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卫所制度的弊端

A+A-

    蓝玉依旧担心地道:“就算免死铁券有用,可汤有恭、开济他们会就此罢休吗?还有那新任的兵部尚书温祥卿,他今日在朝堂上的话,两位也听到了,他将矛头直指卫所制度本身!”



    卫所制度从朱元璋还未称帝的时候,便已经有了雏形,大明的武勋集团,正是以卫所制度为基础成长起来的。



    温祥卿的话,或许是出于公事来考虑,但动摇卫所制度,便是动摇了大明武勋集团的利益根基。



    蓝玉忧心忡忡,傅友德、耿炳文何尝不是如此?



    耿炳文沉默片刻,才道:“陛下并未听温祥卿的话,变革卫所制度,比彻查卫所还要严重,我想陛下不会贸然行动的,咱们当下当务之急,是要联合其他侯爵、功臣,为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四人求情,保住他们的性命。”



    丹书铁券没了不要紧,命还在就行,只要以后老老实实地为大明效力,建功立业,荣华富贵依旧会有。



    洪武二十年,五月。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四侯爵贪腐一案,终于尘埃落定。



    朱元璋本欲将其诛杀,然军中的功臣宿将纷纷为四人求情,希望朱元璋看在他们过往的功劳上,饶过他们的性命。



    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愿请出祠堂中的免死铁券,并将家财散尽,只求保住性命。



    朱元璋遂收了四人的免死铁券,罚没其家财,看在他们战功的份上,爵位依旧保留,不过禁足在府邸里反省,以观后效。



    被四人牵连的指挥使,亦被朱元璋查办,但朱元璋就是没有遂文臣的意,开启对大明全部卫所的调查。



    五月,秦淮河畔。



    霄云楼雅间,右都御史汤有恭,眉头紧锁,道:“陛下到底在想什么?为何今日又否了我等的进言?”



    今日早朝,汤有恭联合三位都察院言官,提议审查天下卫所一事,却被朱元璋再度搁浅。



    “郭公,您最了解陛下的心思,你,陛下为何对我等的进言置之不理?”



    汤有恭想不通,明明天时地利都到了,四位侯爵贪腐,涉及数个卫所指挥使,无论是案件的大,还是人心所向,陛下都应该顺应时势查下去不可。



    毕竟,谁人不知,朱元璋最是痛恨贪腐呢?



    礼部尚书刘仲质端着酒杯,轻笑一声,道:“汤御史,如今北元尚在,今年更是多次寇边,陛下需要倚重武将集团,本官想,陛下今年一定是要北伐,这才不轻易动卫所,人之常情,咱们能借着这案子,削了四个侯爵的丹书铁券,不容易啦!”



    刘仲质知足常乐,也明白朱元璋若真不想追究,他们查天下卫所的事儿,绝对推行不下去。



    户部尚书郭允道把酒临风,闻言他笑了笑,道:“刘公,陛下要北伐不假,可陛下不是糊涂的人,卫所贪腐糜烂陛下岂能不管?”



    开济眉毛一挑,道:“怎么?郭公觉得其中另有玄?你快。”



    “诸公难道忘了,那一日温祥卿的话了?他,卫所的制度,需要革新!”郭允道这条老狐狸,将朱元璋的心思猜得很准。



    汤有恭倒吸一口凉气,摇了摇头道:“郭公,陛下有可能革新卫所制度么?那可是陛下的得意之举,我不相信。”他不相信郭允道的猜测。



    刘仲质琢磨了片刻,道:“若真按照郭公的来,那武勋勋贵们,恐怕要坐不住了,哈哈哈。”



    卫所制度是大明军事制度的根基,大明的勋贵与之休戚与共,一旦革新,他们的实力将会受到不的冲击。



    郭允道老神在在地道:“是不是,诸公接着看下去不就知道了,不过诸公还是不要再将目光放在彻查天下卫所上,得多了也会让陛下厌烦,咱们要做的就是准备好,一旦卫所制度革新,要将伸到新的制度里面去,谁文官不能掌兵?”



