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请查天下卫所!
A+A-
闻言,开济恭恭敬敬地走出来,正打算领旨,未曾想到,汤友恭又开口了道:“陛下,蓟州卫指挥使马远横行无忌、欺凌百姓、兵卒,固然可恨,然马远所行之事,并非个例,在我大明天下各卫所之中,奴役官兵、欺压百姓甚多,长此以往,必定令卫所军心涣散、武备废弛,如此怎能戍国守边!”
“汤卿,你到底想要啥?”朱元璋浓眉紧锁,盯着汤友恭道。
朱元璋设立卫所制度,旨在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指挥管理,亦可减少军队开支、戍边卫国,他对卫所制度有极强的自信,将其当成大明的立国之本,但怎么在汤有恭嘴里成了藏污纳垢之地了。
图穷匕见,汤友恭露出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态,高声道:“臣汤友恭,请陛下彻查天下卫所,还我大明卫所官兵一个公平!”
汤友恭话音落下,立刻有数名官员站出来支持。
“陛下,汤御史所言极是,卫所官兵为我大明出生入死,而今卫所官兵受欺压,朝廷不能不管。”
“卫所廉洁,事关大明兴亡,马远之流乃是害群之马,若不扫除,卫所制度迟早要被他们败坏!”
“陛下,请您彻查天下卫所,还官兵一个公平,否则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朱元璋有些犯难,首先,卫所制乃是他朱元璋最得意的设计,他曾直言“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就是靠着这卫所制度,所以卫所制也关系着天下的安定。
马远之流固然该死,但若因马远一人彻查天下卫所,怕会出大乱子。
朱元璋痛恨马元,绝不会放过他,却不想彻查天下卫所,堂堂的九五之尊,竟一时无语沉默。
颍川侯傅友德瞧着义愤填膺的汤友恭,以及站出来为汤友恭帮腔的官员们,又好气又好笑。
满朝的衮衮诸公,尤其是文官,何时将卫所的普通士卒当过人?
汤友恭的表现,仿佛不是文官而是武将,为卫所的士卒设身处地地着想。
当即,傅友德走了出来,向朱元璋行礼,道:“陛下,卫所之中有害群之马不稀奇,臣也同意严查马远的行径,如果属实,绝不轻饶,不过马远之流不过个例,若因此彻查天下卫所,就有些过头了。”
汤友恭一听,来劲了,道:“颍川侯此言差矣,查都不查,你怎知马远之流是个例?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发现了问题却不彻查,坐视问题扩大,哪有这样的道理?”
傅友德眉头微蹙,争辩道:“汤御史,我大明官军要戍边,军务繁重,从宣府大同、北平府,到辽东都司,从沿海三省抗倭整军,到西南平定麓川之后屯田休整,卫所上下本就忙碌不堪,如今残元依旧在虎视眈眈,若是彻查天下卫所,会令卫所上下官军人心惶惶,一个不慎便会引起大乱。”
傅友德绝不是在危言耸听,大明如今看上去风光无限,实则敌人不少,四面都需卫所效力。
傅友德这话到了朱元璋的心坎儿上,然而他却无法服汤友恭等文官。
礼部尚书刘仲质站出来,侃侃而谈道:“颍川侯,卫所的军务繁忙不假,但再繁忙也不能坐视贪腐不管不是么?卫所的核心在人,人心都散了,空有一架子有什么用呢?至于残元,本就畏惧我明军,哪里还敢主动犯边呢!”
汤友恭连连点头,跟着接话道:“刘尚书此言乃真知灼见,马远之流横行卫所,欺压兵卒,天下不知有多少兵卒被压榨,夺了田产,沦为卫所将官的仆从,方才颍川侯,彻查天下卫所会引起动荡,本官则认为,查,是在恶疾爆发前祛除病患,不查,将来会有更大的动荡!”
吉安侯陆仲亨斜眼瞥了汤友恭一眼,冷笑道:“请问汤御史可曾进入军中,了解军中事务?你从未入军中任职,怎地得信誓旦旦?陛下,末将认为不可听信某些夸夸其谈之人的狂悖之言,乱了天下卫所的稳定!”
