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一场院试

A+A-

    穆空青见到那人影的时候, 他正对着个馒头摊流口水。

    那人确实年纪不大,瞧着比穆空青都上几岁,一团蹲在街边。

    旁人见他身上脏污, 统统绕道而行, 那人却也不介意, 既不往旁的地方凑去讨嫌, 也不因自个儿的狼狈就对人群有所避让。

    穆空青看看人,再看看自己手上刚买的包子, 和刚逛到一半的集市。

    穆空青犹豫了两秒,拉着周勤转身就走。

    集市什么时候都能逛,这来历不明目的不明的人,他是真的不敢再招惹了。

    连周勤都叫他这份果决惊到, 甚至试探道:“不然,我去给人点儿银子?”

    穆空青想了想那孩衣袖间露出的细白手腕,摇了摇头:“他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瞧他那模样, 也必定不是真的意外遭难。”

    若他当真是意外遭难,身上又带着秦家人的名帖, 随意在城中找一处秦家的产业递上名帖、明境况便是。

    何必在路边做那可怜相。

    穆空青是真的半点都不想和那群龙子凤孙扯上干系了。

    院试在即, 他有心关照这等别有用心之人,不如忧心忧心自己呢。

    院试分为正试和覆试两场,从时间上看,比府试更简单些。

    首场正试考两天, 试四书文、杂文各一篇。

    正试过后隔日发草案,草案只写座号不写姓名,取中者方可参加覆试。

    覆试两天,试策论、制帖诗各一篇。

    覆试后拆弥封, 写姓名,榜上有名者录为“生员”,亦是俗称的秀才。

    秀才分三等,第一等廪生秀才,即领朝廷米粮,可为童子试作保。

    第二等增生秀才,不领米粮,也无甚特殊。

    前两者都有定额。

    唯有这第三等的附生,也称附学生员。

    不止是过院试者可为,若是有那等才学特殊之人得入府学,也能称得上一句附学生员。

    因此,这附生生员便是不定量的。

    而院试虽为提督学院主考,评卷人却多了书院山长及幕友,还须得是五百里外,同本地无甚牵扯的声明斐然之人。

    院试同府试一样,考生除考引外任何外物不得带入场内。

    八月里的天气燥热,还要在考场中过夜,穆空青索性找了跟长布条做腰带,还在布条上剪了个口子,届时撕一块下来,权当是擦汗巾用。

    倒是福伯给他寻了不少薄荷来,提前将穆空青的衣衫浸入了薄荷制成的浆液中,浸泡几日之后清洗晾干。

    穆空青嗅了嗅,味道并多不重,但确实可以提神醒脑。

    院试开考这天早上,照例是天不亮就得出门。

    院试的参考人数较之府试更多。

    本届得中者淹在这汪洋人海中,连个影儿都瞧不见。

    穆空青甚至看到了不少两鬓斑白的老者,依旧站在龙门前,眼中是希望与绝望交织。

    还有那一身落魄面色苍白的中年文士,将前来规劝的妻儿老斥退,撑着病体执着地盯着那扇龙门。

    更多的,是意气风发的青年书生,有三五成群高谈阔论者,亦有面色郁郁踽踽独行者。

    夏日里大家穿得单薄,因此人虽多了,可入考场却比先前更快。

    院试不分提堂号,可巧的是,沈墨的号房刚好便在穆空青边上。

    见穆空青入了考场,沈墨还心情颇好地同他招呼了一声。

    所谓伸手不笑脸人,穆空青也熟络地应了声,两人仿佛真有什么交情般。

    待入了号房,穆空青先是取了考场内的提供的清水与布条,将整个号房及桌面仔仔细细擦了一遍。

    先前府试时有提堂号,提堂号自是由吏们提前清扫过的。

    可现在就没这个待遇了。

    若是不讲号房内扫感情,届时污了卷面,也是自己倒霉。

    后是由吏送上文房四宝、散下试卷稿纸。

    待一切都已妥当,院试正式开考时,日头已经高高挂在了天上。

    八月里的日光是令人炫目的炽烈,考场中的温度也开始逐渐升腾起来。

    穆空青定下心神,先开始浏览试题。

    院试不考帖经题,这倒是叫穆空青少了一个有力的拿分点,因而旁的题目必当更加上心。

    这一次的四书文出题中规中矩。

    既无政治倾向,也无截搭歧义。

    考题依旧选自《论语》,曰:志士仁人。

    穆空青回忆了一下,这题的出处乃是《论语·卫灵公》,全句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为“志士仁人”者,必不会为自己的性命而做出有损仁义之事,更情愿牺牲自己的性命,成全仁义之事。

