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九十二——九十三节)

A+A-

    ——九十二——

    糜腊佳和钟远山正式到《梁州日报》报到是婚后的第十天。

    本来妹妹的婚礼也举办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也以抱得志同道合的美人而志得意满,明如星必须立即赶回杭州去。

    一来家族生意的上事情,需要他回去定夺,二来秦功璠那里已经火烧眉毛了。

    方芳的心里非常矛盾。她毅然决然离家出走是声称要去抗日的,如果她就这样跟丈夫一起回了杭州,怎么跟家里人解释呢?

    入日本人内部的事情又不能同任何人讲。如果她坚持去西安,又怎样跟新婚的丈夫开口呢?再她自己内心里也舍不得和丈夫分开。

    糜腊佳早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排,只是事先不能向任何人。

    知道是关于和日本人交道的事,明如星和方芳什么也没有细问,就按糜腊佳的要求,尽量扮的和当地人一样,跟着糜腊佳、钟远山一起来到了梁州府。

    到梁州府,糜腊佳直接让自家的马车停在了最大的百货公司门口,作为新嫁出去的姑娘和新过门的媳妇,她要为奶奶、爸爸妈妈和公公婆婆买点东西。

    马车夫是在百货公司门口被发回菊花岭的。糜腊佳要让他们另外三个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需要特别保守秘密的事情。

    一路上,他们并没有刻意做什么。但是,从穿着扮上,来自江南的绸布商人和来自大武汉的大学生的特别气质还是有些引人注目的。他们直接来到了梁州府最大的书店中华书局。

    按糜腊佳的要求,他们分别去到不同的书架,每人至少买一本书。糜腊佳自己则到了工具书专柜。

    糜腊佳大声喊道:“老板,你这里最新版的中学生字典有几种?”

    一个伙计顺手拿下两本字典,一本是商务印书馆的《学生字典》,另一本是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的《校正注音国语新字典》。

    糜腊佳问:“这两本字典哪一本收录的汉字更多一些?哪一个版本更新一些?”

    伙计:“那当然是这本《校正注音国语新字典》。它是由方志新先生编注的,由大名鼎鼎的辞书专家琴石山人校订的。

    现在上架的是今年一月刚刚推出的第二十七版。现在的中学生都争着买呢,因为国文的全国统考就是以这个字典的注音为标准的。”

    糜腊佳又问:“这么新的版本,其他地方买得到吗?”

    伙计看了看她:“姐是要做图书生意吗?”

    糜腊佳笑笑:“我是从山里来的,如果不好买的话,我就多买几本。如果好买,就让人家自己去买。”

    伙计:“这书是从上海发过来的,估计上海、南京这些地方是好买的,要是我们梁州这山里的书局可能还真不好买。这是最新版本,在梁州只有我们和商务书局有,其他的书局都还没有。”

    糜腊佳:“那请给我来两本吧。”

    伙计并没有急着去给她拿书,而是直勾勾地盯着她看。糜腊佳正要催促,伙计突然从柜台下面拿出一份报纸,又是比对又是歪着脑袋看,好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大喊起来:“这不是报纸上登结婚广告的新娘子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他这一声叫喊不要紧,书店里所有的顾客都涌过来看热闹。

    有人抢过报纸来对比,有人惊讶地张大了嘴傻在了那儿,甚至还有人跑到外面去喊熟人进来看。

    糜腊佳转过头来,利用自己的身高优势给钟远山使了个眼色,他们几个心领神会,悄悄地走出了书局,只留下糜腊佳一个应付。

    钟远山知道看热闹的人们也不会什么恶意,只是觉得新鲜而已。

    刚才腊佳和伙计的对话他们都听得清清楚楚的,钟远山、明如星和方芳走出来后一商量,担心万一再被认出来,决定由钟远山这个对梁州府比较熟悉的人去商务书局买词典了。

    明如星和方芳回到《梁州日报》社还是引起了一起轰动的。

    虽然跟大家不是特别熟悉,但毕竟大部分人都是认识的。他们四对同时在《梁州日报》刊登结婚海报的事,还是让报社的同仁们大大地吃一惊。

    因为他们在报社实习的几天根本没有表现出恋人的应有的状态。

    由于书局里面太混乱了,糜腊佳并没有买书,而是边应付边往外走。

    脱身后她直接向商务书局的方向去了,直到摆脱了所有好奇的人们。

    钟远山拿着刚刚买的词典迎着糜腊佳走了过来,远远地,他们眼神交流了一下就分别朝报社走了。

    走进报社院内,关心他们的同事并没有散去。大家见面除了祝福恭喜之外,更多地是询问他们为什么由原来的一对结婚一下子变成四对一起结婚了?

