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小波、李顺传(五)
可事情总得解决,总不能谁也不信任,那就不派人去了。
防人之心得有,但用人之心也得有。思来想去,宋太宗还是决定派自己最为亲近,同时也最为信任的一个人前去。
这个人名叫王继恩,他是一名宦官。
王继恩,陕州人,宋太宗赵炅最信任的人之一。(原来他哥赵匡胤没当皇帝的时候,叫赵匡义,后来他哥当了皇帝为了避讳,改名赵光义,再到后来他即位又改名为赵炅)
之所以王继恩是宋太宗最信任的人,是因为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时候,宋太祖的第三任皇后宋皇后让王继恩拿着太祖遗诏召见宋太祖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进宫即位,但是王继恩却找到了赵光义,将诏书给了他,并让他当了皇帝。
所以,综上所述,宋太宗能够成功即位,离不开王继恩的帮忙,也正是因为如此,宋太宗即位的时候,才特别信任王继恩。
当时王继恩担任昭宣使和河州团练使,得到通知之后,立马被胜任为西川招安使,全权负责此次剿灭李顺的叛乱。
除了把军权交给王继恩,宋太宗还规定了一项惠民政策,凡是之前犯了罪的蜀中老百姓,只要不是谋反谋逆等十恶不赦的大罪,统统可以考虑提前释放,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稳住和赢得蜀中的人心。
要知道的是,宋太宗可是把所有的军权全都交给了王继恩,这也就意味着王继恩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绝对权力,试想一下,他要是造反的话,那后果是绝对不堪设想的。
对于这个问题,宋太宗自然也有考虑,虽然王继恩是自己最忠实的仆人,可这世间的很多事情都太复杂了,真不准王继恩会不会背叛自己。
所以,宋太宗还需要再找一个人出来,以此来压制王继恩。
但如果刚任命王继恩就立马再给他安排一个上级,这是不是会引起王继恩的怀疑,别到时候弄巧成拙,反而逼的他造了反,那可就不妙了。
因此,宋太宗决定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王继恩的表现再做定夺。
二月初二一大早的早朝,宋太宗得到了一个让他寝食难安的过时消息。
成都失守!
要这古代的通讯也着实是落后,李顺都已经在成都称帝好几个月了,宋太宗才得到这个消息,实在是有点耽误事。
可这也不能全怪送信的人不及时,主要是因为蜀中的很多通道都被李顺切断,想要把蜀地的消息送出去,难度可见一斑。
宋太宗忧心如焚,当即找来宰相商量此事。
宋太宗当时了一番有意思的话,这番话也能够看出他这个人口是心非的一面。
“万万没有想到啊,成都的李顺起义军居然已经猖狂到了这种地步,朕实在是不忍心看着蜀陇的百姓陷入涂炭之中,而不能自救,每每想来,朕实在是痛心不已,为今之计,只有分兵讨伐,才是唯一的办法。”
大家瞧瞧,这话的多感人啊,可事实呢?当初是谁在蜀地设立博买务,逼的百姓活不下去的,如今却不忍心看百姓陷入涂炭之中,这皇帝翻脸比翻书还快。
自己亲造成的局面,居然还不忍心,甚至还痛心不已,这宋太宗也真是个口是心非的皇帝。
那既然痛心不已,那就赶紧派人去吧,别在这儿展示自己的演技了。
在商量完之后,宋太宗和宰相们敲定了几个合适的人选,他们分别是少府少监雷有终,监察御史裴庄,工部郎中刘锡,职方员外郎周渭。
雷有终,字道成,同州郃阳人(位于今陕西渭南市合阳县),原先负责的是盐铁和茶叶的征收工作,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官员。
裴庄,字端己,阆州阆中人,这个人比较有意思,他是后蜀的进士,北宋的官,而且他本人和雷有终的父亲雷德骧关系搞得不错,深得雷德骧赏识。
周渭,字得臣,连州人氏,而且还是瑶族人,当年在南汉待过,而且也当过那个地方的官,后来归宋之后,周渭一直秉持着清白做人的理念,是北宋初年少有的清官,甚至连包拯都把他当做偶像。
雷有终和裴庄被任命为峡江路随军转运使,负责往蜀中运输和调度军粮,刘锡和周渭则被任命为峡江路西至西川转运使,同样也是负责往西川调度粮食。
以上任命的几个人中,雷有终,刘锡和周渭大家都是赞同他们担任转运使职务的,唯独是对裴庄的任命,很多官员都持反对意见。