    这便是一篇典型的“歌功颂德”题了。

    意在让考生浅谈,什么样的人才是题中所言的“志士”,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志士仁人”。

    这样中规中矩的题不易出错,同样的,也不易出彩。

    穆空青想起了周秀才曾告知他的,关于本次评卷的雅文书院山长的喜好。

    据传此人大家出身,自幼习君子六艺,不喜舞文弄墨,更好舞刀弄枪。

    只是这盛世太平,再有家族羁绊,这位山长便只好歇了去边疆的心思,自个儿回家开了间书院,以示不愿以科举入仕之心。

    因着他的性子,所以此人更好粗犷磅礴的文章,最腻那伤春悲秋的作态。

    穆空青听这些,倒不是为了一昧应和考官喜好。

    只是对方既然是能拿捏你前程的人,至少也不能往人家的雷区上踩。

    此次的题目“志士仁人”本就是那位山长所好的风格,若是有意,落笔也自然可以往大气的方向去。

    好在论起格局,这整个考场中坐着的所有学子,怕是都比不上穆空青。

    穆空青思量片刻,提笔破题曰: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既然是谈论道德与志向,自然要从“心”之一道上入手。

    先从个人角度入手,谈论何谓志、何谓仁。

    再升华主题,直接将格局拔高到国家大事上。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所谓杀身成仁,最能引起情感震荡的例子,自然是为国献身者。