    还有就是起哄让他们在报社再办一次,好好请各位同仁喝喝喜酒。

    因为知道他们是新婚燕尔,当天,只有社长李尚文带几位领导简单请他们聚了餐,算是接风洗尘,就早早地散了。

    在确信不会再有人来了之后,他们都聚在了腊佳的宿舍里。

    糜腊佳关好门窗后,拿起一本《校正注音国语新字典》:“现在我们来商定一个今后最重要、最机密的事情:联络密码。这里特别重申一条纪律,对除了我们四个和传家哥哥、秦功璠先生外,包括如月妹妹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允许知道我们今天商定的事宜和方法。

    同时,这一套东西,只允许口传心授,任何情况下不允许落在纸面上。

    “至于什么是最重要、最机密的事项,由大家自己把握。一般的事情,可以使用暗语、方言和缩略语来,但要以安全为第一考量。

    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特别是今后局势吃紧后,有时候一个不心就可能掉脑袋的。”

    大家握手表示同意。

    “我们使用的第一个密码要用这本词典来设定。我们先把算的话写出来,再从这个版本的字典上把这些字一个一个查出来,记住他们的页码和这个字在该页面上的顺序数字。

    我注意到了,这本词典共有七百二十六页。也就是,页码最大的数字是三位数,每一页上的注音字一般只有几个,最多的有十几个,反正不会超过两位数。

    这样,我们先把这个字对应的页码用三位数字写在前面,比如第五百二十三页,就写成「523」,再把该字在该页对应的顺序号用两位数字写在后面,比如第十二个字,就写「12」,这样就形成一个五位数。

    如果页面是一位数或两位数,前面就用「0」补成三位数。

    比如第九页,就写成「009」,比如第六十六页,就写成「066」。顺序也是一样,用「0」补成两位数。

    “但是,这样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常用的一些字,它在这本《校正注音国语新字典》上的位置是固定的,那它反映在我们密码上的代码就是固定的了,我们用二次加密的方式来解决。

    “就是每次的第一组,我们自己随意编写一个五位数,比如「13758」。这个数拿来干什么呢?

    前三个数字加在我们已经编写好的数字的前三位,后两个数字加在后两位。

    因为我们每次的第一组数字都是随意的,能确保我们相同的字在不同的时间用,出来的代码是不同的。”

    糜腊佳停顿了一会:“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本词典有七百二十六页,为了简单方便,我们编第一组数字的时候,前三位不要大于二百七十三,这样我们的任何一组代码的前三位加起来就不会超过九百九十九。

    同样,后两位数字也不要超过七十,这样我们后两位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九十九。”

    腊佳在确信自己已经清楚后,问大家听清楚了没有。

    每个人都表示自己听清楚了,也理解意思了。

    为了保证口传心授的准确性,糜腊佳让每个人又重复了一遍。

    在确定大家都清楚后,他们做了个实验,糜腊佳和方芳一组给钟远山和明如星出了「我们结婚了」的题目,让他们加密编码。

    明如星、钟远山查着字典给糜腊佳和方芳编好密码后,让她们译成文字。

    到底是大学生,明如星和钟远山第一次就把「我们结婚了」共六组数字加密成功。

    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编码完全一样。为了验证他们加密编码的正确性,在钟远山和明如星给她们出题的过程中,糜腊佳和方芳脱密后译文也正好是「我们结婚了」。

    当糜腊佳和方芳分别拿着字典同时译出了明如星和钟远山刚刚给她们的九组数字为「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时候,四个年轻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糜腊佳和方芳竟然激动地哭了起来。他们再次把手叠在一起,互相加油气,互相祝贺成功。

    在解决了这个重要的沟通方式后,糜腊佳想了想对明如星:“反正你和方芳都与秦先生在一起,要不这个方法先不要和他讲了,他接触日本人更密切些。

    对传家要讲清楚,但对如月也先不要讲了。知道的人多了,总是个隐患。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四个人都表示同意。

