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二十——二十一节)
——二十——
糜老先生和糜海仓按签上提示到宝来钱庄和大掌柜的一席长谈,让这爷俩对签上的暗示有了基本的理解。
邗州宝来钱庄大掌柜就是签上所的来辉文。
来掌柜对糜氏父子:“签上的明示和暗示是同盟会中懂军事和经营的人才专门给你们设计的。中山先生指出,革命要团结一批进步爱国的商界人士,这几年我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支持了同盟会和他的准军事组织。所以,你我都是被团结的对象。”
看糜老先生还是有些疑惑,来掌柜接着对糜老先生:“咱们已经合作多年,非常熟悉了。签上所来辉武、来辉斌、来辉卿都是我的胞弟,分别是我们来氏家族宝来钱庄在汉口、冉州和襄阳分号的大掌柜,如果将来你们到这些地方开展业务,他们自然会伸手相助。”
糜老先生在和来掌柜进一步核实了鉴济大师的身份后:“从现在开始,凡是我糜家管家阿贵来贵宝号汇兑银两,无论多少,你都一半转给盘龙寺,一半汇到冉州辉斌兄弟那里,由我儿子糜海仓找辉斌支取,您看如何?”
来掌柜:“其他的我都没有异义,只是把银子都放在盘龙寺我以为不妥。虽然鉴济大师我们是放心的,他的那间密室也是安全的,但也有两个问题。
一是对外安全,对内他怎么和寺内的其他僧侣解释呢?
如果是信众捐的,哪为什么不用来搞寺院建设或做善事呢?
如果是别人存放在这儿的,能清楚吗?
二是你这可是一大笔钱,白白放在那儿太可惜了。放在我这里,既不会有人怀疑,也可钱生钱。
生的利息可由你糜家支配,也可以支持革命。但是,这事我不方便和鉴济大师。只能是糜老先生您亲自和他商议。”
糜氏父子眼神沟通了一下,感觉也有些为难。
糜海仓接过话来:“这样吧,我那几个夫人每逢初一、十五都要陪我老娘带我的女儿们去盘龙寺上香的,我父亲已经和鉴济大师好的,就先那么办。
只是她们每次去也带不了多少,一来妇道人家拿不动,二来也怕管家生出疑问来。
以后把家里的金子慢慢地放到盘龙寺去,女人们携带方便,在盘龙寺也不占地方,每次她们去时还是带些碎银子做功德,以掩人耳目。
“至于管家让你汇兑的银子,无论他填写的票据是汇向哪里的,你都一半放在邗州的宝来钱庄,一半汇到冉州的宝来钱庄。
到时您给我重新出个字据,由我本人到冉州的分号找来辉斌先生支取。
至于放在贵宝号的银两将来怎么办,我会和先生亲自沟通的。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来辉文盛赞糜少爷聪明,想得很周全。双方约定,每次到宝来钱庄的各分号支取银两,需要同时出据宝来的专用票据和你们在盘龙寺求来的那支竹签上的内容。
糜海仓下意识地摸了摸揣在贴身内衣里的竹签,再次和父亲眼神沟通了一下,表示赞同。来掌柜叫来伙计留下糜海仓的私章印模后,拱手告别。
为了孙子的绝对安全,看来必须要有所行动了。可毕竟是这么大的事情,这么多的银子,糜仲禹想最后再核实一下盘龙寺鉴济大师的身份,整个计划就可以实施了。他想到了金山寺的现任住持普明慈舟大师。
经过几天的筹备,糜海仓真的开始行动了。出门前,海仓最放心不下的是父亲的身体和一家老的安全。
父亲告诉他,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他要求儿子一定要在四、五个月内在冉州置办一个能全家人一起生活的宅子,重新兴建肯定是来不及的,想办法买。
至于家里人,特别是孙子传家的安全,自己已经有了想法,让儿子只管干好自己的事儿就是了。
海仓带着50两金子和一些路上用的碎银子出门了。老爷专门安排喜旺雇了马车送少东家从邗州到镇江码头。
喜旺眼见着少爷蹬上了去上海的班轮,一返回邗州城,他便辞了马车,重新坐了人力车直奔衙门而去。他哪里知道,马车夫也坐了另一辆人力车跟在他后面。
马车夫回到家,糜老先生已经在他家等候多时了。
几次验证后,糜老先生更坚信了鉴济大师的叮嘱。但他知道,不能急于处理阿贵爷俩。
一来阿贵用了多年了,糜家上上下下的情况,特别是财务状况和客户情况他都非常熟悉。
二来喜旺目前还不会也不敢将糜家置于死地,他要靠着糜家混吃混喝,也要顾及他爹的性命。
再糜海仓离开镇江不过两三个时辰,船就到了常州。只待船一靠岸,他就从容地下了船。
这糜海仓长年在外跑盐,商道上许多人都认得他这个糜家的少东家。
他按照父亲的交待,没有再坐人多的车船,直接雇了辆马车直奔无锡的姐姐家了。
无锡是茶商聚集的地方,很少有盐商出入。在这里,除了姐姐家基本没有熟悉糜海仓的人。
一到无锡,海仓就把带来的金子拿出十两交给了姐夫,是自己在这吃住半年的开销。
要知道,十两金子可相当于二百两银子,够几个人一年吃住的。
姐夫便按姐姐的想法,把这个舅子和他的几个儿子,也就是糜海仓的外甥刘芃、刘艺、刘苋安排在一起居住。
