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紫金山论道

A+A-

    高彬法师八十岁高龄,受天下僧道重托赶赴金陵,必定闹出一番风雨来,他当年同意朱元璋入皇觉寺出家,等于救了朱元璋一命。



    朱元璋一直感念着高彬法师的活命之恩,高彬法师若亲自到了,求朱元璋收回成命,朱元璋该怎么办?



    是铁面无私,拒绝高彬法师的请求?还是看在高彬法师的面子上,罢了新政?满城勋贵都暗暗猜测,但无论哪种可能,都将无比精彩。



    武英殿内,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正轻声向朱元璋禀报高彬法师的行程:“陛下,高彬法师已经入了南直隶,再有三四日就会抵达金陵,高彬法师离开龙兴寺的时候,身边不过百人,如今,已经有将近千人相随,听闻高彬法师将要入金陵,各地陆续有僧人赶赴金陵来,届时云集于金陵的僧人人数,恐怕会超过五千人。”



    朱元璋目光浏览着奏疏,闻言轻笑一声:“好啊,他们这是将金陵当成举行法会的会场了,都来凑热闹。”



    蒋瓛有些担忧,道:“陛下,这些僧人声势不,还有部分道士也来了金陵,臣担心他们会不会联合起来,闹出什么乱子?是否要将他们部分清除出去?”



    朱元璋摆了摆,道:“僧录司行新政,天下的僧人反对的不少,但咱不怕,理越辩越明,高彬大师不是迂腐之人,待大师到达金陵后你派出人,好生保护,不能让大师有任何闪失,接待高彬大师的事情,便交给道衍来全权负责,告诉他,辩赢了高彬大师,这新政便成功了大半!”



    蒋瓛暗暗咧嘴,不明白为何陛下这么相信那黑衣僧人,竟然将推行国政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了一个从前没有理政经验的僧人。



    不过作为朱元璋下的鹰犬,只管奉命办事就行,想得太多的话,之前的毛骧就是他的下场,蒋瓛微微躬身领命。



    随后,蒋瓛忽然想到了什么,又道:“陛下,燕王殿下在苏州府,抓了一批僧人,苏州府如今闹得很大,有部分僧人也在往金陵赶,要状告燕王殿下的恶行呢!”



    朱元璋闻言仰面而笑,道:“他们来便来,有何惧哉?倒是老四这子,比咱想象中的还有冲劲。”



    朱棣抓捕僧人的意图,朱元璋自然能猜测出来,他是准备抓住僧人的罪证,让天下人看看那些僧人的真面目,好配合朱元璋推行僧录司新政。



    朱元璋默许,故金陵城内涌入的僧人越来越多,待高彬法师到金陵的那一天,金陵城汇聚的僧人,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六千人!



    金陵城外,新任礼部尚书李原名,以及新任僧录司左赞世道衍,亲自迎接。



    高彬法师八十岁高龄,不过依旧精神矍铄,他的地位崇高,李原名与道衍可不敢怠慢,两人以及朝中多位官员一起迎接,宴请高彬法师,以及随行的僧人,声势浩大。



    宴席上,双方寒暄、交流,表面上十分愉快,谁都没提这次高彬法师来京城的目的。



    宴席过后,高彬法师与李原名、道衍和尚独处,三人方能几句心里话。



    高彬法师轻声问道:“李大人,不知贫僧何时有幸能见到陛下呀?”见了朱元璋,他才可将诉求讲出来。



    李原名微微一笑,道:“陛下近日来忙于朝政,大师莫急,等陛下忙完了这段时间,便能见您。”



    至于朱元璋要忙多久,可就没准了,也许七八日,也许十天半个月也不准。



    高彬大师自然明白,这些都是敷衍,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不愿意见他罢了,他沉默了片刻,道:“那老衲这里有一封书信,还请李大人将老衲的书信,转交给陛下。”



    李原名收了书信,犹豫片刻,提醒道:“大师,陛下日理万,您的书信,陛下不一定什么时候能看到,若是私事,大师但有所求陛下会帮你,可若是公事的话,大师最好还是与专门的官员谈最好。”



    言下之意,您虽然与陛下有交情,但交情归交情,国政这般大事还是别聊了。



    高彬法师闻言叹了口气,目光转向了一边的姚广孝,目光定定地望着他道:“道衍,你三年前也曾到过我龙兴寺,当时老衲还留你在龙兴寺住过数日,没想到三年时间过去了,你却摇身一变成了僧录司的左赞世,了不得,了不得!”



