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儒家的落幕!
A+A-
蒋瓛离开了武英殿后,召集心腹纪纲、庞英等人。
待纪纲等人到了后,他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道:“立刻抽调五百锦衣卫,准备好皮鞭!”
“大人,你要皮鞭做什么?”纪纲、庞英吓了一跳,忙追问道。
蒋瓛狞笑一声,指着宫门的方向道:“自然是给宫门外的贡生们,送去一份‘厚礼’!”
纪纲、庞英面面相觑,纪纲声问道:“大人,鞭打贡生?这能行么?”
贡生未来是大明的官吏,今日鞭打,未来那群家伙记仇报复怎么办?
蒋瓛幽幽地笑道:“天塌下来,由本官顶着,你们只管听命行事即可!”
宫门外,两百多名贡生跪地不起,蒋瓛拿着鞭子,阴测测的望着这些贡生道:“我给你们最后一次会,现在离开,还来得及!”
“呸!你等锦衣卫鹰犬蒙蔽陛下视听,我等今日敢于前来,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为首的贡生冷笑着道。
“呵呵!敬酒不吃吃罚酒,给我打!”随着蒋瓛的一声令下,他身后的锦衣卫狰狞着抽出鞭子,直接动了。
轰隆隆!
阴沉的天空闷雷骤响,洪武十八年春天的第一场瓢泼大雨,来了!
翌日,清晨,奉天殿。
一日暴雨,却拦不住今日百官们的怒火。
礼部尚书刘仲质脸色涨红,声嘶力竭地喊道:“陛下,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昨日于宫门外,鞭打贡生,致使贡生伤者一百七十余人,其中有三人重伤,蒋瓛行径耸人听闻,请陛下治罪蒋瓛!”
吏部尚书李信亦站出来,满面的痛心疾首,道:“陛下!贡生乃我大明未来之肱骨,蒋瓛肆意鞭打贡生,是在打朝廷的脸面,请陛下严惩蒋瓛,不严惩蒋瓛从此之后,朝廷威仪何在?士人的脸面何在?”
昨日,两百多贡生堵着宫门,联名上书,为刘三吾请愿,死活不肯离开。
贡生叩宫门,金陵城的官员都知晓,暗中观察看看朱元璋要如何处理。
如今天下的士人正因为孔家、孟家的事人心浮动,若朱元璋严惩贡生,难免失了人心,若朱元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那他的底线就被试探了出来,官员们心里便有谱儿。
结果冒出一个蒋瓛来,带着锦衣卫将贡生劈头盖脸地一顿暴打,将贡生全部打跑。
李信、刘仲质等人听闻消息,差点气死。
户部尚书郭允道也不甘落后,道:“陛下,李大人言之有理,蒋瓛今日能鞭打贡生,明日就能鞭打朝臣,若不严惩蒋瓛,朝廷的法度何在?天下人又会如何看待朝廷呢?请陛下为贡生做主!”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觉得有些好笑。
群臣来了早朝,还不等商议国事,便群起而攻之,恨不得将蒋瓛生吞活剥。
朱元璋的神情平静,淡淡地道:“哦?还有这种事?”
左都御史詹辉走出来,道:“陛下,确有此事,蒋瓛肆意妄为,锦衣卫横行无忌,臣认为应严惩蒋瓛,裁撤锦衣卫!”
詹辉是个聪明人,与六部尚书等保持着安全距离,但不代表詹辉不厌恶、忌惮锦衣卫,他将矛头对准了锦衣卫衙门,立刻赢得了群臣的支持。
刑部尚书开济、兵部尚书赵仁、工部尚书赵俊,陆续弹劾蒋瓛,请旨裁撤锦衣卫。
群臣群情激奋,朱元璋的态度始终不温不火,就在这时,朱标站出来道:“父皇,今日清晨儿臣收到一封奏疏,乃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呈递上来的请罪疏!”
什么?方才还群情激奋的臣子们都愣住了,蒋瓛主动请罪?
