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二十二——二十三节)

A+A-

    ——二十二——

    糜海仓一边学着认茶、识茶、分装茶,一边还惦记父亲的嘱托和一家老的安危。

    一日,他听刘艺要去景德镇订制包装用的瓷罐和茶具,便提出能否同去学习学习,顺便去浮梁考察一下茶场。

    姐姐姐夫当然是同意的。一来可和儿子做个伴儿,二来如果糜海仓真的将来把茶叶生意放在冉州也是件好事。

    到了景德镇,刘艺是直奔长期的合作伙伴那里的,只交待了式样、图案和数量就没事了。

    倒是糜海仓东看西看、问东问西的,他知道茶和瓷是分不开的,无论将来自己是卖茶还是开茶楼,都少不了这景德镇的瓷器。

    因此,与其是他陪大外甥来订货,还不如是刘艺陪他这个舅舅考察来的更贴切些。

    历史上浮梁其实比景德镇名声响亮。浮梁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当年上缴税收多,尤其是茶税,约占全国茶叶税的八分之三,有十五万余贯之多。

    宋代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为了便于协调处理纠纷,浮梁的知县官居五品,高于邻县两品。

    有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乐天《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名句的加持,更有「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景德镇陪伴,便有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显赫地位,使得颜真卿、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佛印、范仲淹、杨万里等历代文人墨客为之竞折腰。

    从当年浮梁的茶税就知道浮梁的茶品质有多好、名声有多响亮了。

    其实,浮梁这地方的茶品种和茶产量是没有那么大的。但是,这是一个江南茶叶的集散地。

    以「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著称的祁门红茶、以「白毫披身,芽尖峰芒,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闻名的黄山毛峰、以「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见长的太平猴魁、有「绿色金子」美誉的屯溪绿茶,以及顶谷大方、黄石溪毛峰等茗品仙茶,都产在浮梁城的方圆五百里之内,算专营茶叶的糜家自然会把这浮梁城作为考察的重点。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进入浮梁城内,糜海仓被保存完整、规模宏伟、屡毁屡建的古县衙惊呆了。

    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庄严和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

    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大堂、二堂及三堂等,衙署内陈列的官服、刑具、十八般兵器、讯杖、官轿、夹棍等,威严之感油然而生。

    衙院内宽敞空旷,古木参天,长长的甬道,直通大堂。甬道略高出两边地面,穿过仪门踏上甬道,仿佛这甬道专为你而铺、为你而设,给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感觉。

    可见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非常在意建筑风格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奇妙感觉。

    作为商人,糜海仓当然知道此时的浮梁已经远不及唐宋时期的浮梁了。

    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此行的责任是给糜家寻一个过渡基地,安全是排在首位的,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而离冉州不远的浮梁古城,是可供选择的理想之地。一来这一带茶商多盐商少,几乎没有认识糜家的人,安全上靠得住。

    二来茶叶的生产、运输、包装、交易非常发达,加上自家的银子,生意是不难做起来的。

    第三,有宝来钱庄来辉斌和同盟会马伯韬这两个内线。

    在景德镇订完货、陪同糜海仓考察了浮梁之后,刘艺惦记着自己的新媳妇,就匆匆赶回无锡了。糜海仓就继续着他在冉州的考察。

    当糜海仓来到冉州城宝来钱庄的时候是个下午。见到来辉斌时,他只自己是来自邗州的糜海仓,出示了随身带着的盘龙寺求来的「金银流水散,西徙传家好」竹签,来老板立即安排了一个年长些的伙计,去一个叫淮阳春的酒楼里安排一桌像样的饭菜,自己则把来人请进了里屋话。

    来老板只是与糜海仓核实了大哥来辉文和他交待过的有关事项,重复了支取银两手续和存下的银两的利息等,就开始给他介绍起马伯韬这个人来。

    马伯韬,梁州府人。早年留学日本国,并在日本结识了中山先生,被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宏愿所感召,毅然回国加入同盟会。

    这些年,以商人身份游走在安庆和冉州,联络各界爱国人士开展推翻帝制活动。

    在冉州有一批包括来辉斌在内的钱庄、陶瓷、茶叶商人团结在他的组织之下。

    听来老板这么一,糜海仓想起了和父亲一起剖开竹签时见到过「马伯韬(略)」的字样,轻声问来先生:“马先生是否还有个兄弟叫马伯略?”

