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A+A-

    见系统走神,胤礽催促道:“把你之前给孤看过的易做的火铳拿出几种来,孤要自己再研究研究。”

    系统诧异,“殿下还要那个做什么?”

    如今准噶尔全族都跟着去关外种地了,俄国也没有再进犯的意思,军事上的威胁消除,殿下怎么还惦记火铳。刚才还聊海军,要惦记也该惦记怎么在船上装火炮吧。

    胤礽的脸色风淡云轻,仿佛他的不是能轻易要人性命的危险武器,而是他不太满意的一件玩物,“孤准备把东西交给戴梓,让他继续做。”

    若是洋人来了,到时候吩咐火铳营一字摆开列队欢迎,再拉十几门火炮冲天发射三炮,这龙门阵摆开迎客,谁看了不赞一声惊喜。

    系统探测到他的想法,虚化出的脸上忍不住抽搐,“殿下威武,果然十分惊喜!”这孩子某些折磨人的手段可真是天生的。

    胤礽恢复骄矜,“多谢你多年教导,不是你孤也想不到这么好的点子。”

    “...”不敢当。

    系统吐槽完也不耽搁,直接就把左轮的图纸给了胤礽。反正炼钢的难题解决了,相信这种火铳戴梓做出来也不会有太大难度。

    胤礽这里照着数据心满意足的画着图,而他英明神武的汗阿玛,此时正站在黄河边上,对着还未澎湃起的黄河水发呆。黄河现在是枯水期,没有澎湃的动力。

    康熙目测了一下距离,山坳不算高,却与河道的宽阔形成对比,给人视觉的冲击分外鲜明。他虽不算专家,但是有靳辅的辅助明,也已经明白了工址为何会改选在这里。

    靳辅凑过来,语气恭维道:“皇上,此处乃是太子殿下建议的,臣已经画过多遍图纸,也觉得十分合适。”

    康熙点头,“征兆民夫力士的告示发出去了?”他虽然没有发明旨同意此事,却也没有拦着靳辅招人。

    “是”靳辅道,“已叫河南及陕西,安徽各州府衙门发出去了。”

    他在陕西和河南两地跑的勤快,在这两省巡抚面前也有点面子。至于安徽,从前担任巡抚那么多年,几乎算半个老家,也总有情分在的,所以这三省内发招人的告示倒没有费多大力气。

    至于其他省,没有康熙的明旨下发,他暂时还不好去招人。尤其春耕快开始了,去年受灾重的几省都要下大力气在春耕上头,以挽回去年的损失。

    康熙凝神看了一眼黄河,道:“去告诉他们一声,朕许了。从今日开始,照着太子拟好的折子叫户部拨银钱。”

    跟着他的梁九功忙记下旨意。但这份旨意却不能由他来写,而是叫人传回京城里,许议政大臣们拟出旨意,再叫太子代行盖上玉玺,接着就由中枢机构发往全国。

    如今有了报纸,兴许民间百姓用不来多久也会知道这个消息。

    靳辅眼巴巴等这道旨意等了也快一年了,如今终于得偿所愿,自然喜不自胜,连忙跪下磕头,激动道:“谢皇上隆恩!”

    “起吧”康熙半弯下腰,亲自去扶他,“你辛苦了,这些年替朕守着这条河。”

    靳辅脸色通红,难掩兴奋,“臣不敢贪功,原是太子殿下的主意好。”<br>稍微压了下心情,又:“殿下写的银钱花销的折子您看了吗?”

    “朕看过了”康熙负手踱步,“他建议以石灰铸石代替以往的,想法倒是不错,不过这银钱花费要比以往多上许多倍了。”

    开采石灰,熏蒸重碾,制成水泥,仅仅人力功夫就比以往多花费许多。

    靳辅犹豫了一下,还是坚持道:“太子殿下有句话臣一直记在心里,总归是花了功夫的,费心些用上一辈子,总比稀里糊涂做了只用两三年的好。”

    康熙诧异的回头看了一眼,笑骂道:“你这样的倔脾气也有替别人卖好的时候。”

    要不是知道靳辅无心党争,他真的要怀疑太子是不是暗地里拉拢靳辅了。

    靳辅抿嘴乐着,没接话。

    胤礽这边接到他汗阿玛的口谕之后,飞快叫人去把张英几人叫进了宫。如今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在朝中揭开此事了。

    朝臣们很快也都接到旨意,知道康熙有意在河南境内修筑一座防洪大坝,靳辅是督工监总负责人,太子是技术支持,兼职总设计师。

    这旨意一出,朝野震动。除了修黄陵,朝廷多少年没有这样大动干戈的修筑什么工程了。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提前知道靳辅在三省招工的消息,已经猜到了一些内幕。但还是不免为了这样的工程震惊。

