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朕与百姓共天下!

A+A-

    “你让咱夜袭元军营寨,以火攻扰乱元军,最后,我军大败元军,俘虏了七千多人,这才能顺利攻克滁州,你对大明是有大功的!”



    李善长含笑,怀念地道:“老臣也忘不了那一战,彼时陛下刚刚脱离濠州红巾军,无根基无城池在身,幸而元军在北方,清剿刘福通等人,我等才有会,借着江淮之空虚,攻克滁州,陛下您乃是五百年一出的奇才!”



    李善长这话倒不是恭维朱元璋,他太清楚朱元璋在军事上的天赋有多厉害。



    两人再次饮了一杯醉翁酒,朱元璋长出一口气,道:“从攻滁州一直到今日,你为咱做的,咱心里都记得,所以你今日来,咱设宴款待你,善长啊,咱与你君臣之间,只谈过往。”



    朱元璋似乎猜到了李善长的来意,不想与李善长谈论国事,但李善长岂能真的不谈?



    他沉默了片刻,道:“陛下,臣在家中赋闲,经常追忆过往,然天下不安宁,风雨都吹到了金陵,老臣便是在宅中,也不得安宁,牵肠挂肚,故不得不来。”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一瞬间,仿佛变了一个人,从当年起义诛灭暴元的起义军首领,变成了大明天子,他淡淡地道:“韩国公,要什么?”



    将称呼从善长变成韩国公,就足以明了朱元璋的态度



    李善长放下酒杯,起身道:“陛下,燕王殿下在沿海三省查案,三省人心惶惶,上至官员下至百姓,皆不得安宁,陛下体恤民心民情,乃古之圣君之道,然治国亦需贤达之士辅佐,若严惩官吏过甚,恐伤朝廷体面,伤天下士人之心!”



    朱元璋摩挲着酒杯,神情冷漠道:“严惩官吏,会伤及朝廷体面,伤天下士人之心?那贪官污吏横行,盘剥百姓,会不会伤及朝廷体面?”



    嘭!



    朱元璋猛地将酒杯摔在桌上,吓得武英殿内值守的内官们心惊胆寒。



    “暴元之所以亡,正是因为暴元横征暴敛视天下百姓如草芥,若任由官吏盘剥黎民百姓,盗取海贸赋税,便是动摇大明根基!”



    李善长面对暴怒的朱元璋,摇了摇头,道:“陛下,臣并未贪官污吏不该杀,不该罚,但总要讲个体面,三省民乱不止,倭寇趁横行无忌,难道这就是大明的体面?”



    “陛下啊,天下虽然是陛下的天下,可治理天下要靠着读书人,您,终究是与士人共天下的!”



    李善长这话算豁出去了,直指矛盾核心,你朱元璋要靠着士人治理天下,将士人都杀光了,将读书人都得罪光了,谁来治理天下?



    朱元璋虎目圆睁,道:“百姓活不下去,便会如当初你我那般,到时候朝廷还有什么体面?这些贪官污吏吸的是民脂民膏,咱容不得他们!”



    “民为邦本,暴元是怎么灭亡的,你看得见,咱更加看得见,朕要与百姓共天下!”



    朕与百姓共天下!



    朱元璋的声音在武英殿内回荡,李善长的气息,瞬间萎顿了下来,好像一下子老了几岁。



    他望着朱元璋,眼中有失望,有震惊,还有确认之后的彻底死心。



    他与朱元璋的政见不合,从很久之前就开始了,今日,不过是彻底破而已。



    与百姓共天下?李善长只觉得荒唐,百姓愚昧,大字不识几个,懂什么治国理政的方略?



    靠着百姓治国,大明朝能支撑多久?



    李善长弯下腰,向朱元璋行礼,道:“既如此,老臣已经无话可,微臣告退。”



    朱元璋脸上的肌肉微微抽动一下,伸出想些什么。



    片刻后,他眼中的最后一丝感情消失,道:“冬日寒冷,韩国公便在府中好生休养,等到开春再出外走动吧,任何人不得入韩国公府探望!”