糜海仓离开邗州前父亲交给他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项是要真正把茶叶的生产经营门道学精悟透,这将成为他们糜家永续发展的新的看家本领。
同时多到布匹、丝绸市场和缫丝厂、纱厂看看,简单了解一下行情。
另一项是想方设法以造船的名义,瞒过管家阿贵父子把老祖宗积攒下来的家底转移出来,置办一处全家人安身立命的住所,这是他们糜家永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当然,运作这两件事情的途径和真实目的只有糜仲禹糜海仓爷俩清楚。
糜海仓离开后,糜老太爷同样面临两件大事。一是确保一家老,特别是孙子糜传家的安全。
二是在进一步核实盘龙寺大师傅身份的基础上,决定糜家财产的投向。
糜仲禹以建造相应吨位船舶码头的名义,安排管家阿贵带着儿子喜旺到镇江、常州、南通州去考察,并一再交待回来后要确保能自行设计、指挥建造施工。
这样一来,阿贵父子就有将近一个月不在糜府。糜老先生以确保安全为由新雇请了两个新伙计:15岁的邹宝栓和12岁的邹宝柱。
按要看家护院这哥俩是了些,但糜老先生有自己的盘算。
一来,宝栓宝柱的父亲原来就是糜家盐道上的工头,那年没有躲过痨病走了,后来母亲带着哥俩改嫁给附近一个老实巴交的杂货铺老板。
那继父本来对这哥俩还是不错的,可自他们娘又生下一个弟弟后,宝栓宝柱的日子就难过了。
先是哥哥宝栓辍学回家当了帮工,接着弟弟宝柱也因为调皮贪玩,总被先生告状而停了学。
从那以后,这哥俩总是隔三差五地往糜府跑,这既是当年他们爹去世时当着糜老先生的面交待的,也是糜老先生答应过的。
因此,当糜仲禹和阿贵提这事时,他们虽然心里有些不愿意,但也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二来,宝栓、宝柱是糜家上下看着长大的,少爷传家从就和他们一起玩,如果有必要,他们将来可以一辈子跟着传家。
而且,糜仲禹感觉到有些不想让阿贵父子知道和参与的事,由他们出面去理可能会更妥帖些。
第二天,糜老先生把阿贵父子和宝栓宝柱兄弟叫到一起,明确了他们四个人的分工:“阿贵父子还干以前的活计,只是以后若老爷外出办事,阿贵和宝栓都跟着,里里外外的事情阿贵多带带宝栓。
宝柱太瘦了,你的差事就是陪着少爷传家,除了睡觉外,念书、游玩、吃饭全部都在一起。”
回到屋里,糜仲禹又把儿媳妇陈氏和传家的亲娘章氏叫到一起叮嘱道:“从现在起,无论家里家外,宝柱和传家的衣裳、鞋袜及头发式样都要一模一样,要让外人不知道谁是传家,谁是宝柱。”
陈氏和章氏自然明白老爷的用意。
阿贵父子俩出发的日子到了,按照老爷的安排,他们从镇江乘船直接到南通考察,再回到常州、镇江学习。
为了确保他们第一站远离自己,糜老先生以到镇江办事的名义,带着宝栓和他们同乘一辆马车到了镇江,亲眼看着他们上了去南通的客船。
在确信阿贵父子离开后,糜老先生和宝栓重新雇了人力车从码头来到江心岛上的金山寺。
金山寺,亦称江天禅寺,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年间,原名泽心寺。
宋天禧年间,因皇帝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
江天禅寺是我国汉传佛教禅宗四大名寺之首刹,也是华夏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虽名称多变,但自唐以来,人们通称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镇江城区西北长江边上,幽美恬适,建筑上破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路的布局,依山就势,风格独特,大门西开,正对江流,各色建筑散布其上。
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寺院殿宇鳞次栉比,楼塔争辉,从江中远望金山,只见寺庙不见山,故以「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
唐代张祜描述为「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北宋沈括赞颂它「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四面临江的「千载江心寺」至清朝同治初年,才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水上风光变为陆上胜境。
当然,让金山寺声名远播的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国四大民间传之一的《白蛇传》和「水漫金山」这个成语典故,二是著名的皇家藏书楼文淙阁。