    来老板告诉他:“当下涉及到人的问题知道的越少越好,必须知道的,我们会事先告诉你。而且,自己知道的也非常有限。”

    在来先生与马先生联系的空档里,糜海仓的脑子快速闪现这一段时间那些看似蹊跷的事。

    从盘龙寺住持鉴济大师的先知先觉,到管家阿贵父子的阴险表现,从神秘竹签的明示、暗示,到来老板兄弟的明里、暗里的支持,他感受到了其中的复杂,当然也感受到了自己于家庭、于国家的责任。

    他开始理解父亲经常和他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味了。

    晚上的宴会一看就知道是来先生和马先生早就沟通好的。来先生和马先生都是带着夫人一起参加了,另外还有马先生的一个朋友也是带着夫人光临的,想来这种安排是要给客人一种家宴的感觉,也是特意制造一种随意的气氛。

    作为主宾的糜海仓和莅临晚宴的三对夫妇都是第一次见面,虽然相互没有多少戒备心理,但毕竟都人到中年了,总体上还是理性多于感性的,寒暄和礼节礼貌性的环节,除了握手、自我介绍和相互敬酒之外,也不可能再有新鲜刺激的举动了。

    随马伯韬夫妇赴宴的正是要卖冉州城里一所大宅子的主人姚崇炜夫妇。宴席后面的话题是围绕着那所徽派风格的宅第展开的。

    姚崇炜向糜海仓粗略介绍了家族和宅子的基本情况。

    姚家做茶叶和瓷器生意到姚崇炜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了。

    八国联军侵华,特别是清日甲午海战后,东部的几个主要港口被迫开放,许多有眼光的生意人,都把生意做到了海外去了。

    前几年,姚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时,就是把茶和景德镇的瓷器贩运到浙江、福建沿海的几个港口,直接卖给欧美和日本商人。

    但是,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和人家做生意,枪口下的我们不要定价权,就是连讨价还价的胆子都没有。

    很多时候,十石茶叶连二两银子也赚不上。慢慢地,他们尝试着直接把茶叶和瓷器卖到英国去,现在已经建立起了稳定的国内采购、外轮运输、国外销售的渠道。

    为了方便生意,也为了避免舟车劳顿,他们已经在厦门定居下来了。

    姚崇炜:“厦门港阔水深,位于漳泉商圈中心,是个做海外生意的好地方。厦门和泉州一样,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宋元时期已经是发达的对外通商口岸了。

    在清政府攻下台湾的次年(1684年),就颁令开海贸易,开放厦门、广州、宁波等口岸。

    厦门作为福建唯一开放的口岸,漳泉商人云集与此。虽然当地居民主要是闽南人和部分客家人,但在海洋文化的长期荡涤之下,厦门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胸襟博大、兼容并包,一点都不排外,我们决定把这边的宅子处理了。

    一方面这种砖木结构的建筑不能长期空闲,有人住有人管才能长久。

    另一方面,马伯韬先生、来辉斌先生也希望我们姚家能用此宅为同盟会做些有益的事情。

    “我们兄弟三个,我是老大,最早单独跑生意。父亲在世时,和港口交道一般是带着二弟姚崎炜,和外商谈生意主要是略通英文的三弟姚岳炜陪同,我母亲也是在我们哥仨停留的地方轮流住住,即方便照顾我们的生活,也能经常和父亲在一起。自从父亲走了后,娘就不跟我们各地跑了,一直住在冉州城里这个老宅子里。”

    看糜先生听的很专心,姚崇炜继续介绍道:“我们那个老宅子是我爷爷在世的时候建的,最初是个两进的院落,到我父亲手里又在后面加了一进院落,包括一片水面差不多有十亩地,在这方圆几十里的冉州城也是数得着的气派府第,到如今将近五十年了。具体的情况等糜兄方便的时候去察看察看。”

