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扩充兵力 指挥使请陛下允许西北军扩充……
岱钦图足足休整了三个月, 才勉强补齐行军需要的后勤物资。
同凉州卫的作战让他元气大伤,不仅损失惨重,还被乌察笃汗骂得狗血淋头,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原本是不想那么轻易地放过凉州卫的。
但可汗告诉他:“先宁州。”
“为什么?”岱钦图皱紧眉头, “凉州卫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敌人, 他们刚刚购置了一批战马, 我们不能给他们训练骑兵的时间!只要围而不攻,一定能使其自溃……”
“我们没有必要,在区区一个凉州卫身上, 浪费如此多的时间和成本。”达日哈赤有些不耐烦,“还记得我们的目的吗?”
岱钦图沉默下来。
“……记得。”
“凉州城你不下来,情有可原。”达日哈赤难得开解了他一句,“凉州那个守将,确实十分难缠。不过宁州, 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训练骑兵,呵。”达日哈赤自傲道, “他们的骑射练得再好, 还能跟我们草原上的勇士比吗?”
岱钦图冷静了许多。
达日哈赤看向他。
“这一次,不要再让我失望了。”
岱钦图低头应是。
……
谢韫之正在新建的油纸厂视察。
是“厂”, 实际上也就是比较规范的手工工场。妇女们熟练地给纸张油, 晾晒,然后切割开来,折叠成一个个一端开口的纸包。
这个油纸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一部分制作油纸和纸包,经过中间那一道院门, 后半部分则是另一种景象。
院子里的竹架上晾着许多个竹筛,竹筛里是铺开的黑色颗粒,架子顶上蒙了布料, 通风的同时避免太阳直射。
这些黑色颗粒散发出一股浓郁的硫磺和硝石混合的气味,有妇女从西侧屋内出来,把晒干的颗粒端进屋内;又有人从西侧的另一个屋子里出来,搬出几个竹筛,摆在空出的竹架上。
谢韫之走进东边的屋子。
东边的屋子里是几个磨盘,由毛驴拉着,正在把不同的原料磨成粉末。这些粉末先由门送进北面的堂屋,加入高度酒混合碾磨成泥,再把捣好的药泥送到西屋,用网筛制成大均匀的颗粒后,放置在院中的架子上阴干。
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意识到,燃烧物需要和空气充分接触。粉末压得太紧,就会导致燃烧不充分,压得太松,又会导致推进力不够。制成颗粒后就不必再担心这个问题,颗粒之间,总有足够的空隙。
不仅如此,经过颗粒化的火药成分稳定,不会在运输中因为颠簸发生分层,燃烧也会更加均匀。
西面的最后一间屋子里,摆着几条长桌。长桌的中间放着一竹筛一竹筛已经阴干的火药颗粒,桌边坐着的妇女动作熟练地把颗粒分进纸包中封好。每人身边都有两个竹篓,一个放着空纸包,一个放着装好药的纸包。
定装火药,不仅便于携带,也简化了使用。至少今后不用再训练新兵,一枪需要放多少火药了。
生产线虽然简陋了点,不过能用就成。
谢韫之觉得还能凑合。
她拿了一点火/药,正准备出去测试一下质量,一出门,却看见她的亲卫长冯顺急匆匆地从外面闯进院子:“顾将军!”
“怎么回事?”
“宁州求援。”
……
一封沾着血迹的求援公文送到了谢韫之手上。
送信的士兵受了箭伤,撑着一口气把求援信递到凉州守兵手上,就昏了过去。
谢韫之读完那封信函,面色微沉。
“让林映兰带着步铳营跟我走一趟。”她对冯顺道,“再告诉沈云霁,让他立刻整队,点出三千骑兵,速度要快。”
……
岱钦图在宁州城外,用千里镜观察宁州城墙。
“将军,咱们为什么不加大攻城力度?”副将有些不解,“宁州守备远不如凉州,如果咱们持续猛攻,一定可以很快攻破城防……”
“的确可以。”岱钦图慢慢收起千里镜,看了他一眼,“但没那个必要。”
“高强度攻城,我们也会有很大损耗。”
不久前才在凉州吃了个大亏,他的实力还没完全恢复,自然舍不得再产生更多折损。
“围城这几日,夜晚只是佯攻,已经足够让城上守兵疲惫不堪了。”他,“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到他们精疲力竭,我们再攻城,就能事半功倍。”
“将军英明!”