看第一次跟自己外出当差的邹宝栓有些紧张,糜老先生仔细跟他讲起了这个著名的民间传。
“白蛇传和水漫金山的传,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一带。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报恩。
白素贞千年的修行,使她比人间的女子更美,只是没有眼泪。
只要集齐眼泪,她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神仙。受观音菩萨指点,白素贞为了成仙来到人间,收集人间代表「生老病死爱恨离别」的八滴晶莹眼泪。
许仙在西湖断桥遇到一场急雨,与白素贞再度重逢,留下借伞还伞的情缘。
白素贞陆续收齐七滴眼泪。这七滴眼泪,每滴眼泪背后都有一个人间至情至爱的故事。
它们风吹不散,水流不融,分别应在「生老病死恨离别」之上。
“白素贞距离成仙已是咫尺,可她却变得更加向往人间。白素贞不能斩断情根,愈陷愈深,嫁与许仙为妻。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是蛇妖,许仙将信将疑。
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
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又将许仙骗至这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伤害了其他生灵。
白素贞因此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下。
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高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而那法海被心魔所困,忘情绝义,想成佛,却成了魔。”
邹宝栓显然是听进去了。看糜老板停了下来,他直勾勾地望着糜老先生:“这个我听奶奶给传家弟弟讲过,要是能再在金山寺见到白素贞就好了。”
看糜老先生只是笑笑并没接他的话,邹宝栓又问到:“老板您的皇家藏书楼是怎么回事?”
“这的就是乾隆皇帝赐名的文淙阁。金山文淙阁是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承德行宫的文津阁、邗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被世称为七阁,庋藏《四库全书》。
从这些皇家藏书楼的命名不难看出,乾隆大帝和他的那些大学士们真可谓是用心良苦,每一阁的名称上都有「三点水」。
“文淙阁建于四面环水的金山,仿照宁波天一阁模式,建在江天禅寺东南,妙高台南麓。
当时的金山四面江水环绕,文淙阁坐北朝南。庭院有门楼三间与阁相对,两侧有廊楼各十间,将阁联成四合院形式。
阁前银涛雪浪,气势磅礴,阁后山崖陡峭,峰巅浩伏。阁内瑶版玉韬,千箱万帙,藏书甚富,是镇江历史上第一座国家级图书馆。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弘历帝应督造该工程的盐运史呈请赐名「文淙阁」,并亲笔御书「文淙阁」和「江山永秀」的匾额,悬挂阁中。
可就是这建在长江中心岛上的四面环水的文淙阁,却于咸丰三年(1853年)首罹兵燹,阁书俱焚。
后人无奈地留下了「风景名胜闻书香,凌波峥嵘文淙阁」的诗句,令人不胜唏嘘。”
闲话少。
糜老先生到每次到金山寺都是要和老朋友叙叙旧的。但是,这一次他却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情叙旧,他是来听盘龙寺住持的真实身份的。
这些年来,由于糜老先生的母亲理佛,糜家每年是要拿出相当一部分银子来向周边的许多寺院做功德的,主要是捐给了金山寺。
一来金山寺是糜家方圆几百里最著名的禅寺,香火非常旺盛,二来金山寺很受清皇室器重,糜家的盐业生意和清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向金山寺捐功德也简接增加了和清皇室的情感沟通。
这样以来,糜家历代大当家的都和金山寺的住持保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
糜仲禹接过家业时,正是糜家事业的鼎盛时期,每年捐的功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他和金山寺的现任住持普明慈舟大师,不仅成为理佛学佛的同修,更成为无话不谈的知音。
