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明海关
A+A-
今日的李信从未觉得时间过得如此值慢,从早朝朱元璋取出燕王朱棣的急报开始,李信便浑浑噩噩,在吏部值房当差的一日,他全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度过的,强撑着到了晚上。
秦淮河上,画船往来,李信坐在船上一杯接着一杯饮酒,一言不发,赵仁、赵俊两人愁容满面,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美景当前,三人却无心欣赏。
哎!
赵俊发出一声叹息,道:“李公,赵兄,我等走到今日,已走投无路矣!”
朱棣没有死,前去刺杀的死士还被俘虏,虽然是死士,但赵俊不认为他们能在锦衣卫的里守口如瓶,只要有一个人松口,那他们就彻底完了。
赵仁痛苦地闭上眼,道:“刺杀失败,我等其罪难恕,只可怜我满门老被牵连,我已经请求休沐三日,这三日好好地待在家中,就等陛下处置了。”
以朱元璋的脾气,他们刺杀朱棣的事儿一旦暴露,不灭他们三族都算仁慈,赵仁已经做好了被诛杀的觉悟。
朱棣审理死士,消息送来也要两三日,这是他们最后的时光,赵仁已经放弃了挣扎。
赵仁、赵俊认命了,但李信却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也不知心里在想什么。
赵俊看了李信一眼,道:“李公,我知道你心中苦闷,堂堂‘天官’沦落为阶下囚,可这就是咱们的命,看开点吧。”
李信倒了一杯酒,微微眯起眼睛道:“命?本官一步步走到现在,从不信命,两位,你们当真要坐以待毙不成?”
赵俊苦笑,道:“不认命还能怎样?这里是金陵城,不是我等的故乡,在金陵城里,陛下就是天,我等不过是臣子而已,人还能违逆过上天?”
李信转过头,盯着赵俊和赵仁,神情冷峻起来道:“人不能违逆上天,但咱们不一定非要待在大明,离开大明,一样能活!”
赵俊、赵仁面面相觑,赵仁眉头紧锁,道:“李公,离开大明,我们能去哪儿?妻儿老不要了?家业不要了?”
“两位觉得就算能待在大明,仕途、家业、妻儿老能保得住?呵呵!没了,都没了,本官用了二十年,才走到吏部尚书的位子上,到头一场空。”
李信惨笑着,转过头望向北面,一字一句地道:“不过就算如此,我也要活着,我们可以去投奔北元,去杭爱山,去忽兰忽失温,去金山,凭借咱们的学识、本事,北元必将吾等奉为上宾!”
闻言,赵仁傻眼了,喃喃道:“投奔北元是叛国,那是要遗臭万年的”
“糊涂!”李信怒斥道:“你连脑袋都没有了,还担心什么遗臭万年?留在大明就是等死,离开大明成为北元的座上宾,荣华富贵一样有!”
李信早就想好了,凭借他前大明吏部尚书的身份,北元伪帝怎么也要任命他做个高官,至于他李信的亲眷,那对不起,除了他的妻子、儿子之外,李信谁都管不了。
赵俊思虑了一会儿,最终下定决心道:“李公得没错,树挪死,人挪活,咱们不能坐以待毙!”
赵俊的妻子、儿女都在金陵,收拾好金银细软逃出去,运气好没准真的能离开大明,投靠北元。
赵仁还在犹豫道:“不成,不成,我若是去了北元,我赵家要被戳脊梁骨一辈子,而且残元已经呈摇摇欲坠之颓势,早晚会被大明所灭,逃过去又有什么用?”
李信“啧”了一声,道:“北元虽然屡受挫折,然实力仍在,不漠北的北元皇廷,单辽东的纳哈出,纳哈出拥兵二十万,据金山虎视辽东,帐下人才济济,岂能覆灭就覆灭?”
“赵大人,事不宜迟,我等明日就要出城,你若愿意咱们就一起走,你若是不愿意,就当今日我们没见过!”
赵仁默然无语,见赵仁不话,赵俊道:“李公,我愿意随李公,前往漠北,求一个生路、前程!”
