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洪武二十年,新的六部尚书!

A+A-

    随着李信、赵俊、赵仁一党的倒台,整个沿海的利益集团被清扫一空,然这事固然整顿了海贸,令朝廷收取海贸的赋税剧增,但百姓的生计也成了一个问题。



    早朝,奉天殿内,朱元璋望着殿内群臣道:“沿海三省的民乱,已经平定下来,然而很多百姓失去了生计,没办法糊口,咱这些日子为此烦心,诸卿可有什么对策?”



    沿海多盐碱地,海贸走私猖獗的情况下,很多百姓作为劳工上了走私船谋生,但现在走私暂时被遏制住了,百姓也没了生计,所谓“哀民生之多艰”,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东阁大学士吴沉沉吟片刻,道:“陛下,臣认为可以给沿海失业的百姓提供荒地、种子、农具,鼓励他们开垦荒地,而且在前三年到五年之间,减免赋税,这样可使百姓渡过难关。”



    吴沉的方法听上去靠谱,但朱标听后,却是摇了摇头,叹息道:“吴大人,沿海多盐碱地,不像北方平原众多,土地肥沃,而且就算能开垦荒地,也要从明年开春开始种植,从春天到作物收获,中间的时间怎么办?人要吃饭,百姓要维持生计,只靠着垦荒,没法解决眼前的问题。”



    朱标辅佐朱元璋治国理政的好处,在这里显示得淋漓尽致。



    懂百姓疾苦,更懂百姓实际遇到的困难,而非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这才是明君风范。



    吴沉恍然,向朱标躬身行礼,道:“殿下得对,是下官疏忽了,惭愧,惭愧。”



    朱标摆了摆,轻声道:“要解百姓民生燃眉之急,不如从屯田入,让沿海失业的百姓先参与军屯,再支付其酬劳,令百姓暂时度过这个冬天,待开春之后一边参与军屯,再一边开垦荒地。”



    朱元璋闻言抚须,眼中闪过一抹赞赏与欣慰,道:“太子之言极好,不过,仅靠屯田,恐无法消化大量的失业百姓。”



    朱棣送回的奏疏中,对参与到海贸走私之中的百姓有过统计,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百姓,参与者不下十万之众,这么多的百姓失去了生计,仅靠着屯田,是不够的。



    “江浙海堤这几年属于修缮,而运河亦需要疏浚,咱决定明年大力加固海塘、疏浚运河,至于青壮嘛,就从沿海三省优先征调,尤其是那些曾经参与海贸走私,如今失业的青壮,以劳役抵赋税,并发放钱粮给他们。”



    朱元璋这一“以工代赈”,弥补了军屯、民屯消耗失业百姓不足的弊端。



    不过,要施行以工代赈,需要的钱粮可不少,尤其是大量青壮每日都需要耗费海量钱粮,幸而朱棣出够快,够狠,抄没贪官污吏、富商士绅家中资财无数,国库充盈。



    议定了三省百姓的民生问题,朱元璋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洪武十九年,亦走到了尾声。



    林贤,一不知名的官,却在数年后掀起大明朝堂的万丈波澜。



    从御史余敏、丁廷赶赴浙江查案开始,朝野内外无数的官员被牵连、落马,更有大量沿海富商士绅家破人亡,搞得三省震动。



    随着一场大雪到来,跌宕起伏的洪武十九年终于过去,洪武二十年来了。



    洪武二十年,正月。



    今年的正旦大朝会与往年并无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六部尚书少了三个,奉天殿内的官员也缺了不少。



    从空印案到胡惟庸案,再到科举舞弊案,郭恒案,直至去年的林贤通倭案,文官集团这边可谓是损失惨重,就算是割韭菜,照朱元璋这个割法,也快把韭菜根给割了。



    正旦大朝会之后,朝廷在此恢复了正常工作,不过吏部、工部、兵部三部却是群龙无首,因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先选出三部尚书来。



    早场,奉天殿内,朱元璋望着群臣道:“李信、赵仁、赵俊已就地正法,然吏部、工部、兵部不可没有主事官员,咱准备挑选新尚书,诸卿可有推荐?”