糜仲禹让宝栓和人力车在山门外等着,自己马上就出来。
见到普明慈舟大师,他先把带来的银两交给了大师身边的沙弥,简单寒暄了几句,因为担心孙子和家人的安全,便提出和大师出去走走。
糜老先生随普明慈舟大师来到了香客最多的大雄宝殿前的广场,在得知糜施主的来意后,在熙熙攘攘的游人和虔诚的信众中间,大师只了一句话:“鉴济大师人品高洁,善念深笃,德高望重,值得托付。”
郑重地上了香后,糜老先生匆匆返回了邗州。现在他只等儿子的来信,便可稳步地实施他们爷俩的计划了。
——二十一——
糜海仓的姐夫刘长捷是无锡当地有名的茶叶商人,而且是从茶园到茶杯全程服务,可以是个茶叶通。
在向姐姐、姐夫明了自己的来意后,为了消姐夫的顾虑,他明确告诉姐姐、姐夫,自己要把将来发展的重点放在冉州,而且将来经营的思路是只抓两点不顾其他。
也就是,自己到各茶园去选茶、定茶,然后再卖出去,而不管种茶、制茶,至于茶叶品种上一定会和姐夫家错开,避免同门竞争。
因此,他要跟着姐夫重点学习的是认茶、识茶、辨茶,分装、销售茶叶,他特别想了解能卖到青藏地区的茶叶。
海仓这么一,姐夫又详细了解了海仓在时间上的考虑和财力方面的基本情况后,彻底放下心来,开始了系统、全面地培养这个内弟的计划。
刘长捷告诉糜海仓,定购茶叶的关键是认茶、识茶、辨茶,了解各地各种茶叶的茶园价、销售价和运输费用。
销售茶叶的重点是确定消费群体、寻找大客户、分装和定价。
姐夫对海仓:“这其中,认茶、识茶、辨茶是最难的,有的人和茶叶了一辈子交道,也不敢自己对任何一种茶叶了如指掌。
“我就从喝、看、泡三个方面教你认识不同的茶叶。从今天开始,每天帮工们开工的时间,你先在分装场学习茶叶分装、包装。
吃完早点后咱们泡两种红茶或乌龙茶一起喝,中午饭后泡两种不同的绿茶一起喝,晚饭后再泡两种不同的白茶或黑茶一起喝,你仔细品尝其中的细微差异,并逐步判断哪种是好一些的,哪种相对差一些,我再告诉你现在大致的茶园价、大致的市场价。
等你和你父亲商定将来经营哪几种茶叶之后,我们再有针对性地了解、认识它们的特点。
当你通过看、喝就能大致判断出一种茶叶的产地、年份、市场价格的时候,我会带你或安排行家带你去相关的产地实地考察,论质量、谈价格、定茶场、谈运输和付款结账等各种细节。”
姐姐家主要经营三种茶: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福建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和福建福鼎白茶。
糜海仓首先到了姐姐家的茶叶分装场。刘家的茶叶分装是由刘艺分管的。
刘艺是糜海仓姐姐的大儿子,刚刚娶了媳妇,夫人家也是茶叶世家的姐。
结婚没有几天,两口就明里暗里和母亲表示想分家单过,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翅膀硬了。
但是,父亲刘长捷早就给他们兄弟三人刘艺、刘苋、刘芃交待过,等他们全部结婚后才考虑分家的事。
刘艺的岳父老顾和父亲是生意上的老搭档,是东洞庭山碧螺春制茶技艺的传承人。
顾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因此制茶技艺自然不可能传给女儿。
但这顾氏从耳濡目染,品味、识别碧螺春茶的本领十分了得,而且酷爱茶艺表演,讲起茶来更是头头是道。
刘艺知道,他们三兄弟中,母亲最喜欢二弟刘苋。刘苋自幼身体不太好,母亲自然关怀多些。
自他哥俩进入私塾,先生告状的总是他刘艺,而先生夸赞的总是刘苋。
现在就连三弟刘芃都已经在自家的茶肆里当学徒了,而那刘苋在考取秀才后又开始了新的赶考历程,还在家里吃闲饭。
但是,他是老刘家的第一个被人称为「先生」的人,无论老大老三有多么的不愿意,父亲母亲肯定是愿意在这个儿子身上花大价钱的。就连娶亲,也是托媒人瞄着大户人家。
给刘苋定下来的是林家的姑娘。
林家曾经有人中过举人,现如今也是商贾之家,主要是做佛像、香炉、香烛,特别是高档的檀香、藏香和沉香。
买卖一直不温不火的,只是听林家有人在朝庭里当差,虽然他们很低调,但从无锡当地的衙门、寺院和官员们都时不时地来照顾一下他们的生意来看,应该是个实权派,家境确实挺殷实的。
这林姑娘不喜女红,倒是对吟诗填词有些心得。早年间启蒙时和刘艺、刘苋投在同一个先生门下。
那时刘艺年龄最大,有些浑,经常欺负师弟师妹。而刘苋就比较会来事,每次哥哥欺负了人,他总是私底下拿些肉干、麻糖什么地来安抚人家,很得人心。
再因为身体的原因,男孩子们玩的那些攀高爬低的游戏,他是不轻易尝试的,往往是和这些姑娘们在一起玩。
姑娘们把他带得有点女孩子家家的,但他也真让几个姑娘喜欢上了吟诗填词。
这中间,受他影响最大的当属后来成了他夫人的林家姑娘林砚娥。
林砚娥原来是叫林艳娥的,改名是她自己的主意,但也与刘苋有些瓜葛。
刚入学时,先生问大家有谁来之前就认识字?