岱钦图看了副将一眼,转身回了大帐。
他没出口的是,凉州离宁州距离不远,他对宁州围而不攻,宁州一定会向周边卫所求援。凉州那个守将,没准也会派兵来救。
到时候,就可一报当日之仇。
一箭双雕。
岱钦图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记仇的人。但以他的用兵和手腕,这么多年来少有敌手,这还是第一次在敌人手上吃了这么大的亏。
乌察笃汗的斥责让他在众人面前丢了脸面,他迫切地想要击败那名凉州守将,用荣誉洗刷上一次的耻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岱钦图出了营帐,眺望凉州的方向。
算算时间,如果宁州及时发出了求援消息,凉州的援兵这个时间应该已经到了。
怎么还没有动静?
该不会,凉州守将根本没算援救宁州吧?
也是,从他和凉州守军几次交战的情况来看,凉州守将应当是个很狡猾精明的人。他既然在凉州都没有正面迎战,没准是已经判定正面交战没有胜算,自然不会派兵援救。
倒是个聪明的。
计划落空,岱钦图心中有些失望,但并不十分意外。
他对身后的副将道:“收紧阵型,准备攻城。”
……
宁州城外,原本在休息的鞑靼士兵都被唤醒,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聚集。
这些鞑靼士兵围着宁州城墙,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如果有人能从空中俯视,看起来就像是有人拿笔,围着宁州画了一个圆圈。
但这个圆圈的外侧,还有一段弧线。
黑洞洞的铳口连成一排,前方是数架带着铁刺的战车,两翼是披挂铠甲的骑兵。
“敌人开始收紧阵型了。”林映兰摸到谢韫之身边,“应该是准备攻城了。顾将军,咱们什么时候动手?”
“再等等。”谢韫之。
“他们要是收的不够紧,咱们怎么给他们造成最大伤害呢?”
鞑靼阵型收紧到一半。
谢韫之一挥手。
“前进!”
围城的鞑靼士兵很快发现了他们。
“大将军,是晋朝的援兵!”
岱钦图精神一振。
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凉州的援兵来了。
居然真的敢来。
他立刻下令:“全军调头,上马冲锋!”
鞑靼的精锐骑兵调头,朝着凉州的军阵冲了过来。
凉州军阵继续前进,似乎准备硬接他们这一冲。
“不自量力。”
岱钦图冷笑,拿起弓箭,在马上拉了满弓——
谢韫之一手端着步铳,一只手抬起。
“敌军已进入射程。”
“开火。”
尖锐的哨声响起。
霎时间硝烟弥漫,密集的火力覆盖了冲在前方的鞑靼骑兵!
血肉横飞。
铅弹击中目标后扭曲变形,巨大的动能释放,被击中的人和马匹不是当场倒毙就是重伤,最前方的骑兵无人生还,后方的骑兵冲得太快,被倒下的马匹绊倒在地的都不在少数。
鞑靼士兵从未见过这样的武器,一时间尖叫呐喊声四起,骑兵勒马,不敢向前。
连凉州援军都被手中武器的威力惊呆了。他们之前不是没有练习过装弹射击,但对着敌人射击,还是第一次。在各个军官的催促下,才陆续完成第二次装弹。
第二次开火后,鞑靼士兵几乎直接崩溃,无论士兵还是将领都在逃跑。
“顾将军,追不追?”林映兰问她。
“不必了。”谢韫之摇头,“清扫战场。”
……
这一仗,凉州援军创造了零死亡的奇迹。
只有一名士兵被流箭射中,受了点伤。
鞑靼这一次全军溃散,什么都没能带走。援军清扫战场时,从几个营帐里发现了一串用麻绳串起来的晋朝人。男女老幼都有,想来多半是准备攻城时推在前面当肉盾的。
这些人原本在营帐里瑟瑟发抖,以为必死无疑,又听见外面的巨响,已经六神无主,突然峰回路转,一个个感激涕零,甚至有人当场昏倒。
谢韫之看了一眼,让士兵把人送进宁州城安置。
她正要离开,突然被喊住。
“……等一下!”