为了生路,赵俊抛下一切,甘愿叛出大明,投靠北元。
不过,李信与赵俊的脱逃计划,注定失败。
翌日,当李信、赵仁收拾好金银细软,携带着妻子儿女准备离开金陵的时候,才发现金陵城,封城了!
朱元璋昨晚便下令,金陵城封城五日,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不可离开。
十二月初,朱棣送来第二封奏疏,与奏疏一起送来的还有大量的证词以及文书证据。
清晨,奉天殿。
文武百官齐聚,气氛压抑得吓人,从浙江赶回金陵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随行朱元璋左右,怀里还抱着个大箱子。
臣子中已经有数人面无人色,吓得全身只哆嗦,死固然可怕,等待死的过程尤其难熬。
李信、赵仁、赵俊,以及部分与案件有关的官员们,已经如丧考妣。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高声道:“南边的案子有了眉目,蒋瓛亲自将证词送来,林林总总不下三百多份,触目惊心,咱没想到,在大明之内有人敢行刺藩王,咱更没想到,沿海的那群士绅海商,胆敢将都伸到了朝堂里面!”
户部尚书郭允道犹豫片刻,道:“陛下,敢问陛下这证词之中涉及了京城中谁人?可有我户部中人?”
郭允道已经准备好,若他户部之中有人参与,他必定要向朱元璋请罪,就算是罢官回乡,也好过被牵连流放。
朱元璋冷哼一声,挥挥,蒋瓛会意将箱子打开,取出文书。
“诸位大人,经过燕王殿下严查,于萧山县刺杀死士,由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富商训练豢养,其中,吏部尚书李信、兵部尚书赵仁、工部尚书赵俊参与其中,有李信之堂弟李义口供在此。”
什么?
郭允道惊骇地转过头,看向李信、赵仁、赵俊,其他臣子亦震惊不已。
李信为人八面玲珑,与朝中很多官员都关系不错,六部尚书更是常有往来。
郭允道愣了片刻,“扑通”一声跪地,喊道:“陛下,此事老臣实不知情,老臣与李信虽有交往,但那都是那都是君子之交啊!”
郭允道一把年纪又哭又喊,朱元璋有些烦躁地挥挥:“郭卿,朝堂之上成何体统?起来,咱没你参与了此事,你哭什么?”
李信已经彻底麻木了,这几日,他就像是个等待死刑的囚徒,过得麻木,如同行尸走肉,当蒋瓛宣布朱棣送来的证据后,李信忽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整个人腿一软,瘫软在地。
赵仁、赵俊也好不到哪里去,赵仁眼泪直流,悔恨难当,恨自己不该贪婪无度。
朱元璋给蒋瓛使了一个眼色,蒋瓛继续道:“另外,参与刺杀燕王的富商之家,共有一十二家,现已经全部被抄家收监,除此之外,涉及此案之官员、吏员又有七十三人被缉捕,对其罪行供认不讳,京中官员涉及海贸走私者,共有十八名,除李信、赵俊、赵仁外,都察院御史严明、吏部岑晊”
蒋瓛一个个下去,涉案官员几乎遍布了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重要衙门,就连翰林院也有涉及。
这还仅仅是朱棣目前查到的名单,后续往下查,整个沿海的政治格局与财富格局,都会大洗牌。
朱元璋望着噤若寒蝉的群臣,道:“从林贤通倭案开始查,到如今,这三省的富商、士绅,有大概百余家牵扯其中,还闹出了民乱。”
“咱已经想好了,将那些富商士绅人家送往云南,刚好平定了麓川,德宏、保山、临沧等地需要人填充,让他们去给大明守边!”
“不过,罪大恶极者绝不可轻饶,李信、赵俊、赵仁三人拨皮实草,夷三族,其他六部等官员全都抄家,咱要看看你们到底贪墨多少!”
