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有匪君子
孙尧外出不在,柳芸便安排韩昭暂住在药门,避免人多眼杂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照顾曜光。
而韩昭则对程琚的事非常在意,他很难不去关注这个在系统的史册上占据了非常多篇幅,一手辅助明帝开启盛世的名臣贤相。
柳芸提到程琚时短短的话里了一个关键词:内门。
有内便有外,宣宗的内门与外门有何差别?
所幸这在宣宗内部也不算秘密,一问便知。
宣宗弟子分两种,一种是来宣宗求学,学业毕业便会离开的普通学生;一种是被宣宗内的长老收为真传,授毕生心血的核心弟子。
宣宗内部区分这两种弟子归属的称呼便是外门、内门。
对外门弟子宣宗并没有什么严格要求,只要他们洁身自好,不要在治学期间给宣宗招惹麻烦,而他们毕业后便与宣宗再无利害关系。
但内门弟子掌宣宗最核心的传承,与宣宗关系十分紧密,对他们,宣宗有极度严格的出世与入世的要求。
凡出世者,一切自力更生,不得依仗宗门势力,不得借用宗门声名,荣辱也一概与宣宗无关;而隐世之人,尤其是隐与宗门境内之人,绝对不可干涉俗世纷争,尤其是政治权争……
虽听着有些不近人情,但此举是为了保护宗门内的人不被入世弟子招来的风波扯入灾祸。
而程琚所犯,正是干涉权争。
根据宣宗弟子零散的消息,韩昭差不多知道了起因。
在凉州覆灭的一月后,并州趁伪朝整合西北之际向伪朝东北部发起进攻,通东部不,还夺取了伪朝大片肥沃的土地。
这一来使得伪朝凉州的行为得不偿失。
这件事韩昭之前就听了,他也曾为并州动作的干脆,入侵角度的刁钻,统筹整合的精妙感叹,但没料到这里面有程琚的手笔。
但程琚如何助并州攻伪朝的具体细节韩昭就听不到了。
他干脆沽了一壶酒,去找那个还守在院子里的年轻人。
然而他刚走到门口还没来得及叫门,院子正屋紧闭的门便被“砰”地开,一个胡子花白、精神矍铄的灰衣老者走出来,气冲冲地将一个包裹砸到程琚怀里,吼道:
“滚吧!去报你的仇!去争你的天下!让我的传承就此断绝吧。让我和你叶师伯一样,白发人送黑发人,孤独老死!”
程琚拿着包裹平静回话:“师父又气话,程琚还活着呢。以后还会回来侍奉您老人家的。”
心爱的弟子出这样的软话莫经纶如何还硬得起心肠?他红着眼睛斥骂道:“我有时候真觉得还不如没有你这个讨债鬼!”
已经死了一个了,程琚还要一头扎进这个绞肉机,帝王霸业听起来威风,但背后有多少骸骨鲜血,他知道吗?
莫经纶不忍再看到程琚,扭头进屋,再度关上了门。
程琚终于站了起来,他伸手开包裹,里面躺着两本书,一本莫公韬略一本治国策,这是莫经纶的毕生心血之作。
他伸手去抚摸这两本书,神情哽咽,手指颤抖。
在篱笆后站了好一会儿的韩昭出口感叹:“你有个好师父。”
听到有人程琚迅速翻手用包裹盖住两本书,再抬眼看去。
见到是韩昭,他浅浅一笑,叹道:“听药门来了个先生,原来是您。”
韩昭曾与他在酒馆短暂的交谈,两人都对对方有很深的印象。
韩昭没将程琚那个动作放在心上,他没看到书皮,但也能猜到是非常重要的著作,不是随便能让外人知晓的。
如同他将自己亲手编写的《韩氏兵法》给赵寄,莫经纶将自己的书给程琚这个行为里面的意义也很明显,这是衣钵的凭证,代表这个弟子是他们非常骄傲的传人,代表他们会接受这个弟子带来的所有光耀或耻辱。
韩昭开口问:“后悔了吗?”
