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早朝
夜深,徐府早早熄灭灯火,因府中十四娘身故,阖府扯着惨白的幔子,在青黢黢的夜色中飘摇。
着青蓝色灯盏的家仆快步穿过偏在东侧的一方院,院内安静异常,暖黄的火光由微掩的隔扇内映照出来。
家仆将灯笼挂在廊下,叩了叩门,“大老爷。”
徐清毫无起伏的声音从门内荡出,“进来。”
家仆放轻脚步跨过门槛,屋内笼着火盆,盆内火焰熊熊,将轻薄泛黄的纸张尽数燔毁。
徐清端坐在火盆前,膝上摆着厚厚一沓信札,抬起眼皮,“怎样?可有将消息听清楚?”
家仆垂下头,低声嗫嚅,“还是没听到秦家那娘子的下落。”
“哼,我就知道,一群没用的东西。”徐清将一页纸放进火盆,看着火舌舔焦了纸张,露出不明意义的笑,自语道,“别人办丧事烧纸钱,我倒在这里烧——书信。”
“十四娘子走得冤,老爷节哀,莫要伤了身子。”家仆深深躬身,“我等会尽快找到秦家那娘子的所在。”
徐清冷森森的面色缓和几分,道:“这原是沈家的事,谁知那个沈五娘做事如此不仔细,先是走露了风声,而后又被人瞧见。我也知,你们特特着人去秦家杀了那庶女,又捉了那个十八娘,原也没错。”
“是。我们的人当时已捉到秦十八娘,应当也从她口中问出了文书所藏的地方,否则不会下杀手。”家仆皱起眉,“九七一向行事谨慎,不知究竟遇上了谁,竟被连刺数剑,死得极透,而且那人所用,竟与徐家的功夫煞是相似。”
“至于……秦十八娘。”徐清捏起枯瘦的手,指节格格作响。
秦十八娘伤成那样,本毫无活路可言,因此当时留守的平江的人并未多加在意。这一点不怪他们,平江城从来都是他们的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畅快得很,就算他亲身在那里,也不会对处理秦十八娘一事有别的安排。
谁知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沈青青与方扶南竟能将秦十八娘暗中救活,又神不知鬼不觉地送来临安城。
“秦家所藏文书依然未能寻到,一旦那娘子苏醒,出文书下落,形势于我们可就大大不妙了。”徐清一行,一行扯下更多纸扔进火盆中。
火光四曳,将斑驳动摇的影子投在周围墙面上。
也是时候烧掉这些了。
过去留着无数与党羽往来的信件,为的是威慑他们,如今再不毁去信,一旦事发,倒成了他的罪证。
只是,在秦家隐秘之处藏有的信,以及崔明远留下的线索,不管哪一个,落在提刑司手中,都会让事情变得棘手得很。
“去吧去吧,尽早找到那秦十八娘。”徐清皱着眉挥了挥手,“一旦找到她,就杀了,至于那文书,往后再慢慢找便是。”
家仆点头,“十九娘已如此吩咐过,属下们省得。”
十四娘徐华殁后,只十五岁的十九娘便接过了姐姐的位子。
“十九虽年幼,但心思聪颖,我向来甚喜欢她。”徐清满意地点了点头,将余下的书信尽数抛在火盆内,起身拍拍膝上沾染的尘埃,抬头望向窗外天色,“时候不早了,我也该去换身衣服,预备上朝了。”
家仆退到门槛外,往右边让开,将垂下的头微微仰起一线,恭敬地目送徐清走出偏僻的院。
昨日发生了许多事,今日的朝堂,一定对他们老爷极不友好,但老爷的步子没有半点犹疑,这样的气度真是令他们仰慕。
四更才过,徐府的车马已到达皇城阶下。
初春的清寒意逼人,徐清怀抱手炉,躬身缩在宽厚的斗篷内,尽显老态。
值夜的侍卫们静默站在两旁,没有人将目光分一线给这个勤于政事十年如一的老丞相。
过了一刻,三三两两的马车在城门下聚集起来,各部官吏彼此寒暄,寒暄过后,一齐将眼望着停在阶前的车马上。
车壁上画着徐家的标记,四角垂挂着白绫。
“听昨儿徐家十四娘被人发现死在城外富春江里。”有人远远起徐清车上挂白绫的缘故来,“想不到,祸事竟也会落到徐家头上。”
“谁不是呢?天有不测风云,谁能一辈子顺风顺水。”年长的官吏叹口气,“你们这些后生是没见过,十多年前,长公主是何等风华耀眼。这些祸事啊,可不会因你是什么大人物,就不落下来。”
众人着,各各叹息一回。
朝阳在云层背后露出一点红,内侍出来宣入朝。
徐清这才慢吞吞地下车来,向着内侍一礼,“春寒料峭,老臣躲在车中,有失仪态。”
内侍团团一揖,脸上带着笑道:“徐大人言重了,早在五年前,皇上就批下来,丞相年事已高,恐不胜路途,特许乘车马入宫。”
众官吏面面相觑一阵,目光再望向徐清时,都带着几分复杂的意味。
临安城的风头变了,他们这些混仕途的老江湖一下就嗅出来了。
但处于风头中心的徐清,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他们是不是见风使舵得太早?若徐清扳回这一局,只怕他们都要遭殃啊。
内侍仍带着与往日一般无二的微笑,温声道:“请各位大人入朝。”
众臣跟在徐清身后,才踏过一般台阶。
罗旭带着提刑司几名副手快步赶了上来,他的右手一边,跟着步履矫健的少年人,一会儿便越过了走在最前面的徐清。
众人的眼神轱辘轱辘转起来,从薛麟身上滚到徐清身上,又滚到罗旭身上。
但罗旭并未喝止薛麟的无礼行径,徐清布满皱纹的脸也并未露出丝毫恼怒。
薛麟径自走到内侍身旁,道:“真不巧,昨日平王染了风寒,特地托我为他告个假,烦请通报一声。”
内侍笑着点头,“既是王爷抱恙,皇上不会见责,话已带到,还请侯爷退回罗大人身后。”
“自然,自然。”薛麟抬手,点了点头,放慢步子,不一会儿仍落在罗旭身后。
走在末尾的官吏们又交换过兴奋的眼神,议论起徐隽与薛麟的私交竟如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