    为了确保沟通马上就能展开,他们商定现有的两本词典杭州、梁州各留一本,有机会再各买一本同一版本的,做到人手一册,而且要把它大大方方地放在书架上,以免引起别人的怀疑。

    方芳在经过了痛苦的纠结后还是决定先到西安去看看。

    明如星决定和她一起走陆路,经由西安返回杭州。

    本来李尚文社长是要聘请明如星和方芳为特约记者的。但是,经过和糜腊佳、钟远山反复商量,他们还是决定不让他们受聘,免得万一《梁州日报》因抗日言论或别的原因被查的时候,同时把他们几个人都牵连进去。

    不过,他们答应作为《梁州日报》的自由撰稿人,不定期地向报社提供各地的重要消息和评论员文章。

    糜腊佳和钟远山在《梁州日报》的所谓实习,其实是个他们和报社互相影响的过程。

    他们想延续明如星和方芳的思路继续改良《梁州日报》,特别是要加大报纸关注抗日、关注民生的力度。

    报社想发挥他们作为大学生视野开阔、头脑灵活、敢想敢干等特长。这些,他们和李尚文之间是容易达成一致的。

    糜腊佳和钟远山最后得到的职位是记者和时事评论员,并且确定今后他们在《梁州日报》以「腊梅」和「远山」署名。

    由于并不坐班,工资待遇以用稿量定。但是,最低投稿量是与报社其他资深记者看齐的。

    同时还商定了「新闻报社负责」、「言论文责自负」等基本原则。

    糜腊佳和钟远山唯一担心的是新闻的时效性问题,这一点也是处在「蜀道」困顿之下的《梁州日报》最要命的短板。

    经过反复协商,报社终于答应从电报电话局再租用一条电话线路,十分重要又时间紧迫的稿件允许电话报送,经请示十万火急的消息可以通过电报传递。

    这,在《梁州日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九十三——

    从梁州到西安的公路已经通车了。但是,并没有开通定期班车。

    明如星和方芳决定还是一段一段地往前赶。这样既可以沿途欣赏大秦岭的雄奇壮美和旖旎风光,还能够仔细规划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

    方芳的想法原来是具体的,就是要到西安去帮助少帅张学良的东北军回老家去。

    但是,真正到了要考虑怎么和人家联系、帮助些什么、怎样帮助等问题的时候,她又是一片茫然。

    对于明如星来,如果此前对方芳下一步该做又能做的事情他只能是一个旁观者的话。

    现在,方芳的工作完全是自己家里的事情了。因此,他想得更实际,也更具体。

    明如星也非常清楚自己的新娘子现在纠结的原因之所在:面对开明又疼爱她的父母,对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总该有个合理的解释和有明确预期的期待。明如星试图站在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她接下来的行动。

    车到华阳古镇是要住一宿的。

    华阳是傥骆道古道上的名镇,既是物质集散地,也是信息集散地,更是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之地。

    这从当地人口音中既有梁州当地口音的尾音,又有关中口音的音调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

    从龙亭到华阳,自然风光跟他们走褒斜道去张良庙沿途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这让方芳对蜀道产生了浓厚了兴趣。

    原来,在方芳看来,蜀道,无论是蜿蜒在巴山中的,还是开凿在秦岭里的,无非一个「险」字。

    现在看来,仅仅走了七、八条蜀道中两条的一部分,就让她惊讶于自己的孤陋寡闻了。她想仔细了解一下这神奇、神秘的蜀道。

    华阳古镇并不大,虽然南来北往的商贾脚夫云集与此,但毕竟都是过客,而且多是出力之人,因此,秩序并不太好。

    刚刚住下,店家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读书之人,特意提醒他们哪些酒肆不要去,哪些茶馆可以消遣。

    当得知一个叫「龙王渡」的茶馆有位书高人特别擅长蜀道的故事时,他们决定去看看。

    到了龙王渡并不是想象中的茶客云集。稀稀落落的几拨客人自己在聊天,台子上一个人躺在摇椅上似睡非睡的样子,明如星一听,果然就是书人赖河边。

    听客人想知道蜀道的事儿,他掏出怀表看了看:“这时辰正是我用膳的点。用完膳我还要眯瞪会儿。要知道,一会儿客人们喝完酒都会到这儿来听我那「僖宗去蜀,取道傥骆」的趣事呢。”

