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薄传(上)

A+A-

    大业七年(公元6年辛未)

    对于大隋王朝来,是一个关键的转折年份。

    在这一年,隋炀帝干了几件大事。

    首先是隋炀帝杨广坐船从江都(位于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沿着大运河一路游览到涿郡。

    如果是普通的领导下基层来体验民情,或许并不奇怪,但喜欢讲排场的隋炀帝在出发去往涿郡的时候,从选部(三省六部制里的吏部,负责官员的审核考察和任免工作),门下,内史,御史四个构里面抽选了三千人随行。

    如果只是跟着领导一去出巡的话,或许并不算什么,但坑就坑在,这三千人,全都得跟着皇帝的龙舟走。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皇帝的龙舟游览到哪里,这帮人就得走到哪里。

    而且这帮人不能乘坐任何交通工具,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自己的十一路公交车(两条腿)跟着龙舟走。

    我想,即便是体力再好的竞走运动员,恐怕也受不了。

    果不其然,这倒霉的三千多人就这样硬生生的跟着隋炀帝的龙舟徒步行走了三千多里地。如果要是放到现在用记步数的话,这帮人的徒步计数绝对比我们任何人一天走的都要多。

    这三千多人最终因为耐不住饥饿和寒冷,大多数人在路上饿死和冻死。

    可怜啊!!!

    但隋炀帝似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依旧我行我素的干着自己的事情。

    除了游幸以外,隋炀帝还对东北地区的邻居打起了主意。

    那就是高句丽。

    起高句丽,大多数人在电视上都听过这个名字,高句丽这个地区,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原王朝重点照顾和提防的对象了。

    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少数民族众多,且民风彪悍,拒不与中原合作,而且还时不时跳出来老闹事,搞的中原地区的王朝对这个国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隋文帝活着的时候,高句丽就打过辽西的主意,当时高句丽的王是婴阳王高元,这货虽然表面上和隋朝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背地里却在积蓄力量,蠢蠢欲动。

    开皇十八年(公元59年戊午),自以为实力足够的高元,联合靺鞨人一起偷袭辽西,但是却被驻扎在营州的总管韦冲一战干跑。

    辽西起了战事的消息传回朝廷之后,隋文帝气的肺都快炸了,当即下令派自己的儿子汉王杨谅和大将王世积担任行军元帅,分水路和陆路两路兵马,共三十万人一同出击,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句丽王。

    当时担任水军总管的是名将周罗睺,他当时直接带舰船从东莱海口出发,直奔平壤城,结果没想到还没赶到呢,半路上就碰到了台风,大半船只受损,无奈之下,周罗睺只好带兵返回。

    本以为出师不利会对隋军产生影响,却不想,隋军这边一点事儿没有,反倒是高句丽王高元有点坐不住了。

    高元是个怕事的家伙,眼看大隋朝兴兵来问罪,吓得赶紧派使者前往洛阳谢罪。

    不得不,高元是个很识相,且很会拍马屁的人,在他的谢罪表里,自称自己为“辽东粪土臣元”。

    为了活命,不惜把自己比作屎,怕是再没有如此无下限的人了。

    隋文帝见高元如此识相,也就原谅了他,并继续保持和高句丽之间的往来。

    如果是隔代仇让隋炀帝感到愤怒的话,那还不至于后来发兵上百万前去讨伐高句丽,真正让隋炀帝感到气愤无比的是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发生的一件事。

    大业三年(公元60年丁卯)隋炀帝巡幸西域的时候,接见了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巧的是,当时高丽的使者也在启民可汗的大帐里。

    宴会上,隋炀帝接见了这位来自高句丽的使者,并且还对这个使者发出了邀请。

    “回去告诉高元,有空来中原转转,朕在洛阳等着接见他。”

    本来是一句很亲切的问候话语,结果传回到高句丽王的耳朵里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噩耗。

    “隋炀帝邀请我到中原转转,保不齐是想替他父亲报当年偷袭辽西的一箭之仇,万一我要是去了回不来怎么办?”

