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僧录司新政

A+A-

    姚广孝唆使朱棣起兵靖难,不知道死了多少大明士兵百姓,而之前他主动提出僧道问题,现在又出解决方案,莫不是想要借入仕,谋取官职地位,如此心,绝不能留。



    姚广孝思忖片刻,道:“陛下,贫僧认为,我大明虽然有僧录司专门来管理僧人之事,然而僧录司对僧人事务的管理却比较松懈,当下各地寺庙道观繁杂,而僧人的势力过大,虽有陛下三令五申,但没有制度化的段管控,终究持续不下去,效果也不好。”



    洪武元年,朱元璋设立善世院,专管僧人之事,然则到了洪武四年,就取消了善世院,洪武五年,改为僧度牒,后又于洪武十五年,始置僧录司。



    当然,有僧录司管理佛教之事,自然,也有相应的道录司来掌管道教事务。



    僧录司为中央、地方两级,中央为僧录司总衙门,地方再设立僧纲司,而金陵的僧录司,负责管理全国的僧籍、度牒发放、寺院审批以及僧官的任命,地方的僧纲司,则负责地方的寺院监管、僧人考试,以及僧人之间的纠纷处理。



    “贫僧认为,僧录司当前的革新,应该对度牒考核、寺院审批,以及僧人考试入做革新。”



    僧录司当前虽然也有度牒与考核制度,但不过是流于表面罢了,若是用当前的考核制度与度牒制度来监管,等于人人都可以出家,出家了考试就没有不过的。



    闻言,朱元璋思索片刻,道:“度牒发放你准备以何为标准?僧人考试又以何为标准?若是不能通过考试,怎样处理?”



    朱元璋一眼就瞧出姚广孝这套制度里面的关键,度牒制度乃是收紧成为僧人的门槛,相对应地,考试便是将僧人清除的一个段。



    “陛下,想要获得度牒,僧人需通过考试,如金刚经、心经等,获取官方度牒才可为僧人,无度牒是非法僧人,需还俗,至于僧人的考试,自然要从品行与佛法两个方面考量,那些‘不通佛门经典’,以及‘品行不端’的僧人,便要强制还俗,而新建寺院需要经过僧录司核准,严禁私建寺院,防止寺院大规模的扩张。”



    有了严格的度牒制度,便可清理寺庙之中的“假僧人”,将他们从佛家之中剥离出来,重新成为大明的百姓,增加大明的税基。



    朱元璋微微颔首,很是满意,对姚广孝的杀意淡去了不少,他迈开脚步继续往前走,轻声道:“咱早年间出家为僧人,在皇觉寺待了两年,咱对佛教有感情,佛家也并非不好,它劝人向善,这是好事儿,不过,咱又不得不防止佛教大肆扩张。



    僧田避税,大量的青壮去寺庙里当和尚,国家没有税收,没有人承担徭役,大明怎么办?道衍,你既然能想到这些,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你就留在金陵,当僧录司的主官,如何?”



    姚广孝闻言很是惶恐,忙道:“陛下,贫僧不过是一云游僧人,从未有理政的经验,岂能担任高官厚禄?请陛下另选贤能吧,如果陛下需要,贫僧可以留在金陵一段时间,为陛下将僧录司的制度完善一二再离开。”



    朱元璋好像没有听到姚广孝拒绝的话似的,直接面无表情的道:“道衍,你是有本事的人,云游四方太屈才了,从今日起你就是僧录司的主官!”



    “贫僧”姚广孝想要拒绝,但他看到朱元璋那面无表情的面容时,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连忙道:“微臣领命!”



    “如此甚好!一个月内,咱要看到僧录司焕然一新。”朱元璋笑了笑,姚广孝的预感并没有错,朱元璋是不可能放任如此危险人物在外的,不为自己所用,那就只能杀了。



    姚广孝本想给朱棣留下好印象,在朱棣身边待着,没想到阴差阳错成了僧录司主官,没办法,只能认命先帮朱元璋把僧录司之事办好吧!