    糜海仓赶紧起身:“糜某此次到这闻名遐迩的冉州城来除了考察茶叶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来找个让一家老安身立命的居所。

    承蒙来老板夫妇和马先生贤伉俪厚爱,今日结识姚先生一家,是糜某的荣幸,也是我糜家的荣幸。只要先生方便,我随时可以去府上拜谒。”

    姚崇炜也起身还了礼后:“家母仙逝已有些时日了,按照姚氏宗族的传统,我们兄弟三个一起在家陪守了老母亲七七四十九天。

    过百日时,在全族上下数百人的祈祷声中,我们已经将先人的牌位请到姚氏宗祠了。现在这个宅子糜先生随时可以去考察。”

    宾主约定第二天由来先生陪同一起去看宅子,谈细节。

    第二天,三方如约来到了姚府。

    糜海仓是第一次这么仔细地品味结构完整的徽派建筑精品。

    站在门前不算太阔、用石条铺就的广场上,「四柱三间三楼」形制的门楼给他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根楠木立柱把门楼自然分成三间,中间是并不太宽阔的门楼,由四条完整的、錾平而不抛光且没有特别装饰的灰色大理石门框显得格外庄重。

    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青砖阳雕的「厚德载福」四个字是用朱红色染料涂装过的,很是吸引眼球。

    字碑左右被称为「肚兜」的位置是和整个建筑外墙一致的粉白色。

    整个门楼从两侧向中间、由低到高呈台阶式的三层,都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既有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方便家人进出的实用性,又增加了这灰白相间的门楼的灵动感。

    如果仔细观察,所有没有用粉白石灰覆盖的青砖上都雕刻了美轮美奂的图案。

    砖雕综合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多种艺术手法,把人物花卉、鸟兽鱼虫等吉祥纹饰展现的栩栩如生。

    姚先生骄傲地:“等方便的时候,可以详细讲解整个宅子里砖雕、石雕、木雕以及文字、绘画中引经据典、规诫自勉所展示的姚氏宗族的家学渊源……”言谈之中充满了自豪,也满含着不舍之情。

    进入第一进院落,一个差不多三丈见方的大天井把外面刺眼的阳光折射的柔和了许多,给人以静谧之感。

    天井的地面全铺着大块正方形青砖,中间略高,四周低些,雨水顺着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天井的周围是二层结构的,下层除大门内两侧各有一间门房外并无房间,一根根立柱撑起的巨大空间,应该是主人全家议事和集体活动的地方。

    正堂中央挂着一幅四尺的松鹤延年水墨画,两侧中柱上挂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描金楹联,一看都是名人大家的手笔。

    高低错落的神龛和香案让这里一下子凝重了许多。二楼南北各两间、东西各三间屋子门前是一圈廊台,可以想见当年少爷姐们在上面追逐嬉戏的情景。

    在一进和二进院落之间有一口井和一个水池。水池里的水好像是流动的,应该是从屋外用管道引进来了活水,主要是用来洗涤的吧。

    第二进院落的屋檐向里伸得更多了些,天井比第一进了些。

    天井里放着两大两四口陶制的大缸。两口大的满满的盛着水,是防火用的,两只一些的里面种着荷花,让这灰白的空间一下子有了生气。

    正北的中柱上挂着「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描金楹联。按规矩,这一进院落的二楼是家里的姑娘和已婚的少爷、少奶奶住的,一楼则是未婚少爷和女性下人们住着。

    三进院落的天井要更一些,正中间放着一口大水缸。一楼北面的正堂屋和南面也是那种「跑马楼」的空间,正堂屋北墙中间挂着一幅寿星图和两个条幅:大丈夫妻贤子孝,日子福禄寿喜。字画下面摆着一张紫檀木的八仙桌,桌子靠墙的中间,摆着一尊黑檀木雕刻的关圣人全身站像,桌旁安放着两把高靠背的紫檀木官帽椅,左右两侧面对面摆着八把紫檀木的圈椅。

