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第 108 章 时光匆匆,转眼便是三……
时光匆匆, 转眼便是三年,谢宝扇刚从乾明宫回来,守门的宫女慧儿独自在踢蹴鞠, 她看到谢宝扇回来,迎上前道,“珊瑚姑姑来了,这会儿正和银环姐姐话呢。”
谢宝扇掐指算了一下,笑着道,“比往年还晚了半个月,可算是回京了。”
每年秋收,谢宝扇就会发珊瑚去燕州一趟, 一来是盘点各处庄园的账目,二来给燕北谢家的人送些花销银子, 她入秋动身,如今已经初冬, 来来去去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谢宝扇难免有些惦记。
谢宝扇走进宫门,看到院子里摆放着许多东西, 有晒好的干果山珍, 成双成对的野鸡野兔,另有晒好的肉干, 还有十几张硝好的皮子,满满当当堆的一地,长禧宫的赵嬷嬷正带着宫女分捡。
赵嬷嬷见她进门,解开一个口袋,抓了一把胭脂米拿给她看,道, “娘娘你瞧,上好的胭脂米,比内务府送来的好多了,拿来熬粥再好不过。”
谢宝扇笑着道,“这么多东西,难为珊瑚怎么带进来的。”
赵嬷嬷喜笑颜开,她道,“谁不知皇上看重咱们长禧宫,外头那些管事们岂有为难的道理?”
这也是珊瑚提前把各处都点好了,那些管事们走过过场,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谢宝扇指着一对雪白的兔子,道,“早先恪儿看到公主们的兔子,就嚷着要养,正好把这对兔子留起来给他玩儿。”
“哎。”赵嬷嬷应了一声,指挥一个太监把笼子里的兔子提走,谢宝扇挨个儿摸着皮子,其中有一条黄纹虎皮,皮毛鲜亮,没有多余的损伤,甚是稀罕,是难得的好皮子,她道,“这倒是件好东西。”
赵嬷嬷点着头,道,“可不是么,这样的上品,就是宫里也没几件,”
谢宝扇道,“仔细收起来,本宫要进献给皇上。”
下个月就是李商的万寿节,宫里眼下正忙着此事,这虎皮刚好拿来呈送给他当做生辰贺礼。
赵嬷嬷称是,谢宝扇又指着一件黑熊皮子,道,“这皮子保暖,做成褥子送到坤安宫,各色的粳米和胭脂米也送一些,她用不用是她的事,咱们只管心意送到就成。”
杨氏幽居坤安宫,整个六宫也就谢宝扇还会去看她,前几年李商见到谢宝扇,还会问问杨氏的情形,这几年他渐渐问得少了,似乎他是有意在遗忘这个曾经的结发妻子。
赵嬷嬷记下谢宝扇的话,谢宝扇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就见珊瑚和银环从殿里出来,珊瑚朝着谢宝扇行了一礼,欢喜的道,“娘娘,我回来了。”
谢宝扇扶起她,笑着问道,“路上可还顺遂?”
珊瑚答道,“都是走熟了的老路,一路很平安,庄子上把头们送给娘娘的孝敬尚在清点之中,今日暂且送了这些进宫,等过几日,再陆续送来。”
“这些尚且不急。”谢宝扇带着珊瑚和银环回到里间,有宫女送上茶,谢宝扇让人给珊瑚搬了凳子坐下,便细细问起她在燕州的情形。
珊瑚道,“各处的庄子已开垦得差不多,有福叔还留在燕州,今年都入冬,还没下几场雪,庄子上的老农怕是明年有虫害,有福叔盯着各处的庄子,叫他们早做准备,省得明年被个措手不及。”
起王有福,这又是另一段往事,他本是谢之华身边的长随,几年前随着谢宝扇去过云州,为人精明干练,信国公府抄家之后,他一家老落得个发卖的下场,珊瑚得知他全家被卖给京里的一户商人,禀过谢宝扇,费了许多工夫赎回他一家人。
如今,王有福和王有义兄弟二人跟着珊瑚,帮忙理燕州的庄子,平常往来京城和燕州,对两地的事务很是熟悉。
谢宝扇点头,道,“你们做得很是,宁可多费些工夫,哪怕是做白工呢,也好过事到临头又干着急。”
庄子上的生产是大事,谢宝扇每回都要亲自过问,李商常笑她手底下养着人,却不懂知人善用,平白让自己受累,谢宝扇嘴里答应他不管外面的事,遇到春耕秋收,还是会操心惦记。
完庄子上的事,谢宝扇问道,“你去看过李嬷嬷没有?”