“蒋瓛昨日,率领锦衣卫前去查探贡生叩宫门,偶然间听到贡生之中有人大放厥词,对大明,对父皇不敬,因此一时动怒,鞭打贡生,事后蒋瓛羞愧万分,无颜面见父皇,特上书请罪,请儿臣代为呈递奏疏,儿臣认为,蒋瓛之行径虽暴虐,然情有可原,可酌情处理。”
闻言,李信、刘仲质、郭允道等人的脸色,就跟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蒋瓛这招主动认罪,以退为进,还寻了一个听上去无可指责的理由。
贡生大放厥词对皇帝不敬,锦衣卫维护皇帝动了,这就是两边都有错,人家还知错主动上奏疏请罪,你们再继续追着咬,场面可就难看了。
朱元璋思索片刻,道:“蒋瓛鞭打贡生,行径鲁莽,念在其情有可原、忠心可嘉,降职为锦衣卫千户,罚奉半年,以观后效,锦衣卫衙门由镇抚使庞英暂领。”
朱元璋的处理,群臣自然不满意,可不等他们提意见,朱元璋便将话题岔开道:“此次科举,刘三吾等人串通考生通过通关节字眼等,操纵科举结果,其事实已经查清楚,故咱欲废除本次科举会试结果,择日重考,诸卿以为如何?”
对于此次科举重考,众臣早就有所预料,毕竟科举出现了重大舞弊,朱元璋废除考试结果也是情有所原,众臣都无法反对,当即拱道:“陛下英明!”
“恩!”朱元璋点了点头,然后道:“此次科举舞弊的起因乃是刘三吾等人私念过重,抵制分科取士,故咱欲取消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于每科都设立一魁首,日后一甲榜单为‘五魁首’。”
话音刚落,群臣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礼部尚书刘仲质当即跪地叩首,脑袋磕得“砰砰”直响,大喊道:“陛下!自科举以来,三甲制度一直延续,天下士子更是以状元,榜眼,探花为荣,怎能贸然取消,老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分科取士本身就已经弱化了儒家明经的地位,如今若是再取消状元,榜眼,探花之位,设立什么五魁首,那岂不是代表着明算,明法等杂学和儒家平起平坐了。
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经千年,儒家才能独占鳌头,有如此地位,怎么能在这洪武一朝就回到了春秋战国百家齐放呢!这万万不行!
“是呀!陛下,三甲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了,若是贸然取消,恐怕引起天下震荡!”
“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随即又有数名大臣站了出来,反对道,不过他们也不敢出自己的私心,都是以三甲制度已经延续千年为借口的。
“呵呵!”对此,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分科取士乃是国策,如今取消一甲,设立五魁首,才是彻底贯彻分科取士,刘三吾、白信蹈等人就是因为私心,才会进行科举舞弊,尔等反对,莫非与刘三吾是一丘之貉?”
朱元璋的眼眸里,隐隐有寒光闪动,只看朱元璋这副模样,了解他的人就清楚,他当真动了杀!
刘三吾在刑部大牢拒不认罪,然而刘三吾身边的那群人,早就都招了,刘三吾身死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谁敢再和刘三吾扯上关系,不死也要脱层皮。
在朱元璋的注视下,除了礼部尚书刘仲质一人以头抢地撞晕过去外,其他大臣不得不含泪认下此举,至此,自科举以来,延续千年的三甲制度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五魁首。
数日后,刘三吾一主导的“科举舞弊案”尘埃落定,刘三吾、白信蹈、董伦等十三人全部处以死刑,刘三吾更是被拨皮实草,悬挂于礼部门前,以正视听,至于张信、戴彝、王俊华三人也没逃脱干系,亦被处死。
与刘三吾、白信蹈、董伦有勾结的考生,被朱元璋下狱流放去了云南,为大明的建设添砖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和文渊阁大学士朱善也在后续之中被查了出来,因二人与刘三吾同谋,故也被判了斩刑,全家流放,吴伯宗与朱善的大学士之位,由宋讷、严震直接替。
同年三月,身在京城的举子重新参与科举,这次考试,由太子朱标组织出题,朱元璋亲自监督阅卷,为了减轻考生负担,这次重考,将不再区分会试殿试,而是将这两道程序合二为一,只考一场。
自收到消息后,考生们瞬间忙碌了起来,特别是那些落榜举子,更是如此,有会重来一次,怎么也不能再错过了。
考试当日,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再一次背上考箱,提着考篮,熙熙攘攘地进入贡院。
接受搜身,入龙门、进考场,再是进号舍,放好东西后,等候开卷作答
一应流程,举子们在前不久已经历过一次。
这次有了经验,自然驾轻就熟。
便在这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的气氛里,科考顺利完成。
两日之后,礼部南墙之上,便再次张贴出榜单,虽然这次榜单上北方举子依旧比南方举子少,但是至少没有被剃光头,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五魁首之中有两魁首是北方举子,这不得不令人激动。
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提出分科取士,再到今年历经两次科考后,科举名单终于不再是进士一科独大,而是五科并举,分科取士,彻底落到了实处。
这也正式标志着,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朝开创科举制以来,儒家独占科举的时代,彻底过去了,一篇文章定终生的旧式科举,已然成为历史!