    朱元璋将一个云游僧人选为僧录司主官,并革新僧录司制度的消息不胫而走,在金陵城的佛教徒之中,引起了不的波澜。



    而随着僧录司革新的内容不断传出来,不仅是金陵城的僧人坐不住了,整个大明的僧人都坐不住了,毕竟依照僧录司的新制度,以后僧人们再想过曾经的好日子,恐怕是不可能了。



    苏州城,纪纲收到消息来王府面见朱棣的时候,朱棣正与李景隆商讨彻查各寺庙寺田的事宜。



    “殿下,金陵有消息了!”



    “。”朱棣闻言挥挥。



    纪纲高声道:“陛下已经任命道衍大师为僧录司的主官,管理天下佛教事务,如今金陵的僧录司已经重新组建得差不多了,道衍大师还送了一份誊抄的文书,上面有相关的僧录司新制度。”



    纪纲将文书呈递上来,朱棣与李景隆浏览了一遍,李景隆不禁仰面而笑:“殿下,没想到这道衍和尚还真有本事,这些新制度能施行下去,各地的寺庙僧人,可是要过苦日子喽。”



    朱棣笑了笑,道:“没那么简单,道衍大师的制度虽然好,但天下的僧人岂会轻易就范,而且与僧录司一起改革的还有道录司,龙虎山、三清山等地,那些道长们能什么都不做?”



    李景隆闻言不以为然,道:“他们不满意那又能如何?陛下要推行的国政,谁能拦得住?”



    朱棣将文书放下,道:“父皇可以不顾百官,可父皇能不顾天下民意么?有些人自己不敢露头,只会煽动民意为己所用,所以咱们得做好准备,为金陵送去一场东风,助助力。”



    李景隆眨了眨眼,好奇地问道:“殿下要如何为金陵送东风?咱们还能影响到金陵不成?”



    朱棣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我们掌控着证据,只要将证据呈现到金陵,自然能堵住一票人的嘴,九江,你我在苏州府布局那么久,今日,这大终于可以收了!”



    李景隆与纪纲闻言,都是面露喜色,纪纲握紧了拳头,道:“殿下,您就放心吧,保管那群道貌岸然的家伙一个都跑不掉。”



    当日,锦衣卫在苏州府内再度掀起波澜。



    报恩寺僧人戒嗔、主持了尘,以及寒山寺、灵岩山寺、虎丘云岩寺、西园寺等寺院,皆有人被捕,锦衣卫趁夜动,让这些寺庙根本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短短三日,锦衣卫在苏州府连续出,共将十二座寺院的管事人与主持缉捕,在苏州府内闹起了万丈波澜。



    寺庙的弟子、经常去寺庙的香客,还有苏州府当地的百姓都去燕王府请愿,他们愿意为这些寺庙的住持与僧人担保,僧人们绝对没有做任何不法之事。



    就连苏州府的知府王利民、同知梁石等人,也来到燕王府,请朱棣不要这般“酷烈”。



    



    朱棣的担心没有错,一旦动,就算是他朱棣曾经被称为“贤王”,但大多数百姓们依旧不会站在朱棣这边,不过,朱棣可没准备妥协,而是继续命锦衣卫审问、严查,缉捕不法僧人,令苏州府鸡飞狗跳。



    皇宫,奉天殿,这一日早朝,朱元璋与群臣商议完政务之后,朱元璋便提起了僧录司的事情。



    “如今僧录司已经在金陵革新完成,下一步,要在大明各省僧纲司革新也要跟上,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革新僧录司这事儿在朝堂上没有引起多少波澜,原因很简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宋讷轻声道:“陛下圣明!自元末开始,僧道管理混乱,确实应该施以严格管束,对其梳理,否则里面隐患颇多。”



    “佛经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则,这些罪犯触犯的都是我大明律法,岂容一个出家就能躲避的,臣也赞成严厉整顿寺院。”刑部尚书唐铎道。



    “寺庙道观藏污纳垢,的确应该整顿一下!”