    朱元璋一句话,将堂堂的韩国公禁足家中。



    李善长身子微微一震,低声道:“老臣领旨。”



    李善长走了,落得被禁足的下场,他与朱元璋之间的最后一点情谊,也几乎消耗殆尽,但李善长并不后悔,他已经为李家搏了一次,将来,今日的付出会在李祺身上兑现。



    韩国公李善长冒雪入皇宫,结果落得禁足家中,金陵的大臣们也就猜到,李善长做了什么。



    敢于逆风而上,为天下士人句话,李善长已经能做到他所有能做的了。



    夜,李信府邸,三位六部尚书再聚,但气氛却冷得吓人,就连一向足智多谋的李信,都没了主意。



    李信几乎是瘫坐在椅子上,悠悠道:“该做的都做了,该想的办法也想了,本官无能为力,两位,现在我们只能祈求上天,让陆明闭嘴,让燕王殿下不要查到我们的把柄。”



    兵部尚书赵仁也哀叹道:“韩国公亲自出马,都无法动陛下,我等恐怕在劫难逃了。”



    赵俊闻言声音低沉地道:“两位大人,既然陛下这边走不通,不如就从南边下,如何?”



    赵仁哭丧着脸,道:“南边下?怎么下?”



    “我等在故乡都有人脉,现在民乱四起,万一城中闹了民乱,冲击牢狱,将陆明等人全部诛杀,又或者起了大火,将犯人都烧死了呢?”



    赵俊脸上闪过一抹狠戾,道:“再进一步,倭寇横行,恰好将燕王与李景隆斩杀,这案子不就停了?到时候陛下只会将怒火撒到倭寇身上去,对倭寇穷追猛打,谁还会继续追查案子?”



    “刺杀藩王,事发之后要被诛九族呀!”赵仁吓了一跳,连忙惊叫道,他没想到赵俊竟然如此大胆。



    “那赵公又有其他办法吗?”赵俊反问道,赵仁却摇了摇头。



    这时,李信出言道:“赵大人这办法虽然凶险,却是我等唯一的生路,我等总不能眼睁睁的等死吧!”



    杀了燕王朱棣与李景隆,再将这事儿嫁祸到倭寇身上,倭寇百口莫辩。



    朱元璋为报仇,极有可能与倭国开战,国战一开启,谁会去追究林贤通倭案的细枝末节?



    



    整盘棋,活了!



    绍兴府,萧山。



    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东临柯桥,南接诸暨,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此刻,萧山境内萧然山,近来热闹非凡,一伙暴民横行于萧山境内,被官军围剿后走投无路,跑进了萧然山里,而后这伙暴民进退有度,不仅靠着对山势的熟悉,两次击退官军,还利用夜晚的掩护,下山洗劫了萧然山下的村镇。



    恰逢朱棣正在浙江,听闻此事后,他便领着亲信,赶到了萧山县。



    萧然山下,明军驻地。



    浙江都指挥使司千户洛忍,正在一脸严肃地向朱棣与李景隆讲述当前的情况。



    “殿下,萧然山高有八十丈,长约四里,宽约一里,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北干山一起成为萧山县北面的屏障,这伙暴民有千余人,人数虽不多,但其中应该有熟知地势、懂些兵法的人在。”



    洛忍在地图上标注了三个点,道:“殿下请看,暴民扼守了这三处要道,据险而守,我军强攻了三次,都没有冲破。”



    李景隆看了看,眼珠一转,道:“洛大人,若我军集中兵力,猛攻一处呢?”



    洛忍想了想,道:“恐怕不行,暴民三处险地相距不算远,支援极快,集中兵力进攻一处,效果不会很好。”



    李景隆犯了难,道:“归根到底,我们的兵力不足,若是能再向都指挥使司调派些兵马,当能破敌。”



    洛忍露出一抹苦笑,如今浙江不太平,民乱、倭寇、匪寇都来凑热闹,都指挥使司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将?



    这时,朱棣的目光扫过地图,最后落在了北干山上,道:“从萧然山下进攻,敌军居高临下,对我军不利,然从北干山进军,一路至萧然山西南侧,便可长驱直入,直捣黄龙!”



