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许良出手,文臣武将沸腾了!

A+A-

    “冯源”



    许良念叨这个名字。



    乾文帝当年拿下河西,为了尽快稳住河西之地,重用了不少河西官员。



    但这些出身河西的官员不少与韩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兵部尚书冯源就是其一,其母族亲为韩国望姓之一的高姓。



    这些官员就成了反对出兵伐韩的主力。



    冯源眼见武将中有人出声,赶忙开口打断,就是怕伐韩呼声太高,难以抑制。



    “陛下,我大乾与韩国关系速来亲善,且陛下登基时韩国也派使者来贺,此时若出兵伐韩,恐为列国诟病,我大乾枉顾礼义,暴虐好战。”



    “且大乾连年征战,百姓疲惫,若再行兵事,于国不利,于陛下也不利。”



    “再者,妄动刀兵,非仁君所为”



    冯源话音刚落,武将中已经有人坐不住了。



    胡禄讥讽道:“冯大人一个兵部尚书,居然不敢打仗,这当个锤儿的官?”



    林北狂点头附和,“你当韩国皇帝是什么好东西,吴大人不了么,韩国欠咱们大乾的!”



    就连刘怀忠也点头,“冯大人,我等武将,不似你们文官动动嘴皮子就有俸禄。



    若不对韩出兵,如何建功立业?如何报效朝廷?”



    一直旁观的许良没有参与,他悄然瞥向萧绰,果然看到后者面色不善。



    “这个冯源,名字起错了。”



    许良暗自摇头。



    前两次讲学都没议论出结果,女帝又让第三次开讲,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



    不然何以各部堂官能不来的就都不来了——他们明知无法阻止女帝,便只能用这种方法表态。



    只是这些武将吃了没文化的亏,开口闭口就是建功立业,在道义上就弱了几分,压根不到重点。



    能抓住重点的人不支持出兵



    正感叹间,他察觉一道目光朝他投来。



    正是女帝萧绰!



    紧随其后的,是张居中。



    许良心底叹了一声,女帝的大腿不好抱啊,到他“冲锋陷阵”的时候了。



    “冯大人,你这话下官不敢苟同!”



    许良起身,微笑拱。



    “许大人?”



    冯源不由皱眉。



    自许良献计解魏国之危后,他一直有留心这位女帝新宠。



    可在过去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许良的表现跟其他浑水摸鱼的老臣一样,并无亮眼之处。



    这也验证了一些朝臣的某些猜测:换国计并非许良想出,而是镇国公或者其幕僚想出来的。



    估计原本镇国公是想着关键时候拿出来跟女帝邀功,没想到被迫拿出来救许良的命。



    女帝拔擢许良做朝奉郎,就是跟镇国公暗中达成的默契。



    若这样的二世祖夹着尾巴混吃等死倒也罢了。



    偏偏不自知,想要人前出风头。



    区区一个六品官,也敢质疑他?



    冯源本能想要训斥,可想到女帝在场,周围又有各部堂官,自当雅量。



    “原来是许大人。”冯源嘴角扯出笑容,“本官所,有何不妥?”



    他已经打定主意,只待许良开口,他定要将其批个体无完肤,让许良跟镇国公府都在人前出丑!



    “皆不妥!”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侧目。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不少人看向人群中的许青麟,面带嘲讽。



    你老爹许青麟不过五品侍郎,尚不敢如此质疑一部尚书。



    偏你一个靠着祖荫当官的辈,居然敢如此质疑一部堂官?



    “什么,皆不妥?”冯源先是一愣,旋即眯眼冷笑,“本官倒要听听许大人高见。”



    尚书阁首辅张居中目不斜视,低眉垂眼。



    许良的才学他最清楚,他也知道出兵韩国的主意是谁出的。



    更重要的,是他想到了来之前许良给他出的计策,心底想着此时自己作为“狮子”,应该旁观“群狼”争斗。



    上官婉儿面露怜悯,可怜的冯源!