    姚广孝听得出,高彬法师对他有所不满,他双合十,道:“道衍做事只遵循本心,僧录司新政上承天心,下接民意,贫僧非做不可。”



    他的回答干脆、利落,也让高彬法师彻底绝了好好商议的心思,直接问道:“道衍,你当真要与站在天下佛道对立面?要让佛道衰弱么?”



    姚广孝微微一笑,道:“贫僧从未有削弱佛道的念头,贫僧所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天下百姓与大明,大师您若对新政不满,不妨与贫僧于紫金山上论理,届时让百官,以及金陵城中僧众、百姓前来看看,俗话‘理越辩越明’,让天下人都看一看,这僧录司新政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闻言,高彬法师点了点头道:“好!好!好一个‘理越辩越明’,三日后,老衲就在紫金山,与你道衍好好论一论道理。”



    朱元璋不愿意见自己,推出姚广孝来,高彬法师岂能看不透朱元璋的心思,但他如今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佛门与道门的兴衰,身不由己。



    姚广孝要论理,便是准备“一战定乾坤”,若是高彬法师能赢,新政的转便来了。



    高彬法师与僧录司左赞世道衍和尚,三日后于紫金山论理的消息,传遍金陵。



    瞬间,金陵上下都是讨论此事的,就连许久不出门的李善长,都破天荒地派人打听此事。



    皇宫之内的朱皇帝,则没有什么反应,就好像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发生似的。



    金陵的勋贵们纷纷发动关系,希望能获得那一日紫金山论理现场的席位,一睹高彬法师的风采。



    三日时间悄然过去,一场决定未来佛家兴衰的辩论,在紫金山展开。



    这一日,万里无云。



    



    太子朱标、礼部尚书李原名、吏部尚书余熂、新任户部尚书杨靖,以及数位朝廷大员亲至会场,金陵附近的名山古寺高僧,金陵城的勋贵人家,以及入金陵城的僧人、百姓等也全部赶来,整个会场整整有两千多人!



    暮鼓声中,僧众分列两侧,姚广孝身着绯色僧袍立于经幢前,高彬法师拄九环锡杖缓步登阶。



    老法师年纪大了,腰板却挺得很直,气势不俗。



    嘭!



    他将九环锡杖往地上一杵,率先开口:“道衍,三年前老衲与你在龙兴寺相见,观你言谈举止,知你有大智慧,为何三年时间过去,修行未见增长,却偏偏到了金陵搅弄风云,要推行灭佛之法?”



    高彬法师也是不客气,直接一顶“灭佛”的大帽子就扣在了姚广孝头上。



    姚广孝双合十还礼,不慌不忙地道:“大师错矣,贫僧所行之事并非灭佛,恰恰是护法。”



    话音落下,就听看客之中传来一阵嘘声,对姚广孝的“狡辩”嗤之以鼻。



    姚广孝却面色不改,继续道:“昔年佛陀涅槃,阿难尊者问:‘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世尊答曰:‘以戒为师’,这度牒、考试之法,并非要灭了佛道,而是要剔除我佛家之中滥竽充数与品行不端者,去伪存真!”



    着,姚广孝从衣袖之中取出一个崭新的度牒,高高地举起来,给众人看。



    听到姚广孝的话,大部分僧众嗤之以鼻,但还是有一些人开始仔细思索起来。



    高彬法师闻言,也从衣袖中取出一物来,那是一张泛黄的故旧度牒来。



    “左赞世大人可识得此物?当年淮北大饥荒,老衲收留那名为‘朱重八’的流民的时候,何时考教过他‘五蕴皆空’?若依照如今你左赞世大人要推行的新政,堂堂大明开国天子,岂非成了五牒的野僧人?”