去年冬日,李嬷嬷摔了一跤,在床上躺了大半年,这才略微好转,只是每逢阴雨天气,必定会腿疼,她这两年,已不大进宫,偶尔会来谢宝扇和杨氏,前几年珊瑚跟着李嬷嬷学管账,李嬷嬷手把手的教她,珊瑚也算是学出来了。
珊瑚厚道,她跟李嬷嬷学会本领,十分感激她的恩情,平日在京里,隔三差五就会探望她,这回去燕州一走几个月,刚刚回京,便带着燕州的土仪去看李嬷嬷。
“看过了,我瞧着李嬷嬷越发苍老了,听蒋伯和蒋婶,一入冬就病了一场,吃了许多药也不大见效,嬷嬷等明年开春天气暖和,她还要进宫来看娘娘呢。”珊瑚道。
谢宝扇默然,她道,“怪不得这些日子不见她入宫呢。”
李嬷嬷是杨氏给谢宝扇的人,有她在身边,谢宝扇省了很多心,她出宫养老,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杨氏,她老人家心里通透敞亮,深知谢宝扇和杨氏彼此利用,走前甚么也没多。
主仆二人了几句话,珊瑚把账本和单子递给谢宝扇,道,“这是庄子的账本,娘娘得空儿看看。”
谢宝扇翻开单子,上面是各住庄子里的孝敬,她飞快的扫了一遍,账目明明白白,她满意的点头,并对珊瑚道,“仍是按照往年的旧例,拨一半给寿安侯府,他们家大业大的,又没有正经差事,吃穿嚼用的银子就指着这儿呢。”
珊瑚道,“记着呢,上回去看李嬷嬷,她还问起此事。”
谢宝扇一笑,道,“她是皇后从寿安侯府带来的老人儿,到底念着杨家的恩情。”
三年前废太子谋逆,寿安侯府虽未曾被牵连,不过杨氏失势,杨家在京里的日子就不大好过,等到他日二皇子李忆登上皇位,寿安侯府的日子只会越发艰难,谢宝扇接管杨氏手里的产业,每年分一半的进项给寿安侯府,寿安侯府并不敢有二话,每逢年节进宫,寿安侯夫人必要顺路到长禧宫向谢宝扇请安。
这算是她和杨氏的默契,她得了杨氏的产业和人手,就得照管寿安侯府,这事李商就当是默许,珊瑚这样招招摇摇的进宫,未必没人眼红,不过李商没有二话,别人便是不满,也无可奈何。
谢宝扇叫银环收起账本,她轻轻摸着腕上的玉镯,问道,“那边家里的人还好吗?”
