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林贤通倭案

A+A-

    十月,大明浙江,明州府。



    “咳咳!咳咳咳!咳咳”



    一个年约十七八岁,身着锦绣青衣,眉目舒朗,身材高挑的少年走到院门外,听到屋子里连续不断的咳嗽声,他浓眉微蹙,问道:“父亲的病,还没好?”



    为少年引路的老仆叹了口气,道:“公爷前些日子好了些,可自打来了明州府,为定海卫的事情忙活儿,一劳累就哎!”



    少年微微颔首,走进院子里,到了屋门前,他整理了一下衣衫,推门进去。



    “父亲,孩儿回来了!”



    屋内,曹国公李文忠正在处理公务。



    李文忠乃朱元璋外甥,深受朱元璋信任。



    朱元璋重开市舶司,将李文忠派来沿海地区,一则主持市舶司的重开事宜,二则要他整顿沿海防务。



    此时的倭国正值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故倭寇不少流窜到大明沿海,打家劫舍无恶不作。



    李文忠受命来沿海至今,整顿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军务,剔除庸碌贪婪者众多。



    几年辛劳,才使得沿海防务有了起色,然沿海潮湿温热,李文忠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加上过度忙碌,便生了病。



    李文忠的脸色有些蜡黄,见到儿子李景隆归来,笑了道:“九江,你上次来信,不是还要七八日吗?怎么今日就回来了?”



    李景隆生于洪武二年,如今刚好十八岁,颇有其父的风范,文武双全,他自幼生活在金陵,与一众皇子关系匪浅,几年前李文忠前往沿海,李景隆便随着李文忠来沿海历练。



    闻言,李景隆眉头微皱,道:“父亲,您身子有恙何必事事亲为?要孩儿,交给



    李文忠放下文书,有些吃力地要站起来,李景隆忙搀扶着李文忠起身。



    “交给海卫、永宁卫、福州左卫共五卫,还有广东八卫,再加上大大的守御千户所,百户所,他们能了解多少?还是要为父定夺才行,休看这些卫所多,但其中的庸碌之辈可不少,倭寇之患不在于倭寇强大,而在于沿海武备废弛许久,整顿不能落下。”



    着,李文忠话音一转道:“你还没告诉为父,这次为何提前这么早回来呢?”



    李景隆轻声道:“父亲,此次差事办得顺利,沿海的数个巡检司建设得不错,孩儿也去双屿巡检司探察过,搞得有声有色。”



    所谓巡检司,一般设于沿海关隘、岛屿、港口,负责稽查走私、盘查可疑的船只与人员,巡检司的职能类似于后世的“海警”,每个巡检司兵力从几十人到数百人不等,一般配合卫所行动。



    “父亲,双屿巡检司主官李想,近日于海上抓捕了一伙参与海贸走私的商船,上面装有许多货物,运送海外。”



    李文忠听到李景隆这话,倒没有大反应,海贸走私每年都能查到很多起。



    海贸的利益大,李文忠来了之后才知道有多大,所以民间商船走私屡禁不止。



    李文忠毕竟是武人,整顿三省军务,防备倭寇,他是行家里,可稽查走私,防止走私等事务,李文忠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靠当地的文官去做。



    李景隆见李文忠没有什么反应,继续道:“父亲,李想抓捕的百姓里面,有个叫林贤的人!”



    “林贤?哪个林贤?”



    李文忠的眉毛微微一挑,他觉得这名字有些耳熟,好像在哪里听过似的。



    李景隆眸子微微发亮,回答道:“父亲,昔日胡惟庸下有个叫林贤的,曾任职明州卫指挥使,后来被陛下贬了谪居倭国!”



    原来是他?



    林贤此人与李文忠有过数面之缘,后林贤长居明州府,任明州卫指挥使,二人便再没见过。



    “不可能!洪武九年,林贤私自劫掠倭国使者返程之船,触怒了陛下,后陛下降旨令林贤谪居倭国,多年来陛下没有旨意,他是如何回来的?”



    李文忠满心疑惑,难道,是倭国那边出了差池,林贤私自逃了回来?