    明如星在商道上跑了这么多年,对付这些穷酸书生他是有一套的。

    听赖先生这么一,他立即蹲下去笑道:“那感情好,我们正好也没有吃饭呢。您这儿茶客、听客要一个时辰以后才能上齐,先生请和我们一起去用膳。

    这地方您熟悉,由您点酒家,由您点酒菜,您单给我俩讲讲这南北蜀道就好,保证不误您那「僖宗去蜀,取道傥骆」的趣事。”

    一听这话,那赖河边一下子就站了起来,煞有介事地拉拉袖子、提提领子,拍了拍身上本没有的灰尘:“那咱们走,前面不远有一处叫「野牛肆」的馆,肉鲜酒美,价格公道。要知道,人家那的肉可是这秦岭山里的羚牛肉,你们外方人没我带路恐怕这辈子也难得吃上一口呢!”

    方芳撇撇嘴,明如星知道她想什么,赶紧扽了扽她的袖子:“全听先生的。只是,不知道一顿饭的功夫,先生能不能把那南北蜀道给我们这一点都不知道的外方人讲明白?”

    赖河边一拍胸脯:“不要一顿饭的功夫,就是给我一刻钟,我也保证让你们听得明明白白。要是给我三年五载,我也能把这蜀道给你得有滋有味,绝不重样。”

    点好酒肉,方芳姑娘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是从时间早晚呢,还是从东西南北讲呢?”

    赖河边咂吧了一口酒:“时间无所谓早晚,地方也无所谓南北,想到哪儿,到哪儿,总要有些故事把它们串起来才好。反正一顿饭的功夫够了。”

    听赖先生这么一,方芳拿出一个本和笔来,准备要记录。

    赖河边:“记就不要了,我们这一行讲究口传心授。姑娘这么一写,我会紧张的。看你们都是读书人,凡事都讲个认真二字,到了我们这儿可认真不得。

    我们经常会为了增加茶客们的兴趣,会把那些八杆子不着的东西捏在一起。这就叫无巧不成书嘛。”

    突然,赖河边话锋一转:“「噫吁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听,这是何等的难,也明开凿蜀道是多么不容易呀!

    “蜀道白了就是从各地进出四川盆地的道路。有向南进入滇黔的,有向东进出湘楚的,有向西进出康藏的,也有向北进出甘南的。

    这些,今天我们都不讲。我要讲的是翻秦岭、穿巴山的蜀道。

    这就是从长安翻越秦岭到梁州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和从梁州穿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咱们先来脚下这条傥骆道。

    “傥骆道,从长安去梁州,自周至向西南要先越骆水、入骆谷,而从梁州去长安,自洋州向北要先越傥水、入傥谷,故称傥骆道。

    这条路线主要用于军事活动。正始二年魏将曹爽曾出骆峪伐蜀、甘露二年蜀将姜维出傥骆道伐魏、乃至建安四年德宗避乱南郑、广明元年僖宗去蜀,都取道傥骆。

    可见这傥骆道是比较好走的一条道。先生和姑娘如果是第一次走,急着赶路的话,选择这条路算是选对了。

    方芳问赖河边:“先生着急赶路走这里,如果不着急,要看景色呢?”

    赖河边又往嘴里喂了一大块肉:“那就要看姑娘对什么感兴趣了。比如,你们都听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掌故吧?这里就了两条栈道——子午道和陈仓道。

    “子午道的得名,是因为子午谷和长安南行的一段道路都为南北方向——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

    子午道最早见诸文字始于刘邦。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于「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即是子午道。

    刘邦途经子午道后,为了向项羽表示他再无争霸中原之意,便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把子午道的栈道烧掉。

