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满月
*
对特务的审讯, 立即展开。
一开始,张阿伯拒不交代,很顽固。
可在人证、物证面前, 不交代就是死路一条。
徐科长拿着照片, 让在押特务辨认。有一个管档案的特务认出了张阿伯, 跟解放前消失的行动组长刘简很像。
特务立功心切, 把刘简的老底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刘简身手矫健, 是个练家子, 早年执行任务时负过伤, 肩上有一个疤痕……”
经过多方辨认, 张阿伯就是特务刘简。
刘简被昔日的同僚认出来,就再也绷不住了。
他坑坑巴巴地交待起来。
解放前夕,刘简化名张长坤安插在船厂,先是执行破坏任务, 后来工人护厂队防范甚严,没能得手, 就改成了长期潜伏, 伺机而动。
他在厂里表现得很积极, 骗取了工会信任。后来, 接到指令窃取船舶文件图纸,就想方设法混进了研究所。可他是后勤人员, 不容易得手,就想发展成员。
这时,金雕找到他, 是海外派遣过来的,随身携带了一部电台。
他很不满意,金雕知道他的身份, 对他发号施令,可他从未见过金雕的真面目。钱阿江是他推荐给金雕的,这个人可用。张鸿博的情况,他并不了解,估计是金雕弄来的消息。
对接应之事,刘简摇摇头,未听金雕提起过。
也就是,金雕跟海外单线联系,那边不了解船厂的情况。徐科长当机立断,让报务员模拟金雕发报,只要金雕没出边境,那边会继续派遣人员。
来一个逮一个,让特务无处躲藏。
徐科长不晓得接应人员会以什么面目出现?就张开大网,等着对方撞进来。
*
船厂的案子告一段落,赵国江回了公安局。
研究所那边只外出学习,并未提及其他。
张鸿博很不舍,握住赵国江的手:“抒言,等着你回来。”
出于保密需要,赵国江不能暴露身份。他觉得很抱歉,张鸿博把他当朋友,可他只能用化名跟人家交往。
回到局里,赵国江继续担任巡逻队队长。
不用再隐瞒了,他捧着蒋爱华的来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蒋爱华离开后,半个月写一封信,已经攒了好几封了。他给蒋爱华回信,述着牵挂和思念。
这时候,“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响了。
蒋爱华随着兵团上了前线。
这是她主动要求的。在运动防御战中,前方电码多次被截获,刮民党电译员协助美军破解,给我方造成很大困扰。而敌方电码即便被截获,也很难破译出来,就想亲临前线解决这一难题。
她去的恰好是柳进原所在的军团。
听电码专家到了,柳进原赶紧把人请进来。
“蒋同志,可把你给盼来了。”
蒋爱华顾不上寒暄,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这跟大本营不同,随时都能听到隆隆的炮声、敌机的轰鸣声,还有刺耳的警.报声。
这让她很兴奋,大脑格外清醒。
蒋爱华的到来,解决了不少难题。
先是更换了密码本,接着释放假情报迷惑敌人。这些方法以前也使用过,可对方很快就识破了。蒋爱华的编码另辟蹊径,即便破解也得花费时间。
柳进原作为军团参谋长,对情报格外重视。
与“联合国军”相比,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硬碰硬地对并不占优,更多的是采取包抄合围战术,就像扎口袋一样,把敌人切成一段一段的,团团围住,一个营一个营地消灭。(注1)
仗得很艰苦,凭借的是灵活的战略战术和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意志。
前几次战役,以米帝为首的“联合国军”被得落花流水,占不到什么便宜,就从后勤运输线上下手。后勤补养跟不上,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困难。
驻守山头时,志愿军战士背着枪.支.弹药和干粮,只够七天用的,若是七天到了还未换防,吃的就没了,弹药也不充足。而“联合国军”有强大的空中支援,牛肉罐头应有尽有,武器装备更是超过了几个等级。(注2)
就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志愿军毫不畏惧,依然坚守着阵地。为接下来的停战谈判,下了坚实基础。
*
前方流血牺牲,换来了后方的和平安宁。
一九五一年五月,孙梅英刚生下娃娃,在家静养。
坐月子不能见风、不能摸凉水,不能乱走乱动,不然会落下毛病的。苗出生那会儿,本该婆婆照顾,孙家晓得袁氏的秉性,就把孙梅英接回娘家,出了月子才回来。
可现在咋办?不管是娘家人还是婆家人都不在跟前。
田苗挺身而出,拍着胸脯:“娘,我来照顾您。”
田苗想休学一个月。一年级课程对她来,太过简单。上学不过是混日子,跟外界接触一下而已。
“苗,那哪行啊?”
孙梅英不同意,田大旺也直摇头。
苗才七岁,哪能接下大人的活儿?再,耽误了学习,对不起娃娃。
“苗,你不用担心,爹来照顾你娘。”
“爹,您工作那么忙,哪里脱得开身啊?”田苗知道大旺同志经常加班。
“苗,爹请几天假。”田大旺咬咬牙。
“爹,正赶上仗,您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田苗晓得大旺同志离不开工作,而工作也离不开大旺同志。没人压着,那些奸商们可就无法无天了。
“苗,爹有再重要的事情,也不能不顾家里……”
田大旺难得觉悟,成熟了不少。
“爹,您安心工作,下班早点回来就行。”
孙梅英也:“苗,娘自己能行……”
可田苗坚持着。
“娘,我可以端茶递水,还可以洗尿片子,不让娘下地走动……”
好歹,孙梅英和田大旺就是不同意。
田苗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
她不想自己后悔,看到娘落下月子病,痛不欲生。
第二天,田苗自作主张,赖在家里不肯上学。
柳进军来接娃娃们,田苗直摆手。
“冬子,你帮我请个假,就我生病了。”
田大旺气得想揍人。
“苗,快走,要迟到了!”
