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正旦

A+A-

    元丰二年在一片喜庆中到来,在正旦大朝会上之后,各级官员都得到了不少赏赐。

    王梓也不例外,除却钱绢之外,赵顼还荫王熙王雍为官,只不过被王梓再次推辞了。

    两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不需要身上有官位,而且北宋的恩荫制是王梓想要大动的。

    恩荫制度也是源远流长,不过在宋之前,恩荫还是处于可控状态的。

    唐朝时的恩荫制度是五品以上官员荫孙,三品以上官员荫曾孙,其他的亲属如兄弟、叔侄,则是不在恩荫的范围之内。

    而宋太祖为了安抚后周留下来的旧底子,就扩大了恩荫的范围。

    宋太宗因为烛光斧影得了皇位,更是用恩荫来争取朝臣们的支持。

    到了宋真宗,因为想要好大喜功的去泰山封禅,是以将口子直接划开,恩荫制度从此泛滥了起来。

    正常情况下可分为圣节荫补(皇帝生日),三年一次的郊祀,致仕奏补和遗表奏补。除此之外,还有新君继位和褒奖抚恤荫补。

    宋真宗是最为大方的,圣节荫补郊祀荫补都是宋真宗搞出来的。

    不止如此,宋真宗还明文规定,文官从侍御史知杂事以上,每年奏补一人;从带职员外郎以上,每三年奏补一人。

    武臣从横行以上,每年奏补一人;从诸司副使以上,每三年奏补一人。

    这样不用算就知道大宋每年荫补出来的人必然是一个相当的规模,长此以往,官宦就多为世家。

    仁宗朝时范仲淹就以抑侥幸来限制恩荫,只可惜无疾而终。

    现在神宗也有意限制恩荫,只是若动恩荫就相当于与整个官场为敌。

    这事能力平平的吴充干不了,滑头滑脑的王珪不想干。王梓目前对官制改革没有兴趣,但对限制恩荫却非常有兴趣。

    在同年的聚会中,王梓也是这么的。

    “诸位年兄,陛下虽然以我同提举详定官制局,但我并没有插官制改革之意。只是当时不好继续回绝,这才勉强应了下来。

    陛下是有为之君,但奈何没有王相公那般执拗,是以改革只是浅尝辄止。

    诸君是知道我性子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而且句大不敬的话,陛下的官制改革旨在集权,至于其他的只是带捎而已。

    我大宋士大夫一直致力于建一个圣天子垂拱而治的盛世,如今倒是有些退回去了!”

    站着话不腰疼,抨击时政不止是太学生的特权,也是中下层官员的特权。抨击朝政越激烈,那就越正直。

    李之仪才是这一群人之中胆子最大的,“陛下实在是太软弱了!对大宋有利之事就是对陛下有利之事,陛下对新法虎头蛇尾,实在令人失望。

    如今这朝中暮气沉沉,老旧派大臣充斥遍野。不仅反对新法,还反对君生用兵陕西。

    君生陕西数战为朝廷复河湟,为朝廷败西夏。如今西夏可谓是跪地求饶,连割我们十多寨。自太宗以来,我朝终于扬眉吐气。

    最重要的是君生的新政才应该是真正挽救大宋的国策,奈何愚陋之士成见太深,百般阻挠。

    以君生之功,以君生之才,就应该为大宋宰执。有君生,大宋方能中兴!”

    李之仪是王梓的铁杆,在汴京时时刻刻吹捧着王梓的功绩。

    王梓之所以在汴京老少皆喜,甚至有一个数万人的君生会,与李之仪的卖力密不可分。

    何执中很稳的道:“如今我等官不过八品左右,在朝中尚无立足之地,亦无法为君生言语。想要君生主政,恐怕还要在十年之后呀!”

    王梓哈哈一笑,道:“伯通的对,十年生聚,方有力量。就算陛下现在以我为参知政事又如何,话在朝中也荡不起几个水花。

    这几年我激流勇进,虽骤得高位,但根基不稳。汴京不是我久居之地,因为在汴京,我伸不开脚。现在是该学以前的介甫相公,在地方从政养望。”

    王安石庆历二年进士第四名,在淮南节度判官后就可以入京,但王安石却放弃了这次会。

    王安石在地方出政绩,又与名士相交,很快文彦博和欧阳修都举荐王安石的道德情操,但王安石依然不入京。

    地方三十年养望,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现在王梓也想让朝廷得不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何执中此时的眼神之中射出的是对王梓的激赏,“君生竟能做如此想,真是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管师仁也赞道:“若是换做我是二十余岁的从三品大员,恐怕此时我已经飘飘然不知所以了。而君生竟然能够如此清醒,真是清楚的可怕!”

    李之仪笑道:“元善怎么话呢,君生可是我们的朋友,朋友只会让敌人害怕!”

    李之仪也是话里有话,有敲打两人的意思。管师仁也是一笑,道:“是我错话,我自罚一杯!”

    “这狄楼自君生回来是越发的热闹了呀!”

    话的是蔡京,与蔡京联袂而来还有王梓的故交张商英和赵挺之。

    张商英笑道:“这狄楼就是君生的梧桐苑,连陛下都能引来,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王梓叹道:“明明是群贤毕至,偏偏装作凡夫俗子。若凡夫俗子都是诸位这样,那我大宋该是怎样的盛世?”

    赵挺之道:“汴京有传言,这大宋如今的太平是君生打出来的。大宋若是中兴,亦当由君生而起,与我等关系恐怕不大!”

    听到这里,王梓皱眉道:“果然是树大招风,连赵兄都如此,明我的风头太近。

    过刚易折,看来等到年后,我要申请外调,在地方修身养性。等到汴京将我捧够,我再回来呀!”

    张商英点头道:“君生如今的风头确实不是好事,或许外调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君生如今是吏部侍郎,又提举详定官制局,就是走,也要帮我看看现在的中书各房会如何分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