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A+A-

    石文辉承袭石家传统,为人低调但能力出众,接到朝廷公文之后,布置下去的也很快。到二月底,河南整个省内,几乎一半的农籍人口,就全部投入了到大开荒的运动中。

    百姓们自然是高兴的。这次不比以往,要从富商或官府手中租地来钟,开荒之后,土地完全属于自己,只需上交三成收入即可。

    又有官府为政绩四处派人宣讲如何开荒,如何耕种施肥。放下官府的信誉如何不谈,刚刚经过一场旱灾的百姓,为了自己填饱肚子,也得挥开膀子好好干活。

    有作为的官府和肯吃苦的人民,齐心协力之下,这块曾亲眼见证千年战火,饱经风霜又屡屡新生的中原大地,果然在不久之后重新焕发盎然生机。

    若是天上真的有神仙,站在云端向下看,真可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当然,朝廷所担心的私下交易新田的事情确实偶有发生,不过当地举子们还来不及上报,就已经被官府查实,并实施处罚了。

    毕竟大家都清楚,谁现在出事,谁就是那个被“杀鸡儆猴”的鸡。<br>没有人想当这出头的鸡,自然要严防死守,有罪及时罚。

    及至三月底,石文辉向上报的折子里,已开垦的新田数量,大约在700万亩左右。

    这封折子同样是快马加鞭,有河南传到京城,只用了一天时间。

    康熙接到折子时,早朝还没散。今日这早朝议论的,还是福建总督姚启圣所报的,观察到郑氏正在集结练兵的事儿。

    朝廷跟琉球这一仗迟早要,这事儿自然又引起一阵渲染大波。众臣再次为,是现在出兵攻一举拿下琉球,还是静待时机,等调遣过去的士兵熟悉水性之后再做算而吵翻了天。

    不过这次,到底还是主战派居多。因为琉球那边的形式,可要比去年的形式明朗多了。

    康熙自己也明白,现在不,不过是朝廷没钱而已,所以就在不久前,去年被李光地举荐得用的武将施琅,被他下旨认命为福建水师提督。

    有了姚启圣和施琅两员大将,倘若现在就有一笔军费,他肯定会立刻下旨,命姚启圣带兵冲进琉球的。

    现在没有别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不过很快,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递到了他手里。他接到了石文辉所报的河南全省开垦荒田的折子。

    早朝时临时得上报的折子也是有的,康熙从梁九功手里接过,翻开折子粗略一看,当即震惊道:“这么多!”

    这新田的数量,可比原来所报上的良田的数量还要多啊。

    听到上头的声音,原本还争执不休的群臣瞬间安静。站在前头的明珠笑呵呵的:“看皇上如此惊喜,想必是河南荒田之事有了结果?”

    康熙将折子反复看过,又在心里比较多河南现有的人力后,才:“是石文辉的报上来的折子,河南全省已开出荒田七百余万亩。他还在折子里跟朕保证,如果能放松条件,后续肯定可以开垦出更多荒田。”

    “这次皇上可要给石大人记个大功了。”佟国维玩笑道。

    刚才怒目相对的群臣也纷纷跟着附和。明珠则低眉盘算,有了这项功绩,看来过了今年,这石文辉就要调回京了。

    “汗阿玛要应他所请吗?”胤礽好奇道。

    他离得近,稍微侧下身自,就看出了这折子上写的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看完这个数字,胤礽越发盼着他汗阿玛早点松口,下旨把开荒的事儿传到全国去。

    系统同时开始计算:“七百万亩田,按照现在的生长力,一亩地大约能收获六百斤的番薯,也就是大约四石。七百万亩就是两千八百万石。一石米现在大约是一千文,番薯肯定没有米那么贵,按照一半的价格计算,这些番薯大概也能换出一千四百万两银子。”

    “这么多!”这回轮到胤礽大惊失色了。

    他是真的没想到,只是河南一省,只是召集人手开荒而已,就能换出这么多的银子来。

    “若是整个大清全部开荒,不知道能换出多少银子…”胤礽喃喃自语道。

    眼见他高兴地失神,系统又笑着:“自然不在少数,而且我敢保证,河南地区最后可开出的荒田,至少要比现在多上一倍左右。但是殿下别忘了,这是河南多平原地区的缘故。川贵之地要开荒,可比河南开荒的难度大多了。”

    “能开出河南的一半也值了!”胤礽兴奋的双拳攥紧。

    一千四百万两,就算只交给朝廷三成,也有四百二十万两呢。这还只是一省,还只是有很多限制条件背景下的开荒。

    如果全部放开呢?