    郭允道不愧是老狐狸,制度还没搭建起来,他就先想到要往里面插入文官了,关键,郭允道要做的事情光明正大。



    新制度的确立,势必会产生新的会,他们的亲朋故旧,有多少赋闲在家?若是能抓住会,进入军中,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



    刑部尚书开济连连点头,赞道:“郭公好谋略,那吾等只需静候佳音就好了。”



    郭允道猜得没错,朱元璋还真起了革新制度的心思,然就算革新,他也没有什么好主意,曾经他认为卫所制度,是最好最适合大明的制度,可如今证明卫所一样会腐败横生。



    武英殿内,朱元璋心神不宁,想不出一个新的章程来,思来想去他取出,拨通了朱辰的电话。



    “花开又花谢花漫天是你忽隐又忽现”



    伴随着一阵凄婉的歌声,那头的朱辰接通了电话。



    



    “哎?老祖宗?这么晚了您还没休息呢?我都忘了,您日理万处理朝政,睡得没那么早。”



    “啊?您我干嘛呢?我还年轻,睡这么早干啥,哪个年轻人不熬夜呀!老祖宗您直吧,又有何事?”望着电脑上,刚开了一把的云顶之奕,朱辰直接将打开了外音。



    “哎!最近朝中又发生了一件事,蓟州卫指挥使马远”朱元璋叹了口气,然后将汤有恭弹劾马远,马远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奴役卫所士卒,以及吉安侯陆仲亨与之勾结的事情了一遍。



    “咱收了他们四个的丹书铁券,又惩处了与他们勾结的卫所指挥使等十数人,但咱心里依然不踏实,温祥卿得有道理,或许,咱的卫所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征战天下的时候卫所制不错,可到了守成之时,卫所制已然不合时。”



    朱辰听完朱元璋的话,乐了道:“我还以为什么事儿呢,老祖宗,您的卫所制度从一开始就有天然的缺陷弊端,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么?”



    “哦?那你,咱设立的卫所制度,到底有什么缺陷?咱正好想要革新卫所制度。”朱元璋的脸色有些难看,毕竟卫所制是他最得意之作。



    朱辰清了清喉咙,慢慢道:“卫所制度之优点,在于结合了屯田,‘寓兵于农’减少了中央的财政负担,尤其是明初经济尚未复苏,解决了军队粮食供应,而且卫所制度兼顾边防与地方稳定。



    老祖宗,后来的卫所广泛分布于九边重镇与内地要冲,可谓内外兼顾,确保了稳定的兵源,大明的军户都是世袭的,这军事组织也极有章法,上至五军都督府,下至百户所,层级分明。”



    “且分散了军权,强化了中央集权,卫所士兵分属于各地,将领的权利也被分割,可以,像大唐那样藩镇割据的隐患被消除了。”



    着朱辰朝着朱元璋竖起大拇指,赞道:“老祖宗,您还让军事指挥权与调兵权分别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二者互相牵制,这段堪称一绝,文治武功您与李二差不多。”



    闻言,朱元璋脸色才好看了一点儿,随即道:“你子别给咱戴高帽子,吧,卫所制的弊端都在哪里,咱要听实话!”



    朱辰琢磨了一下措辞,道:“首先,土地兼并问题没法避免,就拿陆仲亨这案子来,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人在凤阳圈地将近千亩土地,还有卫所那边的指挥使,对军户的土地强取豪夺,这情况在大明各个卫所都有,老祖宗您心里应该明白。”



    “土地兼并的加剧,令卫所的屯田全部集中于军官、豪强中,这军户沦为佃农,甚至逃亡也就不新鲜了,老祖宗,而今可是洪武二十年了,大明境内逃脱的军户应该不少吧?”



