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第 108 章 一百零八
白氏的双胞胎儿子庞京和庞龙见到杜明昭后便止住了哭泣, 许是年岁大一写的缘故,两个男孩没那么的好哭。
杜明昭让其中一个往前来,捉住胖手把脉, 手指接触到庞龙的肌肤时,感触到与寻常人温度不同的烫, 她问白氏:“你们是从哪地来的?”
白氏一家人住在菏州南面,与溪川县离得近。
杜明昭又摸了庞京的脉搏, 两个双胞胎的病状是一样的。
“孩子在家里冻着了?”杜明昭问白氏庞家兄弟都穿什么衣服。
白氏答:“绝不是受冻来的,往年冬时穿的比这回还少些, 都没染过病。杜姑娘你也瞧见了, 我家这俩娃儿很皮实, 一看便是不易得病的孩子。”
“咳咳咳……”
白氏身后,别家的两个女孩猛烈咳嗽。
还有两个孩难受的呜咽哭着, 杜明昭旋即抬眸,几个孩童脸庞都烧得起了红,不似正常的红晕。
杜明昭喊另外几家婶子将孩子抱上前, 可孩子们闹着不肯动。
病中的孩最是难相处,若是无病, 孩子们还会肯听听大人的话,一旦染了病,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都会令孩子们崩溃大哭。
杜明昭无奈叹气, 她转头和柳叶:“你上厨房拿一盘马蹄糕来,分给孩子们吃。”
庞京和庞龙是有生热反应,马蹄是为清热, 他们吃无事。
然而端马蹄糕回来的不是柳叶,却是宋杞和。
杜明昭诧异望他,宋杞和将盘子放在桌上, 自顾自在她身侧落座,取走纸笔就道:“我来帮你记。”
白氏见两人亲昵举动,已猜到了宋杞和的身份,眼中顿时兴味起来,“杜姑娘原已定了亲?”
“是。”
杜明昭由不得不是,宋杞和记笔录,那她只能亲自给孩子们发糕点。
庞京和庞龙一人吃了一块。
可后头的俩女孩却是扑在自家娘亲怀中怎么也不肯抬手,只顾着抹眼泪哭喊。
杜明昭拍拍女娃的后背,她声色温柔,“真的很好吃哦,是软糯甜甜的。”
其中一个女孩慢慢挪过来了眼睛,她似信非信地捉住了杜明昭递来的马蹄糕,马蹄糕是热过的,香味很浓,尽管孩子们鼻塞,可仍旧有些许香味入鼻。
她脸上泪痕还未擦去,已张开嘴嗷呜啃了一口。
“嗷……好次。”女孩破涕而笑。
旁边的另一个女孩见这边吃的欢,刚还在哭呢,转头就不再哭泣,抱着她的林大娘笑问:“圆圆,可要吃一块?”
圆圆摆着脑袋点头。
杜明昭笑着递给她。
何氏的马蹄糕切的块大,一块对孩子来已是很多,杜明昭怕吃多了肚胀,因而只给一块。
每个孩子们都分到了一块,屋中再听不见哭声,反而孩子们都挣脱着想要下凳子,朝杜明昭伸手。
“今日不可以了哦。”杜明昭比了下嘴,“下回再吃,好吗?”
她的声色如沐春风,又十分悦耳,吃过弹牙的马蹄糕,孩子们情绪趋于稳定,更为听话。
趁着这个时候,杜明昭挨个为孩子们把了脉搏。
给六个孩子看过病后,包括庞京兄弟与圆圆在内,所有的孩子都有汗毛与毛发挺直、皮肤闭而为热的症状,这是低烧。
杜明昭蹙眉又问林大娘那几位婶子,“你们亦是菏州南边来的?”
“是,我们都是的。”林大娘牵头回答。
“难怪了。”
白氏不明白,“杜姑娘的意思是?”
“长甘县在菏州最北,而你们与我们来自溪川县那一带的南边,两地的冬时很是不同,长甘县较于南边是冷许多的。”杜明昭给出定论,“孩子们都起了热,但并非风寒而来。”
通俗点,就是这是一种低烧,因气候变化巨大,温差过于明显,孩子们有些水土不服引起的。
起先十月、十一月还未下雪的时候,那种温差感不是很大,下雪骤然将温度带至低潮,不能适应环境的孩童最容易发热。
白氏听的发愣,“那,那我们该如何,是要吃药吗?”
“嗯,是。”
杜明昭睨到站在屋门外候着的柳叶,喊了她过来,“柳叶,来!”
柳叶恭敬入屋,“姐。”
杜明昭叮嘱她道:“你去库房取柴胡,就以风寒来治。”
在泰平堂,最常见的便是风寒,对不同病因而起的风寒虽治法不尽相同,有麻黄汤、也有桂皮汤等,但适用范围最广的便是柴胡。
孩子们的低烧嚎的厉害,可并非很严重,用柴胡便可。
柳叶利落地奔去熬药。
一刻钟后,柳叶端来六碗柴胡汤。
白氏拿了一碗给庞京,庞京刚尝一口,苦得就吐舌头,“娘,真的好苦啊!我不要喝,我不想喝嘛!”