    后来,汉王刘邦又采纳了大将韩信的计策,开始明目张胆地修复子午道上的栈道以迷惑项羽,而韩信却悄悄沿陈仓蜀道进兵关中。

    韩信一举拿下陈仓进而占领关中,为大汉四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

    刘邦争霸成功不久,子午道再次被烧毁,直到西汉末年才由王莽下令修复,并设置了子午关,由此子午道正式成为官道。

    “陈仓道因道路北端入山处为秦汉时的陈仓县而得名。因其北段要翻越秦岭正脊大散岭,古代在岭上设置过一座大散关,又被称为散关道。

    又因它的大部分线路是顺嘉陵江上游河谷而行,秦时设置故道县,又名故道。

    其中凤县至略阳一段要跨嘉陵江,由于谷深水险,须绕行甘肃两当、徽县之间的青泥岭,再折向东南,经略阳、沔县到达梁州。

    “咱们再来穿越秦岭的最后一条蜀道褒斜道。它南起沔县的褒河口,北到眉县的斜谷口,是关中和蜀汉经济联系、战争行为非常密切的交通要道。

    褒斜道的开创于战国,《战国策》里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史记》更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的记载,后世也多有加固和扩建。

    两汉时代,驿路均设在褒斜道,明这里来往运输及旅客繁盛。

    唐代褒斜道经多次修筑,政府规定为驿道,设置馆驿。唐天宝十五年玄宗李隆基入蜀避祸,即取道褒斜。”

    明如星和方芳听的非常仔细,以至于都忘了吃东西。倒是赖河边啥也没耽误,着、吃着、喝着。

    他看两个年轻人如此痴迷,就对他们:“你们俩也吃点,别光看着我吃。”

    明如星端起酒杯:“您真是了不起,这蜀道经您这么一讲,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

    赖河边:“我就靠讲这蜀道的故事过日子哩!他随手拿起一个芝麻饼,这蜀道上的故事,就像这芝麻饼上的芝麻,数也数不清,讲也讲不完。

    不过,现在有了汽车,在这华阳古镇上歇脚的人越来越少了,我的听客也少了些,每天得的赏钱也少了许多。我已经有些日子没有来「野牛肆」牙祭了。”

    看明先生和方姐还是没有吃,赖河边有点不好意思,他放下筷子对明如星:“你们都是傻(音gua)怂,这羚牛肉只有这里才吃得着,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姑娘,你也吃。”

    明如星拿起筷子笑了笑,边吃边问:“先生,我到梁州一个多月,总能听当地人「XX怂」,这是什么意思呢?”

    赖河边的脸一下子有点尴尬起来,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抹了一下嘴:“这其实多少有点骂人和责怪的意思。但是,又不是真的骂,一般只对比较熟悉的人。

    算是这里的口头禅吧。比如,把反应慢叫笨怂,把反应快叫灵怂,把不清叫粘怂,把学不会叫闷怂,把没眼色叫瓷怂,反没头脑叫傻(音gua)怂,把胡捣乱叫哈怂,把不爱干净叫脏怂,把不计后果叫冷怂,把磨磨叽叽叫肉怂,把耍滑头叫奸怂,把傻出力叫愣怂,把啥都会叫能怂,把啥都不会叫木怂,把爱出洋相叫怪怂,把固执偏激叫犟怂,把年纪大叫老怂,把孩子叫碎怂,把不识抬举叫鬼子怂,把举止不端叫怂式子,把衣冠不整叫怂样子,把不起作用叫怂不顶,把不负责任叫怂管,把形象不好叫没怂相,把困乏无力叫没怂劲,如果一个集体整体素质差叫闷怂多、灵怂少,哈怂把灵怂能绊倒……”

    没等赖河边,方芳已经站起来为他鼓掌喝彩了。

    明如星瞪了她一眼笑笑:“听没听懂,就鼓掌了?”

    方芳用手指尖捏了一块肉往嘴里一喂:“听没听懂不重要,重要的是赖先生这贯口实在了得,有这本事,就是在大武汉也能算是个了不起的角儿了。”

    赖河边挟起一块肉:“大武汉我就不去了,你们听我这的头头是道的,可这辈子真还哪也没去过,就脚下这傥骆道也没走通过。

    你们读书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书这行当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外人看来全凭一张嘴,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脑子要好使,听师傅几遍、教一遍就要记住了,当学徒那会儿可没少偷偷学艺,也没少挨板子。”

    赖河边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他掏出怀表看了看:“时候不多了,你们两口慢慢品着,我接着来讲翻越巴山的三条蜀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方芳姑娘顿了顿:“先生不急,您慢慢吃,那三条蜀道咱们今天不讲了,我们留点念想,下次专门来听先生讲。”

