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A+A-

    张英好歹还能把持的住,不使自己当着众人的面露出嘲讽之色。胤礽的另一位老师王掞,相对而言就比较耿直了。

    他直接便对索额图阴阳怪气道:“索相之言真令我等茅塞顿开啊。”

    明珠险些没憋住笑,王掞向来看不惯索额图,厌恶他钻营结党带坏太子,如今可是找到时机怼人了。

    “你!”索额图气的脸色铁青,但瞥了一眼胤礽,也知道眼下不是计较的时候,便又默默的把闷气给憋在了肚子里。

    康熙无暇理会索额图到底是顺风倒,还是要帮着太子压大哥,眼下施琅那里箭已撘弓,实在耽误不得。他沉吟不到半刻便道:“既如此,朕便下旨让徐正源即刻动身。”

    不过还有一件事,殿内大臣们还没来得及参详意见,施琅若真找到东瀛的银矿,开采和运回大清又该派遣何人负责?且即便找银矿,为防止东瀛倭寇被逼急了反戈一击,那里肯定也要派遣官员长期驻守的。

    这究竟该派谁过去,也是一件需要衡量的大事啊。

    “皇上圣明!”众人齐齐恭维道。

    但各自分开之后,谁又在为各自的利益如何谋划,就只有他们各自知晓了。

    这场事关日后大清几十年财政大事的型会议结束没多久,徐正源便带着康熙亲笔写下的谕旨又动身离京,乘船回到东瀛向施琅复命。

    不过他到达东瀛时,原本应该在原处等他消息的靖海侯施琅将军,现在已经背着他快接近本州岛了。

    想必再过不久,徐正源就只能愕然面对着被施琅下令留在原处看守的一众将士,一起长吁短叹了。

    而在徐正源出京后不久,从福建报上来的另一件折子,倒叫康熙看后沉默良久。折子的字迹潦草仓促,想来是事发突然,所以写的时候难免慌乱。

    折子上只有寥寥几行字,报的事情却能叫两广之地甚至岭南地区都跟着震动。

    福建总督姚启圣,卒了。

    姚启圣已近花甲之年,这个时候像他这样的老迈之人,能到花甲之龄已经算是长寿。换到平常的人家里,则可以算是喜桑。但消息报的突然,康熙看过折子,心下难免生出伤感之情。

    一个怪老头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即便他在世时一心只有增建福建水师,只知道向朝廷伸手要钱和换着法的耍赖要钱,现在他死了,康熙心里早忘了他百般错处,一心只记得他的好处了。

    以往他抗旨不尊的悖逆,此刻也都成了另一种沥胆披肝。

    将折子轻掷在案桌上,康熙略带伤感道:“传旨,朕念福建总督姚启圣为官清廉,特赐丧葬银子五千两,厚葬。”

    京中有品级的官员的丧葬,一般都会有礼部过问一下。姚启圣虽然是封疆大吏,但福建到底与京城相距甚远,所以葬礼的规格自然与京中官员不同。因怕底下人轻待了他,康熙这才特别降下恩旨,除了循例该给的银钱,又另补贴了丧葬银子。

    胤礽对此也颇有感慨,福建没了姚启圣撑摊子,刚刚编制齐全的水师,不知道还能否继续兴盛下去?

    系统对此倒比他看的远,“殿下别忧心了,如果施琅成功拿下整个东瀛,别福建,您就是请旨上荐您的父亲在所有沿海省都兴建水师,恐怕他也会同意。”

    毕竟是源源不断的银钱,还有其他种种可以想可见的大好处。

    胤礽细品了一下这句话,一时竟觉得无法反驳。他沉默了片刻后才道:“你,倘若施琅真的成功,孤要不要再向汗阿玛献策,在朝中官员中提拔一人效仿当时郑和下西洋之举,往欧洲或是更远之地看看?”

    “殿下所想甚好”系统对他这个想法很难不赞同,“越是强大的国家越要秉持开放的态度,才能换来日后更上一层楼的强大!”

    “是吗?”胤礽负手道,“那孤该如何才能服汗阿玛呢?”

    “殿下还是要徐徐图之才是。”系统附和道。同时它也在想,若是能服殿下派人去跟印第安人交个手,不定还能帮大清争取到更大的利益。

    关于太子殿下怎么服康熙同意派人前往欧洲进行友好交流之事先暂且不提,先有另一件大事值得在这里着重一下。

    康熙二十七年年末,朝廷答应补贴的湖北施南府百姓的农具,终于在过年之后被景山的工匠们给全部做出来,并且已经由官府发放给百姓们了。

    这批农具经由上百工匠精心磨,可以是农具中质量绝对上乘的精品。官府的时间把握的非常巧妙,因正值春耕之际,所以百姓拿到后几乎立时便会投入使用。

    使用后的反馈当然是,非常好!

