规格不低。
尽管她们人少,吴教授还是点了好几个招牌菜。
晓雯坐了一会儿就忍不住问道:“吴老师,您觉得我能上最终吗?”
吴教授笑晓雯急性子,故意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道:“你俩觉得自己讲的怎么样?”
晓雯挠了挠头道:“我开头有点儿结巴,后面还成。”
吴教授又看向金时。
金时想了想:“报告部分正常发挥,就是提问环节,对李老师问的“科学问题”不是很有把握。”
吴教授点点头:“你俩都讲得不错,老师们对你们评价都很好。”
晓雯一听,眉看眼笑。
顿了一下,吴教授继续对金时道:“李老师提的那个问题,你不用在意。”
金时疑惑地看着吴教授。
“这都是写基金本子时会问的问题。这么多年了,我都觉得自己尚不能准确地概括出我解决的“科学问题”。李老师就是没啥可问的,随意扯了点儿。”
金时和晓雯诧异地对视了一眼。
“科学问题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模糊。你既可以用它来指广泛的自然与人类领域中的共性问题,也可以用来定义某项工程中的具体一些技术瓶颈。就跟搞哲学的人一辈子也不见得能清楚什么是哲学一个道理。”
吴教授完,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她端起了手中的茶杯:“来,我们以茶代酒碰一个吧。祝贺你们俩,顺利完成了预答辩。”
金时和晓雯也端起茶杯,恭敬地和吴教授碰了杯。
清脆如银铃般的茶盏碰撞声,伴随着师生们之间真挚的欢声笑语。
窗外山坡上的桃树枝冒出了花骨朵,隐隐有阵阵芳香飘来。
过了几天,吴教授通知金时,要推选她的博士论文到学校去参评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金时又是惊喜又是焦虑。
喜的是,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
忧的是,会有更多人用更严格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文章。
金时突然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她意识到,自己是真真正正地驰骋在了学术的汪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翻船。
这样的体会对金时而言也是新鲜的。
在原先的印象里,做学术就是籍籍无名,没有人在意的。可如今真的从事了学术,金时才发现,其实这条路上所要面对的压力和承担的责任一样不少,只不过名利榜上并不会有自己的名字罢了。
正所谓是压力也是动力,金时把论文调出来又仔仔细细修改了几遍。
她也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莫禹澄。
莫禹澄听到这个消息时也很开心地笑了,在金时的脸颊上落下了一个轻轻的吻。
“有夫人如此,与有荣焉。”
金时望着莫禹澄温柔的目光,脸上又一阵阵地发烫。
她明白,自己亦是幸运的,在人生的跌跌撞撞中,能够遇到莫禹澄。
他一直是强大自信的,以一个绝对强者的姿态生存在这世间,任何的挫折和困苦都只能使他越挫越勇。
而金时不同。她很早就知道,自己此生都成不了莫禹澄这样的人。
她时候成天傻玩傻乐,大了以后也是浑浑噩噩,遇到事情总是容易纠结。
其实,或许金时这样人生,才是普通人的成长轨迹。
从前的莫禹澄对她而言,就像是耳边的钟声,不断督促着她向前奔跑。
现在的莫禹澄对她而言,更像是一盏温暖柔和的路灯。
到了这个年纪,人生之路到处都是选择。莫禹澄无法一直为她指明方向,却能始终照亮她的周身。
这样的温暖,也就足够了。
作者有话要:
羞愧地讲,这个晓雯简直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