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方长

A+A-

    杨瑾的手留在了鲁盼儿的肩头, “将来, 我的确可能会离开——但是, 你放心,我不会不负责任地离开这里。”

    杨老师哪里有什么责任要负?

    鲁盼儿不解,当年杨老师孤身一人来到红旗九队, 将来走的时候什么拖累也没有,一定会像那些离开红旗九队的知青们一样, 一去再不复返了。

    可是, 杨老师的话还是让她的心灵受到了安慰, 她也更能勇敢地面对杨老师要走的现实了,“是因为你不愿意‘走后门’吧?”

    杨瑾是很瞧不起‘走后门’,用金钱和财物去交接自己的前程, 他宁愿一辈子留在红旗九队也不会去做, “还是你了解我。”

    鲁盼儿的心又好受了一些,丽雯姐就不懂杨老师怎么也不会去讨好万书记,给他送礼品, 可自己却明白。

    “当初我之所以来红旗九队, 是我父亲觉得形势不好,在病重地时候将我托付给他的学生, 请他借着知青下乡的机会将我安排在最偏僻的乡村。果然,我在红旗九队躲过了所有的风波。”

    “这几年里, 我从一个少年长大成人, 思想成熟了, 体魄强壮了。最近, 就连我父亲的学生都受到了涉及,我还在九队里平平安安。”

    “现在形势晦暗不明,父亲的学生建议我继续留在红旗九队,等到形势真正好转再考虑回北京。”

    “那什么时候形势能真正好转呢?”

    “也许还要很久很久,也许很快。”

    鲁盼儿就纠结起来,她既希望形势很快就好转,可又觉得如果不好转,杨老师就可以一直留在九队了。

    杨瑾猜到了她的心思,就笑了,“不管怎么样,我对九队,对九队的社员、对你的感情永远不会变的。”

    杨老师对自己的感情永远都不会变!

    鲁盼儿开心极了!

    “这回放心了吧?”

    “放心了。”鲁盼儿就有点儿后悔,“今晚的时间都浪费了,我一个单词也没背下来。”

    “来日方长,我们不急。”杨老师就:“在这么美好的乡村夜晚,散步也是很好的事。”

    鲁盼儿突然发现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红旗九队真的很美好,黛青色的天空下,几十栋房舍散落在山脚下,屋中的灯光与天上的繁星相应成辉。村落外面一边是望不到头的玉米地,秋风吹过响起一片沙沙声;另一边是一块块的稻田,水面映出银白色的光……

    只可惜红旗九队还是了点儿,他们这一会儿工夫就走到了学校门前,鲁盼儿只好停住了脚步,“我回去了。”

    “等等,我送送你。”

    “可是我刚把杨老师送回来呀?”

    “不过,我还是可以再把你送回去的。”

    “是的啊!”鲁盼儿就笑了,“那杨老师把我送回去,我是不是可以再送杨老师呢?”

    “当然可以。”

    他们就这样互相送,送了好多次,因为谁也舍不得就这么停下了。

    等到丽雯姐走的时候,鲁盼儿已经不生她的气了。

    丽雯姐不喜欢红旗九队是应该的,她本来不想到这里来插队,却被迫来了;她不喜欢在这里生活,却只能留下;她不喜欢做农活儿,却不得不做。

    最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在九队成长,也就不会感受到九队的美好——这是杨老师的,鲁盼儿觉得特别有道理。

    章丽雯的确应该离开,杨老师很赞同,他今天特别请了假帮她办手续。

    就像丽雯姐并不会为离开而伤心一样,鲁盼儿也不会为她的离开难过,她放学后就到了知青点儿,热心地帮丽雯姐理了行装,因为东西太多了,而丽雯姐又不大会收拾。

    几个大包放到了拖拉机上,鲁盼儿就笑着祝福,“希望丽雯姐能早日回到北京!”

    “谢谢你,鲁盼儿!”章丽雯很开心,也很感谢鲁盼儿的帮忙,没有她自己怎么也不能将行李收拾得又快又整齐,便诚心诚意地邀请,“以后到公社时可以去广播室找我玩儿。”

    “好的,以后再见了。”拖拉机走远了,鲁盼儿重新回到知青点儿,丽雯姐临走前把这里变成了垃圾堆,炕上地下,到处是废旧物品、瓜子花生壳——她拿了一把大扫帚,将所有的东西都扫了下去。

    杨瑾才要进门,就见一大波垃圾从屋子里涌出来,然后就见鲁盼儿推着扫帚走了出来,“我想就是你……”

    “学校的办公室太了,杨老师住着太不方便。”现在九队的知青只有杨老师一个人,搬过来会住得舒服多了。

    “我也这么想。”杨瑾之所以搬走,除了避嫌,也是不喜欢章丽雯的邋遢,如今与鲁盼儿扫了一番,再将自己的东西分几次搬过来,看看到处整洁可心,便笑着:“我请你们姐弟们吃饭吧,也算庆祝乔迁。”

    “你请我们吃饭?”鲁盼儿有些信不过,杨老师不大会做饭,所以自己做了好吃的总要想着他,便问:“想吃什么呀?我来做吧。”

    “你别管了,晚上带跃进、丰收丰美过来就行。”

    鲁盼儿满心疑惑地回家了。

    正是周六,跃进傍晚才进门,鲁盼儿就催他,“赶紧洗手,我们去杨老师家吃饭。”

    跃进的第一反应也是不相信,“杨老师会做饭吗?”

    丰收和丰美却支持他们的老师,从九月起,他们已经升到了高,到了杨老师的班级,成了杨老师最忠实的拥戴者,“杨老师要请我们吃饭,当然会做好吃的了!”

    四姐弟浩浩荡荡地去了知青点儿。

    还没进门,就闻到浓浓的香气,丰美就:“杨老师炖肉了呢。”

    丰收:“还有玉米。”

    鲁盼儿还闻到了豆角、茄子、南瓜的香气,看来杨老师做了许多菜呀——他居然会做这么多菜?

    进门之后,她就看到知青点的大锅里炖了满满一锅的排骨、豆角、茄子、南瓜、宽粉条——好多样菜混在一起不算,切成一段段的玉米也混杂在其间。

    “工地上就是这样做的,不论什么都放在一起炖!”跃进识货地。

    “还是跃进有见识,我正是从工地学会的。”

    “不过工地的菜只有几片肉。”

    “当然要有所改进提高,”杨老师就热情地招呼,“请大家尝尝我的手艺。”

    鲁盼儿就带着弟弟妹妹们坐下了,杨老师用大盆将菜盛了上来,又拿出一包白面馒头,“虽然简陋点儿,可这是我第一次招待客人,你们一定要多吃。”

    有肉,有白面馒头,根本不简陋,甚至,“太丰盛了!”只是鲁盼儿觉得,菜看起来有些怪。

    不过,在吃了一根豆角之后,鲁盼儿便被折服了,杨老师果真了不起,居然会做这么好吃的菜!

    豆角、茄子、南瓜浸了浓浓的肉香;鲜嫩的玉米吸足了肉和菜的汁水;又弹又滑的粉条绵软香醇,就连排骨同样也被蔬菜和玉米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味道,这一道菜里混杂了清香、甘甜、醇厚不知多少的滋味儿,十分美妙。

    “怎么样?”

    “太好吃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丰美又认真想了想,“比正月十五在襄平国营饭店里的那顿大餐还要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