    这可能是高元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他天真且多疑的以为隋炀帝会害死自己,以为这个大国君主会斤斤计较。

    如果隋炀帝要真是肚鸡肠,那周边的那些国家怕是都得被灭掉了。当真是以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所以,高元爽快的拒绝了隋炀帝的请求。

    隋炀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为震怒。

    “好心请你你不来,你这给脸不要脸啊,那好,既然不给脸,那我就揍到你服气为止。”

    愤怒的隋炀帝当即下命令给幽州总管元弘嗣,要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东莱海口(位于今山东龙口市)造出三百多艘战船。

    如果是换别的官员来办这个事情的话,隋炀帝可能还觉得没有效率,但对于元弘嗣来,隋炀帝是非常放心的。

    因为这家伙办事很有效率。

    当年帮着隋炀帝营造洛阳的时候,元弘嗣硬是逼的老百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建起了洛阳城。

    如果他是好官,那绝对是扯淡,因为不爱惜民力的官员,政绩再好也是枉然,但如果他是昏官,也不对,从办事效率上来,元弘嗣绝对是称职的官员。

    只可惜,这种人对于老百姓来,简直就是魔鬼和灾难。

    隋炀帝的命令下达之后,元弘嗣自感升官发财的会再一次来到,于是便征调大批民夫前往东莱海口造船。

    为了加快进度,元弘嗣下令让民夫日夜赶工,而且一刻都不能休息,如果稍微停一下,一顿鞭子肯定免不了。就这样,民夫们只好整整一天都站在水里修建战船。

    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批的民夫因为没日没夜站立在水中,导致腰部以下全部生蛆,整个人最后上岸的时候,只剩下上半身还算比较健全,下半身已经完全腐烂。

    更可怕的是,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民夫因为疲劳和疾病死在修建的途中,而每天运尸的车辆也是络绎不绝。

    如此的盛世,竟要靠人命来堆积,即便是再辉煌,也终究是昙花一现。

    除了不惜民力赶工修建战船之外,隋炀帝还搞起了募兵。他先是下令从江淮地区征调了一万多水,三万多弓弩,另外,还从岭南地区征调来了一支特殊的部队。

    排镩!!!

    这支部队是只有在岭南地区才有的特殊部队,这支部队中的士兵,一拿着盾牌,一拿着短枪,再结合岭南人彪悍的战斗力,简直就是隋炀帝找来的一支特种兵部队。

    人马有了,接下来,该张罗作战的工具了。

    隋炀帝金口一开,先是让河南,淮南,江南地区督造作战的戎车五万多辆送到高阳(位于今河北保定市高阳县),另外作战的服饰和大帐,帷幔等物资几乎可以用无数来形容。

    物资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后勤的事儿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后勤不一定能打赢,但没有后勤,这仗肯定打不赢。

    隋炀帝作为一个聪明的皇帝,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决定从河南,河北这几个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抽调大批民夫前来支援前线的后勤工作。

    一般情况下,这种民夫大都在前线帮着搬运粮草,负责做饭,一旦前线人马损失严重,这帮倒霉的民夫还得充当起士兵的角色,上战场杀敌。

    如果他们是临时被召集起来的,那完全可以用临时工来形容,但悲催的是,这帮民夫比临时工还要可怜,因为他们不仅要卖力,还得卖命。

    为了保证军队的粮食,隋炀帝特别派人从洛口,黎阳等地的粮仓运来粮食,直接运送到隋炀帝的目的地——涿郡(位于今河北保定市涿州市)。

    当时运送粮食的船只都已经排出了千里之外,可见其阵势的恐怖。

    如此大动静的折腾,怕是再厚的家底也有祸祸干净的一天。

    但是隋炀帝似乎并不在乎这些。

    他要的是结果,要的是高句丽向自己臣服的结果,所以,他并不在乎过程经历了些什么。

    当时隋朝的经济实力非常的强大(注意,是非常),隋炀帝能这么大动静的闹腾,绝对不是无底线的败家,而是在承受能力范围内做的举动。

    但凡事都有个限度,所谓物极必反,就在隋炀帝信心满满准备出征高句丽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怎么呢?这件事情,发生的还真不是时候。

    山东河南遭灾了!!!

    后果有多严重呢?

    基本上三十多个郡县无一幸免,全部成了汪洋泽国,而且河南偃河的底柱山出现崩塌的情况,河流一直逆流了数十里地,几乎淹没了周边所有的村镇和农田。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成语,叫中流砥柱,指的是可靠,能担重任的人,这里的砥柱,其实指得就是河南偃河的底柱山。

    千百年来,它因其特殊的构造,一直矗立在偃河中,就如同一个与大自然抗争且永不服输的英雄一样,一直深受百姓的推崇和膜拜。

    但现在,这个信仰倒塌了,这对于老百姓来,可不是什么好事。

    没有什么比信仰崩塌更可怕了。

    为了打一个的高句丽,害的山东,河南跟着遭罪,即便是盛世,老百姓也要出来闹事。

    因为隋炀帝这么一闹腾,山东地区的田地基本上没人去耕种了,很多田地比荒地长的草还要茂盛,另外又加上遭水灾,老百姓衣食无着,流离失所,山东地区物价就好像血压一样开始蹭蹭的往上窜。

    当时的老百姓想要买一斗米,需要花费上百枚铜钱才能买到,这大致相当于很多老百姓几个月乃至半年的收入。

    普通老百姓尚且如此,更别那些被征调去当后勤的民夫了。

    隋炀帝为了运粮,不仅把骡马牛征调去拉车,就连鹿都用上了。当时隋炀帝又从山东,河南征调了六十多万的鹿车来运粮,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由于鹿的脚力不像牛马,所以一车一般是两个人负责运输,顶多运送三石粮食。

    一石粮食大致有一百斤左右。如果算上运输吃掉的口粮的话,那运到涿郡去剩下的粮食基本上就没有多少了。

    那还运个屁啊!