    赖河边挽了挽袖子:“那可不行,好了要用一餐饭时间讲七条最主要的蜀道的,就必须兑现。现在还有点时间,我也吃饱了,就一会儿的事儿。

    再了,剩下的这三条蜀道有两条是经过你们待了一个多月的菊花岭的米仓道和荔枝道。现在你们吃,我。

    “咱们先米仓道。米仓道因经过米仓山而得名。这条蜀道从梁州往南,沿冷水河谷而上,越米仓山,然后顺嘉陵江支流之一的南江河谷南下巴中,沿巴河,渠江,在合川转嘉陵江而抵达重庆。

    米仓道最大的特点是很多时候并不是河谷山间行走的,而是在半山,甚至是在山顶上蜿蜒。攀行其间,绕山越岭,如腾云驾雾,好似神仙一般。”

    完这一段,赖河边若有所地:“我想起来了,这几天,我在「龙王渡」的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故事,一会你们二位就请跟我回去,我免费请你们听听。”

    明如星和方芳交流了一下眼神:“那正好,反正我们晚上也没啥事,就去亲身感受一下这大汉之源的市井文化。”

    赖河边接着:“金牛道是故事相对较多的一条蜀道。金牛道又叫蜀栈,此道从川北广元到陕南宁羌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的这一段。

    “金牛道的得名,源自一个传:秦欲攻蜀,秦惠王约见蜀王。秦惠王在相会之处列置了几头石牛,在石牛的尾巴下边置放了一些黄金,扬言石牛能粪金。

    蜀王贪金,但是秦惠王道路艰险,运不过去,命力士率千余人凿山开路迎牛,于是就有了金牛道。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蜀国与秦国共同开发的一条商贸与文化交流的通道。

    不过,历史上秦惠文王伐蜀,败蜀军、灭巴国,尽收巴蜀之地,走的都是金牛道倒是真的。

    “在金牛道上,也可以阅遍天下蜀道,最险要之处要数剑门关了。绵延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剑,却在其中有一个天然的缺口,这个缺口便是剑门关。

    我们书人常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也正是这里,只是现在被你们读书人用来形容易守难攻了,反而没有了关隘的感觉。”

    眼看到时间了,赖河边站起来:“咱们到我的地盘去,听听真正的蜀道故事。”

    明如星趁结账的机会,又悄悄给赖先生要了两斤上好的酱羚牛肉,是让他带回去给老婆孩子也尝尝。赖河边显然有些被感动了。

    一回到「龙王渡」,赖河边动作麻利地换上了一身长袍马褂,手上沾了水在头上一拍,用细密的木梳一划拉,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手持折扇的赖河边一上场,台下的巴掌声、叫喊声、口哨声和拍桌子的声音混杂在一起,让人确信这赖先生不是徒有虚名的混子,而是一个真正受人待见的艺人。

    只见赖河边走到台子中央,端起案子上的水呷了一口,右手从容地拿起折扇「啪」地一声,扇面开,一折不剩,在胸前停靠一瞬,右手再往前一伸,那扇面又整整齐齐收起,指向听客。

    与此同时,赖河边那略带沙哑的声音传了出来:“上回到,那六百里快骑过了镇巴和南乡交界的拴马岭,就有近百里的平坦道路,沿途的监运官为了让杨贵妃尽快品尝到新鲜荔枝,就换上了八百里快骑。

    原来「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的规矩在这儿也要变一变,一人一骑跑完荔枝道上难得的平地。

    今天,我先不往下讲了,先来跟各位这荔枝道的由来。

    “其实这荔枝道并不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才颁旨修筑的。

    早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了著名的间道,由于经济往来和军事目的,历朝历代都在整修、扩建,到唐天宝年间因把涪州优质荔枝经这里送到长安而有名起来,而文人墨客则是想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把对「安史之乱」后百姓苦难生活的不满,追讨在唐玄宗这个爱江山更爱美人的帝王身上罢了。

    “实际上,唐朝以后,历代王朝都将荔枝道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明清时,荔枝道最为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川陕交界处,荔枝道沿线贸易集市兴盛一时,如盐场坝、渔渡坝等街市,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各位客官如果有兴致的话,现在再去走走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荔枝道,那古道石板路上深深的凹陷,仿佛能让我们听见了唐代的马蹄声,似乎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风都能透过脚心沁入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