    李景隆取出一份文书,道:“父亲,这是我审问林贤身边的亲信所得的口供,请父亲过目。”



    林贤身份被识破后,不肯招供,更不肯出他为何能从倭国回到大明,但他不,不代表他身边一同走私的人不。



    李文忠接过了文书,越看越惊讶,道:“胡惟庸好大的胆子,竟敢假传圣旨?”



    只见上面写着,洪武十二年,胡惟庸命庐州人李旺,借着中书宣使的名义,召林贤归大明,但因为胡惟庸假借朝廷之名,故林贤无法官复原职,更不能回归家乡,便一直留在了沿海生活。



    李景隆微微颔首,道:“父亲,胡惟庸为何秘密召见林贤归来,恐怕只有林贤自己知道,但如今胡惟庸已经伏诛,林贤又不开口,孩儿觉得应该将林贤送往金陵,此事交给陛下来定夺的更好,毕竟,这件事关系到胡惟庸。”



    胡惟庸案涉及的官员极多,即便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此事也得谨慎处理。



    李文忠沉吟片刻,道:“你得没错,胡惟庸案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陛下依旧没有放下,这林贤涉及到胡惟庸,不可等闲视之,这样,九江,你亲自押着林贤回京城,将此事完完整整地禀报陛下,千万不能马虎。”



    “孩儿明白!”李景隆点了点头。



    李文忠如此谨慎,他的本意是重视胡惟庸案的后续,不想出差池,却没想到,的林贤会掀起一场波及大明朝堂与沿海三省的“风暴”,影响深远。



    十月中旬,秋日来临,金陵城秋风送爽,李景隆骑着骏马眺望巍峨的金陵城,喃喃道:“几年未曾归来,金陵还是从前模样”



    忽而就见城门外奔袭而来一队骑兵,为首的一人高声喊道:“可是李景隆李九江乎?”



    李景隆听到这声音,催马上前,爽朗大笑,道:“正是!燕王殿下,别来无恙!”



    二人相视一笑,翻身下马相拥。



    朱棣在李景隆的肩头重重来了一拳,道:“好你个李九江,去了沿海几年军中历练,结实了,也干练了。”



    李景隆笑了笑,道:“比不得燕王殿下威风,我可听将来燕王殿下要就藩西域,扬我大明国威呢!”



    他俩自幼一起长大,情谊深厚,私下里颇为随意。



    两人聊了一会儿,朱棣当即就拉着李景隆就往城里走,一边走一边道:“父皇可了,等你到了金陵就让你入宫,这次母后亲自下厨,准备了家宴,母后这段日子身子不爽利,我想吃她做的饭都吃不到,你子有口福了。”



    李景隆心中一暖,问道:“陛下和娘娘近来可好?我这两年都没见到他们,思念得很。”



    朱棣微微颔首,道:“还好,母后身子弱了一点,父皇那身子骨,比我还好!”



    李景隆闻言笑了,他虽然离开了几年,但金陵城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



    当李景隆一行人抵达金陵的当日,吏部尚书李信的府邸书房内,李信和工部尚书赵俊正对而坐。



    只见赵俊眉头紧锁,道:“那群不知收敛的东西,走私就走私,竟还被人抓住了,抓住也就算了,里面竟然还有一条大鱼,李公,林贤被抓,他背后的那些人,谁都跑不掉,你倒是快拿个主意啊,李景隆今日可到金陵了!”



    李信捧着茶杯,面容平静,道:“赵公,急什么?林贤不是傻子,他的家人都在我等上,放心吧,他不敢乱话,何况,联络林贤的另有其人,他又没有与你我有过直接接触,有何惧哉?”



    听到这话,赵俊稍微平复了一下心情,随即问道:“对了,赵仁赵大人呢!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他怎么还没来?”



    “想来被什么事情耽搁了吧!”李信也有些不爽利。



    这时,书房门被推开,只见赵仁走了进来,对着两人告罪道:“李公,赵公,兵部那边有点事要处理,咱来晚了,还请抱歉!”



    “无碍。”李信挥了挥道:“赵大人坐吧!”



    



    赵仁坐下,然后询问李信道:“不知李公着急叫我前来,所为何事?”



