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朝会
待漏院中蔡确和刘挚的争吵使在场的官员不知不觉的就分成了两派,新形成的变法派和后起的反对派。
王梓是不喜欢党争的,党争只会消耗国力。是以看着不断争吵的两派,王梓十分想将反对派都踢出朝堂。
争吵可以已经是两派的常态,是以当禁门开启的时候,两派不约而同的停止了争吵。
吴充王珪等宰执姗姗来迟,率众踏入了宫门。文武官员分左右而列,在殿前的广场上派好队就等着鸣鞭鸣乐。
王梓已经是从三品的大员,在排列中也十分靠前。而且王梓是这次大朝会的主角,马上过年,也无人在朝堂生是非,是以王梓很快出列奏对。
“咳咳!”
王梓轻咳了两声,表示自己要出场,谁也别跟自己抢,而后出列道:“臣前年冬蒙陛下召自远方,付以泾原经略之事。
常思才疏德浅,恐有负朝廷所托,是以一日不敢停歇。
已降朝旨,令传会合熙、秦、泾原三路兵马进筑葫芦河。幸托陛下威灵,筑城平夏城灵平寨荡羌寨。
夏军四十万人进攻平夏城,兵士死者数千,伤者倍之,攻打十三日,不能攻破,臣率军救援,大破之。
几而青塘生乱,臣率骑亲往青塘赵怀德,赵怀德由是降之。
愿陛下许其并边之羌,纳疑归命,锡以爵赏金帛,给予服章银器,各许其耕垦故土,自为篱落,归顺者必众!”
在王梓上奏后,赵顼开口道:“龙图阁直学士王梓击夏有功,当赏。石得一,宣旨吧!”
石得一的公鸭嗓子在大殿回响起来,“制曰:吏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梓,宥密内以谋脩于七德,外将震叠于四夷。
应率土之具瞻,喜大贤之登用,伏惟柜密通议,筹独运,文武兼资,挺生杞梓之材。
发挥雄略,遂专决于兵谋,圣时方偃于干戈,宠任爰资于柱石。今封梓为龙图阁学士,权吏部尚书,钦此!”
龙图阁学士和权吏部尚书均为正三品官,王梓从来没有想到赵顼竟然这么大胆,正三品的大官都可以压在自己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头上。
是以王梓当即推辞道:“臣才疏德浅,不敢领命。
此番平夏城之战,朝廷诸公运筹帷幄,又得陕西诸路帅臣倾力相助,更有将士们奋不顾身,岂唯臣一人之功,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赵顼笑道:“王卿熙河环庆泾原屡立大功,堪为西方最。朕非有功不赏之人,而且朕亦没有赏你一人!”
王梓坚辞道:“臣才疏德浅,得龙图阁直学士之位已经德不配位,更遑论龙图阁学士之位,请陛下收回成命!”
王梓是真想辞去龙图阁学士之位,二十六岁的从三品大员站在一群五六十岁的人中央已经够显眼了。
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只要中有权,那么位置高点低点都无所谓。看到王梓坚辞,赵顼也没有办法,只能作罢。
朝会散后,赵顼留下了两府的诸位宰执,也单独留下了王梓。
召两府议事,赵顼当然还是有所礼遇的,人人皆有赐座。
不过相较于王安石在相时候的谨慎,如今的赵顼却是放松了许多,神态之中有了一代帝王的景色。
“诸位相公,自元丰元年以来,大宋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色。我大宋国力蒸蒸日上,不仅彻底收复了河湟,还打的西夏俯首称臣。
这都是诸位相公和王学士的功劳,朕在这里代大宋谢过诸位!”
吴充王珪等人连忙起身连称“不敢”!
客气完之后,赵顼提起了正事道:“人皆知我大宋有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大宋之所以陷入困顿,与此三者关系甚大。
自熙宁以来,朕执意变法,引得多为重臣不快。然不变法,这祖宗传下来的江山必毁于朕!”
王珪不愧是三旨相公,闻言直接表态道:“陛下英明神武,可谓千古一帝。有陛下在,大宋中兴则有望矣!陛下有事尽管吩咐,我等必竭尽全力!”
有这样跪舔的平章事,一群宰执根本抬不起头。赵顼要的就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这也是每个有野心的皇帝都会做的一件事。
而赵顼接下来宣布的这件事主旨就是加强皇权,“诸位相公,熙宁七年王卿曾上书进行官制改革。当初朕本意韩相公主持官制改革,奈何好事多磨,一直拖到了现在。
现在朕以为官制改革的时已经成熟,诸位相公谁赞成谁反对?”
边关的胜利给了赵顼相当的霸气,不过还真有反对的。
吴充首先道:“陛下,官制改革纵然势在必行,但如何改革却是一大难题。官制改革酝酿数年,不知陛下打算如何改动?”
王珪苏颂都是负责改制之人,王珪代赵顼回道:“官制改革首要就是以唐六典为本,恢复三省制。
熙宁年间,如司农寺、都水监等已对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董正官制之实”。
为此,重置三省来代替中书门下,恢复“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其二就是针对官员之间职务界限不明,在其位不谋其政颁布寄禄格。以阶易官,使官员的职务与职称相符合。”
吴充一听,气的嘴唇发紫。这明着是改革官制,实在却是限制相权增加皇权。
原本的三省官员平时并不具体行使权力,只有在皇帝临时有事的情况下,通过宰相传达命令,三省的官员才各自行使职务,而且三省都是宰相的权力范围,直接对宰相负责。
现在改制三省,三省的长官就对皇帝直接负责,大大的削弱了宰执的权力。
而寄禄格一旦实施,官员的升迁都要参照寄禄格,官员的品阶和俸禄标准不再需要通过政事堂,这也削弱了宰执的权力。
大宋的士大夫一直致力于和皇权共处,与皇帝共治天下。
而这官制改革分明就是对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践踏,是以吴充道:“臣以为直接恢复三省制太过仓促,而且不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