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这群人真是胆大包天!

A+A-

    当日,日落西山,秦淮河上的某艘画船里。



    礼部尚书刘仲质端起酒杯,望着清洌的酒水,道:“陛下是铁了心的要顺着林贤的这条线往下查,又不知多少人要倒霉喽。”



    刘仲质出身山西,祖业都在北方,故对南边的各种利益没有任何参与。



    朱元璋要通过林贤这条线查出他背后的人,刘仲质顶多象征性地挡了挡,没挡住,他也没有任何的担忧。



    与刘仲质的悠闲相比,吏部尚书李信显得忧心忡忡。



    见状,户部尚书郭允道宽慰道:“李公,浙江的官员的确有不少是你举荐提拔的,但他们离开京城远赴浙江,就算办了错事,被陛下惩处,也找不到你的头上,放宽心。”



    李信深吸一口气,道:“不瞒诸公,我不担心什么海贸走私,我只担心这案子,会跟当年的‘空印案’一样,会愈演愈烈,从地方蔓延到布政使司,再从布政使司蔓延到六部,陛下的性子你们不是不知道。”



    李信这么一,郭允道、刘仲质,还有开济三人脸上的轻松神情都消失了。



    开济眼珠转了转,道:“不会吧?上次郭桓案波及了多少官员?陛下都没有动我等,这次”



    工部尚书赵俊在一旁道:“凡事不能事到临头才反应过来,咱们能走到今日的地步,靠的不就是未雨绸缪吗?若真到了那一天,下狱、抄家、斩首,到时候我等悔之晚矣啊!”



    开济沉默了一会儿,才道:“赵兄得有道理,这案子必须尽快结案,以免夜长梦多。”



    户部尚书郭允道也被李信等人动,道:“我等门生故吏不少,逢年过节经常有人拜访走动,若案子越闹越大,牵扯过多,保不齐我等都被牵扯进去,到时候有理也不清了。”



    六部尚书的位置,多少人眼红盯着?尤其是号称“天官”的吏部尚书,故李信为此忧愁,想要极力促成结案,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没什么奇怪的。



    不过,郭允道、刘仲质、开济没想到,他们被李信三人当枪使,利用了一回。



    郭允道这条老狐狸,算是阴沟里翻了船。



    洪武十九年,十月。



    都察院御史余敏、丁廷,奉命率领一众官员,前往浙江调查林贤通倭一案,名义上查的是林贤通倭案,实际查的却是通倭与庞大的海贸走私。



    十月中旬,余敏、丁廷经过调查,查到明州市舶司提举张凯,有暗中勾结富商,纵容海贸走私之嫌,明州市舶司上下,从提举到吏目,各个都从海贸走私之中赚得盆满钵满。



    余敏、丁廷一边将调查的进度写成奏疏,送往金陵,一边赶赴各地取证。



    十月十八日,二人途经浙江东钱湖,连日劳碌奔波,难得休憩,于是便决定游湖一日,在东钱湖附近落脚,岂料,两人乘坐的船因年久失修,沉了!



    御史余敏、丁廷,以及随行十六人,全都淹死在了湖中!



    十月下旬,金陵,皇宫,武英殿。



    李景隆来到武英殿外的时候,隐隐能听到里面朱元璋的喝骂声:“胆大包天!他们想做什么?十八人!十八人!他们要造反不成!”



    李景隆暗暗蹙眉,能让朱元璋这般愤怒的肯定不是事,难道南边出事了?



    李景隆在京城待了半个月,三法司审理林贤案的进程很顺利。



    林贤挨不住刑罚,招供了被胡惟庸调回大明的事实,还交代了些胡惟庸不为人知的勾当,同时供述出十余人与他有生意往来的商人,以及浙江明州市舶司内官吏与他的勾结。。



    不过,胡惟庸已经被抄家灭族,这些罪名有没有都无所谓。



    这时,朱棣从里面走出,见李景隆到了,忙拉着他往里走,李景隆顿时好奇道:“殿下,到底发生什么事了?陛下发这么大的火?”



    朱棣闻言苦笑,道:“余敏、丁廷两位御史连同随行的官员,去东钱湖游湖,船沉了!”



    啊?



