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吏部侍郎兼司农寺卿

A+A-

    见李隆基很是急切,丁昊便也不再藏着掖着。

    开始口若悬河的侃侃而谈。

    “殿下莫急,且听臣慢慢道来,臣所的这二人,便是姚崇、宋璟。”

    李隆基恍然大悟,他虽年少,然则对二饶声名,却也是早已略有耳闻。

    见状,丁昊的那可就更加的毫无顾忌了。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初以挽郎入仕,后迁兵部郎汁

    万岁通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赏识,擢兵部侍郎

    后又出任吏部官,神龙元年,曾协助张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后还政

    四王专权之时,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贬谪,现如今仍旧出任亳州刺史。

    昔日,臣有幸与之同僚,常闻其对殿下称赞有加。

    赞誉殿下为李氏皇族之中名副其实的千里驹”

    既然是举荐人才,丁昊觉得,就必须得将人家的履历与来历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便就是到了后世,也是如此。

    可是听到李隆基的耳朵里,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耳目一新呐!

    听到这里,李隆基情不自禁的击节称赞:“嗯,经先生如此一,这个姚崇,本王还真是,印象深刻!

    嗯!果然不愧为吏部文选司郎中出身啊!

    那就将这个姚崇召回来吧!”

    见李隆基已经认可了姚崇,丁昊便开始继续介绍起了宋璟。

    “宋璟,字广平,邢州南和人。

    乃是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

    此人博学多才,武周时期进士出身。

    初授官仅为上党县尉,但很快就脱颖而出,历任县丞、县令、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刑部侍郎

    四王专权之时,因不耻其所为,而仗义直言,被贬为洛州司马。

    现如今仍在任上”

    李隆基闻言,频频点头头:“嗯,此人本王也想起来了,确实是个干臣,那就一并召回来吧!

    只是,这二人召回来之后,究竟如何使用?本王还想听听先生的看法。”

    丁昊既然已经向平王李隆基举荐了这二人,开弓没有回头箭。

    如今,李隆基要听听他的看法,他当然也只能畅所欲言。

    “那就恕为臣抖胆了!”丁昊客套先了一句,这才接着继续喷。

    “臣以为,姚崇的资历要深厚一些,由他来出任这个尚书右丞,朝堂之上的阻力,想必会很多,应该最为合适。

    而宋璟嘛!只要是能入宰辅,同中书门下三品,或是参知政事,同平章事,皆可!

    这样一来,殿下麾下也就有了三位宰辅。

    至于日后,走一步看一步,再徐徐图之嘛!”

    李隆基深以为然,点头称善之后,话风一转。

    “那先生呢?既然执意不入宰辅,那就出任吏部侍郎如何?

    这也算是你的老本行了!

    方才见你这识才、辨才的本事,本王觉得,这吏部还真适合你!”

    吏部侍郎这个职位,丁昊正四品的官阶,只需要在往上调一阶,从三品,正合适。

    即便就是太平公主,也不出什么。

    丁昊便点点头,也实在是不能再拒绝了,再拒绝的话,难免显得有点儿不识抬举。

    “臣遵命!”

    答应下来之后,丁昊还有别的想法,原本他盯上的是司农寺。

    从西域胡商,婆椤胡府上,缘巧合之下搞到的六粒玉米种子,这两年以来,丁昊已经培育出来了不少的玉米。

    实在的,让他到吏部去掌管识人用人,凭借着他对历史的熟知,勉强也能胜任。

    可若是,让他去与太平公主派系掰腕,不愿意是一方面,掰不掰的赢?搞不搞得过?他真是心中没底呀!

    因此,种种原因合在一起,他才婉拒了那个尚书右丞之职。

    吏部侍郎,丁昊觉得自己能够胜任,所以没有拒绝。

    但是,为了在接下来的玄宗朝大放异彩,他还必须得给自己的功劳簿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下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的大环境之下,他中握有的这些玉米,还真不谛于一件秘密武器。

    要想办成这件功德无量之事,必须得在司农寺打主意。

    丁昊原本瞄上的,其实就是司农寺卿。

    司农寺,设有:主官司农寺卿,一人,秩从三品。

    少卿,二人,从四品下。

    丞,六人,五品、六品无定例。

    下设各署署令,署丞,秩七品、八品,诸如上林署,太仓署等。

    司农寺,掌仓储委积之事,总上林、太仓、钩盾、霡官四署及诸仓、司竹、诸汤、宫苑、盐池、诸屯等监。

    凡京都百司官吏禄禀、朝会、搽所须,皆供焉,藉田,则进耒耜。

    能够看得出来,这个司农寺,其实也是一个紧要的所在,自成一系,权力也不。

    司农寺卿属于九卿之一,虽然与吏部侍郎同属从三品,但司农寺卿乃是一寺之主官。

    有句话叫做:宁**头,不为凤尾。

    若是让丁昊来选择,他肯定愿意作这个鸡头,而不作吏部侍郎那个凤尾!

    (啥?你也愿意**头?鸡头底下有鸡!龌龊!)

    既然已经瞄上了这个司农寺卿,那为什么又要答应吏部侍郎呢?还不是因为,已经拒绝了一次,就不能再拒绝第二次了嘛!

    只不过丁昊答应虽答应,自己的想法,还是很委婉的表达了出来。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殿下,臣这两年以来,对农事颇有心得。

    已经私底下培育成功了一种良种,应该也能算作黍的一种,臣称之为黍米或者玉米。

    此种作物耐旱,耐贫瘠,山地、荒地,皆可种植。

    亩产远超稻、麦,若是能够推广成功,再遇饥荒之年,便不会再有那么多的饥民了!”

    李隆基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唐明皇,他前半生的皇帝生涯,确实可圈可点,算的上是一代明君。

    因此,闻听此言之后,来了兴趣。

    “哦?先生果然不愧为旷世奇才!

    既然如此,这个司农寺卿,先生就一并兼任了吧!

    民以食为!得好!

    就凭这句话,这个司农寺卿,也非先生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