能投在这个先生门下的可都是些有头有脸人家的公子姐,还真有那么几个已经认得些字的。
先生再问有谁会写字的,就只有刘苋和林砚娥两个人举起手了。着,先生就摊开纸,让他俩上来写写自己的名字。
刘苋的字少又简单,自然很快就写成了,而林艶娥的字又多又难写,站在那儿手还抖得厉害,硬是把一个艶字写成了个黑坨坨。
先生让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念出来,解释一下。只见刘苋像讲故事一样得头头是道。
“我叫刘苋,苋菜的苋。爹娘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呢?那是因为我和苋菜有很深的缘分。
“时候,我经常目赤目痛,喉咙也是哑哑的,邻居几家商铺的孩子都不愿意和我一起玩。
爹娘给我请了好多大夫瞧过,都以为是红眼病,甚至连西药也吃过,只是都不见效。
“一天我陪娘去买麻糖,路上遇见个卖苋菜的奶奶,因为没有见过,又红红的,我便问娘这是什么。
卖菜奶奶看着我对我娘,这孩子的眼睛是肝火上炎所致,你听听喉咙也不对劲,看看是不是也是红肿的。
“娘让我张开嘴一看,还真是。奶奶这苋菜治这毛病是很管用的,娘将信将疑。
那卖菜奶奶拿起两大把塞在我娘手里,不用给钱,先拿回去给公子吃着,这是一天两顿的量,见效了,明天你再来买,不见效,你也不用给钱了。
“娘问奶奶怎么做?奶奶,可以爆炒,也可以开水焯过后凉拌。但这样做,孩子可能不爱吃。
你就洗净后放在清水里煮,放点冰糖,开锅就关火。一把菜煮一次,分两次吃了。
一天之内把两把都吃了,肯定见效。坚持四、五天就大好了。以后每隔一阵子吃上两回就行了。
“娘想了想,反正是菜,也不会吃坏人,就试试吧。着给了奶奶点铜钱买下了那两把苋菜。
“这一试还真让老奶奶中了,我这眼睛、喉咙几天后就没事了,爹娘专门带我去拜谢那老奶奶。
到了奶奶家,看见奶奶家日子虽然过得恓惶,但儿子、孙子个个健壮地像牛犊似的,看着我整天病歪歪地样子,爹娘请老奶奶给我取个名字。
老奶奶,你们大户人家起名字讲究多,我们乡下人给娃娃们起名字就图个平平安安,图个好养活。
你们看令公子就叫刘苋,苋菜的苋可好?爹娘一听,刘苋,好听、好记、好写,就答应了。
“从此,我就叫了刘苋,还拜那奶奶做了干奶奶。”
刘苋得起劲,别人也就当个故事听了。可这林艶娥真是上心了。
到她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她还真不好解释。只好硬着头皮:“女姓林,名艶娥。艶是光鲜好看的意思,娥是美女的意思。”
她见伙伴们都没人叫好,就自找台阶,对先生:“您看我这个艶字太难写了,有没有还是这个音,但简单又有美好意思的字?”
先生指着面前的砚台:“这个是什么呀?”
“砚台!”
“对,你看砚台的砚行吗?”
“那请先生写出来我看看。”
先生提笔工工整整地写下一个楷书「砚」字。姑娘一看,和刘苋的「苋」字里都有一个「见」字,高兴地:“就要这个「砚」字了,跟刘苋哥哥还很配哟。”
大家都哄堂大笑,让她长大了给刘苋当媳妇去。
她自知漏嘴了,可还是大声:“当就当,我就是喜欢刘苋哥哥。”
旁人都傻眼了,不敢再什么,反倒是那刘苋羞的脸都不敢抬起来了。
刘苋、林砚娥两个喜欢琴棋书画、吟诗填词、做事低调的人,故事自然不会太多。
听辛亥革命后,林家在朝庭里当差的人因为官阶不高并没有受到追究,再这林砚娥也嫁出来了,受到的影响就更些。
刘苋也没有子承父业从事与茶有关的行当,而是把岳父家的香炉和熏香的生意接过来了,并且研究恢复了明宣德炉的工艺,声名鹊起。
这是后话。
刘芃是刘家三兄弟里为人最厚道的。他看大哥爱招惹是非不受人待见,念书又赶不上二哥,就把全部的心思用在了茶叶上。
年纪。居然随口一尝,就能出该茶叶的名称、产地、年份和生产、运输、储存等相关注意事项,当然对冲泡的水质、水温要求,茶具的材质要求更是如数家珍。刘长捷夫妇一看,就在祖业上着力培养这个儿子了。
刘芃,原来叫刘鹏,刘长捷看老大、老二名字中都有「艹」字头,就改「鹏」为「芃」,取草木茂盛之意,希望刘家的茶叶生意能世代兴旺。
刘芃自己当然是愿意的,一来叫「鹏」的人太多了,「鹏程万里」太俗气了,「芃」字就高雅多了,二来「芃」子要好写些。
时候,他老拿这个字考那些念书不好的伙伴,好多人念成「凡」字,他还笑人家没文化呢!