    这一番升华可谓合情合理。

    一篇四书文作完,连穆空青自己都觉得心神激荡,可称酣畅淋漓。

    现世安稳太久,也没有将前朝做家国的习惯,是以现在的学子们,自然很少能体会到何谓“国仇家恨”。

    穆空青虽然也未曾经历过,但他至少是曾接受过历史教育,真切地认同那段历史中的土地,就是自己的祖国的。

    在论起爱国情怀上,穆空青自然能够体会更深。

    作完初稿,穆空青甚至顾不上午膳,只想趁着自己情绪未褪,再将初稿细细润色。

    当避讳者避讳,当对仗者对仗。

    待到穆空青终于修出了一篇满意的四书文时,那食水早就已经凉了个透。

    好在如今还在盛夏,一碗凉水恰好能解暑气,也叫他的神思更清醒些。

    简单用了食水,穆空青又将脸擦了一遍。

    方才他写得入神,额上的汗珠已经有了滴落之势。

    这在草稿上落了不紧,若是落在答卷上,那可就没处哭诉去了。

    穆空青看着正下午的大太阳,笔杆上都是黏腻的汗渍。

    想了想,决定还是先将杂文也给作了。

    这天气燥热,方才他写的文章也颇为激荡,此时落笔,难保不会在字迹中显露一二。

    须知他本身年岁便不大,若是字迹中再有浮躁之色,叫考官见了着意压他排名可怎么是好。

    穆空青用汗巾将手上、额上的汗珠全部擦拭干净,又埋头深吸了一口气,一股清凉的薄荷气直冲脑门儿,冲散了他心里的郁燥感。

    还是福伯有法子。

    穆空青不禁在心里叹道。

    这种天气里考试,能有点儿凝神静气的东西,其助力简直顶得上灵光一现了。

    这杂文题便是普普通通地地志风光。

    若是考生经历不多,写写山间野趣也别有意味。

    若是有那曾阅遍山河的学子,自然也能借名山大川搏个出彩。

    穆空青前世倒是去过不少地方旅行,但无奈他今生只是个没出过清江府的土包子。

    不过这倒是叫穆空青忽然想起了先前。

    先前沈墨相邀,约他去清溪踏青那次。

    虽然穆空青防备着沈墨,没在哪里待上多久,但那一次的经历,也确确实实给了穆空青在诗赋上的启示。

    穆空青想想先前对那位提督学政文大人的印象,再想想这雅文书院山长的传言,还是决定赌上一把。

    就写自己苦于诗赋不佳时,那山间野趣带给他的感悟。

    横竖这样的题材也确实是他目前最擅长的。

    相较于那隽秀迤逦的文风,这样带着些许诙谐幽默的风格,他写起来也更加顺畅。

    那二位主评人瞧着都不像是一板一眼的,这样的风格哪怕不出彩,也必不会招那两人的眼。

    穆空青对自己的认知一贯挺准,这篇杂文作得妙趣横生。

    尤其是中间叹自己自诩“敏而好学”,实则“为赋新词强愁”时,更是叫他自己写着写着便情不自禁地露出了苦笑。

    院试会发下两根蜡烛,供考生们夜间答题所用。

    不过穆空青却不准备赶这个夜工。

    一则是已经写了一天,再好用的脑子,都免不了有些混沌。

    二则是……

    “啊!我的卷子!”

