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滇铜
A+A-
九月下旬,云南府。
沐英目光扫视着送来的文书,轻声道:“殿下,腾冲卫选址已经完成,不过修建腾冲卫卫所的银两,恐怕要比其他地方高出两成。”
沐英本来还想与朱棡商议此时,却见朱棡头埋在两边厚厚的文书中,挥了挥,道:“西平侯自行决断就好,本王这边还在忙给兵卒婚配之事。”
都“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云南的战争结束了,后续的政务却堆积如山。
从各个卫所的选址到筹建,到十万明军新宅邸的选址建设,以及田地分配,还有朱棡承诺的为未婚明军婚配的事情,都聚集到一起。
朱棡一边处理文书,一边抱怨道:“待本王日后就藩,一定要父皇挑选足够的文官跟着本王一起去南洋,否则每日忙于政务、军务,本王压根不用干别的,整日就在书房里面闷着了。”
沐英闻言笑了,道:“殿下,地方政务就是这样的,不过,殿下别着急,陛下挑选的流官已经在路上了。”
朱棡忙得脚打后脑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朝廷废除了土司制度,行改土归流之事。
改土归流初期,由于缺少了原有土司的管理,朝廷接起来必定会产生忙乱。
朱棡点了点头,嘀咕道:“那就祈祷他们快些来,将本王给‘解救’出去。”
沐英摇头而笑,忽听书房外,传来沐春兴奋的声音:“父亲!殿下!喜事,大喜事!”
不等沐英准许,沐春便兴奋地冲进来,惹得沐英蹙眉训斥,道:“毛毛躁躁地像什么样子?在殿
沐春定了定神,这才拱行礼,道:“父亲,殿下,出去找寻铜矿的队伍,回来了!”
哦?
朱棡放下中文书,三两步拉住沐春的臂,道:“怎么样?有收获了?”
明军攻思伦法,敌我分明,而找寻铜矿这事儿太凭借运气了,朱棡一直心里没底。
沐春点了点头,道:“永胜县、东川县、会泽县,还有玉溪,都发现了铜矿,永胜县与东川县的铜矿开采难度,且储量应该极为丰富,麓川真的有大铜矿!”
闻言,沐英、朱棡对视一眼,同时哈哈大笑,他们心里的石头今日终于落地了。
朱棡兴冲冲地道:“找到铜矿,当浮一大白,西平侯,快快设宴款待那些寻找矿藏的吏员,对了,还要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皇!”
赣矿眼瞅着挖掘殆尽,终于找到了滇矿,云南上下欢腾。
沐英与朱棡的信件从云南府发出,经过了数日,在九月末抵达金陵。
金陵,武英殿。
朱元璋捧着信件,笑容满面,道:“好!好!朱辰得果然没错,这麓川有铜矿,沐英与老三也干得好,没有让咱失望。”
朱元璋出兵云南,除了因为思伦法叛乱,要狠狠的还击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寻找铜矿。
毕竟这事本是朱辰所言,朱元璋相信朱辰,可其他朝臣不知道,故而,这段日子一来,朝中不少大臣还在拿这件事儿事,认为朱元璋误判,云南穷山恶水,哪里会有铜矿呢?
对此,朱元璋只能当作没听到,但他心里一直都憋着气,朱棡和沐英的这封信件,让他终于可以出一口气了!
翌日,早朝。
吏部尚书李信微微弯着腰,恭敬地道:“陛下,吏部挑选的最后一批官员、吏员,共二十八人,已经于今日启程前往云南,受陛下圣意,吏部历经半个月,共挑选十批,总计三百六十二位官员、吏员,名单在此,请陛下过目。”
每一批官员吏员名单,朱元璋都会提前看一遍,如今李信不过是走个流程罢了。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李卿辛苦了,户部与工部也要跟上,给驻扎在云南的军士们分土地、建造居所,不可耽误了,他们来自我大明的天南海北,如今留在了云南为我大明戍边,万万不能亏待他们。”
户部尚书郭允道以及工部尚书赵俊连声应承下来。
不过,郭允道这老狐狸例行哭穷,道:“陛下,为支持我明军征伐云南,国库空虚,十万军兵落脚云南,处处都需要钱粮,这国库恐怕只能担负一部分,不过,若是能在云南找到大型铜矿,铸造宝钱,或可缓解。”
郭允道这话的时候,六部尚书都在偷偷地观察朱元璋的反应,郭允道这是在埋怨朱元璋呢!