起此事,珊瑚皱起眉头,道,“还是老样子,银子总是不够花,一大家子不事生产,就靠着娘娘的贴补过日子,即便如此,也没有一句好话。”
燕州的谢家,和京里的寿安侯府不同,谢宝扇得到杨氏的产业,理所应当要管杨家人的吃喝,那边一家的人,趴在谢宝扇身上吸血,指望着她养活,又恨她背叛家族。
珊瑚毕竟是从原信国公府出来的人,当着谢宝扇的话,不便旧主的不好,只是心里替她不值罢了。
谢宝扇垂下眼眸,淡淡的道,“我做这些事,并不图她们的谢。”
当日高老太太临别辞世,她答应过她老人家,只要有能力,就会拉拨他们一把,再多的,她也做不了。
想起燕州那府里的事,珊瑚心里叹了一口气,道,“大奶奶燕州本地有一个富户,想要求娶三姑娘,不嫌弃咱们谢家是犯过事的人家,反倒是三姑娘看不上人家,为了三姑娘的婚事,大奶奶也很犯愁,她的意思是想走娘娘的门路,把三姑娘弄回京城,在京里给她找一门亲事。”
谢家出事之后,谢家这几个姑娘就被退了婚事,甘姨娘原要带着哥儿投奔娘家,她们这支通共就剩这一个哥儿,严氏不允,甘姨娘去燕州待了一段日子,受不住严氏搓揉,于是带着五姑娘谢宝珠回到甘家,后来辗转得知,甘姨娘改嫁,谢宝珠跟了甘家大爷甘义做侧室,当日谢宝扇险些嫁给此人,谁想世事无常,竟是谢宝珠走了这一条路。
谢宝扇放下手里的茶盅,道,“三妹妹心高气傲,寻常的凡夫俗子,哪里入得了她的眼。”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千金姐,从要风得风,要雨有雨,又怎会委屈自己呢,可是往日的信国公府已烟消云散,即便她把谢宝镜弄回京城,没有家族做依靠,平头百姓她看不上,那侯门公府又岂会沾惹事非。
谢宝扇轻声,“燕州未必就没有良人,女人家这一辈子,能寻个一心一意的人,已是天大的幸事,三妹妹又何必强求回到京城呢。”
珊瑚道,“娘娘得是,三姑娘这是看不开,想必大奶奶实在没法子,这才求到娘娘跟前儿来。”
谢宝扇沉默片刻,道,“让我再想想吧。”
了几句闲话,谢宝扇想起一事,她问道,“我听银环,你又给李志纳了一房妾?”
珊瑚不以为意的道,“甚么大不了的事,哪里值得娘娘特意问起。”
谢宝扇赎回珊瑚一家后,便把卖身契还给她,这几年珊瑚给李志纳了两三房妾室,庶子庶女也生了几个,珊瑚给谢宝扇当差,手里管着庄子田产,出入有仆从跟随,李志一家老全看她的脸色过日子,谁也不敢再跟她高声一句。
一旁的银环给珊瑚续了一杯茶,道,“娘娘的意思是你总得有个自己的孩子,否则挣下这诺大的家产,岂不是要便宜那些不相干的人。”
谢宝扇和银环是为她划算,珊瑚却道,“我好不容易才立住脚跟儿,万一生了孩子,这下半辈子就得困在内宅,和那些妇人们争这三瓜两枣的有甚么意思,我何苦自讨苦吃呢,再者李志那家伙,也不配让我给他生孩子。”
她想了一下,对谢宝扇道,“我早就想好了,日后挑两个有资质的孩子培养,不怕他们不敬我。”
谢宝扇心知她是被李家的人伤透心,这才看破许多事,便问道,“若是年老后悔可怎么办?”
别人的孩子终归不如亲生的,眼下珊瑚身强体壮,可是人终究会老,等到他日把家产交出去了,哪里就能保证他们会孝顺呢。
珊瑚摆着手,笑道,“路是我自己选的,真要后悔了,也该自己受着。”
她是定主意不生孩子,左右李家她了算,她好吃好喝的养着这么一家子的人,谁要是想不开,找她不自在,不用她张嘴,李志先替她收拾了。
这一房妾,是她去燕州前就给李志抬进门的,家里几房妾捻酸吃醋,传到珊瑚的耳朵里,珊瑚扭脸又抬了一房人进门,横竖多张嘴而已,她还养得起。
谢宝扇笑着道,“你既然都想好了,那就按自己的来办吧。”
银环摇着头,她对珊瑚道,“我真真儿是想不通,有自己的孩子,也不耽误你给娘娘办事,外人的再好,能有自己的好?”
珊瑚朝她啐了一口,道,“你一个没嫁人的丫头,就别操心我了。”
正着闲话,外头有宫女传话,“五皇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