    “赵大人难道不知道林贤被抓的事吗?”李信惊奇的反问道。



    “知道,不过这与我等何干,林贤又没见过我等,他即使被抓了,也牵连不到我等头上。”赵仁却是满不在乎道,不然他也不会来得这么晚。



    “你难道不知道李景隆亲自押着林贤入京,刚一到城门口,他就被燕王拉着入宫,是去坤宁宫赴宴吗?”赵俊忍不住道。



    “这又如何,曹国公乃陛下的外甥,陛下招李景隆吃顿家宴,有啥好稀奇的!”赵仁依旧还没明白过来。



    “哎!你到了现在还不明白吗?林贤与胡惟庸有关,陛下这些年来可一直没有忘记过胡惟庸之事,如今林贤被抓,不定陛下又要重启胡惟庸案,到时牵扯出我等之事,那就彻底完了,要知道当年胡惟庸一案,陛下可是杀得人头滚滚啊!”李信见状,直接了当的道。



    “这不会吧!胡惟庸案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了,陛下还会重启吗?而且我等在南边的生意做得稳妥、隐蔽,只要心点,想来不会有什么大事的。”赵仁还是有些不相信道。



    吏部尚书李信,出身广东茂名,兵部尚书赵仁,出身福建泉州府,工部尚书赵俊出身浙江宁波,也就是浙江明州府,他们三人的家乡,正好来自三个大明的沿海之省。



    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三人成为尚书后握大权,自然对家乡的同乡多有照拂,家族亦在本地水涨船高。



    家族兴盛,自然免不了插赚钱的买卖,而沿海地区,还有什么买卖比海贸更赚钱呢?



    “凡事都要以防万一,不然事情真的发生了,那我等就只能等死了!”李信最终出了自己今日叫两人来的目的。



    赵俊点了点头,随即询问道:“李公所言极是,不知您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一旁的赵仁也看向他,三人里面,李信是主心骨,就等着他拿主义呢!



    李信沉吟片刻,道:“今日李景隆到金陵,明日早朝陛下定会起林贤此案,倒是让开济和郭允道他们出马,最好能让他们将此案大事化,事化了。”



    赵俊眉头紧锁,道:“开济他们,能平白无故帮我们吗?”



    “你可别忘了,开济当年与胡惟庸也有交集,还给胡惟庸送过寿礼,他虽然不是胡党,当案子一旦闹大了,谁知道会不会牵连他们?为了自身安全,他们肯定会帮我们。”李信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微笑,道



    胡惟庸案,乃洪武四大案之一,影响之广牵扯人数之多,古今罕见。



    然最令朝臣忌惮,便是胡惟庸案是不是会被再次提起。



    毕竟凡牵扯胡惟庸案的人,一旦被确认有罪,甭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功勋旧臣,都落不得好。



    胡惟庸案,仿佛一柄悬在百官头上的利剑,谁都不知道这柄利剑何时会落下。



    开济是聪明人,郭允道更是老奸巨猾,定不会让火往自己那边烧过去。



    当夜,李信便给其他几位尚书传讯,请他们明日在朝堂上“帮衬一二”。



    六部尚书各个都是人精,不用李信阐明利害关系,就决定帮李信这个忙。



    毕竟帮李信,也是帮自己。



    当年在胡惟庸权势滔天的时候,他们免不了去走动、结交,如今虽多年过去,然而一想到因胡惟庸案死去的那些人,他们仍旧脊背发凉,担心被胡惟庸案波及。



    一夜无话,翌日,皇宫。



    今日的早朝格外热闹,李景隆入京城上朝,就见朝中大臣议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



    他久不在京城,还觉得颇为新鲜。



    不过李景隆心里清楚,今日,还有一出“大戏”等待他登台唱。



    当群臣议事结束,朱元璋环视文武大臣,道:“曹国公之子押送‘罪臣’林贤入京,诸位爱卿都听了?”



    户部尚书郭允道微微颔首,道:“陛下,老臣有所耳闻,那林贤原是明州卫指挥使,却在洪武九年劫掠倭国使团船只,陛下罚他去倭国谪居三年,他不思悔改反而私自回大明,已经是犯下大罪,臣请陛下,严惩此贼!”