    夜色降临,有考生点蜡,预备挑灯夜战。

    这已经是穆空青听到的第三次悲呼了。

    就这一支蜡烛,且不提什么烧了试卷之类的,便是一阵风吹过,都有可能直接叫那烛火熄灭。

    烛火骤熄,届时考生难免要受惊吓。

    这一受惊吓,手上一抖,答卷可不就毁了么。

    眼见天色暗了下来,穆空青将试卷、稿纸,甚至是笔墨,统统收拾好了,放在号房最里头,然后借着亮光,将考场发下的薄被铺好,直接就这么倒下睡了。

    睡前将所有东西全部摆放到号房最里头,是穆空青在府试时养成的习惯。

    那时是为了防备有人刻意毁坏,现在却是为了保证若是旁人出事了,不要殃及己身。

    试想若是在半夜里,他边上的号房有人烧了试卷,那救火之人一盆水下去,直接波及到他这儿来,那他得有多冤枉。

    于是穆空青就这么将桌案整个收拾干净,在整个考场不时的骚乱动静中,埋头睡了过去。

    他今日睡得早,第二日起得自然也早。

    他睁眼时,天边也只隐约可见天光,考场中除了廊下零星几个灯笼,并不见烛火。

    院试的考场正中有一水缸,里头的水都是清水,未曾煮过,是供考生们研墨、洗漱所用,可自行取用。

    穆空青轻手轻脚地洗漱,又借着夜幕简单擦拭了一下四肢,好叫自己更清爽些。

    之后又听身后有了动静,他一回头,沈墨竟也起了。

    昨日他并未同沈墨有什么交流,直待沈墨也走到水缸前,穆空青才闻到他身上那股熟悉的薄荷味。

    看来这盛夏里应试时,用薄荷熏衣裳,应当是这些人家里通用的法子了。

    穆空青已经理完了,也无意同沈墨多言,便只是点点头,就回了号房去。

    一豆烛火亮起,穆空青将蜡烛放在了靠墙的地方,仅仅只做借光用。

    穆空青微微吐出一口气,待沈墨那边的动静停下,他刚好磨好墨汁,天色也到了可以看清试卷的程度。

    清静谧,唯有几声蝉鸣不时响起。

    风带了些许清凉,不似白日里的燥热。

    加上穆空青方才略微擦拭了一番,此刻还算舒适。

    趁着眼下难得的静谧与凉爽,穆空青开始最后一遍润色。

    经历过一夜的休息,再加上间的清凉,此刻穆空青整个人的心情都是与昨日里不同的。

    尤其是四书文上,昨日有些略显浮夸之处未能觉出不对的,今日也统统都改了过来。

    润色之后的《志士仁人》一文,穆空青通篇读下,只觉充盈磅礴之气,却也不乏锋芒内敛之意。

    以穆空青当前的水准来看,此文称得上一句张弛有度了。

    也是穆空青认为,在自己能作出的范围里,写得非常满意的一篇了。

    而那篇杂文,穆空青却未再多做修改。

    那杂文本就求一个自然本真,改得太多,反倒失了味道。

    最后一遍润色完成,天色已经到了不需要烛火,便能正常视物的程度了。

    穆空青直接吹灭蜡烛,趁着自己这会儿心绪平和,提笔开始誊抄。

    他这回落笔同样不快,只求流畅,不求迅速。

    现下考场中已隐约有考生醒来的动静,他若是太过沉浸其中,难免会因着一些突发状况受惊。

    这科考中,最冤枉的落第因由,恐怕就是卷面有污损了。

    待到日头高起时,穆空青将将誊完四书文。

    眼下热气已经起了,穆空青再一次以清水洁面,保持平和的心境。

    早膳已经送来了,但穆空青没有用。

    他这会儿只剩一篇杂文的誊抄了,要不了多久便能拉铃交卷。

    若是这会儿用了食水,一会想要出恭反而麻烦。

    这大夏天的,茅房在那儿放了一天,再多的尘土覆盖也盖不掉那股子味儿。

    有那从茅房回来的学子路过穆空青所在的号房,那身上带着的味儿,都能叫穆空青埋头猛吸两口薄荷巾。

    穆空青坐在原地揉了揉手腕,稍歇息了片刻之后,便提笔再写。

    杂文不长,现下也过了考生们洗漱的时候,考场中再次恢复平静,穆空青落笔的速度也快了些。

    未等到午膳时,穆空青便从桌案间抬起了头。

    再细细查验过一遍卷面,确认自己并无犯讳之处后,穆空青拉动了号房外的铃,唤来吏糊名弥封。

    这盛夏里的燥热确实不是一句“心静自然凉”便能抵了去的。

    穆空青来到龙门前,便见那里已经聚了一群学子,还有人用衣袖朝里头扇着风,也不知是出了什么事。

    穆空青见人群围拢,不由有些好奇。

    恰巧那儿还有个熟人,正是同在私塾甲班的蒋孟柏,穆空青便同他听了一句。

    蒋孟柏面带怜悯,对穆空青道:“有一考生今年已五十有三,这天气燥热,他实在是受不得,便中暑了。听闻是今日被发现晕倒在号房中,这才叫衙役给抬到龙门前,只待放排时将人送出去就医。”

    这个年纪,便是放在现代,也不算年轻了。

    这时候中暑还没法得到及时医治,确实是不大好了。

    穆空青看那人群里头,有学子正用沾湿的帕子给他降温,想了想,穆空青便往人群聚集处去。

    “我这儿有快浸过薄荷的帕子,若是兄台不弃,可用这块帕子试试。”

    虽然未必有用,但沾过薄荷水的帕子,总能带出点儿清凉意。

    那学子年岁不大,双目通红,接过穆空青的帕子之后同他道了谢,声音里略带些哽咽。

    一旁有学子低声同穆空青道:“晕倒的那人是他祖父。”

    难怪。

    考场大门一旦关闭,不到放排时便不得开启。

    这一次放排至少要满二十人,若是运道不好,等上几个时辰都未必能凑齐。

    那学子不急才怪。

    好在现下人数已经不少,应当是用不了多久,便能开龙门了。

    穆空青透过人群,可以看见最里头躺着的老人唇色惨白,两颊却泛着不正常的红晕,显然这些粗浅的降温手段都没能起到太大作用,这老人的体温还在持续升高。

    若是真这么继续升下去,只怕也是命不久矣

    能撑到现在,怕都要谢这考场中的吏还算善心,愿意给他们送水。

    穆空青想着前世看过的中暑急救的法子,斟酌了片刻,上前开口道:“我家长辈乃是城中女医,我也曾从长辈那儿听过些救急的法子,不知兄台可愿听在下一言?”