    一听这话,群臣顿时议论纷纷,要知道,这可是六部尚书呀!



    自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后,六部尚书就相当于文官之首,谁不想坐坐那个位置,但让自己等人推荐,朱元璋这话真的吗?众臣有些怀疑。



    然而众臣虽然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个人出头,朱元璋只能直接点名道:“郭卿,你可有人选推荐?”



    郭允道连忙答道:“陛下,臣也没有好的人选!”他可是知道朱元璋对于权力的看重,让自己推选六部尚书,这是挖坑想让他往里跳吧!



    “刘卿,开卿,你们呢?”朱元璋又看向刘仲质和开济道。



    “臣等也无好的人选!”两人也连忙答道,能够在这些案子里全身而退,两人的聪明才智可不比郭允道差。



    这时,朱标站了出来道:“父皇,儿臣举荐通政司通政余熂,担任吏部尚书!”



    余熂???



    群臣有些惊讶,望向队伍中的一名中年男子,这余熂什么时候投靠东宫了?



    “可!”朱元璋故作思虑了一会儿,然后点头答道。



    “臣余熂叩谢陛下!”随即,余熂从队伍中走了出来,对着朱元璋叩拜道。



    “余卿,吏部的重担日后就交给你了,望你不负朕之所望!”朱元璋望着余熂,慢慢道。



    “请陛下放心,臣必兢兢业业,为朝廷分忧,为陛下分忧,谨遵职责,绝不越权一步。”余熂连忙道,李信的稻草人还挂在吏部门前,他可不想自己日后如同李信这般。



    “嗯!”朱元璋点了点头,然后望向群臣道:“如今吏部尚书有了,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诸卿可有推荐的?”



    然而群臣都没人站出来话,他们算是看出来了,朱元璋这让群臣举荐,只是做个表面文章,实际上人选早已经想好了,既然如此,那自己等人又何必自找没趣呢!



    “父皇,儿臣举荐广东布政使徐本担任工部尚书!”见状,朱标再次出言道。



    徐本为浙江钱塘人,现担任广东布政使,当初永嘉侯朱亮祖和道同一事,徐本也曾为道同话,这次沿海走私事件,徐本所在的广东,涉及官员最少,其本人更是丝毫未受波及,让他回来担任工部尚书一职,正合适!



    



    “可!立刻诏令徐本,令其立刻回京。”朱元璋点了点头。



    吏部、工部都有了着落,就剩下一个兵部。



    明初,兵部“有调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重,而无调兵之权”,同时,兵部还掌管选拔武官的权力,不过,武官的管理则全在都督府中。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有合作,亦有相互制衡,兵部尚书这位置,上头有朱元璋,身边有五军都督府制衡,可谓是吃力不讨好,也没几个官员想要担任。



    见状,朱元璋也懒得问了,直接道:“刑部主事温祥卿担任兵部尚书一职,诸卿可有异议?”



    温祥卿,山西人,寓居湖州长兴,后耿炳文镇守长兴,温祥卿便为耿炳文出谋划策,从此入仕,为朝廷效力。



    洪武元年,温祥卿授大都督府照磨,洪武二年,任秦王府录事,洪武九年,升任长史,洪武十三年,温祥卿任儋州知州,不久升任兵部尚书,然因罪降任刑部主事,一直到如今,让他担任兵部尚书一职,倒像是恢复了其官职。



    对于温祥卿,群臣是颇有微辞的,倒不是他本事、资历不够,而是因为此人的立场。



    林贤通倭案,令六部震动,朝中的文官势力被牵连,受创严重,伤了元气。



    从前,李信、赵俊、赵仁不管怎样,立场始终站在文官这边,利益上与郭允道、开济等站在一边,但温祥卿先从耿炳文镇守长兴,后又一直在大都督府担任职务,与武勋集团的人交好。



    他成了兵部尚书,占据了六部之一,武勋集团的权势越发庞大,隐隐有压制文官的势头,群臣自然有所不满,但又没办法,毕竟这是朱元璋提的人选,李信、赵俊、赵仁三人的稻草人还在各部衙门前挂着呢!



    因而他们只能违心的道:“臣等并无异议!”