    南堂靠南墙正中央摆着一个红酸枝木的双门三屉翘角多用柜,柜子上端放着体形较大的一只青花梅瓶和一只青花将军瓶。

    屋子正中央放着一台巨大的红酸枝木的葡萄圆桌,桌子周围配了十二只红酸枝木的鼓凳,东西两侧靠墙立着两架多宝格,上面摆放着珊瑚、玛瑙、陶瓷和苏绣类的摆件和几方上好的歙砚。

    三进院落的二楼是主人的卧室、书房、佛堂等,一般人是不能随便出入的。

    三进院落的后面有道门,直通到后面不高的山坡上。

    糜海仓、来先生一路欣赏一路聆听姚先生讲解,大约用了一个时辰才又回到大门前的石条广场上。

    姚崇炜左手插着腰,右手伸展开来在面前画了半圆:“这一大片水面也是咱家的,而且前后都有水渠连接,活水流淌常年不断。”

    因为没有外人在场,来辉斌先生请姚先生报个价钱。姚先生:“这宅子承载着我们姚家三代人的心血和四代人的情感,要不是马伯韬先生开口,要不是怕年久失修,我们是断然不敢出卖祖宗家业的。

    “我提两个条件,如若糜先生觉得能够接受,我再报价。这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不许改建。

    除了查漏补损,不得动土。第二条,是对所有易损部位要定期保养,木雕和彩绘、壁画最多五年要请指定工匠维护保养,损坏部分要随时保养,修旧如旧。”

    糜海仓一听,觉得这都是姚先生的感情所系,将来变成自己的宅子了,当然也会有同样的感情。

    因此,就爽快地答应7了。并明确表示,将来即使糜家入住这所宅子,也随时欢迎姚家宗亲来察看、留宿、做客。

    姚崇炜看糜海仓是个大气高贵之人,想来他糜家也是家学渊源之门第,自己这姚家老宅变成糜家府第,也不会辱没了这个宅子,就把自己和两个弟弟商量过的价钱报了出来。

    姚崇炜:“看来我们姚糜两家真是有缘分,这中间又有同道中人马伯韬先生牵线和来辉斌先生撮合,我报两个价由糜先生选择吧。

    “单纯要这宅子,就是里面所有可以挪动物件和墙外这水面、山坡,我全部搬走或另行处置,一千两银子;第二,目前宅子内所有东西,包括水面和山地一起,一千五百两银子。”

    来先生本来想替糜海仓还个价呢,可没等他开口,糜先生就先话了:“第二种吧。我也提两个条件。第一,家中目前所有的摆设,特别是姚先生及家人喜欢的古董、字画随时可以来取走。

    第二,家具类的实用物件如果姚先生有感情上割舍不下的,也可以搬走,但事先最好知会我一声,我好重新添置。

    同时,价钱上我再增加20两金子作为定金。如果姚先生觉得可以,我争取在一个月内交清全部一千五百两银子。”

    话间,糜海仓从怀里掏出20两金子递给来先生检视。来先生一看是他来家宝来钱庄的金锭,自然连声请姚先生放心。

    姚先生连忙推辞不受,后来几经推让才接下这定金。姚先生:“家中几件祖上传下来的宝贝,舍弟崎炜、岳炜返回厦门时已装箱运走。目前宅子里的陈设虽不算是古董,但每一件都是精品,许多是我出生时就摆在那里的,上次装箱时有些已经包,比如字画、比如梅瓶、将军瓶,再比如檀木关公雕像等等,回头一看,老宅的感觉完全变了,心里顿时感觉空荡荡的。

    所以,我们兄弟三人一合计,决定把它们留在原处。它们已经是这宅子的一部分,它们已经是我们姚家几代人对家的完整感觉。”

    着着,姚先生真有些动情了,声音哽咽,眼眶也红了。

    糜海仓走上前去,紧紧握住姚崇炜的手郑重地承诺:“请姚先生放心,我糜家上下也算是有教养、有品味的,深知这家业不仅珍贵,而且寄托着许多人的念想,我们一定倍加珍惜,倍加爱护,悉心维护,让这宅子里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都传承有续,永葆生机和活力。”