谢韫之回过头。
喊住她的是一个模样斯文的青年,手上还拉着一个青衣女子,二人看长相,很有几分相似。
“草民舒弘深,谢过将军救命之恩,冒昧问将军姓名?愿为将军立长生牌位,日夜供奉……”
“举手之劳而已。”谢韫之有几分无奈,“……牌位就不必了。”
她转头走了。
谢韫之离开后,那个青衣女子才开口:“哥哥犯傻了,何须问姓名?全天下的女子,为官者不过一人罢了。”
舒弘深摇头。
“只是想结识一番。可惜,人家不给机会啊。”
……
清扫战场的援军很快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战果。
他们搜查了鞑靼留下的营帐和尸体,通过文书和服饰徽记判断,其中一具尸体,正是有乌察笃汗麾下第一智将之名的鞑靼将领,岱钦图。
战果上报,朝野震动。
延景帝激动得几乎从龙椅上蹦起来:“此言当真?”
“千真万确。”阶下文士模样的青年恭敬回答。
“丁爱卿果然是我大晋栋梁!”延景帝大喜,“没有辜负朕的信任啊!”
“丁鹏威,年前就斩杀鞑靼王子,在重兵压境下守住凉州城,如今又立下如此大功,实乃不世出的将才!”延景帝对阶下大臣们道,“天赐将星于大晋,朕若是不能善用,实在是明珠暗投——”
“便封丁鹏威为宁凉总兵,赐忠正侯!”
总兵,相当于上将军衔,是晋朝武将的最高实职。晋朝九大军事重镇,一共只有四位总兵,加上丁鹏威,一共五人。
下朝之后,凉州派来的郑参军并没有离开,而是对御前内侍道:“指挥使还有密奏,要单独与皇上禀报。”
延景帝在御书房接见了他。
“陛下,此次能取得如此战果,不仅是指挥使指挥得当,更是由于火器之功。”郑参军笑眯眯地道,“指挥使命微臣将火器图纸献给陛下。”
“哦?”延景帝问,“什么是火器?”
郑礼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内侍接过,呈给延景帝。
“还望陛下允臣上前解。”
延景帝点头许可。
“此物名为火铳,以适量硫磺混以适量硝石木炭,研磨成粉后装入铳管,将铁丸放于其上,然后将火引入细孔之中,铁丸则从铳口飞出,可击百步之敌。”郑礼表情严肃,“指挥使让微臣密奏此事,是考虑到此物威力巨大,贸然现于人前,恐怕不妥,因此还是由陛下决断为好。”
“实物微臣也带来了数管,就放在驿馆,准备献给陛下。”
“好!”延景帝大为感动,“你回去告诉丁爱卿,他这番心意,朕记在心上,必不会亏待了他。”
不在朝堂上当着众人的面进献图纸,只一心为他考虑,这是多么淡泊名利的品格,为君尽忠的精神啊!
“这样毫无私心的臣子,恐怕也只有丁卿一人了。”延景帝感慨。
想想魏烨和崔韶光,哪一个是没有私心的?
延景帝此刻甚至想,若是丁鹏威再立战功,没准能让他取代魏烨。
“为君尽忠,是为臣的本分。”郑礼低头,“陛下,指挥使还有一事密奏。”
“何事?”延景帝此刻心情大好,“尽管奏来!”
“其实此次取得大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军从背后突袭敌人的缘故。”郑礼声音中似乎带着叹息,“我军人数不过一万,骑兵更少,铠甲不足,若是正面接战,恐怕不敌。”
“考虑到鞑靼近年来屡次进犯西北边境,指挥使请陛下允许西北军扩充兵力,以固大晋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