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 73 章 回信国公府的路上,谢宝……
回信国公府的路上, 谢宝扇坐在马车上闭目养神,京城的时局风云诡谲,竟让她隐隐有些不安, 她们信国公府是坚定的太子党,当今圣上却偏爱二皇子李忆,她虽不大懂朝堂上的事,亦心知太子的地位并非不可动摇,如今又掺和进一个怀王,只望不要出乱子才好。
谢宝扇想起太子,心里不禁一阵厌恶,这样的人日后登基, 她在宫里只怕会愈发艰难,怀王手握兵权, 杨氏和太子想利用她来笼络怀王,她一个女子, 自问没有能力左右怀王的意志,怀王蠢蠢欲动,究竟他是何种心思, 尚且不得而知。
近来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谢宝扇的心头略微有些沉闷,自从回京, 她就许久不曾听闻怀王的消息,只是隐约听怀王奏请朝廷往燕云两州迁徙人口,朝堂上为了此事吵得不可开交,更有御史上书弹劾怀王违背人伦,居心不良。
“姑娘,到家了。”婆子隔着帘子回道。
谢宝扇睁开眼, 马车已经停下,谢宝扇搭着婆子的手下车,她叫住一个在二门当差的婆子,问道,“太太回了吗?”
今日严氏往端王府赴宴,她没跟着过去,算着时辰,也该回来了。
婆子回道,“太太和姑娘前后脚到家。”
谢宝扇见此,径直带着婆子往东院去了,不久,她来到严氏的住处,严氏已换了一身家常衣裳,她看到谢宝扇,笑着道,“累了吧,快到炕上坐坐。”
谢宝扇心知严氏不喜章素青,只顺带提了一句,自然不敢向严氏起她已见过刺杀二皇子的真凶,只道,“太太,我想明日告一日假,往念慈庵去拜见福华长公主。”
严氏送到唇边的茶碗停下,因着福华长公主是谢宝扇出家修行的师傅,今年太子和太子妃成亲,信国公府送到念慈庵的年礼比往年还要厚上三分。
“好端端的,怎么这会儿要去念慈庵。”严氏问道。
谢宝扇想了一下,道,“我上回见到长公主,还是前年,去年回京总要去探望她老人家,一直因事耽搁,趁着过节,想去拜访长公主殿下。”
谢宝扇当日能攀上福华长公主,也是有几分运气,否则她一个庶女,长公主连看她一眼都嫌费劲,这么多年,信国公府的年礼从没少过,就是不想断了这层关系。
严氏点道,“理应如此,只是你推迟回宫,碍不碍事呢?”
谢宝扇回道,“这些时日宫里不忙,想来不碍事。”
严氏见此,便叫来两个管事媳妇,一个往李嬷嬷府上给谢宝扇告假,一个往念慈庵去送信。
掌灯时分,谢宝扇正在屋里看书,东院有人来回话,是李嬷嬷准了她的假,派去念慈庵里的人也福华长公主收了府里的帖子。
谢宝扇一听,当即叫来银环,道,“你叫人到四姑娘屋里问问,看她可曾安置了。”
银环转头叫婆子去跑腿,不一会儿,婆子回来,是谢宝瓶尚未歇下,谢宝扇立时带着婆子往她屋里去了。
她们姊妹同住一个抱厦,只隔着几步路的距离,谢宝扇走进谢宝瓶的屋子,就见她迎了出来,道,“二姐姐,这么晚了,你莫非是有甚么要紧事?”
丫鬟们去上茶,姊妹俩人携手走进里间,谢宝扇见她案前还放着抄写的经书,问道,“夜里看不清,还抄经呢,仔细眼睛。”
谢宝瓶抿嘴一笑,道,“每日抄经,都习惯了。”
丫鬟送上热茶,悄悄退下去,屋里只剩她二人,谢宝扇道,“我明儿要去念慈庵看望福华长公主,你跟我一起去可好?”
谢宝瓶疑惑道,“二姐姐明儿不是要回宫么。”
她是回来的路上下定的决心,京里此刻虽平静,实则底下暗流涌动,谢宝扇总感觉心里不踏实,再者这些时日高老太太身子不好,谢宝扇便想将谢宝瓶送到念慈庵住一段日子。
谢宝扇道,“我已经跟宫里告了一日假。”
谢宝瓶本就礼佛,自无不可,于是道,“别的姊妹们也去吗?”
谢宝扇笑了笑,道,“我就带着你,长公主喜爱清静,人多了会惹她不喜欢。”
谢宝瓶没有多想,谢宝扇见她愿意去,便叫来婆子到东院给严氏传话,婆子走后,谢宝扇又问,“长公主的佛法造诣颇深,你虔诚向佛,想不想在庵里多住些日子,向她请教佛法呢。”
京城里但凡礼佛的女眷,再没有不知道福华长公主的,谢宝瓶想了一下,道,“愿是愿意,就怕长公主看不上我呢。”
福华长公主性情冷淡,她在念慈庵修行,那些侯门将府的夫人太太们偶尔去上香,想要借机拜见长公主,她多半是不见人,久而久之,众人知道她的脾性,便很少再去搅她清修。
谢宝扇握着她的手,笑着道,“不必担心,公主面冷心软,我们诚恳向她求教,她不定就会答应呢。”
谢宝瓶低头思索她的话,过了半晌,她抬头看着谢宝扇,问道,“二姐姐,你怎么会想着要我去念慈庵呢?”