涉案官员被一个个地从奉天殿上拉走,有人面如死灰默不作声,有人奋力挣扎大声喊冤,人生百态在这里尽显。
至此,林贤通倭案终于走向了尾声,上至朝堂,下至沿海三省,官场、民间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堪称“刮骨疗毒”。
尸位素餐者纷纷落马,贪官污吏被严惩,盘踞在沿海三省的高门大户,几乎被清扫一空,盘踞在大明沿海,与国争利的利益集团,暂时土崩瓦解。
利益动人心,朱元璋也只能暂时压制住他们,日后肯有又会有新的利益集团出现的。
然而,利益集团的快速瓦解,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些依靠着海贸走私谋生的百姓,生计需要解决。
除了解决百姓生计外,对现有的市舶司制度,朱元璋亦觉得不够满意。
市舶司虽设立,但海贸走私依旧猖獗,想来想去睡不着的朱元璋又取出,给朱辰拨通视频。
“花开又花落花满天是你忽隐又忽现”
伴随着一阵凄婉的歌曲响起,片刻后电话接通,那边传来朱辰懒洋洋的声音。
“老祖宗,这么晚了您还没睡呢?真够勤政的。”
朱辰随打开酒店的灯,打了个哈欠。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道:“哎!咱也想休息,可是没法子,近日,朝中出现了一件大事。”
随即朱元璋将林贤通倭案始末简单地与朱辰了一下,然后问道:“市舶司虽开通,然海贸走私依旧猖獗,朱辰,在你们那个年代是如何防备海贸走私的?”
“老祖宗,我这个年代天上有卫星,地上有监控,电子设备防止走私效果杠杠的,您那大明肯定没有,抄我们现代的办法肯定没用,不过”朱辰道这里卖关子了。
“不过什么?”朱元璋连忙问道。
“不过你可以学习满清,将市舶司改设成海关。”
“海关?这是什么?”朱元璋来了兴致,好奇的询问道。
“老祖宗,满清初建时,依旧沿用了大明的制度,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地区设立市舶司,但是管理松散、腐败严重,毕竟市舶司不受朝廷直接管辖,都是由当地布政司统管的,腐败在所难免。
所以从康熙二十三年,解除海禁之后,满清就取消了传统的市舶司制度,陆续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大海关,这四大海关直属于户部,只受朝廷的管辖。”朱辰笑呵呵地道。
朱元璋何等聪明?一听就意识到朱辰的法子好,海关的设立,进一步将海贸利益抓到朝廷中。
“而且现下大明的税收制度,乃是‘抽分制’,也就是按照货物的比例,征收赋税,然而到了清朝,满清改革了税收之法,将‘抽分制’的税收,变成了定额关税与附加税相结合,如此,海关税就成了满清的重要收入来源。”
朱元璋眉头微皱,道:“抽分制,可将贸易货物直接抽取出来,很是简便,你觉得不好?”
“当然!”朱辰掰着指头,给朱元璋算账道:“抽分制这办法,容易滋生腐败,举个例子,我跟市舶司官员关系好,上下打点。”
“市舶司官员便少抽货物,一来二去不就产生了腐败?而定额关税与附加税收不同,更为透明、公正,不管我与市舶司的官员关系好还是不好,这钱都要交,且得交得合乎规定,老祖宗,这好坏不是显而易见么?”
朱元璋微微颔首,被朱辰给得心动了,不过朱元璋可没有丧失理智,满清的政策不一定适用于大明,因而他直接让朱辰将清朝海关的具体措施给他发过来,他要仔细看看,再做决定。
朱辰也没耽搁,快速找好资料之后,给朱元璋发了过去。
发完资料后,朱辰突然对朱元璋道:“老祖宗,我帮了您大忙,您能不能也帮我一个忙?”
“什么?”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您身边有锦衣卫,我早就听锦衣卫的诏狱里面十八般刑具样样精通,这样,您得空派人用拍摄视频,然后将视频给我发过来。”
朱辰的个人账号,如今在某抖、某、某站上粉丝猛增,不过他已经很久没有更新新视频了,要维持热度不弄些新花样谁看?思来想去,只能求助老祖宗朱元璋帮他。
明史刑法志中有载:“锦衣卫狱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
诏狱酷刑花样百出,拶指、夹棍、烙刑、站枷、梳洗、抽肠等极为严酷,朱辰等后世人,仅能从史书里的只言片语了解,谁都没见过真实的刑具。
朱辰敢保证,只要有真实诏狱的刑具视频,保管他的社交账号能再火一把。
听闻此言,虽然不知道朱辰要作何用,但朱元璋还是满足了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