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晚芳与丹青
“平四哥。”沈青青点好六碗茶,向平四招了招手,
平四笑盈盈地走上前,手中拿着一个黄铜的长嘴汤瓶,壶嘴极细,这叫做曲流壶。
“多谢。”沈青青接过曲流壶,盈盈起身,左手挡住宽大的衣袖,右手执着壶把,将细至点滴的涓流点进茶沫上。
沫上的浓绿色被水冲淡,形成了一道道淡绿的纹路,水继续涓涓注入盏中,沾到水的茶沫被冲洗得洁白亮丽,在浓绿色的茶沫中现出清晰的图形。
“这、这是在茶汤上作画吗?”有人切切,“起来青娘子还为陆府设计了迎驾的花园,可见这丹青是极好的,不过……这在茶汤上作画的,是个什么名目来着?”
“这……这些年也未听人起过,隐约有些印象,只是想不分明。”有人敲了敲额头,这精巧的玩法究竟叫什么来着?
方扶南看着茶汤上一池愈加清晰的莲花,若有所思:“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你知道的可真多。”沈青青抬头看了看他,将曲流壶放在一旁,海棠苑的侍女走过来添上水。
第一盏茶画的是满池风荷,原本的半盏茶水已经将近盏口,茶沫紧紧咬在杯盏边沿,水痕不现。
有人听到方扶南念的那段异闻,猛地一拍脑袋:“哦,我想起来了,这是茶丹青、茶百戏,也就是方才茶令里面到的分茶!”
“竟是茶丹青……”有人喃喃。
如奇闻异志里记载的,在茶沫上作画,叫做茶百戏,是文人们点茶时突发奇想在茶沫上作画而来的。但茶沫本就不易留,再添水扰动茶汤,那茶沫的确如奇闻里所“须臾即灭”,不过喝茶时图个好玩,哪里算得上什么丹青?
后来有个显贵十分喜爱这个名目,便选那些上好的新茶,细细地磨成粉末,浓浓地冲出一盏,在浓绿的茶沫上作画,图案清晰可见,留驻时间竟能达到一两个时辰,这才有些画的样子,因此这位显贵就将“茶百戏”改作了“茶丹青”。
那位第一个改进分茶法的显贵,便是北邾朝的最末一位皇帝孝清帝,当今圣上的亲伯父。
孝清帝沉湎于书画亡国,为士人们所不齿,北邾一亡,他耗费半生经历创造出来的那些新奇精巧的玩意儿,也就从此失传了。
这茶丹青便是其中之一。
方扶南显然也想起了这个关于茶丹青的传言,正出神地看着沈青青。
她方才不是,这是她伯父亲手教的么?纵观沈青青的身世,她真能有一个教导她分茶手艺的伯父吗?
沈青青并不在意周围人的议论,一心一意地在余下的几盏茶汤上绘出图案,分别是松鹤延年、百蝶穿花等名目,寓意吉祥,中规中矩。
众人看了个新鲜,正围着沈青青仔细赏鉴那几盏茶汤,忽听身后响起一阵赞叹,忙又围拢到沈云心那边去看热闹。
沈青青轻轻一抖曲流壶,绘出了最后一盏茶。
万里瀚海,荒漠绵延,天空中是纷纷扬扬的细雪,飘满了整个长空。
方扶南面色一凝,这是他无数梦里梦到的场景,伴随着诸多不想回想的记忆,绵延不断。
沈青青似乎自嘲地笑了一下,然后用水流注入盏内,将平沙大漠纷纷抹平,成了一块荒芜的平地,而后她拉出一条竖直的线,在一旁画出足有二丈长的飘逸白绫。
壶身轻晃,伴着水流滴滴溅入茶盏,最后在茶盏中心勾勒出一个披发的女子。
“方大人听过戏本子吗?”沈青青放下茶盏,以手支颐,望向方扶南。
“听过。”方扶南看着茶盏,茶面上的白绫随着茶水轻荡不时地晃,仿佛真在风中猎猎飞扬。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六月飞霜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是含冤的窦娥啊……自然听过的。
“我早过,但凡菱娘子有什么冤屈,只需寻我。”
“不可。”沈青青抬了抬眉,渐渐蹙紧,仿佛一带苍翠远山。
那些事情都不可啊……
她也没有办法的。
“何日可呢?”方扶南追问。
“……终有一日。”沈青青想了半晌,吐出一口气,慢慢站起身,眉间忧虑一扫而空,“去看看十八妹做的茶,好生精致。”
沈云心面前一溜排开五只水晶杯,每一只杯底都放着一颗茶球。
沈云心手执茶壶,正将滚烫的水沿着杯壁心注入其中。
片刻后,从第一个杯子开始,笼成圆球的银针茶从顶部缓缓开,茶球内金黄色的桂花随着滚烫的水浮上水面,又慢慢在茶汤中沉落而下,好一场漫天花雨,银针茶叶继续开,露出底部的橘黄色卷丹花瓣,花瓣的颜色稍褪,但依然亮眼,如同火焰般在水中舞动,真是难得一见的奇景。
沈云心姿态优美地立在一旁,轻声道:“这叫做丹桂飘香。”
众人正赞叹不绝,第二杯银针茶叶慢慢开,一朵在茶汤中绽开的茉莉率先露出脸,接着是第二朵、第三朵,一共七八多茉莉在水中飘动,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将它们串成一串,与下面绽开的金盏花构成一个巧的花篮。
“这是仙女蟠桃篮。”沈云心指着这盏茶,道出名目。
第三杯唤作“玉衣金莲”,是以玉蝴蝶和金莲花为芯,开放时玉蝴蝶如同蝉翼微颤,金莲花则颜色绚烂,流光溢彩。
“《本草》有言,玉蝴蝶可治咳嗽喉痛,金莲花亦可治疗口腔不适。”沈云心话声轻轻的,仿佛春天嫩绿的柳叶在暖风中摇摆,一下子就引起了周围士子们的好感,“所以我们沈家的晚芳茶,不仅能看,也能缓解病痛。”
“原来这叫做‘晚芳茶’?”有人点头,赞叹道,“‘人间四月芳菲尽,不知转入此中来。’好茶,好名字!”
沈云心报以微笑,回了一礼:“多谢郎君赏识。”
第四杯唤作“七子献寿”,最末一杯唤作“金盏银台”,各自有几分名目,引得围观的人群赞叹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