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薄传(下)
张须陀,字果,弘农闅乡人士(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大隋名将。
在隋唐演义唐等作品中,张须陀可以算的是上一个名气很大的角色。
在现实的历史里,张须陀同样如此。
早年的张须陀曾经跟着大隋的另外一位猛人史万岁去征讨过滇南的番王爨()翫(wán),因为出力不,被封为仪同,后来隋炀帝的兄弟汉王杨谅在并州造反,张须陀又跟着另外一位隋朝的猛人越国公杨素参加过镇压。
可以,张须陀的前半段职业生涯一直都是在别人光辉的护佑之下中度过的,直到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张须陀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大业六年(公元60年庚午)张须陀到齐郡担任了郡丞,由于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举措,直接导致山东地区经济,民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批壮丁因为被抽调走当了民夫,导致田地荒芜,民生凋敝,又加上物价飞涨,老百姓连日常的吃饭也成了问题,渐渐地齐郡的流民人数越来越多。
张须陀眼看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即下令开仓赈济。
“齐郡年岁凶荒,百姓有累卵之危,生民有倒悬之急,我身为一郡父母官,理应替百姓分忧解难,如果陛下怪罪下来,所有的责任我张须陀一个人承担。”
张须陀这种替百姓着想的举动不仅没有受到隋炀帝的职责,反而还让隋炀帝对他刮目相看。
也正是因为张须陀深得民心,所以,在王薄的军队打来的时候,齐郡上上下下的老百姓同仇敌忾,誓要保卫自己的家园。
当时王薄带着部队杀奔到泰山脚下,眼看着就要和张须陀杠上了,但是王薄在这个时候,却开始犯起了致命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部队人数远远超过了张须陀的人马,王薄有点瞧不起张须陀,所以,并没有设立守备兵力用来防备。
这种骄傲自大的心态,势必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果不其然,张须陀得知王薄军队没有设立埋伏之后,挑选了一批不怕死的精锐部队前去偷袭,直接把王薄的军队杀了措不及。
在这支精锐部队中,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孩,在后来,却成为了鼎鼎大名的一代名将。
他的名字叫罗士信。
相信很多看过唐和听过隋唐演义评书的朋友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里,罗士信绰号“今世孟贲”,生来天神神力,又有飞毛腿,隋唐第一杰西府赵王李元霸锤震四明山,退十八路反王,罗士信与李元霸比力的桥段依旧是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然,这些都是戏中的罗士信形象,不能作为现实中的参考,但是,艺术的创造往往来源于真实的生活,那么在历史上,罗士信真的就如中的那样猛。
当时罗士信在张须陀的麾下,年龄也就十四岁,在张须陀迎战王薄,挑选敢死队的时候,罗士信站了出来。
“张大人,我愿意打先锋头阵!”罗士信自信地到。
张须陀看了一眼这个年级不大的孩,笑了笑,也回道。
“别闹了孩子,你可能连穿铠甲的力气也没有,更别上阵杀敌了。”
罗士信见张须陀瞧自己,当场大怒道。
“大人,您别后悔!”