你朱皇帝执意要攻打麓川思伦法,打着麓川有铜矿的旗号,结果铜矿在哪里?
“看来郭爱卿是在埋怨咱了?”朱元璋背着慢慢道,并没有任何发怒的样子。
郭允道连忙行礼,道:“臣不敢,只是铜矿关乎大明之命脉,臣实在担心。”
赣矿的情况,郭允道比谁都清楚,大明各地也有一些铜矿,但开采难度大不,产量也低,未来大明若是没有稳定的铜矿来源,一旦宝钞无法保值,体系崩溃,那铜钱便是保底的。
礼部尚书刘仲质犹豫片刻,道:“陛下,臣觉得郭尚书的话不无道理,云南究竟有没有铜矿至关重要,若是有,那大军出征以及十万大军镇守云南,自然是有道理的,若是没有,又何必劳师动众?”
朱元璋眉毛一挑,冷哼一声:“诸位爱卿想知道有还是没有?好,咱就告诉你们,昨日,沐英与晋王来信,声称在永胜县、东川县、会泽县、玉溪,已经找到了四处铜矿,其中永胜县、东川县的铜矿,不差赣矿多少,这些铜矿足够我大明开采数百年!”
朱元璋话音落下,群臣鸦雀无声。
刘仲质脸上浮现出尴尬、震惊、不敢置信等复杂情绪,他开始怀疑,陛下莫不是能掐会算?又或者陛下身边的高人能掐会算?能满足未来大明数百年的铜矿,那得多大?
户部尚书郭允道“扑通”跪地,高呼道:“陛下圣明!天佑大明!找到了滇铜,我大明无忧矣,还请陛下速速下旨意,派人前往云南,挖掘滇铜,维持我大明铸造铜钱所需!”
郭允道翻脸如翻书,一听到有铜矿兴奋地不得了。
朱元璋被郭允道给逗笑了,道:“郭爱卿莫着急,咱已经传令,让晋王与沐英来处理此事,云南那边也有擅长开凿铜矿的工匠。”
“不过,云南距离中原山高路远,若是将滇铜用车马运送回来,其间要耗费的钱粮就不少,路途之中也难免有损耗,咱想要在云南当地设置‘宝泉局’,就地铸造铜钱,也就省却了路上的损耗。”
朱元璋对沐英的确是依仗信任到了极致,不仅让沐英镇守一方,甚至连铸造铜钱这种构,都要直接设在云南。
群臣一听朱元璋的话,立刻炸了锅,沐英已经有了云南的军政大权,若再给他铸币权,沐英岂不是要翻了天?
礼部尚书刘仲质眉头紧锁,道:“陛下,这‘宝泉局’可从未有设在边陲的道理,何况边陲的工匠工艺不精湛,恐不能担此重任。”
宝泉局,设立于洪武元年。
整个大明唯有一座宝泉局,坐落于大明的都城——金陵,主要负责铸造“洪武通宝”,后大明宝钞发行,宝泉局的地位略有下降,然依旧是关乎国家命脉的重地。
历史上,永乐大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又在北京设立了北京宝泉局,用以铸造货币,后来各地陆续也增设了部分宝泉局,而在洪武一朝,宝泉局始终只有金陵一处。
刘仲质挑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以“工匠技艺不精”为理由反对。
朱元璋瞥了赵仁一眼,道:“云南工匠技艺不精,可挑选金陵工匠过去,大明天下人才济济,咱们不信挑选不出几个合格的工匠来?若当真如此,就派刘卿你去督造宝泉局!”
朱元璋的是气话,他当然不可能让堂堂礼部尚书去云南管宝泉局去。
然朱元璋话音落下,工部尚书赵俊跟着站出来,反对道:“陛下,云南山高水远,且水质与中原不同,铸造出来的铜钱品质也不同,若铸造出来的铜钱不合格,恐怕会浪费铜矿,还是,将铜矿运送回金陵,再行铸造吧。”
赵俊这话半真半假,真的是云南的水质的确与金陵不同,假的是铸造洪武通宝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区别。
赵俊实在没办法,只能想出这么一个蹩脚的理由,无论如何不能让朱元璋设置宝泉局于云南。
沐家已经掌管云南军政大权,瞧着朱元璋这态度,未来是准备让沐英永镇云南,再也不用回中原。
在已经掌控军政大权的情况下,若沐家再拥有财政大权,一旦沐家起了野心,云南必乱!