    洛忍立刻脑袋摇晃地如同拨浪鼓,道:“殿下,北干山虽然容易入萧然山,但道路崎岖难行,几年前那边因山崩,路断了,两侧山壁之间,出现了长约三丈的断崖,根本无法通行。”



    朱棣指了指洛忍,道:“洛千户,本王跟随魏国公行军打仗,学到一个道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脑子不妨灵活一点,萧山县城里有木匠,将官营工坊里的匠人都集合起来,打造木桥是什么难事么?”



    “三丈之遥,本王只要一能通行的木桥就好,我给萧山县两日时间,完不成,本王治萧山知县的罪!”



    洛忍领命而去,李景隆则与朱棣走出营帐。



    李景隆轻声道:“殿下,民乱四起,案子又到了紧要关头,您不应该到这荒郊野外来。”



    随着案件的彻查,朱棣已经找到了浙江、福建、广东三地大族参与海贸走私,行官商勾结之事的证据,李景隆担心,他们会对朱棣不利。



    “有些事躲是躲不掉的,与其龟缩起来,不如露出破绽,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在这里闹腾的声势越大,后面的人越会忍不住,咱就在这里,等着他们!”朱棣的嘴角上扬。



    他天生不是安生的主,在北平府就藩之时,就敢不顾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跑到塞外与残元的兵将打生打死。



    到了杭州府,以身入局更是不在话下。



    朱棣没猜错,当他离开大城来到萧然山下,已经被人悄悄地盯上了。



    钱塘江上,夜深沉寂,一艘船上,两个汉子相对而坐。



    “京城那边来了消息,让吾等不惜一切代价,诛杀燕王,这可是玩命的勾当。”黑衣汉子低声道。



    “杀了燕王,嫁祸给倭寇,朝廷震怒清剿倭患,正好为我等扫清航路上的障碍。”青衣男子嘴角上扬。



    “上面已经了,事成之后,人人都有重赏,不论死活!”



    黑衣汉子转过头,看向萧然山的方向,道:“如今燕王在萧然山下,身边护卫数量不足百人,这是你我最好的会,我已经将中死士都调集了过来,除此之外,还有浙江内十二家暗中培养的死士,就等你赵兄那边的人了,赵兄,不可失失不再来啊!”



    青衣赵姓男子微微颔首,道:“李兄莫急,广东、福建的死士也在往这边赶,再有两日就能抵达萧山县,参与刺杀燕王的各个都是死士、精锐,不过,准备倭寇所用的兵刃与衣衫等物,还要你赵兄费心,务必做得天衣无缝!”



    黑衣汉子举杯,道:“成功,你我家族还能延续百年富贵,若失败,吾等死无葬身之地!干!”



    钱塘江上的密谋,悄然定下。



    两日后,朱棣派人打造的浮桥顺利联通北干山与萧然山,他亲自率领军队,穿越浮桥,奇袭萧然山。



    固守萧然山的暴民哪能想到敌人从后面杀来?顿时大乱,一夜,就被朱棣平定。



    翌日,朱棣大破萧然山的消息传遍萧山县城,令萧山县百姓欢欣鼓舞。



    萧山知县萧衍率领萧山县百姓,敲锣打鼓迎接凯旋的朱棣以及众官军。



    当晚,萧衍设庆功宴,为朱棣、李景隆和千户洛忍等将官庆功。



    宴席上,萧衍的嘴巴都笑得合不拢,频频向朱棣敬酒,道:“燕王殿下年少有为,勇武无敌,暴民盘踞在山顶,官军屡次进攻都拿他不下,殿下一出,便马到成功,您是我们萧山县百姓的大福星啊!”



    萧衍当了半辈子知县,见到最大的官员就是知府,如今能与燕王攀上关系,自然拼命奉承。



    朱棣微微一笑,也不贪功,道:“本王能顺利清剿暴民,离不开官军将士上下一心,也离不开萧知县与萧山县百姓的支持,萧知县放心,你与洛千户的功绩本王会上表朝廷,不过那些出了力的工匠百姓不可亏待,你可懂?”



    萧衍连连点头,道:“还请殿下放心,谁敢侵吞工匠的工钱,本官决不轻饶!”



    “如此甚好!”



    众人推杯换盏,好不快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棣已经喝得五六分醉意的时候,锦衣卫的一位旗官跑了进来,来到朱棣身边,在他耳边耳语了一阵,又将信件交给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