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大明府兵!

A+A-

    “那秦之后呢?”朱元璋询问道,以前从未有人像朱辰这样剖析军制的变革。



    “汉承秦制,虽然在军制上,汉朝没有用秦朝的军工爵制度,但是汉朝的良家子实际上也是秦朝军工爵制度的变种罢了,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直到隋唐,因为五胡乱华的出现,隋唐开始实行府兵制。”



    “府兵制,在于兵农合一,保证了军事动员能力,同时还与“均田制”结合,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武器、粮草自备,国家无需长期供养职业的军队,这一点与大明的卫所屯田,有异曲同工之妙。



    且府兵属于各地折冲府,战时朝廷临时任命将领统兵,战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魏晋以来私兵割据之隐患,皆被除之,而在大唐初期,均田制稳固,府兵以授田为基础,纪律性也强,大唐能灭东突厥、灭高昌,与府兵的高效动员与强悍战斗力都有关系。”



    “你得不错!”朱元璋微微颔首,道:“咱就是汲取了府兵制的特点,才开启卫所制度。”



    “然而府兵制依旧有个最大的问题?”朱辰话锋一转道。



    “你的可是土地兼并?”朱元璋当即道。



    “不错!”朱辰点了点头,道:“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授田没了,府兵家庭破产,哪有钱去买武器?更没钱去买好的马匹了,旧唐书记载,武周时期,‘天下户口逃亡过半’。



    及至玄宗时期,大唐与吐蕃、突厥拉锯战,府兵制轮换再也难以支撑长期戍边了,故而只能开起募兵制,并且边关依仗胡人将领,最终,一场安史之乱,盛极一时的大唐彻底衰落了下来,藩镇割据,后面的皇帝虽然想要改变这事,但最终无力回天。”



    “哎!”起大唐,朱元璋也叹了口气,那是华夏最大的悲哀。



    “大唐的府兵制虽然最终没落了,但是它依旧帮助大唐建立起了万里疆域,所以老祖宗若是想要改革军制,我建议可以参考大唐的府兵制度。”朱辰最后才道。



    闻言,朱元璋沉默了片刻,道:“你也了,府兵强大的前提是授田,我大明哪里来那么多的土地授予府兵,若是真的将卫所制改成了府兵制,百十来年后,依旧还是会重蹈覆辙的。”



    “大明的土地的确没有那么多,可是大明之外的土地是无限的,那世界地图您可都看到了,安南、倭国、高丽、爪哇,还有那些大陆,那都是尚未开发的好土地,你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出去,总不能让他们一个人,带着私兵就去打江山吧?他们的私兵才多少人?



    让改制后的大明府兵跟随各位皇子,前往各地,到时候打下来的地方,就将土地分给那些士兵,老祖宗,只要有利可图,杀头的买卖都有人做,我大明兵力之强,如今天下谁人能敌得过?”图穷匕见,朱辰出了自己的目的。



    “咦!你这话的确不错!”朱元璋顿时眼睛一亮道,若是按照朱辰这个想法,将卫所制度改成府兵制度未尝不可。



    不过,有一点,这些士兵真的愿意离开家乡吗?故土难离?朱元璋当即问出了这个疑问。



    朱辰却是挥了挥,道:“老祖宗,的确有很多人不愿意离开,但终究还是有人愿意的,就拿去云南的那十万大军来,只要分田地、给他们找媳妇,他们自然就安定下来了。



    大明很多的人家,都四五个孩子,田地就那么多,一家人都快活不下去了,您想想,这时候给他们一个会,参军,跟着藩王去大明之外打天下,打赢了就有大量的土地分,他们能不愿意试试?”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没有利益调动不动人的事儿。



    那些兵卒在大明才多少田地?出去了能获得十倍、二十倍的收益,总有人会心动。



    朱元璋沉吟片刻,思索朱辰提出的办法,过了一会儿,他道:“你的办法不是不行,但若按照此法行事,参军的或许很多都是走投无路、被迫参军的地痞无赖,这军队的战斗力如何保证?”



    藩王出去打天下,可到底还是他朱元璋的儿子,朱皇帝得为他们考虑。



    朱辰微微一笑,已经有了应对的方略,道:“老祖宗,我们后世有个构,叫作——军校,那些参军的兵卒或许是庸才,但可以派出有经验的将官去统御他们,协助藩王征战天下。”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蹙,道:“咱去年在金陵设置‘武学’,教授兵法、骑射、阵法等科目,去武学的多为功臣子弟与将官后人,但收效甚微,已经在考虑裁撤‘武学’了,你这学校与武学有何异同?”



    朱辰忍俊不禁,道:“老祖宗,您设下的‘武学’想法是好的,可选择的学生来源不对,那些官二代、军二代,各个养尊处优,哪里能吃多少苦?也就少数的人能坚持下去。”



    “军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了跟随藩王前往大明之外征战四方,是真正要上战场搏命的,故选拔人才务必严格,要有考核,更要有靠谱的将官,如今魏国公,信国公那一批随着您打天下的老臣尚在,正好可以让,来军校教学,成绩优异者,就可以跟随诸位殿下去就藩。”



    “您想想吧,这天下的百姓有多少都想着当官,如今,有一个渠道能直接从军校进入藩王的麾下效力,还不云集响应?这军校正好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踊跃参军!”



    朱元璋闻言笑了,道:“朱辰,你这是深思熟虑许久了吧?连培养军官的事儿,都替咱想好了?”