    姚先生调整好情绪,问糜海仓大约什么时候交割入住。糜先生:“原来想着,买下宅子后要拾掇整修,还需订制家具。没想到这姚府一切都是现成的,甚至连锅碗瓢盆都非常齐备,而且都是上好的,我们只须搬迁过来就是了。但必竟是从邗州迁徙,又有老有,快则三四个月,慢则半年吧。”

    姚先生:“既然这样,明天就请糜先生请个管家来,我们仔细清点家中物品,登记造册后双方画押,我就把这宅子交给先生。”

    看糜海仓有些为难,姚崇炜知道是为请管家之事,就接着:“家母仙逝后,家中大部分下人都遣散回家了,目前还留了两户三个人。刚才给我们引路开门的是我姚家用了30多年的管家,为人正直中庸,品德高尚,他那老伴淮阳菜做得很可口,苏绣和织补的技艺也很了得,我没舍得辞退他们。

    可是,这老两口毕竟年岁大了些,都50多了,自己不大愿意、儿孙们也不同意让他们到厦门去,还正在犹豫呐。

    另一个年轻伙子,是个木匠,瓦工的活也会些,人很勤快,平日里不爱话,宅子里修缮的活计干了三年了,对这宅子很熟悉,也很有感情。

    他是已经答应跟我去厦门的,只是没有过门的媳妇和老泰山不大乐意,正在闹别扭。

    这两天请糜先生注意观察一下,如果觉得可用,你就先留着用。

    他们的薪俸我已经都付到年底了。我看糜先生在冉州这几天就别去客栈投宿了,先在这宅子里住下来,一来可以观察一下这三个人,二来有空我们两人还可以聊聊天,我也把我知道的茶叶、瓷器生意里的门道与先生交流交流。”

    糜海仓一听,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赶紧抱拳对着来先生和姚先生深深一揖,道:“上苍有眼,我糜家世代行善积德,刚刚碰着点劫难竟连连遇上贵人。既然是姚先生一家选用和调教出来的,德行和能耐都一定没话,那就一切听从姚先生安排。”

    当晚,糜海仓就住在了这所马上就要改姓糜的姚府里。姚先生把管家朱进和夫人杨氏及帮工许有福介绍给这宅子未来的主人。

    这三位不亏是在大户人家听使唤的,马上就开口闭口少爷少爷地称呼起糜海仓来,并且从心底里喜欢上这个大气随和的新主子了。

    接下来的两天,糜海仓跟着朱进对着账簿仔细核对了家里的物品,并让朱管家把账簿誊抄了两份,一份交由姚先生保存,一份自己随身带走。

    姚先生陪着他仔细提醒了几处该整修的地方,糜海仓则指挥许有福当场处理了几处的损伤,也品尝了杨氏的手艺,一下子找到了当冉州人的感觉。

    到了第三天,姚崇炜要去祁门订购一批发往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红茶,糜海仓一听,自家将来也准备做这个茶,便随姚先生一同前往。

    ——二十三——

    一路上,姚先生给糜海仓介绍了祁门红茶的历史、工艺和保健特点,并特地强调,姚家经营的茶叶里红茶只有祁门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来是自己家乡的茶叶,有感情。而且国人有个习惯,要是出远门,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一撮家乡的泥土冲水喝,以防止水土不服拉肚子。

    后来发现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喝上一杯家乡的茶叶就不会水土不服。

    所以自己走到哪儿都喝这祁门红,也推销这祁门红。二来是西洋人非常喜欢中国的红茶,红茶的保质期也要比绿茶长些,只要能安全运到欧洲去,稳赚不赔。

    第三,产地在自家门口,从茶叶种植、采摘,到加工精制,再到包装运输都是老熟人,质量肯定是有保障的,有时人忙不过来,有时银子汇不到位,不会影响生意。

    姚崇炜对糜海仓:“祁门在清朝光绪以前,只产绿茶,不产红茶,直到光绪年间,祁门茶人胡德年借鉴了外省的红茶制法,才在祁门加工出了红茶,后由北平著名的大福盛茶庄引入京城,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引起的皇家的兴趣,使这祁门红茶一下子声名鹊起。