汤友恭被陆仲亨一顿损,面子上顿时挂不住了,他高声道:“吉安侯,本官一心为了陛下,为了大明,你何以出口伤人!”
随即,延安侯唐胜宗出来打圆场,道:“汤御史,吉安侯心直口快,汤御史莫怪,不过,彻查天下卫所兹事体大,我大明周围并不安稳,还是不要引起动荡为好。”
“延安侯是在威胁陛下吗?或者你们害怕查出来什么?”
“尔等休要血口喷人!”
一时之间,文官和勋贵们吵成了一锅粥,整个奉天殿都如同菜市场一般。
文官派系,尤其以都察院这边的态度最为坚决,就是要彻查天下卫所;而武将这边则是坚决不同意。
双方你来我往,文武泾渭分明。
朱皇帝被吵得一个头两个大,最后他猛的一拍龙椅道:“将蓟州卫指挥使马远削职下狱,查个清楚明白,其余的事情以后再论!”
朱元璋发火,群臣噤若寒蝉不敢再吵。
恭送朱元璋退朝后,汤友恭装模作样地走向傅友德道:“颍川侯,本官所所做全都是为了大明,还请颍川侯不要因此迁怒于本官。”
傅友德眉头紧锁,看了汤友恭一眼,道:“汤御史为公义上表,吾佩服,但贸然彻查天下卫所,现在不是好时,你好自为之吧。”完,他直接转身离去,
汤友恭脸上的客气与谨慎瞬间消失,盯着傅友德背影,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
傅友德以为汤友恭站出来,弹劾马远是为了公义,那他便大错特错了。
从空印案开始,朝中的文官势力就接连受损,郭桓案更是波及六部,将六部的官员,以及各地的地方官打击了一个遍。
幸好郭桓案没有动摇六部尚书的位置,可去年,一个“林贤通倭案”,文官集团便折损了三位尚书,新任的吏部尚书余熂是个聪明人,与朝中的文官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新任工部尚书徐本,倒是与郭允道等人相处得不错,至于温祥卿,纯粹“胳膊肘往外拐”,心向武勋那群武人。
追根究底,文官集团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原因,在于曹国公李文忠往沿海整顿军务。
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李文忠让人将林贤送往京城,掀起官场的滔天巨浪,吾等就借着蓟州卫指挥使马远,掀起天下卫所的清查!
武英殿内,朱元璋下了早朝后回到武英殿,却无心处理政务,为卫所之事而烦心。
卫所制度,乃朱元璋最得意的制度,他出身于底层,深知战争频繁对经济的破坏。
明朝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国家并没有那么多钱,来养海量的兵卒戍边,而卫所制度堪称“寓兵于农”的典范。
卫所士兵平时屯田生产,即“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粮食自给自足,极大地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根据后世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全国屯田面积,可达八十九万顷,卫所的军粮一度占了全国粮食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三左右,对稳定明初的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卫所制度之中,军户世袭罔替,到了明朝中后期,许多底层军户被强占田地,俨然成为佃户。
朱元璋开创了大明朝,以他的聪明不会没想过,经过五十年、一百年,上述的情况一定会出现,但他没想到的是,他朱皇帝还活着,大明才开国二十年,各地卫所情况,竟糜烂到汤友恭所的那种程度?
朱元璋有些焦躁地来回踱步,直到蒋瓛来到了武英殿。
“臣蒋瓛,参见陛下!”
见到蒋瓛,朱元璋心里舒服了些,林贤通倭案蒋瓛率领锦衣卫随老四去浙江,差事办得极好。
“今日,右都御史汤友恭参奏蓟州卫指挥使马远的事,你可听了?”
