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风云
“皇后娘娘被赶到佛宝阁去住,肯定跟胡阁老致仕有那么点关系。噗,陛下,这是卸磨杀驴呢。“
秦还清话总是那么不中听,但又是大实话。李令姜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并不接话。对面的裴效先正在品茶,倒也没反驳秦还清的推断。在座的一干士子面面相觑,似乎都有些尴尬——朝堂事混着皇帝的家务事,总归让他们有些不好意思开口点评。
裴效先担任内阁次辅已经有些日子里。如今的朝中,陈党和围读会两派间分歧更为明显。双方在朝堂上几乎是旗帜鲜明的互相对抗。基本上每次早朝都是陈党先对围读会发难,围读会反驳,同时挑出陈党错处,双方再你来我往的争执——全是无意义的争执。因为双方根本无法服彼此。这就使得每次上朝都好像在开辩论会,让辩论主席李持明同志十分头疼。于是有几天,他索性不上朝了,就让陈党那些人自己闹去。没想到这可被陈党揪住了辫子,在民间一通宣扬,于是皇帝"沉湎后宫,不理朝政“的罪名又莫名其妙被坐实了。气的李持明连开了三天早朝加午朝,把京官们弄得叫苦不迭。
整个大燕如今在舆论上陷入了一种奇异的撕裂状态。不止是朝堂,民间也是旗帜鲜明的两派。一派支持以裴效先为首,实际上是皇帝拥趸的围读会。另一派不意外的,支持内阁首辅陈惟衷带领的陈党。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具体来,普通市民农民和手工业者大多支持李持明和围读会。而中间层的中产和大多数商贾以及士大夫都支持陈惟衷。两边谁也不能降伏彼此。于是就只能这么耗着。每日里你你的,我我的。
基于此,尽管李持明在舆论上已经获得了比从前多得多的优势。但他依旧不敢轻易罢免陈惟衷和陈党。围读会倒是给他输送了许多人才。可他不放心,怕自己一旦放下了这把悬在陈党头上的刀,那么舆论的撕裂会不会达到一种不可收拾的地步。
李持明对李令姜苦笑着:“我啊,可太难了。”
但有些事情,即便是难,也要迎难而上。因为你若不上,它的存在迟早要将你苦心孤诣营造出的一切侵蚀殆尽。
给李晞过完七岁生日的第三天,裴效先以吏部尚书兼内阁次辅的身份,向李持明递上了建议停止捐官的奏章。
“我知道我这么做不厚道,我可以粉饰自己是劫富济贫,但民间也肯定会我是卸磨杀驴。我用了人家又抛弃了人家。是我不对,被骂了,是我活该。”
“可我绝不会,也不能因为民间骂我就不去做这件事。”李持明轻声。
向满朝文武宣布自己决定接受裴效先的建议,即日起停止官方卖官并对一切卖官鬻爵的行为予以严惩时。李持明努力在脸上装出一副公事公办的神态。可李令姜看得出来,他在惶惑。他知道明天这个消息就会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国各地,明天他就会像前朝不仁不义的昏君暴君一样被一些士子在他们偷偷写就的文章里被钉上耻辱柱。但是就算被千夫所指万人唾弃,他总要迈出这一步。只有迈出了这一步,燕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没有官商勾结,没有贪污腐败而清正廉明的国度。
官方卖官的主意最初被提出来时不外乎两点,一是与陈党卖官竞争,将他们驱逐出卖官的市场。二是给当时尚在贫弱的府库增加一点收入用以资助义学。如今时过境迁,这两点也早已不适合现在的情况。李持明知道自己一旦关上这扇门,他所要面对的,一定是更强的风暴。
他预料的没错。风暴很快就来了。只是他没想到,那风暴竟然是以这样一种形式。
丁酉,为了反抗皇帝夺官的行为,东南几大家族的富商巨贾联合出资,雇佣远在海洋对岸的倭寇浪人登上海岸,入侵东南。一夜之间,曾经富饶安定的沿海地区变成了人间炼狱。良田被焚,烈火延绵。冲天的火光把白日里天上的云朵都染成了火烧云。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乃至举家投海自尽。更多的人选择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去往更靠近内陆的城池。灾民流离失所,哭声震天。人命如此脆弱渺,可又无能为力。
最初的罢卖官政策仿佛是一粒烟花爆炸在水面上。看似只是个的爆破,但其实,一切都变了。
作者有话要: 下午还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