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邢杲传

A+A-

    北魏孝昌四年,武泰元年(公元52年戊申)六月,青州北海(位于今山东潍坊市昌乐县东南)。

    一个名叫邢杲的主簿在河北纠集了十万多流民宣布在北海起义,并且自称汉王,改元天统。

    邢杲不同于之前六镇的镇民起义,邢杲在河北河间地区的名声还是比较响亮的,因为本身他就是当地知名的大姓,所以在当地,邢杲的呼应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由于之前六镇破六韩拔陵的起义被镇压之后,很多的投降士兵被朝廷安置在了河北的冀州,定州和瀛州地区,导致河北地区出现了非常不稳定的因素。

    吃饭问题。

    由于本身朝廷就没有考虑周全,导致投降的降户进入河北这三个州之后,和当地的百姓抢饭吃,进而,间接催生了造反的问题。

    邢杲就是在这种社会问题日益尖锐化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

    “不想追求富贵的主簿不是好的造反者。”这是邢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既然有人造反了,那按照惯例,朝廷肯定得派人去剿灭。

    六月二十一日,北魏朝廷正式任命了一个猛人前去征剿邢杲。

    这个人名叫李树仁。

    在魏书和北史中均有此人的传记,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依稀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实力。

    “骁健有武力”。

    李树仁当时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兼仪同三司。

    之前已经科普过车骑大将军,其实就相当于是装甲部队的司令员,而仪同三司就比较牛了。它是仅次于三公(太尉,司空,司徒)的一个官职,待遇却和三公相等。而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仪同三司有实际权力,而且还很高,而到了隋唐之后,这个官职渐渐被并入了文官行列,失去了实际的大权,渐渐成为了一个身份的象征。

    虽然仪同三司并没有三公有吸引力,但是却让很多追求仕途梦想的官员有了很多希望,所以在魏晋时期,能够做到仪同三司官职的官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当牛的。

    李树仁在接受了如此大的封赏之后,也是有些诚惶诚恐,当即向皇帝表决心。什么,我一定不辱使命,保证完成任务之类的豪言壮语。

    当时皇帝也是对这个猛人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可是令皇帝想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平日里看着武艺惊人的猛人,在征讨邢杲的过程中,并没有期望中那样强大。

    在出兵淮南的过程中,李叔仁的部队被邢杲击溃。而朝廷得知猛人李叔仁失败的消息后,也是相当的生气,当即罢免了李叔仁的官职。

    而事实证明,个人的武艺再高,不会带兵打仗,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面对气焰嚣张的邢杲,朝廷也是憋着一肚子的火,但一时半会也找不到个合适的人来接这个任务。

    就在皇帝惆怅的时候,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到了洛阳。

    河北贼匪首领葛荣被元天穆和尔朱荣活抓,河北葛荣起义宣告失败。

    这时的皇帝才反应过来。

    “元天穆这个北魏宗室把葛荣这么大的造反势力都给灭了,再灭一个邢杲,肯定也不是难事。干嘛不继续用他呢?”

    虽然元天穆是北魏的宗室,但是由于和尔朱荣走的比较近,所以皇帝对他其实并不是很待见。

    但在这种关键时候,也顾不上那么多个人恩怨了,能用就拿过来用。

    当时正在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元天穆,还没有好好回家休整,就接到了朝廷新的任命状。

    十一月二十五日,元天穆被朝廷任命为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同时还给了他个特殊待遇。

    世袭并州刺史。

    也就是意味着元天穆一旦征讨成功,那么他的子孙后代完全可以受到他功劳的荫庇,当然前提是只要北魏这个国家还存在。

    元天穆一看朝廷这么看得起自己,也是很高兴,想也没想就决定立马出发。

    皇帝之所以愿意让元天穆世袭,并不是看在他立功劳的份儿上,而是为了调动元天穆的积极性,让他给朝廷卖命,当然,成功之后,这个世袭的权利是不是有效,最终的解释权还是属于朝廷。