绕了这么大个弯子详细介绍这哥仨的名字干什么呢?事情还要回到老大刘艺身上来。
刘艺是家里的老大,他见爹娘对两个弟弟疼爱有加,自己有被冷落的感觉。
再他对茶叶的包装、储存非常精通,娶了个媳妇又很会识茶、品茶,单干的心思越来越重。
这一点刘长捷夫妻俩是看得明明白白的。但是,刘长捷有言在先,要分家,必须是哥仨都成家之后。
眼见着老二刘苋的婚事有了眉目,他当然操心弟刘芃的婚事了。
刘艺作为老大,是最常到外公家去的,他知道舅舅家的那几个宝贝千金。
舅舅到和他学学茶叶包装的事,他就起了那几个表妹的主意。
刘艺知道,大表妹荷佳是个心比天高的主儿,而且比刘芃还大几个月,三表妹茹佳才十岁,了些,四表妹腊佳更,六、七岁,只有二表妹美佳和三弟同岁,人长得非常标致,性格又随和,要不也不会那么爽快地答应爷爷到四姨娘文氏屋里过。
文氏因为没有生养,自是低眉顺眼惯了,谁要是遇上这么个丈母娘也算是福分了。
经过仔细分析后,刘艺决定试探试探舅舅的意思。
刘艺对舅舅:“二表妹美佳人长得自然没得挑,刘芃是肯定求之不得的。我爹娘那里,将来肯定是要和三弟一起过的,娶个美佳这样性情随和的儿媳妇自然是会省心些,又是亲上加亲。亲家母四舅妈也不是个是非之人,将来相处也容易。”
糜海仓见大外甥的还是有些道理,道:“两个孩子看样子是很般配的,也不知道你爹娘怎么想的,再我也要和美佳的亲娘窦氏及母亲文氏商量一下。”
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就可以决定儿女的终身大事,但糜海仓是个有新派思想的人,美佳也大了,他要尊重她本人的意见。
舅舅这么,其实是间接答应了这门亲事。接下来,就看刘艺去做爹娘的工作了。这里面,娘的想法最重要。
在看出来老大有分家单过的意图之后,糜海青是非常纠结的。
常言,儿大不由娘,女大不中留。但刘家的规矩又是不好破例的。
所以,经常在晚饭后,她这个当娘的会不自觉地到这个刚刚娶了媳妇的儿子屋里坐上一会儿。
一般每次来坐,都是儿子去泡茶、准备点心。这一天她进屋后,儿子请她坐下后,自己也坐下了,媳妇顾氏借故丈夫泡茶工夫不到家,自己去泡了茶,上了点心后悄悄关上门出去了。
老娘一看这是有大事呀,也顾不得平日里那些家常话,只等着儿子先开口。
因为有想分家的念头在先,本来撮合弟弟和表妹是件美事儿,真正事到临头,刘艺还是不好开口,这也是他把新媳妇支走的原因。
老娘看儿子有些为难,但又不知道儿子要和自己讲什么要紧事,犹豫了一下,还是主动开导起了儿子。
刘艺看娘多少有些着急,就一五一十地把自己和舅舅的事和娘了一遍。
糜海青听完竟笑出声来:“娘还以为什么事儿呢,这是好事呀,还这么神秘?你这是你的意思呢,还是你媳妇的意思?”