    “嗯!”朱元璋点了点头,然后看向队伍里的温祥卿道:“温卿!”



    “微臣在!”温祥卿当即站了出来,道。



    “即日起,兵部咱就交给你了,希望你能帮咱看好兵部!”



    “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温祥卿连忙道。



    至此,三部尚书都有了新的人选,朝臣们虽然不爽,但也没办法,他们可不敢拿头去试试朱元璋的刀。



    选定好了新的六部尚书,朱元璋缓缓地起身,望向群臣道:“诸卿,你们都给咱记住了,咱最恨的就是贪污腐败,前元为何灭亡?盖因朝廷无能,吏治腐败。



    官员不管百姓死活,拼命捞钱,从沿海到中原,百姓活不下去,焉能不造反?所以,贪腐是在掘咱大明的根基,李信、赵俊、赵仁三贼都是尔等的前车之鉴,望尔等不要再辜负咱,咱不想再在六部前挂几个稻草人了!”



    听到这话,群臣大气都不敢出,李信三人已经被剥皮实草,他们的人皮分别悬挂在吏部、兵部、工部三个衙门大门前。



    朱元璋还组织了一次六部官员前去“观礼”,凡是见到人皮的官员无不是被吓得面如土色,甚至有胆子的官员被吓得晕死过去,传为同僚之间的笑柄。



    朱元璋的办法或许很残忍,但从人皮悬挂起来开始,京中官员各个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部分平日里脚不干净的官员,也悬崖勒马,暂时不敢做任何中饱私囊的事情。



    礼部尚书刘仲质心翼翼地站出来,道:“陛下圣明,李信三贼贪赃枉法,劣迹斑斑,臣等定当引以为戒!”



    户部尚书郭允道拱,高声道:“陛下天命昭昭!有陛下在上,天下谁人敢效仿李信等恶行?”



    “尔等有此觉悟,咱就心安了,退朝!”朱元璋点了点头,随着一声退朝,群臣也终于松了口气。



    虽然六部尚书的职位没捞到,但这件事总算是彻底结束了。



    至此,朝廷渐渐地恢复稳定,重新走上正轨。



    然而,平静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大明,犹如一汪大海,或许一时平静,却暗藏波涛。



    三月,秦淮河畔的杨柳纷飞,然后奉天殿内,却颇不平静。



    右都御史汤友恭正在大殿上高声上奏,道:“陛下,臣汤友恭,弹劾蓟州卫指挥使马远!”



    洪武十九年,也许是觉得詹徽这个左都御史一个人在都察院的权力太大了,故而朱元璋提拔汤友恭为右都御史,分詹徽的权,这是汤友恭担任右都御史后,第一次弹劾官员。



    朱元璋眉毛一挑,问道:“汤卿,你弹劾蓟州卫指挥使马远何事?”



    对马远,朱元璋有些印象,朱棣返京后一直留在金陵,与朱元璋起过几次马远,朱棣称马远“为人豪迈”、“武艺超群”,马远统兵的本事,在北平府一众指挥使里属拔尖儿。



    “启禀陛下,马远公私不分,奴役卫所士卒,让卫所士卒为他家修建房屋,更贪墨卫所士卒的粮饷,且马远以威逼利诱之段,低价购买卫所士卒家中良田,占为己有!”



    汤友恭得义愤填膺,道:“马远这两年更是欺男霸女,蓟州卫附近百姓受他欺压,马远还强占当地农户妻子,令人骨肉分离,蓟州苦不堪言,请陛下严查马远,为卫所兵卒,为蓟州百姓做主!”



    朱元璋一对虎目慢慢地眯起眼,杀意逐渐显露道:“咱前年发的大诰上,姚五之案还历历在目,马远竟敢仗势欺人?”



    此刻的朱元璋怒火中烧,距离他诛杀李信、赵俊、赵仁三人朋党才多久?又冒出一个马远来。



    朱元璋气,气马远知法犯法,更恨,恨这天下的贪官污吏怎么就杀不尽?



    “开济!你与都察院联合查此案,马远做过什么恶事,都给咱查出来,有助纣为虐、为他遮掩者,一个不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