    元天穆这样忠心可疑的人得用,而那些给朝廷卖命的人同样也得用。在征讨邢杲的问题上,皇帝把元天穆放在了重要的位子上,同时也征调回来了一个牛人。

    这个人名叫于晖。

    于晖,字宣明,鲜卑族人,北魏外戚于拔的孙子。

    当时的于晖正在外面帮着北魏朝廷“挽留”一位故人。

    这个人,就是当年的射死莫折天生的少年英雄—羊侃。

    由于羊侃的父亲有心想要南归,所以羊侃为了完成父亲的这个愿望,打算向南投奔南梁。当时朝廷得知羊侃想要投奔南梁,心中也是有些不舍,毕竟这么厉害个人物要是成了自己的对,那可是有点不太好招架。

    所以,当时北魏的孝庄帝为了挽留这个故人,开出了一个诱人的条件。

    加封羊侃担任骠骑大将军,司徒,泰山郡公,并且永久世袭兖州刺史官位。

    按理来,这样的厚利已经是对羊侃能力最大的肯定了,而且做到这个份上,皇帝基本上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一面是对朝廷的忠,一面是父亲的孝,羊侃有点犯难。

    在踌躇了很久之后,羊侃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他要全孝而背忠,投奔南梁。

    所以羊侃想也没想就把孝庄帝的来使斩了,并且宣布率众归附南梁。

    当时听闻羊侃造反,最先站出来打他的就是他的堂兄羊敦。

    羊敦,字元礼,泰山锯平人,羊侃的堂兄。

    不同于羊侃舍弃忠义,成全孝道的做法,羊敦对于朝廷那可以绝对是忠心耿耿,所以听闻羊侃南归的想法之后,羊敦占据兖州城,拼死阻止羊侃南归。

    羊侃眼见自己这个堂兄如此不依不饶,便决定带兵拿下兖州,然后南奔梁朝,却不料羊敦的防御非常的顽强,搞得羊侃只好修筑起防御工事来,想困死自己的这个堂兄。

    在南归的问题上,羊侃是不在乎什么仁义的,哪怕是对同族下。

    朝廷眼见羊侃去意已决,便决定要把羊侃提前解决掉。

    当时北魏派去征讨羊侃的大将就是于晖,朝廷给了于晖十万人马,要求他务必将羊侃拿下。

    于晖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想也没想就直奔兖州,并且在暇丘县(位于今山东兖州市东北)和羊侃的部队打了一场遭遇战。

    由于人数上的优势,再加上长时间打拉锯战,羊侃的军马战斗士气非常低落,最终,于晖把羊侃的几万人打的是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朝廷给于晖的命令是杀了羊侃,所以在羊侃没有死之前,所有的工作都还没有结束。

    于晖眼见羊侃逃跑,便没日没夜的追击,一直追到了渣口(位于今山东偪阳故城境内,境内原来有条柤水,一直向南混入沂水,并最终注入江苏北部的沭河,两河交汇的地方就是渣口)。

    渣口是北魏和南梁的边境线,羊侃当时跑到这里的时候,里依旧有上万人和二千多匹战马,按理来,还能够和于晖的大军做一次抵抗。

    可是逃命心切的羊侃根本顾不上想这么多,眼下的他,只想着怎么快点逃到南梁去。

    可到了渣口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当时军队中的很多士兵一听要逃到南梁去,心中也是不免有些悲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生来就长在北魏,所以故土难离,根本不愿意追随羊侃到南方去。

    而且这种离别思归的情绪不断在军队中蔓延发酵,最终导致羊侃无法领导这批人马。

    羊侃眼见士兵不愿南下,当即召集大家过来,了最后一番话语。

    “诸位追随我羊侃到了这里,我知道大家眷恋故土,不愿南下,我羊侃也不强人所难,既然大家愿意留在魏国,那咱们就此别过,从此以后,若再相见,休要下留情。”

    想不到如今的离别,再见面时将会是刀兵相见。听完这些,士兵们纷纷落泪。

    羊侃就这样走了,而于晖虽然没有完成截杀羊侃的任务,但好歹给北魏留住了数万士卒和数千匹战马,而且泰山郡也没有落到南梁的中。

    获得胜利的于晖还没来得及被朝廷表扬就被紧急召集回了朝廷。

    因为接下来的任务,朝廷还得倚重于晖。

    十二月十七日,北魏朝廷紧急召集于晖班师,并迅速出兵河北,讨伐叛逆邢杲。

    自信满满的于晖以为邢杲根本不足为虑,却不料一件突发事件,让他一时之间傻了眼。

    河北的葛荣起义失败之后,葛荣的残余党羽韩楼率众占据幽州继续和朝廷对抗,整个华北地区都深受韩楼的威胁。

    而于晖当时率军讨伐邢杲的过程中,他麾下的都督彭乐居然带着两千多人马叛变了他,转而投奔了韩楼。

    这下于晖可有点不淡定了。

    “庶子,不思报国效力,居然依附叛逆,可耻,可恨,我必当擒而杀之!”