    李景隆脸色一变道:“怎么可能忽然沉船?人怎么样?”



    “十八人,无一幸免。”朱棣摇了摇头,语气低沉。



    李景隆心中一震,怒道:“那群人好大的狗胆!”



    连李景隆都能看得出来,这是有人出,伪装出意外杀了御史,朱元璋自然能看得出来。



    二人走入武英殿深处,朱元璋正气地来回踱步,朱标在一旁轻声劝道:“父皇,您消消气,事已至此还需找办法补救,当务之急是找出合适的人去浙江,从两位御史送回的奏疏来看,整个明州市舶司问题不,不过,还未发现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内有什么问题。”



    朱元璋眉头紧锁,道:“布政使司没问题?哼,浙江上下走私如此严重,布政使司会一点没有察觉?陆明,就算没有参与其中,也是个庸碌之辈!”



    陆明是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从洪武十二年的时候,就在浙江为官。



    李景隆与朱棣入内,刚好听到朱元璋这话,他们随即向朱元璋行礼。



    朱元璋当即招了招,道:“你们俩来得正好,咱有事与你们商议。”



    余敏、丁廷身死,朝廷肯定是要派遣新一批的人过去,但选谁过去朱元璋有些犹豫。



    挑选普通的官员过去,很可能再出现一次“沉船”之类的“意外”,到时候除了让官员白白送了性命,还会损失朝廷的威信,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让儿子去妥当,可他还是害怕儿子也出事。



    李景隆见状,主动请缨,道:“陛下,臣对浙江、福建、广东三地都熟悉,臣愿意返回浙江审查此案子,一定将浙江的市舶司与布政使司查得清清楚楚。”



    朱棣听到李景隆的话,亦来劲了,道:“父皇,儿臣也愿一起前往,反正将来儿臣都要去西域就藩的,浙江那边的贪官污吏,有多少儿臣抓多少,保管还父皇与皇兄一个朗朗乾坤!”



    朱棣是闲不住的性子,在金陵待了许多时日,早就希望出去闯荡一番。



    朱标笑着道:“父皇,看来老四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南边闯一闯了,有老四与九江同去,父皇能安心了。”



    儿子能为自己分忧,朱元璋当然高兴,不过,朱元璋还是语重心长地叮嘱两人道:“明面上的段,你们是不怕的,但南面有些人惯用阴诡段,你们要心,此行咱让蒋瓛领着锦衣卫精锐同行,保护你等。



    



    还有,带上些宫里的补品,保儿身子去了沿海一直不好,让他今年忙完了,就回金陵休养吧,咱与他舅母想念他了。”



    话间,朱元璋的眼里闪过一抹柔和,李文忠的身体不好这事儿,朱元璋知道,但是没想到会那么严重。



    李文忠也知道,朱元璋若知道他的身子骨情况,一定会调他返回金陵休养,可整顿海防正进行到关键的时刻,他什么都不想半途而废。



    “儿臣(臣)领命!”朱棣和李景隆当即答道。



    翌日早朝,朱元璋宣布了余敏、丁廷不幸溺水的事,百官顿时哗然。



    有人为余敏、丁廷两人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有人则暗暗心惊南边的段,还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夜,李信府邸。



    吏部尚书李信、工部尚书赵俊,以及兵部尚书赵仁,齐聚在李府的书房内。



    李信的指轻轻地敲击桌案,神态悠闲,道:“余敏、丁廷,还有同行之人葬身鱼腹,我等终于能安安心心安眠。”



    赵仁眉头紧锁,看了一眼李信,又看了一眼同样神情轻松不少的赵俊,道:“两位仁兄,虽然余敏、丁廷死了,但陛下又派了燕王还有曹国公之子李九江前往浙江查询此事,他们虽年少但本事不,你们就不担心吗?”



    李信与赵俊对视一眼,都笑了。



    赵俊道:“赵兄,这道理本来我也不懂,但李公完,我才明白,你余敏、丁廷身死的消息传到金陵,再到燕王他们到浙江,路上怎么也要十天半个月,这么久的时间,足够浙江那边将一切的线索抹除了。”



    赵仁闻言想了想,追问道:“抹除线索?怎么抹除?他们已经查到那市舶司提举张凯那了,只要审讯,张凯必定会牵扯出更多的人!”