    朱元璋微微颔首,轻声道:“每年各省都有逃离原籍贯的军户,长此以往再过一百多年,卫所兵卒的生活会更难。”



    “这不就对了!”朱辰点了点头,然后继续道:“其次,卫所的士兵长期从事农耕,缺乏专业训练,使得军事训练废弛,会导致战斗力低下,这一点现在还看不出来,毕竟现在的卫所兵全都是从天下大乱中活下来的精兵强将,但是大明已经开始稳定了,以后仗不会一直有的。”



    “然而卫所军官是世袭制的,老子是指挥使、千户,儿子还是指挥使千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咱们就那马远,一个指挥使,就能强占他人妻子,欺男霸女无恶不作,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当兵?不逃才怪呢!到了明末天启皇帝与崇祯皇帝那会儿,许多卫所已经名存实亡,实际兵力不如额定人数的一半。”



    “这么严重吗?”朱元璋虽然知道有逃兵,但没想到这么严重。



    “历史上,大明中后期,卫所兵缺乏训练、装备落后,面对蒙古骑兵与倭寇的时候屡战屡败,朝廷不得不依赖募兵来对抗敌人戚继光的戚家军,俞大遒的浙江兵,这都是有名的将军,所以到这个时候,卫所制度显然已经不合时了。”



    而且卫所制度还会造成社会固化跟军户地位低下,大明朝的军户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当了军户就要世代赋役,不得脱离军户籍贯,且军户社会地位低下,还不如农户呢,搞得都没人愿意跟军户结亲,当兵不光荣,玩命还得被人歧视,老祖宗您,天下有人愿意干这种买卖么?”



    “照你这么,咱的卫所制度一点好处都没有吗?”朱元璋有些不甘心。



    “我不是了吗,在大明刚刚建立的时候,卫所制度稳固边疆、稳固内部效果极佳,但是面对明朝中后期的战争,难以应付,土木堡之变、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还有满清崛起,僵化的组织与低效的动员能力暴露无遗,注定要被淘汰。”



    “史书记载,嘉靖年间,八十多名从台州府登录,然后一路畅通无阻,直接杀到了金陵城下,那是金陵城中的高官和士兵只能关紧城门,没有一个敢于出城应战。”



    听到这话,朱元璋顿时脸色涨红,一巴掌拍到案桌上道:“耻辱啊!耻辱!”



    “这的确是耻辱,卫所制度的设计就存在根本性的制度缺陷,您在的时候没人敢指责,您离开之后更没人敢改变,只能一直用下去。”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喃喃道:“照你这么,卫所制度的确该变了?”



    “趁着老祖宗你还在,卫所士兵还没彻底堕落的时候,变革是最好的,不然后面的皇帝,没用您的威信,怎么敢变革,大明后期有个叫张居正的能臣,堪称‘摄皇帝’,在进行改革的时候试图整顿卫所,但最终都无疾而终!”



    “原来如此嘛!”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这才道:“那你对于变革军制有什么建议吗?”



    “要想变革军制,就必须先了解军制的发展。”



    “哦!你倒是!”朱元璋当即正襟危坐道。



    “春秋时期延续了西周‘国野分治’的传统,什么是‘国人’,那就是贵族、士人、自由人,而‘野人’便是平民或者依附民不能服役,故春秋时期是贵族垄断军事权力的时代。



    那时候的核心战力——战车甲士多由贵族子弟担任,还要自备武器、战马、铠甲,形成了‘兵车’文化,所以那时候谁的战车多,谁的战力就更强,战车上的甲士也都是贵族,不过后来步战步兵崛起,平民也就获得了更多的会。”



    “你得不错!”朱元璋点了点头。



    “后商鞅变法,所谓‘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彻底打破了贵族的垄断,旧的贵族没有军功剥夺特权,平民可以通过战功跻身上层商鞅的变法,让秦国的百姓好战,社会动员能力极强,所谓‘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可惜秦以军功爵制度横扫天下,最后也因为过于严苛而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