程琚摇了摇头:“既已决心入天下,便不后悔,琚只是放不下师父,想在离开前求得一丝谅解,如此也能离开得安心一些。”
莫经纶一直希望程琚潜心治学,继承他毕生所学,将他们一派的学深入研究下去。
但世事难料,如今程琚只能辜负师父的期待。
韩昭不会安慰人的话,但他知道一个万试万灵的法子,他将手里的酒坛提起来:“喝酒吗?”
程琚爽快应道:“喝!”
……
屋内,莫经纶摸着一封信,目含泪光。
这是他一个老朋友寄来的,那个一辈子争强好胜的老家伙在这份信里写满了悔恨。
他自己不该去算那“天命在西”的一卦,不该为了弘扬学、光耀门派让弟子入世。
对于他们这种治学之人来,亲传弟子是比儿子还要亲密的存在,是精神上的延续。
如果传承断了,那这辈子剩下的也只是无尽的空虚悔恨而已……
弟子的生去死还让那个家伙一夜之间白了头,他折断了自己用来占卜的算筹,带着一头老牛,驮着师门经典往祁山深处而去,算就此老死山中。
信的最后写着这样的话:老家伙,莫要担心,每年我还是会托人给你寄祁山松菇的,但如果你哪年收不到了,也不要害怕,只不过是我魂归青山了而已……
莫经纶颤抖着闭上了眼,这世间最断肠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他怕程琚也步他学兄的后尘。
……
屋外程琚与韩昭已经在石桌上摆好了酒局。
韩昭开门见山:“并州的事你参与了多少?”
程琚也回得干脆:“全局。”
佟荣起初是无力也无意去捅伪朝一刀的,但当程琚把天时、地利、人和全部聚齐,只需要他抬抬手时,他也没理由拒绝了。
对此程琚喝了一口酒解释道:“凉州已灭,若不给载誉公谋划一条出路,只怕他用不了多久也会归降伪朝。”
韩昭追问:“你又为什么做这些?”
程琚毫不犹豫回道:“伪朝无道,天下有识之士,当共伐之。”
韩昭不信:“这理由不值得一个潜心学术的人踏入乱世洪流。”
程琚看了韩昭一眼,意味深长地一笑,低下头喝酒,并不作答。
“你认识景修吗?”韩昭突然这样问程琚,这两天他听了一些消息才知道程琚与景修的渊源。
果然,听到这个名字,程琚的神情一凛,认真地看向韩昭。
韩昭接着了下去:“我叫韩昭。”
当初在酒馆的短暂邂逅他们并未互道名姓,如今才是正式的相识。
程琚如何不知韩昭这个名字与景修的干系,听到这个名字的瞬间他瞳孔一缩,极度震撼。
短暂的呆滞后,他紧握酒杯咬牙切齿地发问:“学兄——是怎么死的?”
他还是离凉州太远,只知道景修是被伪朝所害,并不知具体凶手与详细内情。
韩昭沉声回道:“是暗杀。徐仲严派人所为。”
程琚忽然笑了出来,随即他开始悲怆又讽刺地大笑,但笑到最后他却悲难自抑地啜泣起来。
暗杀?
区区一个刺客便毁掉了一个能改变天下的人,何其可笑?
过了许久,程琚情绪平静后,给韩昭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原石被从玉田里发掘出来,它出土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五彩的光华,凤鸟来朝……”
“挖玉的人:这是个能做镇国之宝的宝玉啊!于是将其敬献给了全国最好的玉雕师。”
“玉雕师看到原石后也:这是个能做镇国之宝的宝玉啊!我要把它做成祭器,供奉于神庙,庇佑吾国万年啊!然后他花费数十年,将这块璞玉一点一点雕刻成型。”
“终于,玉器完成了。它被玉雕师心地封存起来准备第二天敬献给这个国家的大王。”
“但就在这晚,一群强盗闯入了玉雕师的家中,他们杀了玉雕师,开始四处寻找着食物,玉器也被他们找了出来。”
“强盗们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便交给老大辨认。强盗头子拿起来咬了一口,发现不能吃,便把玉器扔到地上,将它摔成了碎片……”
程琚完看向韩昭,他红着眼睛凄凉一笑:“很讽刺的故事,不是吗?”