    赵俊压低声音,轻声道:“丁廷、余敏都死了,那张凯难道就不能‘畏罪自杀’?只要张凯畏罪自杀,所有的罪责就由张凯来承担,浙江官场不过是少了个市舶司提举罢了。”



    赵仁的瞳孔微微收缩,继而大喜,道:“妙哉!妙哉!李公好算计!好谋略!”



    李信悠然一笑,道:“谋略好也需要有人动才行,海贸关乎多少人的财路?陛下想要挡住他们的财路,别是御史了,就是皇子,急了他们一样会放一搏,所以这一盘棋,我等必胜!”



    掌握了主动权,李信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模样,侃侃而谈。



    当燕王朱棣与李景隆受命离开金陵后的两日,浙江,明州府,市舶司提举张凯府邸,寂静无声。



    张凯背着来回踱步,焦躁不安,自张凯被余敏、丁廷查出有参与海贸走私之嫌后,他等市舶司官员统统被禁足在家中。



    前些日子,张凯忽然听两名御史遇难,当时便吓得一激灵,有种大难临头之感。



    张凯身为市舶司提举,头顶上还有浙江布政使司,了。



    这条利益链上的人,连御史都能杀,何况他张凯?



    吱呀——



    院门被推开,当头走进了四个精壮的汉子,分左右两边侍立,后面缓缓走进一人。



    见到他,张凯如同见到了救星,红着眼喊道:“陆公!您终于来了,陆公!”



    来人正是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陆明,如朱元璋所那般,海贸走私这么大的事,陆明身为布政使,怎么可能不知情呢!



    陆明脸上却带着冷意,眼神也冷得吓人道:“这些日子,张大人受苦了,每日心惊肉跳的滋味,不好受吧?”



    张凯扑通一声跪地,道:“陆公,在下为陆公出生入死在所不惜,只是如今已经在大明待不下去了,还请陆公给我一条生路,我愿意去琉球,为陆公在那边效力,只求陆公放过我!”



    陆明冷眼瞧着张凯,伸将他搀扶起来,冷冷的脸上终于有了些许温度。



    “张凯,从洪武十二年本官到浙江为官算起,如今也有七个年头了,你做得一直不错,本官心里记着你的好。”



    “多谢陆公!多谢陆公!”张凯如蒙大赦,连连向陆明道谢。



    陆明和颜悦色,话锋却一转:“所以,你就安心地去吧,你的妻儿老本官会为你照料好。”



    张凯刚起来的身子瞬间软了下去,泪水夺眶而出。



    “陆公,我对您是有大功劳的,您忘了当年与您争官位的那位,是我去放了一把火,烧死了他全家啊!”



    陆明拍了拍身子已经瘫软的张凯道:“本官当然记得,所以,本官会送你一把火,让你在火中为本官最后一次尽忠,动!”



    完,四周的汉子一拥而上,强迫张凯在一张文书上按印。



    挣扎间,张凯见到了文书上的内容,竟然是一张“认罪遗书”,连遗书,陆明都为他安排好了。



    “哈哈哈!”张凯无力反抗,只能放声大笑道:“好一个陆青天,浙江的百姓将你当成好官,是他们被你蒙蔽,只有我张凯知道你陆明的腌臜嘴脸,陆明!我虽死,但我变成厉鬼也要找你算账,绑吧,绑吧,我张凯身死魂不灭!”



    被绑在柱子上的张凯大声怒吼,发泄着愤怒与恐惧。



    当火起之后,望着越来越近的烈焰,张凯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声。



    “陆明!你必不得好死!千刀万剐!”



    这一夜,明州市舶司提举张凯畏罪自尽,自焚于宅邸之中,尸骨无存,并提前将认罪的书信送往友人处,托友人将书信交给了浙江布政使陆明。



    陆明得到书信后随之公之于众,并将书信的内容抄录,送往金陵呈递给朱元璋。



    陆明厌恶张凯所做恶行,命人将张凯的宅邸彻底夷为平地,在上面筹建庙宇,为被张凯所害之人设牌位供奉其中。



    明州府军民听闻陆明所行之事,无不是称赞有加,赞誉陆明“青天”之名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