可道理是这个道理,却不能明着:陛下,您在云南设立宝泉局,他日沐英造反天下会大乱。
以朱元璋对沐英的信任与父子情谊,谁敢这么,朱元璋绝对会宰了他。
朱元璋听到赵俊的话,直接气笑了,道:“赵俊,你身为工部尚书,怎地不通晓宝泉局铸币常识?宝泉局铸币,需‘择净水调泥’,云南山高水多,总能挑选出净水,水源的问题你不必多虑,退下!”
到了此刻,朱元璋已经有些不悦,任谁都看得出来。
然而大臣们依旧锲而不舍,内阁大学士严震直道:“陛下,云南事务繁杂,又刚刚攻取麓川多地,西平侯分身乏术,如果直接将宝泉局设置在云南,恐加重西平侯的负担,虽‘能者多劳’,西平侯又正值壮年,但劳心劳力,岂能长久?请陛下体量西平侯。”
朱元璋眉头紧锁,不耐烦地道:“区区一个宝泉局,有何劳累?自有人为他分忧,咱给云南送去那么多官吏,都是摆设不成?”
见朱元璋依旧执拗,户部尚书郭允道终于忍不住了,道:“陛下,宝泉局乃国之命脉所在,陛下碍于云南山高水远,不愿意运送滇铜到中原,难道您就没想过,沐家兵权在,又有宝泉局在,会有多大隐患么?”
朱元璋瞪着郭允道,道:“隐患?什么隐患?沐英十二岁就跟着咱上战场了,多少刀兵血雨沐英都随着咱一起闯过来,他虽然是咱的义子,但就跟亲儿子一般,会有什么隐患?”
朱元璋恼怒臣子反对他,更恼怒臣子们怀疑沐英,质疑沐英对大明,对朱元璋的忠诚。
郭允道一改往日阿谀的样子,跪地泣不成声,道:“陛下,沐英、沐春皆我大明重臣,可为大明守住云南,可是沐英、沐春之后呢?陛下,待过了五十年、一百年,若沐氏继续统管云南,他们还会安生么?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宝泉局绝不可设置在云南啊!”
郭允道的表现,让群臣暗暗竖起了大拇指:郭尚书,真他娘的有种!
敢明晃晃地这么直接出来,郭允道还是第一个。
果然,朱元璋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冷冷道:“沐英乃咱的义子,咱让他去云南,就从未怀疑过他,郭允道,你如此居心不良,挑拨咱与沐英的关系,来人,将其拉出午门,斩首示众!”
朱元璋话将众人都吓了一跳,郭允道是有错,可是也罪不至死啊?
朱标忙行礼,为郭允道求情,道:“父皇,郭尚书兢兢业业,方才虽然出言莽撞,但一颗忠心天地可鉴,请父皇饶了他吧!”
吏部尚书李信亦为郭允道求情,道:“陛下,朝廷正值用人之际,郭大人是掌管户部的不二人选,还请陛下留下他一命,戴罪立功!”
群臣纷纷为郭允道求情,朱元璋冷冷地斥责道:“郭允道罚俸禄半年,归家反省半个月,想明白了,再回户部当差!”
朱元璋被郭允道气得够呛,但是气愤之后,他心里也反应过来,郭允道得有道理。
朱元璋因沐英连续立下功劳,加上对沐英的绝对信任,一时间有些得意忘形。
殊不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沐英、沐春,以及沐春的儿子还能顾念与皇族的情谊。
但往后呢?沐氏在云南越久,虽然能令云南长治久安,但时间久了,云南百姓会只知沐家,不知朝廷,所以朱元璋没有重罚郭允道,杀郭允道,也只是吓唬吓唬他罢了。
待郭允道流着泪,千恩万谢地下去,朱元璋背着在御阶之上来回踱步道:“咱知道你们不想让咱在云南设置宝泉局,咱也不想背负一个乱杀的名声,既然如此,要想将滇铜运送出来,沿途的道路要修缮好,永胜县、东川县、会泽县、玉溪,这四个地方到云南到中原的路,必须给咱完完整整地修好!”
云南山高水多,道路最是崎岖难行,要想将道路都修缮好,必须花费大量人力物力。
若是放在平时,群臣肯定要变着法的哭穷、反对,可如今最会哭穷的郭允道已经被禁军架出去反省了。
李信等大臣虽然不愿意给云南修路,毕竟白花花的银子洒到了云南边陲,何必呢?但这样总比将宝泉局设置在云南遗患无穷要强不少。
云南至金陵,路途遥远,物资运输艰难,如何规划好路线,并修筑道路,便成为了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