罢,罗士信找人要来两副披挂,然后拿了两桶木箭,直接拍马而上,杀奔了出去。
不一会,罗士信就提着几个脑袋回到了军营,扔到了张须陀的面前。
这时候的张须陀才真正明白了这个孩子的实力是有多么的恐怖。张须陀当即下令,让罗士信参与到自己的偷袭任务中去。
最终张须陀在击溃王薄军队的过程中交出的成绩单是:斩首数千,王薄部队溃逃。
被张须陀偷袭了的王薄完全没有任何的斗志,直接选择带着部队向北渡过黄河,直奔临邑县(位于今山东德州市临邑县)。
本以为张须陀只是为了保卫齐郡,不会前来追赶,却不想,张须陀是不见黄河不死心,一直追着王薄的残余势力杀奔到了临邑。
逼的走投无路的王薄,被张须陀砍瓜切菜一般杀了五千人,缴获了数以万计的牲畜。
被连着揍了两回,王薄自然是不甘心的,所以呢,他开始选择寻找其他力量来联盟。
王薄首先找到的第一个联盟力量是来自惠民县(位于今山东滨州市惠民县)豆子冈的“齐王”孙宣雅,此人因为是在豆子冈宣布起义的,所以也被隋朝朝廷称呼为“豆子贼”。
第二个联盟力量是来自平原县(位于今山东德州市平原县)的郝孝德和石秪阇。由于史书中对此二人没有过多记载,我也就不给大家详细介绍了。
王薄找来这几个人联合一起对付张须陀,几股势力一共凑齐了十万多人马,直奔章丘而去。
这一次的卷土重来,似乎让王薄看到了获胜的希望。
张须陀听闻王薄联合其他势力进犯章丘(位于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之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战略部署。他首先是派水师阶段王薄军队所有可以登陆的渡口,切断他们的兵力支援和后勤通道,然后他自己亲自带着两万多步兵搞突然袭击。
张须陀利用关门打狗的方式,先是击溃了王薄的联合部队,然后又一直将其追击到渡口。
结果王薄的联合军队直接傻眼了,因为在这些渡口上,张须陀已经安排好了水师部队在等着他们。
前有阻截,后又有追兵,王薄有点慌了!
自感吃了大亏的王薄,只好硬着头皮和张须陀的部队干了一架。
结果自然可以想到,王薄军队惨败不,就连他们的家眷和物资粮草也全都被缴获了。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可以是对王薄现在最贴切的评价。
在失败之后,王薄转而收缩自己的力量,积蓄自己的势力,准备着等到合适的时卷土重来。
唐武德二年(公元69年己卯)王薄卷土重来的会到了。
隋炀帝被丞相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宇文化及拥立杨广的侄儿杨浩担任新皇帝(想都不用想,绝对的傀儡皇帝),然后打算带自己的人马从江都北返回到关中的长安,准备实现自己的野心图谋。
但宇文化及北返的过程却并不顺利,由于他干掉了隋炀帝,因此天下所有的矛头全都指向了他。
哪怕是那些造反的农民起义军也在这个时候打着要替隋炀帝报仇的旗号打劫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向北回归的途中,在魏州城被隋朝名将元宝藏打了一顿,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宇文化及决定放弃拿魏州做据点的打算,转而开始向魏州的东北方向的另一个地方逃奔。
聊城(今山东聊城市)!!!
由于被元宝藏打的惨败,宇文化及的人马并没有剩下多少,因此,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宇文化及决定利用一下起义军的力量。
当时,宇文化及从江都北归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珍玩财宝,目的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用上,而现如今,正值用人之际,宇文化及决定把自己辛苦积攒的财宝拿出来招募点有效的抵抗力量。
毕竟,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啊!
当宇文化及花费重金拉拢起义军部队加入自己队伍的消息传开之后,王薄便敏锐的察觉到了自己翻身的会已经来到了。
于是,在金钱的诱惑下,王薄决定,加入宇文化及的部队。
宇文化及眼见有人加入,自然非常的高兴。因为有了王薄这股强大势力的注入,那么不光可以保住聊城,对抗前来夹攻的淮安王李神通和河北起义军首领窦建德两股力量,而且还可以有会趁图谋元宝藏坐镇的魏州城,打通北归的切口。
当然,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
就在宇文化及准备打算要和窦建德决一死战的时候,没想到,王薄却在背后捅了他一刀。
窦建德率兵前来攻打聊城,宇文化及催促王薄的起义军出城迎战,结果却不料,王薄反就把宇文化及绑了,直接打开城门,迎接窦建德起义军的到来。
此时的宇文化及终于反应过来,自己被王薄骗了。
王薄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图谋宇文化及的财宝,至于什么效忠,卖命之类行为,王薄见谁都会这样。
如果王薄是个人的话,那只能怪宇文化及也不是什么君子。
在卖了自己的好朋友宇文化及之后,王薄带着财宝选择远走高飞。
如今天下大乱,何处才是我王薄的安身立命之处呢?