金陵,夏末。
沉闷的暑气令人昏昏欲睡,蒋瓛身着便服,领着纪纲在金陵的大街上转悠。
纪纲热得满脸汗水,道:“大人,死热的天气,为何偏偏挑选今日出来?”
科举舞弊案后,蒋瓛领了罚,从堂堂锦衣卫指挥使,成了锦衣卫千户,不过,锦衣卫上下都知道,蒋瓛官复原职,不过是时间问题,缺少一个契罢了。
蒋瓛笑呵呵地道:“热?越是热的时候,才越能抓住‘大鱼’,知道最近金陵城里面闹‘假钞’的事儿不?”
纪纲点了点头,金陵城内近半个月来,陆续有商户收到假钞,就连官府运营的官肆也未能幸免。
这案子大不大不,毕竟这年头,铸私钱的人都多的是,朝廷都没办法,上报了也无用,更别宝钞了,不过蒋瓛却从中嗅到了官复原职的契,可不得亲自来盯着?
纪纲眼珠一转,道:“这么,大人是得到了线索?知晓假钞出处?”
蒋瓛白了纪纲一眼,指了指长街尽头的一家店铺道:“废话!没找到线索大热天,老子不去秦淮河畔找花魁,来这儿转悠啥?”
二人一路到了那家名为“刘氏典当行”的店铺门口,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
柜台后干瘦的老头儿见他们进来,招呼一声,道:“两位客官,典当?”
“不典当,来换些钱来花花。”蒋瓛嘿嘿一笑,压低声音,道。
蒋瓛这话得很有趣,来典当行不就是拿东西换钱么?为何又不典当?
老头闻言露出一抹了解的笑容,道:“两位客官请随老儿去后院,详谈。”
二人在后院待了两刻钟,进去的时候两空空,出来的时候却多了不少的大明宝钞!
离开当铺来到寂静的巷子,纪纲方忍不住道:“这群家伙,胆大包天,以财货换宝钞,亏他们想得出来!”
“不怪他们敢做这种生意,你来看看,能分辨出这宝钞是真是假么?”蒋瓛将两张宝钞递给纪纲,道。
纪纲盯着宝钞片刻,眉头紧锁,又将假的宝钞对准了太阳继续观察。
蒋瓛悠悠道:“咱刚才用了百两银子,换了有五百两的假宝钞,只要不被识破,这就是实打实地翻了五倍,再将宝钞分散花出去,到各地的官营官肆购买盐、茶等物,就算不倒卖,自用,也是大赚特赚。”
这时,纪纲有些气馁地将假钞放下,嘀咕道:“怪了,究竟谁有这么大的本事,制造出真假难辨的宝钞来?”
蒋瓛背着,优哉游哉地往前面走去,道:“先别管谁制造出来的,这事儿得让陛下知道,纪纲,我官复原职的会,来啦!”
蒋瓛满心欢喜,全然不会想到,他追查假钞的事情,后面会牵连出一桩惊天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