    



    陆续都有官员站出来同意此事,商税落地让朝中官员“大出血”,他们正肉痛,如今朱皇帝要从佛门与道门身上“割肉”,割下来的利益虽然不能进入他们的口袋,可见到别人一起倒霉,他们心里也舒坦。



    “既然诸位爱卿都赞同此事,那从即日起,各地的僧人禁止结交权贵、干预政事,违令者死。



    男子要出家者需要在四十岁以上,女子要出家者需要在五十岁以上,各地的寺庙若是敢收取四十岁以下男子出家,五十岁以下女子出家,定斩不饶。



    全国的寺庙数量过多,从今往后,按照‘一府一州一县各存一大寺’原则合并,其余的寺庙全部拆除,同时,还要严查各地寺田的情况,敢有藏匿土地者,咱绝对不轻饶!”



    群臣听得暗暗咋舌,暗道陛下这是动了真火,要对各地的僧人寺庙下重了,特别是着最后一点,太狠了,要用强制段限制寺庙数量,遏制土地兼并。



    朱元璋对道家的限制,与佛家相似,不过相较于佛道要稍稍宽松一些。



    朝中的大臣们自然不会反对,心中还隐隐在幸灾乐祸,可天下的僧人们可坐不住了。



    依照朱元璋的做法,那天下的僧人恐怕要被迫还俗好几成,这谁受得了?



    佛道两家的人陆续紧急磋商,必须联合起来,让朱元璋看到他们的意见与态度,不过,要表态没问题,可是谁来表态起这个头儿是个问题。



    大明谁不知道,朱皇帝喜欢“枪打出头鸟”,你敢冒头,朱皇帝就砍你的脑袋。



    前元有一个“帝师制度”,尊崇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



    忽必烈册封八思巴为“帝师”,统领全国佛教,并深入参与到政治中来,前元的皇帝继位需要帝师“灌顶”,形成了“君权神授”的象征性约束。



    这种制度之下,宗教俨然凌驾于皇帝之上,使得前元已经在朝着政教合一的方向演变,而大明的出现彻底粉碎了这一进程,将政教分离,朱元璋认为僧人、道士可“化导百姓”,但决不能干预政治。



    洪武六年,朱元璋便对群臣过:“天子岂能有师?元朝陋习,以番僧为帝师,皇帝自居弟子,此大谬也!”



    朱皇帝的态度在这里,如今朱元璋推行国策,你们佛道两家想要掺一脚,不要命了?



    事情发酵了半个月,终于,佛门经过一番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人来,那就是皇觉寺的住持!



    您朱皇帝权势滔天,全天下你最大,想杀谁就杀谁,可您总不能连当初自己出家寺庙的老住持都杀吧?



    朱元璋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受皇觉寺主持高彬法师收留,得以活命。



    后大明建立,朱元璋优待皇觉寺,免了皇觉寺的田赋。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命工部重修皇觉寺,增建殿宇,从此皇觉寺更名为“龙兴寺”,寺庙里面设有御碑亭,内有其亲自撰写的龙兴寺碑。



    如今,龙兴寺的住持高彬法师已经八十岁的高龄,早已经不负责寺庙中的事务,其具体事务由慧昙禅师执掌。



    慧昙禅师本不想参与到这件事中来,原因无他,龙兴寺是朱元璋起家的地方,无论过去多少年,大明在,龙兴寺就会在,可天下的僧人陆续前往龙兴寺,请住持高彬法师出面,否则,这大明的佛道,也就要彻底衰败了!



    事关佛道兴衰,高彬法师不得不以八十岁的高龄离开皇觉寺,在天下僧人的注视与陪伴下,前往金陵。



    高彬法师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受到当地寺庙的礼遇,并挑选出寺庙中最出色的一个弟子,随着自己前往金陵。



    老法师走一路,身边的人是越来越多,越发的隆重,这消息传入金陵城,一时间全城沸腾。



    僧录司施行新政,与金陵城的满城勋贵没什么关系,但他们乐得去看热闹。



    p:推荐一本朋友的书:大唐:云养娃,兕子的快乐生活,喜欢萌宝奶爸文的读者们可以去看看,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