    在京城的外国使节纷纷往各自的国家携带或邮寄,祁门红茶在西洋特别是在英伦三岛也名声大振。

    “祁门这地方,山连着山,水连着水,花木相间,花草相伴,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云遮雾罩,很适宜于茶树生长,加之当地特有的槠叶种茶树,内含物丰富,酶活性高,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作。

    “祁门红茶,产区分为三域。由溶口直上到侯潭转往祁西历口,以贵溪、黄家岭、石迹源等处为最优;

    由闪里、箬坑特到渚口,以箬坑、闪里、高塘等处为佳;

    由塔坊直至祁红转出倒湖,以塘坑头、泉城红、泉城绿、棕里、芦溪、倒湖等处为代表。

    虽然祁门红茶的历史不算太久,但基本技术已经被十余个家庭掌握。

    我们要去的就是最早试制出祁门红茶,也是质量最稳定的胡氏茶业。

    “祁红讲究现采现制,以保持鲜叶的有效成分。最上乘的祁门红茶以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原料为主,分批多次留叶采,春茶采摘6-7批,夏茶采6批,秋茶基本不采。

    “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个过程。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

    使芽叶由绿色变成紫铜红色,茶身成条,香气透发,文火烘焙至干。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是决定祁红茶品质的关键,各家的绝活主要在这个环节体现,也是各自最神秘的不向旁人展示的环节。

    经过发酵叶色转红,形成祁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精制工序繁复,祁红茶成品经毛筛、抖筛、分筛、紧门、撩筛、切断、风选、拣剔、补火、清风、拼和、装箱而制成。祁红精制很费工夫,所以祁红茶又称为工夫茶。

    “精制祁红茶,外形条索紧结细如眉,苗秀显毫,色泽乌润;茶叶香气清香持久,似果香又似兰花香,西洋人把这种香气专门叫做「祁门香」;

    茶叶汤色和叶底颜色红艳明亮,口感鲜醇酣厚,如果与牛奶和糖调饮,制成奶茶,更加馥郁。”

    话间,他们就来到了位于黄家岭的胡氏茶场。因为知道老朋友姚崇炜要来,胡老板已经等在那里了。

    但是,胡老板没有想到姚先生又给他带来了新的重要客户。

    在听了姚崇炜的介绍后,胡老板找来了他的茶艺师专门来接待这两位新老朋友。

    茶艺师是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女士,从发髻看,是个刚过门不久的媳妇。

    胡老板介绍:“这是女茶花。刚刚嫁了冉州城的李家。夫家是做桐油生意的,女婿随亲家公到宁波去了,要半年才回来一回。

    茶花原本是要跟着去在那边开个茶肆的,但桐油味道太重,不可能和茶楼开在一起,女流之辈单独经营又不成体统,就和婆婆一起守在了冉州城里的大宅子里。

    她那婆婆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自己差不多守了一辈子活寡,心疼儿媳妇,就同意她回娘家来发日子。”

    茶花刚学茶艺那会儿,也是在自家开在冉州城里的茶楼里帮工的,见过些世面,自然不会太拘谨。

    而且姚老板也是熟人,又有父亲在场,今天表现得反而要比平时更自信些。

    因为只有三位品茶人,茶花就将椅子直接摆在了茶台跟前。

    出于礼节,糜海仓被让到了正对茶艺师的正席落座。在茶花姑娘专注地清洗杯壶碗盅、姚先生和胡老板仔细察看已经备好的货的时候,糜海仓无意间近距离地欣赏了眼前这位媳妇。

    这是一位典型的冉州女人。一头乌发衬得脸格外的白,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额前一点刘海也没留,发际中间的美人尖轮廓清晰,忙前忙后的缘故额头上有微微的汗,显得特别干练。

    盘在脑后的发髻稍稍高过头顶,暗红色的发带让人确信这是个幸福的新嫁娘。

    金质的凤头步摇上垂下的是三颗红宝石吊坠,那怕她的头没有动,颤颤巍巍的凤头带动红宝石上下起伏、左右摇摆,让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停留在她精致的脸上。