刘艺是自己的意思,并特意媳妇并没有见过表妹来证明顾氏的清白。
娘又问是刘艺的意思还是舅舅的意思,刘艺还是自己的意思,但舅舅似乎已经同意了。
他提醒娘,这事儿,不能让人家女方家主动,咱们聘人家姑娘,自然是应当身段低些。
糜刘氏用食指戳了一下儿子的额头,半夸奖地:“这次算你想的周全,一定是你和媳妇一起撺掇的吧,你才没有这仔细的见识呢。
只是娘要提醒你,千万别去找你爹,这事从你嘴里出来,他一定以为你是又想分家了,不定把个好事搅和黄了。我会找个合适的机会和你爹。”
刘艺自然是明白的。
糜海仓是绝不会用女儿的幸福来交换学习有关茶叶的知识和技艺的,他是真的觉得大外甥刘艺分析的有些道理,他也真的觉得外甥刘芃是值得女儿美佳托付终生的人。
刘艺知道舅舅家是邗州数得着的大户人家。前些年,当自己兄弟三个还的时候,外公家没少明里暗里贴补他们,这一点,娘是经常提起的。
当然,刘长捷虽然有些市井商人都有的家子气,但对这个财大气粗的舅子,却是不敢使心眼的。
自从收下十两金子,特别是知道海仓学成将去冉州发展后,无论生活还是学艺,他对糜海仓可以是全心全意的。
刘艺因为有求于舅舅,自然也是尽其所能,甚至发动他的新媳妇一起给舅舅当起了先生。
茶叶的分装和包装技术相对容易些。但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主要的就是两条,一是美观,二是成本。
购茶者的心理是决定茶叶包装的关键。
包装从大品类上分为自饮茶和礼品茶。自饮茶的包装以保护好茶叶本身最为重要,兼顾美观、实用和方便。
礼品茶的包装没有统一的章法,但主要是美观大方,上档次,有特色。许多礼品茶在包装上花的钱要比茶叶本身的价值高些。
刘长捷经营的主要有江苏苏州洞庭碧螺春、福建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和福建福鼎白茶,为了区别于其他商号,分别叫刘氏仙茗、刘氏金袍和刘氏银毫。
刘氏仙茗,也就是东洞庭碧山春茶,是江南一带很有代表性的绿茶。
绿茶包装的重点是保持新鲜。一般包装保质期在18月左右,密封条件下可达24个月。
洞庭碧螺春茶按质量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和炒青茶,其中特一级、特二级最为名贵。
包装也是按等级区分的。特一级、特二级通常用锡箔纸密封后,盛装在内置的锡罐或景德镇精制瓷罐里,再放在用印了刘氏仙茗字号的木匣或锦缎盒里,最高档的还会配上青瓷或青白瓷的壶和杯子,外面再套上特色布袋或绸缎手提袋。
这类包装的基本是被人买去当礼品的。一级二级一般用纸盒或用锡箔纸包装后,直接放在刘氏的字号袋里。
购买者有自己喝的,也有送礼用的。至于三级和炒青茶,多以散装出售,根据客人的要求,可以临时包装,也可以直接如同包点心一样用纸包了,贴上刘氏字号后用线绳捆扎,简单实惠,大多是市井百姓的日常饮用茶。
刘氏金袍,也就是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
大红袍有「茶中之王」的美誉,属半发酵茶。相对于碧螺春而言,大红袍的保质期要长得多,密封的要求、保持茶形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高档的包装的方式按等级基本和碧螺春是一样的,只是把景德镇的瓷罐换成宜兴的紫砂罐,最高档的会配上紫砂壶或紫砂杯。
刘氏银毫,也就是福鼎白茶。
白茶有「一年是茶,三年是药,七年是宝」的法。所以白茶大多是散着卖的,价钱也以年份划分。
包装上是等客人看好茶后,根据需要现买现装。只是罐子和杯、壶是比白瓷、青白瓷粗犷些的陶制品,若搭配银免毫或鹧鸪斑建盏就算是比较高档的伴手礼了。
没几天,糜海仓就基本学会了茶叶的储存、分装和包装,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这茶的包装,就好比是女人的衣裳、骏马的鞍辔。从卖相来讲当然是越漂亮、越特别越好,从商家来讲当然是成本越低越好,对买家来讲自然是又漂亮又便宜最好了。
就在糜海仓感觉有成就的时候,刘艺的新媳妇告诉他:“人们买茶外包装靠自己看,茶质量靠卖家讲。要把包装的很漂亮的茶推销出去还要有两个基本功:一个是泡茶,一个是茶。
“这泡茶的功夫到时候请舅舅带上舅妈或表妹们来,我慢慢教她们,这茶的功夫舅舅您是必须要学的,而且要一种茶一种茶的学。
当然,主要是学习您算要经营的茶的产地、分级、品质特点、口感特色、功效甚至是其历史和相关典故。
要把所有茶都学明白、讲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就是单学几种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舅舅您要尽快定下来将来准备经营什么茶,好有针对性地先入门,再慢慢地去感觉、去领悟。今天我就先给舅舅讲讲我最熟悉的洞庭碧螺春吧。”
着,顾氏就坐在了家中常备的茶台前,有板有眼地当起了她人生的第一回 先生,而且是给自己的长辈。
只见顾氏先在一个如笔洗般的青花器皿中倒入些许清水,象征性地洗了洗手:“泡茶前,侍者是一定要沐浴的,不可以浓妆艳抹,更不可以染指甲,头发也要束好,不能披头散发。衣着以素净为上,袖口不宜太宽大。
“在我面前的这个用上好的绿檀做成的茶盘分上下两层。上层放置茶具和赏玩物件,下层储存洗茶水和冲洗茶具的废水。”
着便一件一件把茶壶、茶船、公道杯、茶杯、杯托、煮水器、茶荷、茶匙筒、茶样罐、茶匙、茶夹、茶针、茶巾等实用具和金蟾、罗汉等赏玩品作了大致介绍。
“今天我要向舅舅介绍的是碧螺春茶。碧螺春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
主要产于苏州吴县太湖的西洞庭山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
“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
最好的碧螺春,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于是题名「碧螺春」。
更有文人雅士赞其“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