    朱辰洋洋得意,道。“老祖宗,我这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将历史读透了而已。”



    “你的都不错,但还有最大的一个问题,若是改革卫所制,那些退下来的卫所士兵该怎么办?若是他们不能妥善安置,那这些事都无从谈起。”朱元璋思虑了一会儿,最后道。



    “您不会以为这些卫所兵真的想要一直当兵吧!”朱辰望着朱元璋不可思议的叫道。



    



    “咱也知道军户过得苦,但那也没办法呀!”朱元璋有些尴尬的道,要他不知道底层军户的问题,那就是放屁了,只是他一直觉得这都是问题罢了,没想到这次爆出来这么大个雷。



    “其实这些退下来的卫所士兵是最好安排的。”



    “哦!怎么?”朱元璋连忙询问道。



    “老祖宗可记得之前的乡官之事?”



    “自然,自从咱推出了乡官,各地的吏员干劲十足,各地的家族也有子弟入乡官,咱的政令传达到各地,速度比以前快得多,也有了人为咱办事,推行新政,朱辰,咱要记你一功!”朱元璋虽然不知道朱辰提起这个想要做啥,但他还是很高兴,乡官制度的确帮他解决了不少问题。



    “不必如此!”朱辰挥了挥道:“可是老祖宗你想过没,乡官制度现在固然效果不错,可是时间久了呢?那些吏员成为乡官,那些家族子弟在乡官的位子上坐久了,他们会不会与当地的家族士绅媾和?他们会不会变成当地势力的爪牙?”



    朱元璋闻言眉头紧锁,喃喃道:“这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老祖宗您心里清楚,这些都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不如让部分年老的、残疾的退下来的兵卒,进入乡官体系,文武之间天生有矛盾,这文官看不起武官舞刀弄棒,武官看不起文官酸腐文弱。



    这个道理用在乡官之中的吏员与家族子弟上也一样,他们是看不起那些退伍的老兵的,他们之间有隔阂、矛盾,就不会沆瀣一气,便能彼此监督,不正是文武制衡的大好局面么?”



    文武制衡?



    朱元璋的眼中顿时闪过一抹精光,文武制衡也一直是他所用的段。



    不过,朱元璋从未想过将这段用在基层,经过朱辰提醒,朱元璋忽然茅塞顿开,是的,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卫所士兵的问题,连带将乡官腐朽的问题也解决了。



    “其实吧!大明军队的腐朽责任并不全在卫所制度,更大的责任在于你的户籍制度,军户地位低下,每天任劳任怨,凭啥要保护大明呢!”



    朱元璋眼睛瞪大,怒道:“什么?你咱的户籍制度有问题?哪里有问题!”



    朱元璋觉得很挫败,更愤怒,他最得意的卫所制度,已经被朱辰给否定了,户籍制度,朱辰也要否定?



    朱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朱元璋的怒火,他嘿嘿一笑道:“老祖宗别生气,我这不是也为了咱大明朝好么?你先听我,等我完了你再生气不迟,大明户籍制度的核心在于‘以户定籍,以籍定役’。



    洪武三年,您定了户帖制度、后来又有黄册制度,这职业呢有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医户等等,职业世袭不得改籍,自己当军户的世代从军,承担卫所兵役。”



    “等于我一平头百姓,生下来这辈子命就注定了,我要是军户、匠户、灶户,永远不能科考当官,也不能去干别的,这辈子就被锁死了,您心里面能没有气么?”



    朱元璋冷哼一声,道:“元末乱世终结,百废待兴,不规定这些怎么能快速稳定天下?”



    朱辰点了点头,先是肯定朱元璋的制度有优点。



    “您得没错,战后社会的秩序重建,需要强化管理,不然人口流散、土地荒芜,没人耕种经济怎么办?没有当兵的兵源怎么办?怎么支撑卫所?所以这户籍制度有好处,但是不能因为好处就看不到这制度后面的弊端。



    老祖宗,匠户、灶户苦啊,根据后来的明史食货志记载,匠户灶户‘终岁不得息,衣食常不足’军户还要自备武器、粮食戍边,到了永乐年间,哦,就是您四儿子朱棣那时候,逃亡的军户已经到了一百二十万之多,占了在籍军户的四成!”



    朱辰痛心地道:“老祖宗,人生下来天赋不同,能干的事情不同,天赋也不一样,有的人善于读书,有的人善于从军打仗,有的人善于工匠作,但是他们都被户籍制度给锁住了。”



    “人人不能施展所长,人人都被禁锢在一个个圈子里面,这经济还有活力么?这人生还有希望么?虽然有您现在推行新政的举措,但户籍制度,积弊会一直累积下去,直到爆发的那天。”



    朱元璋眉头紧锁,道:“你的积弊爆发,会累积到什么程度?给咱。”



    朱元璋已经被朱辰的意动,但身为君王的威严,让朱元璋还不死心。



    “第一,流民,赋役过重,若是再累积天灾,那就会产生流民暴动,比如大明中叶的荆襄流民暴动,更别提到了明末冰河时期,天灾不断了。”



    “第二,民变,匠户、灶户过得苦、军户也苦,匠户与灶户就会罢工,而军户便会武装反抗朝廷,若三者合流则声势浩大,便是朝廷也要头疼,你可知,大明朝的掘墓人,闯王李自成就是出身于军户家庭。”



    朱辰长叹口气,道:“大明嘉靖时期,张居正为何施行‘一条鞭法’呀?还不是因为户籍制度在那时候名存实亡,已经失效了,老祖宗,过度依赖行政管控而忽视了社会弹性,这终将让社会停滞、动荡,人心需要疏导,不可强行管控啊!”



    “一条鞭法”在嘉靖九年由桂萼提出,但当时并未推广到全国,一直到五十一年后,才由张居正于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



    为何提出到实施,相隔了五十一年?就是因为在这五十一年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名存实亡,士绅兼并土地,隐藏户口,朝廷根本收不上税来,他只能变革,唯有变革才能适应时代、缓解矛盾,为当时的大明提供新的税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