    精心修过的眉淡淡的,像是初春的柳叶。眉骨和颧骨稍高些,眼窝显得比常人深,有些忧郁……

    当糜海仓盯着这迷人的柳眼梅腮时,恰好茶花也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四目相对,姑娘会心一笑,倒是糜海仓有些不好意思,回报了一个不太自然的笑。

    其实与其是笑,倒不如是一个中年男人「眼波才动被人猜」,被看穿了心思时露出的尴尬。

    当然,姑娘的心理也是有微妙变化的,脸颊微微一抽,使本来就扑了腮红的脸更红了,精致的鼻头上也浸出些许的汗来。

    嘴唇很薄,很显然出来见人前刚刚抿过红唇纸,中间的颜色比两边艳些,显得俏皮动人。

    两只珍珠耳坠淡雅清丽,与步摇上的红宝石吊坠上下呼应,让人确信这是行家指点过的首饰搭配。

    淡粉红色的织锦缎斜襟衣裳,暗红色衣襟封边和同色的盘扣格外显眼,像是跳跃在枝头的点点梅花,随着衣襟蜿蜒而下的是刺绣的兰花缠枝纹饰,衬托出主人的高贵和雅致。

    七分袖下脂玉般的臂带动灵活的纤纤巧手,不一会儿功夫,上好的祁门红茶就斟满了摆在三位茶客面前的茶盅。

    胡老板边礼让客人品尝,边和这未来的大买主糜海仓炫耀起了他父亲创制出的这人间仙茗来。

    随着茶花展示的几个品质的胡氏祁红,胡老板:“祁门红茶根据其外形和内在品质,可分为礼茶、特茗、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多个等级。

    区分它们主要察看外形、香气与滋味、水色和叶底等特征。

    “礼茶的外形细嫩整齐,有很多的嫩毫和毫尖,色泽润,香气高醇,有鲜甜清快的嫩香滋味,水色红艳明亮,绝大部分是嫩芽叶,色鲜艳,整齐美观,祁红风格十分明显。

    女现在展示的和咱们现在品评的就是我胡氏最顶级的祁红。

    “特茗的外形条索细整,嫩毫显露,长短整齐,色泽润,香气高醇,有嫩鲜香甜味,水色红艳明亮,嫩芽叶较礼茶少些,色鲜艳,有我祁红的独特风格。

    “特级的外形条索紧细,嫩毫显露,色泽润,匀整,香气高醇,水色红艳明亮,嫩度明显、整齐、色鲜艳。

    “总之,各个级别的祁红,虽然外形和叶底差别明显,但滋味、水色和炮制工艺上,我们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当然,先生买茶主要是为了卖的,买主的心思和买家群体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我胡氏的礼茶是要定制的,主要是因为产出量太少。一般能用来制作礼茶的,仅限每年清明前后最多到谷雨期间的细嫩芽叶,每天采摘的时间也非常有讲究。

    雨天是不能采摘的,就是晴天,也只有早露水干了之后和中午太阳上头顶之前这一个多时辰可采。

    而且越是这娇贵的嫩芽细叶,从揉捻、发酵到抖筛、撩筛、拣剔都需十分心,稍有不慎,制出的茶还不如六级七级的滋味好呢。

    不过,我胡氏从来不搞保守经营,凡在我这里做活计的,我都技术开放,现在会制作祁红茶的也有十来家了,每家各有特色。但是,最见功夫的礼茶和特茗当属我胡氏的。”

    胡老板正着,这第一壶礼茶级的祁红渐淡了,茶花姑娘:“现在我换成三级的祁红,让两位先生品尝一下和礼茶的区别。”