    穆空青也是不想见人明明有救,却因方法不当而在自己眼前去了,便随意扯了个借口。

    那学子已经急红了眼,眼看祖父便是进气多出气少的模样了,身上还烫得吓人,哪儿还顾得上旁的。

    听穆空青有法子,立时便点头应下了,只道若是能保祖父性命,他家必当千恩万谢。若是祖父命中当有此劫,他也绝不怨及旁人。

    既如此,穆空青也不多犹豫,便叫他将那薄荷巾撕成几块,分别沾了水,塞进老人的掌心腋下,又令那学子将老人的衣衫敞开,将头肩部垫高,后再用凉水擦浴。

    一通忙完,别是那学子本人了,就是四周帮着扶人、扇风的考生,都是累得大汗淋漓。

    好在,这老人家虽然中暑,但平日里应当也是身子骨健壮的。

    穆空青把着人的脉搏粗浅计时,觉得心跳并没有过快,这才放下心来,只嘱咐那学子记得,若是薄荷巾热了,便取出再浸一浸凉水,后再放回去。

    其实中暑之人要敞开衣衫散暑气,在现下也算是常识。

    只是那学子也是一时急昏了头,先前也未曾碰到过中暑晕倒之事,便未能想起这遭,只一心急着给人洒水降温。

    这大热天里中暑倒下的人,身上还好生生裹着两件单衣,仅仅依靠凉水敷面降温,怕是真要出事。

    只是眼下这法子也只能救一时,若是龙门再不开,恐怕这人便当真是凶多吉少了。

    有那心急的正在点人数,好巧不巧此时正只有十九人,实在是叫人心焦。

    好在最后一人也没叫他们等太久。

    那老人的情况稍平稳些后,第二十人便出现在了龙门前。

    所有人都是一派的欣喜,催着衙役尽快开门,好救人性命。

    唯有蒋孟柏笑了一声,直言道:“都道你年纪虽,可学识之广怕是我们私塾中数一数二的。现在看来,不仅学识广博,心性亦是良善。”

    穆空青却是在心里叹气。

    若是他当真良善,早在一开始便应当教人急救的法子了。

    穆空青初来时只是递了快薄荷巾,见那学子自己祖父的性命危在旦夕,还不忘谢旁人援手之情,可见确是知晓感恩,不怨尤旁人的。

    再看四周那些应当同他素不相识的考生。

    在这大热天里,还有不少人愿意替他祖父挥袖扇风,若非这处的学子都恰巧是那善心之人,便是此人为人处世确实出色,处处都能叫人舒心,叫人甘愿受这一时之累。

    对方不是那等胡搅蛮缠之人,这又只是几句话的事,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必忧心之后会为自己带来烦恼,所以穆空青才会出言相帮。

    几句话的事,他都能思量这么多才开口。

    若这都称良善,那当真是没天理了。

    穆空青对此也觉得无奈。

    先前搅进两个皇子的争端里去,实在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虽中间有诸多无可奈何,但到底也是他自己找上的秦家,还因此而自以为聪明。

    经了那么大的事,任谁都学会三思而后行了。

    现下世情如此,好人不长命也不是白的,蒋孟柏这一句夸得,叫他都不知道该怎么答。

    蒋孟柏只是随口一句,待出了龙门,便直接同穆空青告辞,去寻自家人了。

    穆空青这场考完,除了酷热难耐之外,旁的倒真没什么,因而精神头看着也还不错。

    与周勤汇合时,穆空青还有精力同他玩笑,他这么早便回去了,福伯有没有准备他的午膳。

    院试发草案一般是要隔一日的。

    穆空青考完之后好生休息了一晚,第二日也未再出门闲逛。

    却不想一大早的,周府的门便被敲响了。

    也因着这敲门之人,穆空青醒来之后,便从福伯手上接过了三本书。

    书是《易经》《尚书》以及《春秋》的印刷本,本身算不得珍贵。

    只是里头被抄录的注释,却叫穆空青大吃一惊。

    “福伯,你可知这书是何人送来的?”

    穆空青也算是熟读五经之人,周家藏书阁中亦有不少名家的注解本。

    而穆空青手上的这份,只看注解的精辟程度,便可知绝对是名家手笔。

    福伯笑道:“应当也是哪家的下人。言道是为酬谢少爷您昨日援手之情。”

    这话一出,穆空青便知,这应当是昨日中暑之人送来的谢礼了。

    这书中注释虽珍贵,但也是被抄录过的,可见并非孤本。

    只重不贵,可见送礼之人心思巧妙。

    福伯应当也是因着这个,才会直接将书留下。

    拿几句话换来这三本珍品,穆空青觉得,自己虽算不得好人,但这也算是做了好事,得了好报了。

    左右今日无事,穆空青也对自己能过正试这件事没什么怀疑。

    于是穆空青在练完字后,便将那送来的三本书翻开研读。

    越是反复研读,越是觉得那书上的注解鞭辟入里,且杂糅多家之长。

    尤其是各种掺杂的时事漫谈,不似是先贤之见,反倒更像是当世大儒。

    惊叹的同时,穆空青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这作注之人起了极大的好奇。

    也不知他老师能不能看出此人的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