    话是这么,可是完之后,于晖就怂了。

    因为这两千人马都是自己的精锐,突然一下没了,让于晖心里没了底,因此于晖只好选择带兵返回。

    朝廷听于晖的事情之后,只好把所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元天穆的身上。

    另外,朝廷还启用了一个争议颇大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费穆。

    当年六镇兴起破六韩拔陵起义的时候,费穆是李崇的麾下的别将,曾经力荐李崇据守朔州,也算是个有担当的人,但是费穆也是个让人咬牙切齿的人。

    主要是他做过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

    费穆后来投靠了权臣尔朱荣,并且为了让尔朱荣巩固权力,建议尔朱荣杀些官员,树立威信,结果间接导致了河阴惨案的发生。

    总的来,费穆的口碑是毁誉参半,论能力,他有,但论做人,他不太合格。

    可是在这种国家危难的时刻,朝廷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当即任命费穆担任前部先锋,负责听从元天穆调遣。

    朝廷当然知道费穆,元天穆,尔朱荣是穿一条裤子的,如果不用他,尔朱荣肯定也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最好的办法,就只能是顺势而为,忍气吞声。

    元天穆得知尔朱荣心腹费穆也来到前线之后,心里那叫一个高兴,但同时,另外一个突发事件也让元天穆忧心忡忡。

    当年被皇帝启用的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因为北魏连年的叛乱,心中产生了叛变自立的想法,他先是带兵投奔了南梁,梁武帝萧衍听闻元颢前来投奔,心中非常高兴,便加封元颢为魏王,并且让自己麾下的名将陈庆之护送元颢返回北魏边境。

    得到南梁的肯定之后,元颢信心开始膨胀,他暗自决定要自立为王,与北魏分庭抗礼。

    所以,元颢回来之后要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要攻打北魏的首都洛阳,夺取核心中枢。

    而元天穆正是担心这件事情。所以,在外征讨邢杲的元天穆举棋不定,不知道到底是该继续进兵攻打邢杲,还是带兵回京勤王。

    在这种关键时刻,元天穆召集麾下的大将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会议的主题就是先打谁,后打谁?

    会上很多大臣都建议元天穆先打邢杲,理由很简单,邢杲的人马不过是乌合之众,打起来比较容易。

    可是元天穆一听邢杲好打,就更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个角色身上了,当即道。

    “既然逆贼邢杲容易战胜,那不如暂且不管他,先去解决洛阳的危如何?”

    大家一听元天穆的话,都愣住了,这都带兵到了邢杲的跟前了,现在回去,是不是有种前功尽弃的感觉呢?

    结果大家都不干了,好不容易过来了,这再回去,这不是折腾人吗?

    当时元天穆麾下的行台尚书薛琡向元天穆了一番肺腑之言。

    “将军,邢杲不过是一群草寇,自古草寇有几个能成事的?而北海王就不一样了,本身就有朝廷的人马,且又获得了南梁的支持,实力尚未可知,如果公然回兵攻打,怕是两头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元天穆一听这个建议,也觉得有些道理,而且众人的意见也是认为先灭邢杲最好,所以元天穆便把所有的心思全都放在征讨邢杲的问题上。

    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己酉)四月二十日,元天穆与尔朱荣的侄儿尔朱兆带兵在济南围困邢杲大军,并逼的邢杲出城投降,

    邢杲投降之后,元天穆马不停蹄的将邢杲用囚车监禁起来,押送洛阳问斩,至此,邢杲的起义以失败告终。

    作为葛荣之后一股势力,邢杲的起义并没有彻底撼动北魏的统治,但是却让北魏进入了动荡的阶段。

    而北魏的明天,又将会迎来那些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