    茶花:“这三级祁红条索紧实,略显粗,整度均匀,面张稍有松条,但发醇适度,香气香味醇正,鲜厚有收敛性,水色红明,祁红特征依然显著。

    “祁红的冲泡方法也是有讲究的,茶具最宜景德镇白瓷或青白瓷,主要是为了突显茶汤的红润明亮。

    如果要特别讲究口感,一般要选用紫砂茶壶、白瓷茶杯和白底红花瓷的公道杯。

    水滚开后要稍稍放一会儿,或倒在公道杯里晾上片刻,水温稍低些(大约在90-95℃)时冲入放好茶的壶中,泡上一会儿(45秒左右)倒入杯,先闻香,再品味,满口生香,且香气高锐持久,回味甘美隽永。”

    茶花越越显得骄傲起来:“我家的祁红不仅能解渴,还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解毒利尿和养胃养心的功效,你们看我爹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就是长期喝祁红的见证。”

    品完这两道茶,姚先生随胡老板办他们生意上的具体事宜去了,胡先生让茶花陪着糜海仓去附近的茶山上转转。

    他们一路走一路闲聊。糜海仓告诉茶花姑娘,自己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比茶花两岁,女儿才六岁。

    并特意告诉茶花,自己的五姨太只比茶花大三岁。茶花揶揄糜先生身体够好的,糜先生不好意思地:“前面几房夫人太太都没生养出男丁来,拗不过老母亲,三十七八了才娶了五姨太。不过这五姨太真争气,一下生下个双胞胎,而且还是龙凤胎。”茶花姑娘表示非常理解。

    看糜先生和自己这么交心,茶花告诉糜先生:“我家在冉州城有一处宅子,也开了茶楼,自己从随母亲在茶楼里长大。茶楼隔壁是一户姓李的人家。

    这家男人们长年在外地做生意,留在家中的只有女人和孩子。

    因此,两家人的来往,特别是孩子们窜门都很随便。前年春节,他们一家人都回冉州来过年,听我家平时对他们家多有关照,李家老爷专门带着儿子媳妇们来拜谢,正好我也在场。

    没想到李家的公子回去后就托媒人来我家提亲了。因为两家知根知底,家境也相当,我爹妈就应下了这门亲事,今年过年我才刚过门。

    只是新婚才三个月,本来公公婆婆是要我家官人多在家陪我一段时间的,可他总怕父兄忙不过来,前一阵子就又去宁波了。

    这一走不知啥时候才能回来。婆婆见我呆着没事,眼看着我这肚子也没有动静,家中还有两个媳妇、三个孙子孙女,就让我回娘家来住一阵子。

    不过,毕竟是李家的媳妇,我也不好意思再到自家茶楼里招呼客人了,就回到这黄家岭来清静清静。”

    糜海仓把自己在冉州城买下姚府的事也了,并将来夫人姑娘们迁过来后,还请茶花姑娘多多关照之类的客套话,茶花姑娘自然是满口答应下来。

    从祁门返回冉州的路上,糜海仓心情格外的好。大概可能是因为置业、创业的大事有了眉目,也可能是品尝到了最正宗的祁门红茶,聆听了最权威的祁红讲解,当然还可能是遇上个能心里话美女茶花……

    姚崇炜看出了糜海仓心里的细微变化,问道:“糜先生对此行应该有些感慨吧?”

    糜海仓:“此行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姚先生您和马先生、来先生,今天这个胡老板也是值得深交之人。

    糜某现在唯一的担心,就是不知家眷们能否适应这里的生活,能否很快融入这里的习俗。光这难懂的方言就够难为他们的了。”

    姚崇炜:“这个糜先生不必担心,一来这里的媳妇好多都是商人们从各地娶回来的,语言上大家会相互迁就。

    二来围着咱家这片水面的其他四户,都不是世居在这里的人家。

    其中,做丝绸和苏绣生意的明家是从杭州迁徙来的,做瓷器生意的乔家是景德镇的,做茶的胡家和做桐油生意的李家就是刚才茶花姑娘的娘家和婆家。

    这几家都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男女老少都有,而且男人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又都是重视读书的生意人,处世淡泊,家风和淳,待人和善,相处起来非常容易。相信您那老母亲、夫人太太和少爷姑娘们会很快喜欢上这里的。”

    糜海仓自然是非常乐见这样的,便信口回了一句:“希望借先生吉言,我糜家能在这方宝地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