君子如玉,程琚的是景修。
在程琚心中景修是天下无双的国士,是能还乱世清明太平的王佐之才,他的早逝并非一人的悲哀,而是历史的不幸。
景修不是宣宗的弟子,他师父是祁山学派的传承人,所以程琚只称他学兄而不是师兄。
十四岁时景修跟随师父来到宣宗,借地治学,也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程琚。
那年程琚十三岁,因为天资过于卓绝,他年纪便盖过了同辈所有弟子,过早地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觉得同辈无人可入眼。
然而景修的出现改变了他的想法。
虽然每次都能在比试中凭借超常的应变能力赢了景修,但他总感觉输的是自己。
程琚用醉醺醺的腔调向韩昭叹道:“先生懂的吧。治国也好、仗也好,皆非儿戏,聪明没用,纸上谈兵也终不如实践。虽然赢了学兄,但是琚也知道,治国安民,琚不如学兄。”
“学兄沉稳、严谨,忠直仁爱、脚踏实地。他知道各地百姓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知道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节该种植什么作物、如何种植,知道沿海与内地的盐价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差异……”
这些民生信息都是景修跟随其师父游学时调查得知的,对走过的地方他了解得像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
“这份心性,这些知识才是治国安民真正需要的!那时学兄只有十四岁,而琚在那个年纪有的只是空浮的倨傲,只知道执着于一场奕辩的输赢。”
天才比常人优秀的原因之一便是他们总能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用行动弥补。
从那个时候起,程琚的心态变了,他目中不再无人,而是多了一个清隽的身影,让他去仰望追逐……
而素来被老师誉为“天纵之才”的景修也把屡屡败他的程琚当做“宿敌”奋力想要超越。
两人你追我赶,最后输赢不论,倒在学院留下一段“听涛双璧”的传。
景修与程琚一同修学的那段时间是整个宣宗学习治国术的学子们最为黯淡无光的年月。
日月争辉,星光萤火何谈光耀?
直到景修随师父离开,程琚潜心治学,学院的学生们这才纷纷松了一口气。
回忆起旧时的点滴,程琚怀念地笑了起来:“学兄的师父叶师伯是个争强好胜的人,年轻的时候便总爱与师父争高下,年纪大了便开始比弟子。”
“真是的,他们老一辈的较劲儿,把我与学兄扯进去做什么?”
“每次学兄输了以后都会被叶师伯教训,我也心疼学兄,但是学兄那个倔脾气是容不得我让他的。”
而且,比起暗地放水被发现导致景修生他的气,他更愿意在赢了后花心思去讨景修欢心。
输了后懊恼沮丧的景修可比平时古板拘谨的样子生动可爱许多。
“学兄是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很容易钻牛角尖。生气了很难哄的呢。”虽然着抱怨的话,但程琚嘴边却荡开一抹温柔的笑。
他醉了,呢喃着前后不连贯的低语,诉着过去的点滴,语气缱绻,揉进不清的情思。
——他的学兄那么迟钝,千秋岁的含义只怕到死也没明白吧。
韩昭诧异地看着程琚,他觉得自己觉察到了什么,但又无法言,也不便言。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程琚低唱起《卫风·木瓜》,醉后语调缠绵。
未出口的心意,再也找不到那个想告知的人,只能在醉后的浅斟低唱里流露。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作者有话要: 景修和程琚不上谁比谁厉害,双方都是对方心里的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