她虽对福华长公主仰慕已久,但是也并非一定就要与她结交,今夜谢宝扇冷不丁的提议让她跟着福华长公主学习佛法,谢宝瓶难免有些疑惑她是有事瞒着自己。
外面的那些事,谢宝扇不愿让谢宝瓶担心,她微微一笑,平心静气的道,“你先前想专心钻研佛法,为此还自学梵文,我私心想着,再过一两年你就要出门子,到了端王府,恐怕不能像在家里这般自在,这才想着无论如何让你能过段舒心的日子。”
她一心为谢宝瓶着想,谢宝瓶竟被她动,她羞涩的笑道,“二姐姐,你不用牵挂我,其实我在家就过得挺舒心。”
谢宝扇握着她的手,道,“去吧,等往后嫁人了,想过清静日子,却是再不能的。”
谢宝瓶点头答应了,眼见夜深人静,谢宝扇不再多留,与她互道晚安,便回屋去了。
次日一早,谢宝扇携着谢宝瓶到东院与严氏请安,因谢宝瓶要一同去念慈庵,丫鬟婆子带了不少人,严氏叫她们早去早回,谢宝扇姊妹二人同乘一车,便带着人出了信国公府。
且马车一路出城直奔念慈庵,她们一行人来到庵里时,日头已升到头顶,姊妹二人先到大殿拈香拜佛,不久,有个尼姑进来,她对谢宝扇道,“谢姑娘,师太请你去呢。”
尼姑口中的净同师太正是福华长公主,谢宝扇带着谢宝瓶去了福华长公主的禅院,这会儿福华长公主刚做完功课,看到谢宝扇,她淡淡的道,“你来了。”
谢宝扇领着谢宝瓶上前给她请安,福华长公主道,“许久不见你,你这一向可好?”
谢宝扇道,“去年中秋刚从云州回来,本来就不能常出宫,轻易不敢来搅师太,还请师太见谅。”
福华长公主点着头,视线落在谢宝瓶身上,谢宝瓶自进门磕头请安,就安静的坐在谢宝扇身旁,显得十分乖巧听话。
谢宝扇见福华长公主在看谢宝瓶,便道,“这是我家的四妹妹,闺名叫做宝瓶,平日喜爱礼佛,是以这回来给师太请安,便将她也带来了。”
听她叫宝瓶,福华长公主忍不住露出一笑,道,“偏叫这个名字,可见与佛法天生有缘。”
福华长公主平日待人淡漠,少有展露笑颜的时候,谢宝扇道,“四妹妹这几年自学梵文,只是没人指点,学起来甚是吃力,我们劝了也不听,只得随她去。”
“哦,你还自学梵文?”福华长公主略微有些惊讶,谢宝瓶轻轻点头,道,“刚学了两三年,许多东西都一知半解。”
福华长公主问了她几个问题,有些谢宝瓶能答上来,有些谢宝瓶答不上来,谢宝扇听她二人话,并不插嘴,自顾自的喝茶旁听。
福华长公主问了谢宝瓶几句话,称赞道,“你自学能到这个程度,也算不错了。”
交谈当中,谢宝瓶发觉福华长公主精通梵文,对佛法见独到,她两眼亮晶晶的看着福华长公主,道,“师太谬赞了,听了师太一席话,我茅塞顿开,方才自知是闭门造车。”
福华长公主对谢宝瓶的印象不错,她扭头看着谢宝扇,道,“你这妹妹与你的性子大相径庭,竟不像是一家人似的。”
谢宝扇笑眯眯的道,“师太得是,四妹妹生性恬淡,不急不躁,全因自礼佛,受了佛法的熏陶。”
福华长公主瞅了她一眼,道,“你不也一样从学佛么?”
谢宝扇看着福华长公主,回道,“可见是我心不诚,佛祖才不度我,早知如此,当年该叫四妹妹来师太身边学习的。”
福华长公主笑了两声,叫尼姑再上了一遍热茶。
中午,福华长公主留谢宝扇姊妹二人吃斋饭,她们在念慈庵留了一日,午后,因要赶着进城回府,不能在庵里久留,临走前,福华长公主送给谢宝扇一串十八字星月菩提手串,又给了谢宝瓶几本学习梵文的书,便发她们上路。
回到家,时辰尚早,今日严氏未曾出门,她见谢宝扇和谢宝瓶从庵里回来,又得了福华长公主的赏,不免多询问几句,谢宝扇道,“长公主仍旧是老样子,她听四妹妹在家陪老太太礼佛,倒是和她多了几句话。”
严氏颔首,并未多做他想,明日谢宝扇就要回宫,她嘱咐了一些话,便叫她们回屋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