    听到这话,朱标为姚广孝暗暗捏了一把汗,高彬法师将朱元璋的度牒拿出来,等于直接掏出了“王炸”。



    姚广孝望着那度牒,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阿弥陀佛!昔年世尊于鹿野苑初转法轮,五比丘尚需证得四圣谛方得剃度,今江淮僧众三十万,通心经等经典者不过三成,长此以往,恐再现元末‘持咒如市侩,戒似优伶’的乱象。



    何况此一时彼一时,当时陛下出家是因为元末乱世,百姓食不果腹,又有几人能识字?还是法师认为,当前陛下治下的大明,还如同前元至正时期那般腐朽、衰败、战乱不断?”



    姚广孝不愧是历史上的黑衣宰相,学识广博思维敏捷。



    吏部尚书余熂微微眯起眼睛,道:“这位道衍师傅好快的反应,好厉害的变之术。”



    李原名微微一笑,道:“左赞世大人之博学,吾也常常感叹不可思议。”



    谁能想到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有这般才华?



    高彬法师闻言,心思流转,片刻之后便有了对策,道:“维摩诘经有云:直心是道场,当年圣上在皇觉寺挑水劈柴,未尝不是修行,如今虽是陛下治下的盛世,但盛世也有生活困苦的百姓,也有因为天灾人祸造成的流民。



    左赞世大人,他们所求的不过是一口斋饭罢了,你却要他们背诵心经、法华经,岂不是违背了‘慈悲为本’的佛旨?”



    漂亮!



    来此观辩论的僧人们为高彬法师喝彩,赞叹他的敏与佛法精深。



    佛门普度众生,你姚广孝却要设置那么高的门槛,你到底安的什么心思?



    姚广孝眉头一皱,声音骤然拔高:“法师谬矣!今苏杭富寺知客僧竟不知‘三法印’,此等伪僧正如百喻经中‘偷犁拆辕’的愚人,败我佛门清誉。



    佛门应普渡苦命人,却不应善恶不分,纵容那些道德败坏、不守清规戒律之徒,各地寺庙私藏僧田、豢养打爪牙者众,此等人岂能继续待在佛门之中?”



    高彬法师见姚广孝持续进攻,须眉微微一颤,喝道:“好个伶牙俐齿,金刚经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老衲当年若执着经论,不收那些流民为僧人,我皇觉寺早成饿殍坟场!”



    着,他一挥,立刻有僧人恭敬地捧上来一件老旧的袈裟,随后僧人将袈裟展开。



    “这件百衲衣上有补丁三十六个,其中有十余处是当年陛下亲自缝补的,敢问左赞世大人,这针线活计可从瑜伽师地论中考得?可从心经之中考得?”



    姚广孝向那件百衲衣行了一礼,随后朗声道:“法师活人无数,功德胜造七级浮屠,然仁王护国般若经有训:若国土中有百万人持此经者,其国当有百亿菩萨守护。



    今伪僧泛滥,丝毫不守清规戒律,损害僧人之形象,若不整饬,恐再现北周武帝灭佛之祸,昔年少林僧稠禅师面谏北齐文宣帝,正是‘以戒定慧三学换得佛门清净’。”



    言下之意,我姚广孝虽然推行僧录司新政,收紧成为僧人的门槛,但是我是为了佛道好,朱皇帝何等人物?那是尸山血海里面杀出来的,将他逼急了再来一次“灭佛”,可就不是现在这般温和了。



    高彬法师的脸色微微一变,一众旁听的僧人里面也有不少人露出沉思之色。



    虽然朱元璋与佛门有渊源,但是谁能保证朱皇帝有一日不翻脸?须知伴君如伴虎。



    高彬法师的态度已经有些动摇,他沉迷了片刻,道:“左善世可知法华经方便品,其中有言:诸佛随宜法,意趣难解,几年前老衲腿脚尚且方便的时候,曾经在淮北赈灾时,农人问极乐世界何在,不过指着老衲中黍饼,众生生计艰难,忙于求生果腹,如何考得了那晦涩的佛家经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