    不过靳辅的名头挡在前面,张师傅担忧的太子功绩太扎眼的事情没有发生,但是朝政众臣看着太子的眼神隐隐透着古怪。原来您几个月前世偷跑到黄河边上去了,怪不得除夕宫宴上脸那样黑。

    有人与党羽开会谈论能不能从中插手赚到一二,中饱私囊。有的人则有意站队到太子那边,开始掰着手指头数着太子干过些什么事。

    鼓动着涨商税来给国库增收却并没有引起商人抵制(他们还不知道丁银改革也有胤礽的一份功劳),会造火炮能上马带兵征战(这个掺点水分毕竟胤礽不是主帅),会水利检测能给靳辅出主意,样样事好像都不太符合太子的身份,但是样样又都做的十分出色。

    掰手指算的人越掰越心惊,这么看来,太子真是个很好的投奔对象啊。都好要往东宫送礼表心迹了,可惜碰上了几个拦路虎。

    一个是索额图,一个是明珠。

    两人虽然没有明面上合伙,但是对胤礽的保护心态现在却差不多了。老子好不容易榜上的大腿,怎么能叫个人污了他的名声。

    胤礽还没有收到手的贿赂,就这么被曾经的死对头合作着一起腰斩了。当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朝中诸臣的心里已经加重了分量。

    他还有比受人夸赞和收贿赂还要紧的事情。

    修筑大坝一旦启动,朝廷各部的就成了一台精密仪器,齿轮马上也就跟着启动了。征调民夫人力成了首要一件事。有康熙的口谕,张英的旨意拟出的也快。

    再加上几年前布置好的报纸这一渠道,大清从南到北十八省,几千万百姓很快就通过了这个宣传方式,知道了朝廷要干一件大事情,且现在急需用人,还大方的给出了每人每月三钱银子的酬劳。不拘是哪里人,只要有把子力气,欢迎到黄河边上贡献自己,为建设美好大清发光发热。

    与以往的强制征用不同,这次朝廷竟然是给钱的,竟然还给那么多。听起来真是叫人动心。

    比起种田,同样是卖力气,这每月三钱银子对人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况且这两年大家日子都比以前过的好了,家里人口也多,去两个青壮年劳动力,也不耽误家里耕种的。

    很快就有人行动了,争着到就近的官府报名,然后由官府将人一批批的运到了工事最前线。劳动力缺口是五万,旨意在报纸上传开之后,大坝工事这里汇集了至少十万人。

    靳辅本还担心春耕在眼前,他这里会招不到人的,却不想一下来了这么多。人太多了,工地上安排不开,他还特地选了黄河边上一个人少的州府当做工程大本营,令着人修建了许多简易茅草屋来给这些民夫当暂时住所。

    除了人,还有铁矿石和石灰矿,以及其他砂石材料随着被征调的人力一起,同时从各地运来。

    胤礽走之前把水泥的制作方式以笔记的形式写的清清楚楚,靳辅手底下也有工匠的,照着笔记修路子炼矿石,忙的不亦乐乎。

    筹备许久的黄河大坝工程,就这么浩浩荡荡的开启了。(顺便一下,这个选址,就是后世有名的那个浪底那一段。)

    大坝开工之前,康熙交代完了重要事项,就拍拍屁股继续南巡去了。留下靳辅在黄河边上继续整日忙得昏天黑地。

    身在京城中的胤礽也是同样的忙。户部每日要拨出大量的银子,他必须得亲自看着人把账弄清楚了。

    户部侍郎心里苦,因为他的账本现在已经改成一式两份了,他自己的用惯的老账本记一份,太子殿下又拿了新的账本过来,要求他把关于大坝的所有银钱之处登记在新的账本上。

    户部侍郎翻开新账本,格式新奇的让他目瞪口呆。哪有这样的账本?这样的账本该如何记账?

    胤礽却不管他,强调了几遍记账的要点,又甩出了一份自己写的记账笔记后,回去继续忙自己筹备钢厂的财务方案。本来他不该这么操之过急,但涉及到这么大的数目,账目清楚是当务之急。

    户部侍郎欲哭无泪,一边翻开笔记,一边对着笔记一边填账本。若不是同僚们都在他要顾忌形象,他肯定会仰天长啸,太难了,做账本实在太难了。

    不怪他要哀嚎,实在是胤礽给的账本,完全是按照他从系统那里学的会计课程要求做出的。也就是,与古代的单式记账差距甚大。也就是,我们的户部侍郎要一边自己努力学习会计,一边自己下功夫做账。

    这种辛酸,真的不足为外人道也。

    胤礽却不管自己有没有强人所难,因为他自己还有更大的难关要攻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