理由很简单,裴庄原来是后蜀的进士,而且老家就是蜀地的,要是他担任了转运使职务,万一与起义军暗通款曲,把后勤补给送给李顺怎么办?这可是没有办法预防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保持了一致的观点,但唯独宋太宗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觉得他家多虑了,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都已经决定用裴庄了,那何必还要猜忌他,所以,宋太宗还是大胆启用了裴庄,并给了便宜行事的权力。
前一秒还在怀疑王继恩,下一秒就直接信任裴庄了,这宋太宗的心思实在是让人捉摸不透。
此外,马步军都虞侯王杲和崇仪使尹元被任命为西川招安使(一正一副),王杲率军奔赴剑门关,尹元则从峡江水路挺进。
这里要区分一下,虽然他俩也是西川招安使,但和王继恩的比起来,他俩都只能算是副,一切的军政命令都要听王继恩指挥。
朝廷这边算是安排妥当了,可问题是现在的剑门关却是战火连天,情况危急。
当时剑门关守军只有几百人,而且这帮人都已经连着和李顺的人马打了好长时间了,基本上连缓口气的时间都来不及,就得再度投入战斗中去。
多亏剑门关地势险要,这才没有让李顺顺利拿下,可现在的问题是,就算是地势再险要,没有人来增援,那就算是李顺带着人马扛着锄头来挖墙脚,也有被挖塌的一天,不能硬指望地势的便宜。
李顺当时带着上千人来攻打剑门关,势头可是很猛的,剑门关之所以一直没有被攻克,除了地理优势之外,最主要的还得是靠人来支撑。
剑门关都监上官正就是剑门据守的功臣。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氏。
上官正除了积极鼓励士卒要拼死守关之外,还把防御的重点放在剑门栈道上,他认为栈道如被攻占,那剑门关也就没有据守的必要了,所以,一直派人死守栈道,直至最终朝廷增援部队到来。
可以,在没有援兵增援的时候,上官正是凭一己之力,守住了剑门关。
剑门关的守军越打越少,上官正的精神也是越来越低迷,但他终究还是咬着牙挺过来了。
成都监军宿翰自打成都失守之后,便撤出了成都,当他听闻上官正孤身据守剑门关的时候,当家带着麾下的人马前来支援,而上官正也正是等到了宿翰的人马到来之后,才敢放心大胆出关迎战。
或许是因为在剑门关里憋得太久了,在出关之后,他奋勇杀敌,几乎将李顺的北路军主力消灭殆尽,极大地重创了李顺起义军的锐气。
此战李顺的北路军只有三百多人逃了回来,其余的人全都战死在剑门关。
这个损失是李顺自起兵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情况,对于他来,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奇耻大辱。
剑门关不仅没有拿下,而且还损兵折将这么多人,李顺是有点气不过了,他愤怒地看着这逃回来的三百多人,将这次战败失利的所有罪责全都归罪到了他们头上。
为了显示自己的治军严谨的态度,李顺将这三百多人全都拉到成都东门之外斩首,一个都不留。
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李顺不吸取教训,居然还杀这么多人,简直就是在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上官正和宿翰保住剑门关之后,受到了宋太宗的重点表扬,上官正被任命为剑门刺史,同时负责剑门关的兵马部署工作,而宿翰则被封为昭州刺史,协助上官正共同防御剑门关。
剑门关之战,让朝廷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同时也让朝廷知悉了起义军的一些特点。
他们都是本地的老百姓,一辈子靠种地为生,没打过仗,更别提什么战斗经验了,要么是被逼的顺从李顺,要么就是凑热闹跟着一块搞事,究其本质来,尚有挽救的余地。
所以宋太宗又给王继恩下了一道命令,提了几个要求。
如果有起义军冥顽不灵,负隅顽抗,拒不投降的,就地诛杀,不带商量;但如果有被胁迫加入起义军部队而打算投降官军的老百姓,这种人千万不能杀,一定要放了他们,并且好好给他们做一做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情的后果,让他们能够幡然悔悟,最好是能彻底洗心革面,保证他们回去以后,能够继续做大宋的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