    郭允道的态度很明确,林贤的罪名很清楚,无需再议论,便可以结案。



    朱元璋瞥了郭允道一眼,从龙椅上起身道:“林贤,谪居倭国,但他是怎么从倭国回来的,回到大明又要做什么,这些问题才是关键,若草率地将林贤杀了,岂不是令这些问题死无对证?九江,将你审出的与诸位爱卿。”



    闻言,李景隆快步走出来,高声道:“陛下,诸位大人,经臣审问得知,当初林贤被贬去倭国谪居三年,然洪武十二年,逆贼胡惟庸却假借中书宣使的名义,遣庐州人李旺将林贤调回大明。



    林贤归国之后活跃于沿海,行海贸走私之事,并与倭寇来往密切,臣从林贤身边亲信三人取证,确认林贤通倭、海贸走私证据确凿,请陛下,严查!”



    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群臣就怕旧事重提,扯出胡惟庸,结果李景隆就抬出了胡惟庸。



    胡惟庸案、通倭,两件事儿碰在了一块,谁不害怕?



    群臣一片死寂,朱元璋倒是笑了,道:“诸卿怎么一言不发?之前不是一个个口若悬河么?”



    吏部尚书李信犹豫片刻,走出来,心翼翼地道:“陛下,臣认为,此案不宜大张旗鼓的查。”



    嗯?



    朱元璋的眸子里闪过一抹冷意,随即道:“李卿掌管吏部,怎么还对刑律之事有‘高见’?”



    李信听得出朱元璋的不满,他心中一颤,暗暗庆幸自己早就有应对的辞。



    “陛下,沿海的确百姓多以捕鱼为生,然捕鱼辛劳、困苦,百姓常常食不果腹,故有些百姓便集资,购置、打造船只出海,去远处捕鱼,时间久了熟悉了海路,便做起了商贸。”



    李信聪明得很,要阻止朱元璋往下查,最好,最安全的理由就是披上一层“民意”的外皮。



    “百姓通过海贸赚钱,安家置业,此行当在元末乱世的时候,就已经十分兴盛。”



    “可以,沿海的百姓十之六七都有参与进去,到了如今更是盛行,不过,自陛下重开市舶司,命曹国公总理沿海军务,走私之事已经锐减,可见曹国公的措施卓有成效,又何必再去追究过往百姓的过失呢?”



    李信一番话周全漂亮,任谁听了都得句好。



    朱元璋没有话,而是看向李景隆。



    李景隆昨日入宫参加家宴,可不是拉家常,朱元璋亲自叮嘱了李景隆不少话。



    李景隆微微颔首,继而反驳道:“李尚书此言差矣,你方才沿海的百姓,十之六七都参与了海贸走私,这话可不对,我这里有林贤亲信的口供,他们亲口交代,他们所接触的参与海贸走私之中,九成都是沿海富商,更有甚者,与倭寇有往来勾结,由此可见,沿海的海贸走私,以及倭患,不是不能扫平,而是有人不想让其停下!”



    李景隆虽年少,但句句掷地有声。



    李信眉头微皱,悄悄地看向了刑部尚书开济,给他使了一个眼色。



    开济咳嗽一声走出来,道:“陛下,林贤罪不可恕,然沿海等地正值用人之际,曹国公整备兵马,防备倭寇,各地也要配合,不宜大动干戈,臣请愿亲自审理林贤一案,定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开济要主动揽下案子,案子在他中就可“点到为止”。



    朱元璋一对虎目望着开济,看得开济心里直打突突,最终,他并没有什么,而是直接吩咐道:“林贤通倭一案交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同审,另外,着都察院御史余敏、丁廷前往浙江,浙江海贸走私如此严重,明州的市舶司,还有当地布政使司难辞其咎,记住,咱要你们掘地三尺,将此案查得明明白白!”



    自洪武十六年,李文忠提议复开市舶司之后,朱元璋先复开了泉州市舶司,得利颇丰,后又复开了浙江明州市舶司和广东广州市舶司,这次是明州出了事,自然要彻查明州市舶司。



    “微臣领命!”闻言,余敏、丁廷双双走出来,领旨道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两人曾一齐站出来,弹劾吏部侍郎郭桓,从此嫌弃了郭桓案,不过,因为朱辰这个的“蝴蝶”扇动翅膀,改变了原有的历史轨迹。



    三法司会审,等于直接断了开济掌控案件的会,毕竟都察院的詹辉出了名的铁面无私,从不徇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