另外几个孩子同样不肯吃药,中药一向苦为主,不可能存在甜味的中药。
杜明昭颇为头疼,哄孩子果然对众大夫来,不比遇一桩难病好治。
“这样。”杜明昭无法,只能又哄又劝,“你们呢,乖乖吃药的话,我就给你们每人再吃一块马蹄糕,怎么样?”
圆圆先瞪大眼,“姐姐,真的吗?”
杜明昭点头,“姐姐不会骗你。”
圆圆捧着林大娘手里的药碗,一鼓作气大口大口喝起来,很快药汁便见底。
她被苦得脸全皱起,可没忘杜明昭要兑现诺言。
圆圆抬手软趴趴道:“姐姐,我都喝完啦!”
“好,圆圆真棒!”
杜明昭哄着孩子,话算话给了她一块糕点。
其余孩子们看真有马蹄糕吃,一个二个也都苦不堪言地抱碗吃药。
虽然吃过后哀嚎声不断,但总归是哄住了。
眼看庞京和庞龙都乖顺吃了药,白氏对杜明昭是感激在心,“杜姑娘,真谢谢你了。”
各家又是给了诊金,又将药费一并付了。
白氏还:“我们这几户要买药得去济世堂,不知道之后几日吃药可还能来杜姑娘这里?几个孩子都认得,聚一起吃感觉更好哄些。”
婶子们满眼恳求。
杜明昭心一软,便应下来了,“好吧,后面三日孩子们都得吃药,看三日之后病情如何。”
“嗯,我们会带孩子来的。”
“多谢杜姑娘。”
“谢谢姐姐!”
目送婶子们与孩子离开,杜明昭身心终于得到解放,她双腿下蹲许久,有些发麻,用手撑在桌边时,宋杞和刚巧抬起头。
她清楚看见他眼底的笑,宋杞和:“看你一脸发愁的。”
“难哄啊。”杜明昭揉揉发疼的额,“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是比太子那病还难上一层。”
宋杞和眼眸发暗。
前世杜明昭不在,他独自拉扯儿子,那时候他还嫌孩子闹腾,今日与这一屋子的孩童相较,他和杜明昭的儿子是乖巧太多。
收起思绪,宋杞和桃花眼溢出笑,“那你还应下她们,让她们带孩子过来?”
“不然还能怎么办,六个一起吃药省心点。”
宋杞和起身扶住她的肩膀,可杜明昭却扬手摆摆,“若是一个一个上咱家来,我更是招架不住的。”
各家娃乐意上杜家,其实还是为马蹄糕而来。
何氏听杜明昭用马蹄糕哄孩吃药,隔日便用蒸了一锅新鲜的。孩子们来到杜家,柳叶分下去一人一碗药,吃过药还有刚蒸出炉的马蹄糕。
这是把孩们哄得服服帖帖。
白氏几位妇人当然也不好每日空手讨食,这不是将近过新年,每家或多或少都在备年货,便捡着给杜家送来了自家做的吃食。
腊肉是每家的必备,还有的就是各地习俗。
如林家喜欢捏鱼丸,他们选的是鲢鱼和草鱼两种,而龚家那边更喜鱼糕,用鱼糜、鸡蛋及肉制成。
庞家习惯腌鸡,他们给杜家送了一整只过来,还告诉何氏需得再腌个半个月才能用。
可以,杜家因为每家送来的吃食,年货都在厨房堆积成山。
再王氏和何氏要做的“糍粑”,两人是闹了个大笑话。
白氏指出道:“你们想的是不同的‘糍粑’吧?我听过溪川县那边喜欢用熟糯米,而山南一带做的是豆粉糍粑。”
何氏有些纳闷,“还真是不同的叫法?”
“做一回不就知道了?”
“的是!”
何氏干就干,院里要用的石槽极重,还是应庚与东宏抬到中央。
宋杞和取了四根木棍洗干净,分下去,杜明昭看见他挽袖子那架势,杏眸直直瞪圆,“祈之,你也要?”
“嗯?”宋杞和抬眸回看,“婶子你爱吃。”
杜明昭好一阵腹诽:她怎么不知道自己爱吃糍粑了?
当何氏用竹篮盛满一锅熟糯米倒入石槽后,她吩咐宋杞和几人道:“用木棍敲锤,使劲戳,这东西费力气,你们可得铆足劲儿啊!”
应庚不懂,“很难吗?”
同为暗卫头头之一的东宏没看他,下手就是捣鼓糯米,手里木棍着不上力,总好跑偏处。
东宏的面瘫脸难得露出纠结,“是有点。”
而杜明昭早被何氏勒令“不准动手糟蹋食物”,她只能旁观眼望宋杞和戳糯米。
别,宋杞和挽起衣袖裸_露而出的前手臂,因发力而鼓起肌肉线条,还真是赏心悦目。
冬时寒冷的天,体力活最是耗费体力,宋杞和唇边呼出的气都化作了一团白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