    乡民们圃一上手,除了觉得分量比往常的木制农具稍重些之外,也没有其他感受。但是套上老黄牛开始犁地之后才发现,这新农具的效率简直比之前翻了好几倍啊。

    以往黄牛从辰时初到午时末,最多不过能犁出三陇耕地来。但是换了这朝廷补偿给的新农居,两个时辰便可犁好一亩地。这种效率的差别,只把拿到农具的人家乐得抿不上嘴。

    要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对只能靠耕田度日的百姓来,那可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事情。

    所以施南府乡民耕种速度特别快这样的消息,很快也在临近的几个乡府之间传开。甚至有其他府的乡民特意跑来听,问他们到底是用了什么巧办法,才能在短短一天之内就把别家几天要侍弄的耕田伺候好。

    当初带头闹事的壮汉一脸喜气的告诉来听之人,“哪有什么巧宗,若不是官府给的犁车耦车,咱们这帮楞把式,还不是要耕两天才能耕完这点地。”

    来听的人自然不信,求着他非要亲眼看过他的犁车。

    带头的汉子有意显摆,自然也不会拦着。就特地把自家地里的犁车拉出来给他看,“呶,这不就是了。”罢他还感慨道,“要咱们县老爷还真是一心为民,去年腊月里应给咱们的东西,刚出了正月就给送过来了,正好省了咱们这膀子力气多耕几亩地。”

    原本他还觉得上交田税自家多有委屈,如今看来不仅不委屈,反倒是他们占了便宜。官府的人着农具只要好好保养,用个十来年不成问题。这可比过去拿木头的土犁车寿命长多了。

    “能受累多一句,这好东西到底哪里有卖的吗?”来听到乡民见到真东西自然也是眼馋的不行。摸着铁制的犁车就不撒手,还一直追问到底哪里能买这东西。

    春耕历来就是跟老天爷抢时间,晚过这功夫播种,若是碰上个雨水大的节气,这庄稼可就更不好伺候了。

    “这是官府补偿咱们的,别处可买不着”闹事的壮汉撇嘴,“若是想买,可只管问县老爷就是。”罢也不管别人,自顾自又去摆弄耦车了。

    受乡邻之托来听的人犯了难,要是知道何处能买,东西贵点他也认了,但是这个官府发的,难道他还能堵到官府门口去不成?

    他不敢,还真有人敢的。

    同是受乡邻之请来听的另一府的知府,还真把施南府的知府给堵在了自己的县衙之内。

    施南府知府佟至清被自己的至交好友堵的没有办法,只得苦笑着建议道:“你若是也想要这东西,便上书给总督大人,请他给皇上上书请旨再赏给你们便是。”

    好友心里也犯难,上书给总督大人?他这样的官哪里敢。

    可想到施南府的百姓都已经开始播种了,他治下的乡民还在苦哈哈的犁地,他便咬牙道:“我即刻回去上书,万一总督大人真的上心了,于百姓而言也是大利!”

    佟至清闻言赶快挥手,“好好好,你回去抓紧去写,我这里还有要事,就不多留你了。”这位同僚三天来只把他堵在官衙里逼问农具的事情,害的他连巡查底下百姓有没有私自再换耕地都来不及。

    嘴上这么劝,可私心里佟至清还是觉得,就算他这友人也算是为百姓鞠躬尽瘁,但是要为这点事儿上书给总督,这怎么想怎么有的玄。

    玄是挺玄,但巧的是自从湖北巡抚因为治下不严而被皇上处罚后,总督对下头人报上的任何事都起了十二万分的心。所以这封“百姓都想买一件景山军工厂精心制作农具来耕田”的折子,还是很快就摆到了康熙的案桌上。

    康熙近几日因姚启圣病逝而阴霾的心情,在翻看完折子之后缓和了几分,还笑着吩咐梁九功,“去派人告诉戴梓一声,他那里做的农具暂且不要停下,继续再做出一批来。”

    但是新做的这批,再不可能免费补贴给百姓了,必须要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从各地的皇家供销社卖出去,为景山的钢铁换来同等价值的银子才行。

    “嗻”梁九功赔笑道,“只是这下戴梓大人难免要伤心了,他还等着为皇上多做点对敌的火炮呢。”

    康熙带笑嗔了他一眼,“他敢误了百姓春耕的大事,朕饶不了他。”

    传旨的人腿脚也快,这道口谕只一个时辰便送到了景山。

    而本以为自己可以交工然后继续研究火炮的戴梓:“...”想抗旨。

    其他同样听到消息的工匠们:“…”大人,我们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