对于未来,王薄或许有些迷茫,因为现在天下很乱,各个势力你攻我杀,没有一支能够看到未来的希望。
王薄在等一个会。
他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下家,来谋划自己的后半生。
当王薄听到唐国公李渊从晋阳起兵,并占据长安的消息之后,王薄终于做出了人生最后的决定。
他要归降李渊建立的唐朝。
当时隋朝的北海通守郑虔符和文登县令方惠整等朝廷官员全都选择投靠唐朝,似乎天下大势,在此时,已经完全明朗。
于是,王薄决定了,他要带着自己打下的所有土地尽数交付于唐朝,以换取后半生的安定。
就这样,王薄投降了。
投降之后的王薄很快便得到了自己所设想的回报,唐朝封其为齐州总管。
在看到甜头之后,王薄还积极规劝青州,莱州的起义军归顺唐朝,目的就是想要得到更多的回报。
按理来,王薄的职业生涯似乎就要一帆风顺了,可天有不测风云。
一件突发事件,让王薄的人生就此戛然而止。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已经担任了齐州总管的王薄得到命令,前去攻打须昌,随行的还有宋州的总管盛彦师。
盛彦师,宋州虞城人,最早投奔李渊的一批人,曾参与过唐朝统一中原的很多战役,尤其是斩杀瓦岗贼首李密和王伯当的过程中,表现神勇,一度受到李渊的垂青。
当时王薄和盛彦师为了攻打须昌(位于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宿城镇西北,须昌古城),专门去潭州征调粮食,结果却不想,潭州城的刺史李义满压根不打算把粮食借出来。
理由很直白,因为他和王薄有过节。(至于是什么仇,什么怨,这个无从考证)
既然和王薄有过节,那我盛彦师去找你借,总可以了吧?
结果还是一样,不借!!!
这下盛彦师有点坐不住了。
你和王薄有仇,干嘛把我盛彦师也捎带上啊?况且这是朝廷发下来的命令,总不能因为个人恩怨就不管朝廷的命令了吧?
盛彦师对李义满的做法耿耿于怀,但有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到别的地方去借粮食。
后来须昌城被打下来之后,还没打算和李义满解决个人恩怨的王薄就被同僚盛彦师抢先了一步。
盛彦师下令把潭州刺史李义满抓了起来,然后投进了王薄的齐州大牢。
也算是间接给王薄报了仇。
当然,更主要的还会盛彦师实在是看不惯李义满的做法,他这样的举动其实就是在报私仇。
盛彦师未经过朝廷的同意就把一州刺史抓了的消息传到了李渊的耳朵里,李渊当即雷霆大怒,下令让王薄和盛彦师赶紧放人。
结果圣旨还没等到,李义满就气死在牢中了。
那既然人都死了,这赦免的圣旨也就作废了。
王薄和盛彦师没有太当回事,决定带兵返回长安。
可就在临行前的三月十七日晚上,王薄的人生走向了终点。
当时李义满的侄儿李武意趁着月黑风高的夜色,暗中潜入王薄的驻地,直接把王薄来了个五花大绑。
“贼王八,害我叔叔忧愤而死,我今天活剐了你!”李武意拿着尖刀气愤地看着王薄。
“好汉饶命,我虽与你叔叔有过节,但你叔叔的死,却和我一点关系没有啊,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如果你非要报仇的话,你怎么不去找盛彦师报仇呢,是他把你叔叔下到大牢里去的。”王薄求饶道。
李武意并没有废话,直接上前一刀将王薄毙命,恩怨也在此刻得到了所谓的化解。
想王薄自长白山起义,拉开灭隋大幕以来,也能算在青史上留下一抹足迹,却不想结局竟是如此的虎头蛇尾,可悲!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