听朱元璋这么一问,蒋瓛暗暗苦笑,汤友恭等人在奉天殿吵翻了天,金陵城谁人不知,蒋瓛定了定神,道:“微臣有所耳闻。”
“咱想知道各地卫所的情况是否真如汤有恭所,你派出锦衣卫,前往北平府、山西、辽东、云南、福建等地,暗查卫所,行踪务必隐蔽,不可被察觉,消息一定要准确,道听途不可当成事实呈递给咱。”朱元璋轻声吩咐道。
“微臣,遵旨!”闻言,蒋瓛压下内心的狂喜,躬身行礼。
陛下将调查天下卫所的任务给了锦衣卫,足见陛下对锦衣卫的倚重,他蒋瓛未来必定权势越发显赫。
朱元璋挥挥,让蒋瓛退下,目光不自觉地瞧向悬挂的地图,上面标记着大明各地的卫所,朱元璋喃喃道:“你们,千万别让咱失望啊!”
话间,他的眼里闪过一抹寒光,旋即消失不见。
当夜,吉安侯府。
吉安侯陆仲亨坐在主位,里的酒杯摇晃了许久,都未曾饮下那杯酒水。
“汤友恭!好一个汤友恭,吾往日里当真看了他,不显山不露水,将伸到卫所去了!”
延安侯唐胜宗眉头紧锁,忧心忡忡:“陆兄,汤友恭固然可恶,不过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汤友恭,是如何阻止案子继续查下去,若是天下卫所一起查,咱们往日里发的横财,可就要败露了,而且,那蓟州卫的指挥使马远,可是你陆兄的老部下!”
平凉侯费聚点了点头,道:“唐兄所言不错,各地的一些卫所,每年都会给咱们一些‘孝敬’,这案子闹大了,谁人能经得起查?”
陆仲亨闻言愁眉不展,他怕的正是这个,马远与陆仲亨之间关系匪浅。
洪武元年,陆仲亨与廖永忠等征广东,从那时候开始,马远便跟着陆仲亨从军打仗。
彼时的马远才十五岁,就有一股不要命的劲头儿,很快在军中崭露头角。
洪武十二年,陆仲亨随信国公汤和练兵临清,从那一年开始,马远才去了蓟州。
陆仲亨与马远关系密切,逢年过节少不得人情往来,一旦马远被捕,万一供出了他,那他陆仲亨就要倒霉了。
南雄侯赵庸听三人议论,道:“汤友恭那厮纯粹是没事找事儿,查天下卫所,就凭他也配?”
赵庸露出不屑之色,道:“他一个文官,还能管到咱们武将头上来?”
陆仲亨扶着额头,问道:“赵兄,你可有办法应对当下的局面?若没有,别风凉话!”
赵庸仰面而笑,道:“这有何难?卫所的职责在于维护一方安宁稳定,朝廷动了蓟州卫指挥使,只要蓟州乱起来不就行了?蓟州乱起来,朝廷能平息,可若天下都乱了,朝廷还能平息么?陛下心里有杆秤,会明白轻重的。”
唐胜宗倒吸一口凉气,惊讶地道:“那那能成么?万一被发现蛛丝马迹,岂不是要祸事了?”
赵庸瞥了唐胜宗一眼,道:“唐兄,你就是胆子太,蓟州不乱,怎么衬托得出卫所的重要?再了,今日颍川侯在朝堂上的态度,你又不是没看到,他也是反对清查天下卫所的,咱们再找会去永昌侯那儿吹吹风。”
蓝玉性情耿直,藏不住心事,一旦他内心的火被勾起来,必定会强烈反对查天下卫所的事情。
蓟州的乱,不过是给了蓝玉、傅友德等人一个理由,一个反对案件进一步扩大的理由。
陆仲亨沉思良久,道:“赵兄的法子可行,不过,此事必须做得不留痕迹,千万不可被人抓住把柄!”
平凉侯费聚见陆仲亨与唐胜宗面色严肃,宽慰道:“两位兄台,赵兄这法子保准管用,陛下出身草莽,太懂用人之道了,何况咱们都是跟着陛下,从尸山血海之中杀出来。
陆兄你,征广东、战江西、镇襄阳,劳苦功高,至正十三年,唐兄你便投奔陛下,后来又跟着魏国公克常州、围宁国、转战安庆、鄱阳湖,咱们的功绩是真刀真枪杀出来的!”
“不错,那群文官就想凭借着这点事对我等动,简直是妄想!”赵庸连忙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