    很多老百姓当时因为粮食数量不够,遭到了严厉的处罚,导致后来好多人干脆直接拿着粮食选择跑路。

    就算是老百姓不吃不喝,运到指定地区后,当地的官员也会克扣压榨,所以,基本上运和不运都没有好结果。

    老百姓可能是看透了这个昏暗的社会,所以开始选择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

    想要安稳过日子的老百姓还不如那些死了人舒服,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老百姓思想开始渐渐转变,既然朝廷压的他们活不下去,那索性还不如干强盗买卖,还能够好过几天。

    造反的导火索在此刻开始酝酿,就等着有一个人站出来把他点着。

    老百姓等啊,等啊,终于

    想要点燃这个民愤炸药包的这个人出现了!!!

    山东,邹平县(位于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县)!

    一个名叫王薄的普通老百姓率先举起了反隋的大旗,彻底拉开了灭隋的大幕。

    王薄之所以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绝对是因为实在是受不了贪官污吏的压榨和繁重的赋税徭役。

    既然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已经没了,那还有什么怕的呢?

    只是造反需要有人配合才能够成功,如果光是自己有这个想法,也成不了事。所以,王薄开始在家乡寻找有共同想法的人。

    为了拉更多的人下水造反,王薄绞尽脑汁写了一些东西。

    不是造反宣传单,也不是受命于天的传。

    而是一首歌。

    这首歌可以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有趣的歌曲。

    无向辽东浪死歌。

    首先是从名字来,听起来就挺搞笑的,不是送死歌,也不是战死歌,而是浪死歌。

    可能浪这词儿放在现在并不太好听,但在当时,这个词儿的含义却对于鼓动百姓造反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

    这首歌词是这样写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褙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歌词比较直白易懂,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白了就是激励老百姓能够和拿起武器来和暴虐的隋朝做抗争。

    不得不的是,这首歌在山东邹平地区传唱度还是比较高,起码这首歌后来留在了史书中,并没有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面。如果那个年代有作曲人这个法的话,那王薄绝对是最佳的作曲人。

    王薄除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之外,他还发挥了一下自己的预言才能。

    王薄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知世郎。意思指的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事儿,我王薄全知道。

    王薄积极的利用自己这个知世郎的身份,开始在邹平县宣传,逢人就,这隋朝啊,就快要完蛋了,还不赶紧加入我的造反队伍?

    对于现代人来,王薄这种瞎话不带打草稿的行为,看起来好像真的很搞笑。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王薄这瞎话的方法绝对受老百姓的欢迎。

    因为王薄抓住了老百姓的痛点,老百姓恨隋炀帝的所作所为,自然反抗隋炀帝的行为,老百姓绝对是拥护的。

    很快,王薄便聚集了一支数量众多的老百姓,在家乡的长白山上宣布起义。

    这里的长白山不是东北长白山,而是在山东章丘县境内的一座古山。原先在这里有一个县,就叫长山县,就是因为挨着这座长白山而得名的。

    长白山起义之后,王薄带着自己的抱负,开始四处抢劫,积攒造反的资本。毕竟造反也是需要吃喝的,跟着造反的老百姓那有空儿种地,因此只能靠抢。

    王薄抢劫的第一站定在了齐州和济州,为了让更多人加入队伍,王薄自发担任起了组织部和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开始卖力宣传自己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和知世郎的传。

    他宣传的关键卖点不是鼓励百姓造反,而是宣传避税。

    因为老百姓大多数人都明白造反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想要让老百姓死心塌地加入造反部队,绝对不能把目的表露的太过于明显,因此避税就成了王薄宣传队伍的关键卖点。

    齐州和济州的老百姓听加入王薄的队伍可以逃避赋税徭役,自然想也不想就加入了。

    至此,王薄的队伍开始逐渐的扩大,形成了足以威胁隋朝的一股强有力的力量。

    由于天下太平了太长的时间,导致很多地区的守备兵力非常的虚弱,郡县的官吏听闻王薄的起义之后,直接选择跑路,连抵抗也不敢。

    但凡事都有个例外,虽然有拿着朝廷俸禄不干事儿的人,但也有干事儿的人。

    这个人名叫张须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