    原本按女帝的意思是申斥一番,再敲打敲打即可。



    



    如今跟许良正面对上了,名声恐将不保。



    女帝萧绰心下大定,靠坐椅背,嘴角噙笑。



    出兵韩国的理由是许良找的,他亲自下场,稳了!



    许良起身,“其一,冯大人方才韩国与大乾素来交好,此话不对。



    武隆十一年、丰祥四年,彼时我大乾势弱,遭列国排挤,韩国与魏国勾连,进犯我大乾边境。



    大乾的宛梁城也被韩国无耻占据,后经武帝、文帝两代明主先后两次大战,这才站稳脚跟”



    此言一出,在场群臣嘴角抽动,忍不住看向许良。



    大乾跟韩国为数不多的战争也就这两场了。



    但实情是武隆十一年的那场大战是大乾挑起来的,丰祥三年大乾跟魏国交战吃了亏,转身攻韩找补回来。



    经许良这么一,大乾顿时就成了弱势、委屈的一方!



    冯源听到许良如此,不由皱眉:“你这是颠倒黑白!”



    “颠倒黑白?”许良冷哼,“吴大人编纂的乾史、晋尸写得分明,冯大人难道不看的吗?



    还是冯大人在质疑吴大人?”



    大学士吴明闻言,面色立马不善。



    做学问的别的都可以忍,独独不能接受旁人对他治学、研史的质疑!



    再了,编史料这种事自然是谁编的就向着谁的。



    他吴明堂堂大乾人,难不成编史料大乾无端生事,举不义之兵?



    必须不能够啊!



    许良呵呵一笑,“其二,刚才胡将军已经了,韩国不是什么好东西。



    他们的坏,是随根的!”



    “昔年未有三晋时,古晋国动荡不休,我大乾穆王助晋襄王回国登基,约定事成之后割河西之地的城池给大乾。



    晋襄王登基之后本想履行诺言,却被韩智子挑唆,背信弃义,坏了乾、晋百年之好!



    后晋国大旱,又是我大乾顺河水而下,运粮贱卖,以救晋国百姓,是为白帆之义



    可后来呢?



    大乾次年大旱,晋国丰收,晋襄王再次听了韩智子的话,拒绝相助大乾。



    韩智子无耻人,让我大乾平白失了城池,死了无辜百姓!”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韩智子无耻人,其后代更是无耻,竟以家臣之身,篡主夺位。



    此等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我大乾作为苦主,出兵伐乾,有何不可?”



    到这里,许良躬身朝向萧绰,“微臣斗胆恳请陛下发兵攻韩!



    上为苍生大义,好教世人知道王道天命,烈日昭昭。



    中为警示世人,为人、处事、治国当持正道,守信誉。



    下为报我大乾穆王之仇,也为古晋讨回公道,让世人知道天理昭昭,报应不爽”



    这套辞赫然是他先前用来服萧绰的,此时被他再次拿来用,效果自是非同凡响。



    群臣议论纷纷。



    “不错,我大乾穆王的确有过白帆之义,晋襄王也的确言而无信!”



    “因晋襄王出尔反尔,我大乾先后五代明君都要拿回河西之地,前后死了二十多万的将士,韩智子是罪魁祸首!”



    “韩国也是人之国!”



    “出兵伐韩,我大乾占据道义!”



    “”



    群情瞬间激愤起来。



    不少原本反对伐韩的大臣开始动摇。



    既为大势,也为心底的那份大义。



    言而无信,以下犯上,无德无义



    这样的“人国”,讨伐起来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



    不少人看向许良。



    谁也没想到,长安城里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居然是如此一个忠君为国的伟男子!



    为了替大乾祖上祖上报仇,他竟把两百多年前的旧账都翻出来了!



    冯源更是目光骤缩。



    他心生一股不妙之感。



    难不成换国计真是许良想出来的?



    不然他何以出如此慷慨激昂、蛊惑人心的话?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