田苗躲到一边,冬子揪着田大旺的衣襟:“田叔叔,我回来给苗补习。”
田大旺没辙,只好让柳进军驮着冬子和梅子走了。
田大旺钻进厨房,田苗也跟进去。
她站在板凳上,看着大旺同志围着灶台荷包蛋、熬米粥。
心,这个简单,学起来很快嘛。
荷包蛋煮好了,加了两勺红糖。
孙梅英倚着床头,看到苗端着木托盘进来,不晓得啥才好。平日里,苗懒懒的,能躺着就不坐着。可现在跟个大娃娃似的,会照顾人了。
田大旺请了三天假,可上午就被人家叫走了。
田苗接替大旺同志,端茶倒水,就连尿盆都端到孙梅英跟前。
一天下来,田苗没让孙梅英动手。
孙梅英很心疼,:“苗,你歇一会儿。”
“娘,我不累。”
田苗觉得自己从未这么能干过。
田大旺赶回来,看到家里井井有条,才意识到苗不但脑子好使,做起事来也像个大人。
这个闺女很不一般。
田大旺答应苗试几天。要是太累了,就去学校。
柳进军怕大旺这边忙不过来,想把冬子和梅子接回去。
冬子和梅子不肯走,要给弟唱歌,跟弟一起玩。
田大旺也:“进军,这边热闹,娃娃们回去太冷清了,不习惯。”
柳进军只好答应下来,:“大旺,你照顾好大姐,接送娃娃就交给我了。”
坐月子要吃点好的。
田大旺买了猪蹄黄豆炖汤。
这个月没往老家寄钱,手头实在太紧了。为了买点好吃的,银元花了两块。市面上流通的是人民币,可碰到摊贩还是喜欢收银元,价格也便宜一点。
看到大旺同志记账,田苗晓得经济紧张。
她盼着赶紧实行工资制,那样手头会宽裕很多。按照大旺同志的级别,一个月可以领一百多块。可机关干部工资改革还得几年,慢慢熬着吧。
因为熬汤,厨房里难免会碰头。
曹玉华来到沪上刚适应,就把厨房当成自己家的。见田大旺占着灶台,就不大高兴,嘟囔着:“两个灶台都不够用,真是挤死人了。”
田大旺不想看人家脸色,干脆买了一只炉子。
烧煤球,可以提着把手搁在外面,用热水也方便。田苗觉得挺好,她个子矮,再也不用站在板凳上够锅台了。
这些琐事,何处长并不晓得。
他还住在宿舍里,轻易不回来。
这一阵子,忙得焦头烂额的,亏得赵科长人头熟,跟国营公司有来往,就介绍了一下。两个舅子念过书,能写会算的,就给安排了工作。
管吃管住,条件很不错。
两个舅子搬到了单位,不用再地铺了。
曹玉英很满意,在爹娘面前又挺起了腰杆。
见了何处长,也有了笑脸。
曹文栋很自在,每天看看报纸,出门转悠几圈。曹太太舒心多了,见了何处长就几句话,也不摆架子了。
家和万事兴。
何处长不想麻烦赵科长,可问题不解决,在家人面前就抬不起头来。
*
洗洗刷刷过了半个月。
田大旺累得直不起腰。他跟孙梅英:“亏得苗帮忙,不然,真不晓得该咋办?”
孙梅英养得白白胖胖的,只是心疼那六块银元。
那是她的家底,一下全花光了。
“娘,咱不怕花钱,以后发工资,月月都有结余,能攒好些呢!”
田苗瞅瞅账本,花在吃的上面一点都不心疼。梅英同志奶水很足,五一见风就长,跟他的名字一样,向阳而生,朝气蓬勃。
冬子和梅子也见证了五一的成长。
从猴子变成胖娃娃,一天一个样,越变越好看。
一转眼,五一满月了。
曹玉英不晓得从哪里听到了消息,要何处长把房子换回来。
何处长不好意思提,曹玉英就找到孙梅英。
“妹子啊,我家的情况你也看到了,老的老,的,实在是挤不下,看看宏民一直住在宿舍里,我娘心疼不得了……”
“玉英姐,我正要跟你呢,我们这就搬上去……”
孙梅英早有这个想法,自然满口答应。
何处长很过意不去,:“建国同志,你看这事……”
“何处长,别见外,您帮了大忙了,我和梅英感激还来不及呢……”
田大旺对何处长很尊重。
何处长性格开朗,可自家属过来,就没舒心过。他和梅英都瞅见了,可家务事儿,不好掺和。
这天下午,田大旺把东西拢了拢,搬回阁楼上。
跟三个月前相比,阁楼上有了变化。多了一张床,正好够三个娃娃睡。
冬子和梅子放学回来,蹬蹬蹬地爬到楼上。
苗正趴在窗台上,朝外望着。
见冬子和梅子回来了,就摆摆手。
“快看,法桐开花了,一串一串的,紫粉色的,可好看了。”
冬子和梅子凑过来。
三个娃娃头挨着头,看着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