    “此事朕还要再想想。”康熙手指摩挲着折子上的数字,他那肯定有八核的大脑高速运转着。

    系统算的他刚才也默默算过了,数字大差不差的,少也不会少到哪里去。

    而且,这次开垦人的肯定多是农籍,按照农籍占到总人口数量的七成算,还是有很多劳动力没有参与的。若是能把匠籍身上强制的劳役拿掉,又许他们自由耕作,或许还能再多上许多良田。

    另外,这新开出的荒地土地面积征收税金的方式也证明了,丁银的改革迫在眉睫了。

    如果能把全部省府的税收方式,从丁银换成按照土地计算,可想而已朝廷将会得到多大一笔税银了。

    但这事儿须得循序渐进才行。

    他坐在龙椅上思索,等把这开荒征税的方式普及到所有大清所辖之境,到时候“丁银”不换也得换了。而且这样看来,阻力将会很多。

    康熙瞥了一眼一旁站着的胤礽,是这孩子出的好主意,如今只等六月,这开出的地种出的粮食成熟,就可卖了换一大笔军费。

    到时候琉球唾手可得!

    下面群臣讨论继续。不过讨论的方向已经从琉球问题,转移到了荒田开垦上。

    有的心思灵活的官员,心里开始起了算盘。

    皇上早就过,以后这开荒肯定是要推及到其他省的,不如先给家里的下人放了身契,命他们回老家等着。用不到两年,这政策完全放开的,到时候开垦出的荒田还不尽数到自己手里。

    当然这身契并不是真的还给他们,不过是暗箱操作把奴籍暂时换成良家罢了。

    心思活泛的这位左看又看,把身边的同僚量了一遍,暗筹此事该跟谁商量才是。总要有个合伙的,心里才踏实不是。

    康熙最后拍板决定,姚启圣继续观察,也可趁机派股兵力骚扰琉球边线,但不可大举进攻。只等朝廷七月做详细安排部署。

    大事敲定了,早朝到时间散朝了。

    散朝后,工部主管太常寺少卿董鄂臻,悄悄拦住了同僚礼部副主管要离开的脚步:“查哈兄,现在时间还早,去我府邸饮酒可好?”

    被拦的这位表情微微错愕,心想这老兄平时没这么积极的请吃酒过啊。无事献殷勤,非…非常值得听听原因。

    于是脸上也带出肯定要与之狼狈为奸的笑容,附和道:“想必大人府早就备上好酒等着了。”

    “这是自然,自然…”

    太和殿前不好勾肩搭背,但出了宫门,两个人就肆无忌惮的搞阴谋去了。

    其他事我们暂且放一放,现在先继续胤礽帮他四弟请旨读书这件事。

    散朝后,胤礽没有如往常一般回毓庆宫继续读书,反而不请自来的尾随着康熙回了乾清宫。

    “你跟着朕做什么?今日的书温习完了?”康熙吃惊的看着仿佛定在他身边的胤礽,这孩子什么时候跟上的?

    “儿臣可不是为自己”,胤礽刚才一路跑,身上大汗淋淋,话时微喘粗气:“是应三弟所托…为着四弟的事儿来的。”

    还一脸我可是个十分友爱的好哥哥模样。

    “究竟是何事?你直接”康熙满眼不赞同的看着儿子,然后又吩咐梁九功:“去拧个帕子来给太子擦脸。”

    嘴里还要念叨儿子:“下次不可这般急躁了,成何体统。”

    胤礽接过梁九功递的热帕子擦干了脸颊上的汗,乖巧的:“儿臣记下了,以后再不敢这么跑了。”

    他刚才脑袋一热,竟然忘了叫人传撵了。从太和殿到乾清宫这一路跑,可真是累坏了。

    “罢,老四叫你帮着求朕做什么?”

    “不是什么大事,是四弟想请旨,想跟着三弟一起读书来着。儿臣觉得弟弟们一心向学是好事,所以才厚着脸皮求到您这里。”

    “他自己怎么不来?”

    胤礽沉默。他也得见得到您才行啊,您也不想想这个月您去了几次后宫,见了几次佟贵妃。

    或许是父子两个练成了心有灵犀的技能,康熙看着儿子沉默的表情瞬间明白了他想什么。最近事忙,确实是好久没去过后宫。

    干咳了一声后:“你去告诉他,朕许了。既然是他自己求的,到时候若是学不好,朕可要罚他。”

    胤礽笑得欢快,应了一声是,就急着回去毓庆宫,叫人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四弟。左膀右臂,起码稳了一边了。

    脚还没踏出乾清宫,又被拦了回去。

    康熙挑眉看了眼儿子,戏谑道:“你这么替你四弟着想,不知对其他几个,是不是也这样亲厚。”

    他们兄弟关系好,他很高兴。哪个做父亲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关系亲厚呢。尤其在皇家,“玄武门之变”给后来人的警示有多大,他不敢细想。

    “儿臣,对其他几个弟弟也是一样的…”胤礽尴尬的回身,挠了下额角。

    这可真是到他的痛楚了,最近正发愁怎么见到老八,老九呢。

    不过他很快灵机一动:“既然汗阿玛觉得儿臣与弟弟们疏远,不如儿臣今日设宴,请弟弟们到毓庆宫聚?”

    我见不到山,可以让山来见我啊。只是,除了老八,还得见到他大哥那张臭脸了。

    康熙听完沉吟了片刻,便痛快答应:“好,只是不可太晚了。”

    “是,儿臣记下了。”胤礽笑得分外灿烂。

    但是等他真的设宴,见到“想念”许久的八弟时,他才发现,错了,大错特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