“洞庭碧螺春特殊的花果香味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茶、果间作。就是把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泉城红、泉城绿等果木交错种植。
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出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咱们刘氏经营的上好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叶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
“要品味到上好的碧螺春,产地是首要因素,其中尤以吴县西山、东山两镇的为佳。
制作过程中,采摘、杀青、揉捻、搓团、烘干各个环节都很见功夫。
采摘讲究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杀青讲究以抖为主,双手翻炒,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
揉捻讲究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条索逐渐形成。
搓团讲究边炒边揉搓,逐渐形成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烘干讲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看舅舅听得非常认真仔细,还时不时地在本子上记点什么,顾氏继续:“现在我冲泡的就是最上等的碧螺春。您看它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批毫,银绿隐翠,色泽鲜润,香气嫩香清幽,滋味甘醇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
螺身舒展后,只见一单芽,形似十八般兵器中的「枪头」,因此,也称为「一枪」。
“待喝过这一泡后,我再给舅舅泡上第二等的碧螺春。您会看到、品到它同样的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
只是条形上除了有「枪头」外,下面还带一片稍微展开一点的叶子,像是一面旗帜,也称「一枪一旗」。品级再往下,枪还是那杆枪,只是旗越来越多就是了。
“当然,我们是经销茶叶的,不可能每次订货把所有的茶都泡了来鉴别,这就要靠长期的观察和积累了。
舅舅多年行走在商道上,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晚辈这里就不多言了。
“不过,我们在向客人推荐,特别是向大客户推销时,冲泡得当的话,会明显提升茶的口感和观感。
“碧螺春的泡法根据不同的茶质,有不同的泡法。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茶本来的香、形、色。
为了不造成浪费,还是以后每次我们都选用不同品级、不同产地的碧螺春,再给舅舅演示吧。”
着,她就把已经泡好、分杯的茶汤奉到舅舅和丈夫面前。
乘着他们品味的时机,顾氏又简单介绍了一下碧螺春茶的药用价值。
顾氏从碧螺春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讲到利尿解毒、强心解痉,再到治疗肠道疾病、口腔溃烂、咽喉肿痛,甚至还提到了碧螺春对缓解脚气也有一定效用,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舅舅的赞叹声中,顾氏总结道:“完整品味、欣赏碧螺春的茶艺,全套程序包括:点香——焚香通灵、涤器——仙子沐浴、凉水——玉壶含烟、赏茶——碧螺亮相、注水——雨涨秋池、投茶——飞雪沉江、观色——春染碧水、闻香——绿云飘香、品茶——初尝玉液、再品——再啜琼浆、三品——三品醒醐、回味——神游三山。”
最后,只见顾氏起身,用她那地道的吴侬软语半半唱到:“「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烟波浩淼的太湖包孕吴越,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是上苍赐给人间的仙草,是大自然对辛勤劳作的人们的奖赏。
慢斟细品,静心体会,您一定会有「清风生两腋,飘然几欲仙。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间」的绝妙感受。”
糜海仓不禁感叹,茶叶,竟有如此高深莫测的道理和学问,喝了几十年茶,今天我算是领教了什么是「隔行如隔山」、什么是「行行出状元」了!
他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双手抱拳,深深地给这个晚辈女子鞠了一躬。
刘艺和顾氏哪里能受这礼,赶紧上前鞠躬还礼。糜海仓顺手从怀里取出一锭银子,递给顾氏。
顾氏望望丈夫不知如何是好。
糜海仓赶紧解释:“甥媳只管拿着,得空去买些上好的茶来,再给我开示开示,让我再长长见识。”
顾氏只:“这一锭银子如果是买不加包装的茶,再好的茶也够喝半年的。”
糜海仓:“买上三五种茶,一种买上一二两。其余的银两你就添置一身丝质的茶道衣裳吧,就算舅舅给你的拜师礼了。”
推来递去的,免不了又客气一番,最后还是刘艺应下了,顾氏才收下银锭子。
顾氏行了谢礼后:“女子对茶只是从看着家父家兄制茶,跟着家母学些茶艺的表面功夫,仅对碧螺春茶略知一二,这刘家上下真正懂茶的要数三叔刘芃了。
舅舅如果方便,倒是应该和他切磋切磋才是正道。如果将来舅妈或哪个表妹要学茶艺的话,我是愿意倾力交流的。”
糜海仓当然明白,这顾氏虽是一家人,但毕竟女流之辈,又刚过门不久,自是不好意思。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作为长辈,他当然会拿捏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