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情感问题
事情过去几天,项目组正在收拾东西,准备打道回府,林董的助理打来电话:林董要请吃饭。
来自未来婆婆的邀约,钟姑娘有些发懵,嗯哦一通就把电话挂了,也不敢问得太清楚。
钟姑娘忐忑了一个晚上,在行李箱里翻遍了所带不多的衣服首饰,却从章雨桐口中得知林董其实是要宴请明诚全体项目组成员。
章雨桐看着满屋子折腾的钟瑷,疑惑道:
“瑷姐,你好像有点在乎那个林董啊?”
钟瑷把一身行头倒腾回箱子里,仔细一想:
项目进行过程中,顾翀又不在,她妈妈单独约钟瑷吃饭只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以林董的老练,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只是有这么一层没有捅破的关系在,林绮的助电话打来的时候,钟瑷本能地就想多了。
林董设宴,选的地方是一家类似酒庄的私人餐厅。
那个地方,从外面望进去,就像一座私人的庄园,完全看不出来是一家餐馆。
一花一木,修剪得颇为考究。格局和布置,风雅低调中可见精致。
精致中不经意流露的可望不可及奢华,又像是专门为了迎合权贵的品位。
项目组在审计的过程中,也经常会碰到需要应酬的场面。
老板设宴,大多在热闹的酒楼,或当地特色的餐馆,觥筹交错,一些场面上的话,明里暗里都是业务,话里话外都是玄。
这样的场面,钟瑷并不擅长,也不喜欢。
本质上,她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coso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技术人员。
无论她是实习生,还是如今的审计员。
所以,她在宴席上的表现,一向都是随大流,别人敬酒她就回敬,再跟着项目经理举杯敬上一圈主家的各位高管便算是完事,猫在一边,高高兴兴地喝自己的饮料,夹自己喜欢的菜,饭后再把喝的走不了直线的同事一一送回去,便是她的全部任务。
但是这一回就不同了,前两天因为执着税收的问题,她出过风头,这会成了人人不能忽视的敬酒对象。
尤其是潘宁,这回算是明着结了梁子,敬酒的时候他就急于找回场子。
“瑷啊,你如今出息了,也要念一念昔日的旧情嘛!哥哥当年对你,那也是掏心窝子的好呀,上头什么责难都是自己抗的,生怕连累到你身上,交给你的活生怕重了,脏活苦活一点也没敢往你身上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你不能因为当年一些的误会,就对哥哥新生怨恨啊!”
钟瑷晃一晃里的红酒杯,一口饮尽,算是承了潘宁的情。
也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
当年的真相如何,彼此心知肚明,但是这些往事都已经过去了,纵使吃过亏,钟瑷都不愿意再浪费时间辩解了。
林董刚刚接了个电话出去了,钟瑷要在她回来前把试图复苏的陈年绯闻扼杀在摇篮里。
可是,潘宁几杯马尿下肚,就打不住话头:
“哥现在出来了,但是心里还是惦记着你呢,这一趟审计听你来,可把哥高兴坏了!”
钟瑷不想让他再往下,他颠倒黑白的功夫钟瑷领教过,但是别人没有,没准还真信了:
“我们也挺高兴的,感谢潘经理搭桥,出去了不忘老东家,把绍南公司这么好的项目介绍给我们。”
她把话题扯回来的同时举着杯子碰了一下秦朗的酒杯,后者会意,整个项目组站起来,敬潘经理。
潘经理还要,秦朗打断他:
“老潘那,想当初咱俩一个屋睡了好几个月的啊,我和我女朋友都没有单独相处过这么长时间!”
章雨桐在后头嘀咕:
“前两天还强调自己单身呢,这会就又是女朋友了。”
李思齐不明所以,又向来喜欢与钟瑷争抢,便也跟着凑热闹:
“潘哥,你可不能忘了我,实习的时候我也跟你住过一个屋的,还借过你一双袜子呢!”
袜子虽臭,情谊深啊!
潘宁意图借着酒劲对钟瑷发起灵魂拷问,话里话外都是“误会”,一口一句谈论着“感情”,引人遐想,又发人深思,他试图让钟瑷的形象重新回到实习期那个身处漩涡的“烂桃花”女王,从而影响她各种审计结论的公信力,减轻管理层对自己的不信任感。
被秦朗和李思齐这么一搅合,好好的局变成了一盆浆糊,话头反而都在潘宁自个身上。
但是潘经理不气馁,想当初他在所里时,出名的就是酒量,大的酒场都是他的主场。他这会一边煽情,一边热情地劝大家酒,果然,过了三旬,秦朗和李思齐他们都已经有些飘飘然了。
到底干审计的大多数都是技术人员,平时工作期间鲜少沾酒,真喝起来都不是潘经理的对。
只剩下几个喝红酒的女生,章雨桐看起来还行,阮越却已经晕头转向了,闷在位置上一言不发。
潘经理再劝酒,钟瑷就站了起来:
“潘经理,这酒再喝下去可就成鸿门宴了!”
林绮刚好赶在这个时候回来,推门进来听到的第一句话,便是潘宁带着酒气冲钟瑷:
“瑷,你不就是仗着哥哥喜欢你吗,是的,哥是喜欢你,打你一到明诚实习哥就喜欢你了,也许在你眼里,哥没样貌,没本事,配不上你,让你觉得丢人了,可是哥对你确实是一片真心啊。”
由于明诚项目团队是这场设宴的宾客,所以钟瑷坐的位置偏正方,恰恰对准了包厢开门的方向,她又一直注意着林董的去向,所以林绮一开门进来,就同钟瑷的目光对上了。
钟瑷千防万防避免潘宁出口的话,终究还是被林董听到了。
林绮优雅地走回自己的位置,面带笑容:
“看来,我错过了什么。”
钟瑷喝了不少红酒,干红虽然度数低,但是喝多了太阳穴疼。
酒场上谈感情,最容易被起哄。
回想潘经理与钟瑷两个礼拜来的针锋相对,这会,显然遭到了好事者的过分解读,大家好像一下子找到了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