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金溪菜肴(四)
钱力家里的石磨被没收了,由钱里正保管,半年之后再还给他们。这样一来,他们若想再做豆腐,就必须去村里公用的石磨那里磨豆浆。
公用的石磨就在云家院跟前的草亭子里,人多眼杂,等着排队的人不少,他们肯定没有机会。
再者,便是能顺利磨了豆浆,煮豆浆时会有香味飘出,大家一闻便知道他们有没有偷偷在做。若是关上门,煮豆浆的热气会不会顺着门缝往外跑不,大热天的把门关地严严实实也太惹人怀疑了。
最要紧的是,若是偷偷做豆腐,后果太严重。
在这个世道,没有宗族的人,就像是无根的浮萍,谁都能欺负。
又渐渐过了一月,金溪村的人发现,豆子越来越难收了。豆子不是主要食量,村里各家都会储藏一些,但不会太多。
譬如钱东一家,是把豆腐卖到县里去的,收的是一月一次的铜钱,家里的豆子用完后,便要去别处收购。
而村里的另一些人家,是挑着豆腐去其他村里卖的。在乡下的人,手里都不大有钱,便是有几个铜板,也是紧紧攥在手里不能动的。故而用甚换豆腐的都有,譬如粗粮、黄豆、布帛等。卖豆腐的人也不计较太多,基本上能收的都收。
故而,相比较而言,反而是在村里卖豆腐的人,把原料备的足足的。
但是近段时间,无论是往县里卖的,还是往村里卖的,都发现豆子的收购越来越困难了,不是收不到,就是价钱太贵。
成本的增加,导致豆腐的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导致了大量客户的流失,豆腐卖不出去便积压在家中,只能由家里人吃掉。
金溪村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钱里正急的上火,嘴巴上长了两颗大脓包。
无奈之下,他急急忙忙地让钱三拐套了驴车,将他送到了云笙家里。云笙听这事后,想了想便问道:“是不是有人提前收走了大量豆子,不想让你们做豆腐?之前不是豆腐的方子流出去了?”
钱里正恍然大悟,立刻又急急回去,让人去上田村调查。调查之后发现,大量收购豆子的人是下衣村名叫李东和李西的两兄弟。
钱力家外嫁的女儿钱二妮三年未生育,在婆家过得很不好。为了讨好婆家,她将自家母亲让她将方子牢牢捏在手里的嘱咐抛到了脑后,一股脑儿的都告诉了丈夫和婆婆。
她的丈夫和婆婆卖了没几天豆腐,上田村的人便被禁止进入金溪村了。
此事属于上田村理亏,村里周氏宗族的族长便捏着鼻子认了,然好不容易知道了豆腐方子,哪能轻易放过,便要求周大郎把方子交出来,让族里的人都有个营生。
钱二妮的婆婆气不过,但又拧不过宗族的大腿,只能不情不愿的交出方子。之后一气之下,她便把方子给自己疼爱的女儿做了嫁妆,带出了上田村。
而钱二妮的姑子所嫁之人,正是下衣村的李东。
李东和李西的脑子灵活,拿到妻子的方子后,他立刻和弟弟一起将周围村子的豆子都收购一空,然后开始大量做豆腐。
探清楚后,钱里正愁眉苦脸。本是一件为族人谋利的好事,哪知道因为一个外嫁女变成这样,无奈之下,他只好又去找了云笙。
云笙倒是不怎么介意方子流出村子的事情。当初她决定做豆腐,是因为做豆腐简单,能给大家都添一个营生,尝到过赚钱的味道,就不会死守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上。二来是因为这件事女子也能做,男子是田地里的主要劳动力,能赚钱的豆腐便能把在家劳作或在田里帮忙的女子们解放出来,再者娘子们能够大量给家里赚钱后,就能挺直腰杆话,女性地位的提升,光嘴巴上是没有用的。
不过钱里正和钱氏宗族毕竟帮她良多,她也不能当着他们的面这些没心没肺的话。
想了想,她问道:“乡邻们总是挑着豆腐去别的地方卖,难道就没有人来村里买?”
钱里正道:“自然也是有的,不过大伙儿想多赚一点钱,便留娘子们在家里卖豆腐,郎君们挑着担子去外面卖。”
云笙便道:“既然上田村和下衣村都开始做豆腐了,那索性大家一起做。”
“此话怎讲?”
云笙理了理思路,道:“豆腐是咱们金溪村先开始做的,那便是咱们的豆腐最正宗,所以一定要把金溪豆腐的名声出去。西里山下不是有个亭子?去亭子里立块碑,把这事儿刻上去,让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到。”
自从云笙在山里猎了蛟蛇后,许多外村的年轻人都会去山脚下转一转,偶尔也会有人上山猎点猎物,不到半山腰便立刻返回,倒也没出过甚事。
钱里正点点头,这是必须的。不仅仅是立碑,他还要计入宗族要事中,只要钱氏宗族在,就没人能抢了这做豆腐的头功。
云笙又道:“咱们村里一家人都去做豆腐,那实在是太浪费了。钱叔,你不妨牵头,在村里建一个豆腐作坊。”
“豆腐作坊?”钱里正疑惑不解:“大家都会做豆腐,还建那豆腐作坊作甚?”
零散作业怎么比得上集体作业?
云笙道:“做豆腐毕竟不是甚难事,有心人想学便能学了,更何况现在方子已经流出去了。钱叔牵头,大家集资,把豆腐作坊建起来,然后统一安排村里的娘子们去磨豆浆,点豆腐,再安排几人统一去外面收豆子。做好的豆腐一部分送到县里的各家酒楼,一部分就在县里租个店面专卖,剩余的,便欢迎下衣村和上田村以外的所有乡邻来购买。“
她大致描述了一下自己的构想,继续道:“倘若有人买的多,咱们便给他便宜一点,买的少,便原价卖给他。譬如钱东婶子这些自己做营生要用到豆腐的,自家做也行,去作坊买也行,总之不能白拿。作坊赚到的钱,按月或是按半年给乡邻们结算一次,这结算也是有讲究的,譬如建作坊时交钱最多的人,那他分到钱的比例也要最大,还有在作坊里工作的娘子和郎君们,也要按月支付他们工钱才行。”
至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去卖豆腐这些活,交给其他来他们村里批发豆腐的人就行了。
云笙又道:“还有村里的大事,譬如要修建学堂、修建祠堂或是修路等大事,经过交钱的股东们投票表决后,便能从作坊的收益中挪出专门的一部分收益,作为专用资金。”
钱里正一下子就领悟到其中的好处。别的不,有了作坊之后,宗族的资金被集中起来了。
云笙觉得这件事大有可为,便问钱里正:“村里可有人懂算账?”
钱里正回神,忙摇了摇头。钱氏宗族又不是宗族,自然有懂算账的。可会算账的都去外面做账房了,哪里还会留在村里?
云笙便让人将紫苏叫了过来,道:“我这里有个丫鬟,算账是一把好手,可暂时借钱叔两个月,但这两个月,钱叔要给她开工钱才行。”
顿了顿,她又道:“至于村里的叔叔伯伯们,麻烦钱叔转告一声,且先把作坊操持起来,待再过两个月,侄女还需要他们帮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