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均传(三)
在正式成为这支造反部队领袖之后,王均开始显露出自己的野心,鉴于之前李顺闹事时候,在成都搞过称帝,王均此刻也萌生出了这个想法。
至于国号的问题,王均觉得,还是用大蜀比较合适,因为多少代枭雄人物在这里割据,用的都是这个年号,而且这个国号也比较具有代表意义。
年号方面,王均改元化顺,大致意思就是指自己的政权来的比较顺利,有顺其自然的意思。
现在牛冕跑了,自己又想当皇帝,自然就需要拉一帮自己的人来担任官职。王均随即把下能干的人全都委任了官职,尤其是自己身边的校张锴,更是成为了自己的贴身谋士,随时为自己出谋划策。
一切都安排妥当了,王均觉得,有必要好好找牛冕算算旧账了。
正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牛冕当初怎么对待自己的,自己现在就要以十倍的代价还回去。
当时的牛冕已经跑到了汉州,王均就带着人马追到了汉州,结果没几天就把汉州打了下来,搞得牛冕失魂落魄,有点不知所措。
既然汉州已经丢了,那干脆牛冕强行振作了一番精神,打算逃奔到东川避难。
汉州之战虽然让王均扑了个空,但是他杀牛冕的心始终是没有熄灭。只不过现在,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汉州现在已经成为了自己新的根据地。王均的下一步计划是进攻绵州。随后,他的军队开始调转方向,转而向东北方向进军,进攻绵州。
绵州是当初全师雄的兴**起义的地方,自打那次起义之后,这里的守备兵力便有所加强,所以,王均带着人马来打这里,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绵州的顽强抵抗,让王均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他之后重新规划进军路线,打算进攻剑门关。
剑门关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仰仗天然的地理屏障来进行防御的,虽然是易守难攻,但如果守备兵力不足,还是有被攻克的风险。
要这事情也正是巧得很,当时剑州守备兵力还真就少的可怜,别打持久战了,能坚守半个月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毕竟剑门关是重要的战略屏障,即便是守备兵力不多,一样也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但附近的剑州就不一定了。
当地的知州是被寇准举荐的原光禄寺丞李士衡(也叫李仕衡)。
李士衡,字天均,陇西成纪人,淳化元年进士,原先在京兆府干过主薄,因为断案宽宏公正,在当地颇得好评,但后来在担任光禄寺丞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父亲干了不法的事情,导致他也被牵连罢官。
寇准能够看得起的人,那肯定不是一般人,起码肚子里是有点东西的,在上任剑州就碰上王均这档子事,李士衡就暗中料定,剑州必然难以保全,索性,在撤走之前,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把城里的钱帛和运出城外,以作为军饷使用,仓库里面的粮食能拉多少就拉多少,拉不走的,干脆就放火烧掉,反正是一粒米都不算留给王均。
李士衡的计划是带着这些物资撤出剑州,向东退守到剑门关里面,以这道天然屏障来阻击王均的人马。
头一天刚运出城去,第二天王均就带着人马占领了剑州。
王均的目标并不在剑州,剑门关才是,但如今得到这么一座空城,对自己来,根本没有任何的用途,甚至有可能还会成为自己的累赘。
所以,为了能够快速攻下剑门关,王均并没有在剑州多待,转而在修整了几天之后,开始率军猛攻剑门关。
李士衡在进入剑门关之后和剑门关都监裴臻商量对敌措施,打算要杀一杀王均的威风。
凭借着地理上的优势,李士衡和裴臻挡住了王均的一波又一波进攻,并且还在王均人马松懈的时候,打了一波偷袭,杀了王均几十个士兵,也算是挫伤了一下王均的锐气。
剑门之战虽然李士衡杀敌的数量不多,但好在他的脑子比较好使,在王均的人马受挫的关键时候,他开城放榜,劝降了很多王均的士兵,前前后招降了上千人。
这个举措对于王均来,是一个不的打击,一下子损失了这么多人马,真可以用出师不利来形容了。
李士衡是个实用主义者,招降这么多士兵,放他们回去老老实实种地,这显然是不太可靠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编入自己的军队中去,充当自己的战斗力。
形势在剑门关关下发生了逆转,本来人数不占优势的李士衡,此刻却依然成为了王均攻克剑门关最大的威胁。
经历了这场惨败,王均再次做出战略调整,他打算先带着人马返回成都,但碍于之前来的道路很有可能已经部署了宋军,所以,他只能选择了一条极其难走的道路。
阴平古道。
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也是只有希望绕过剑门关直达成都的唯一可选途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三国时期的邓艾在进攻剑门关的时候,遭到了姜维的猛烈阻击,邓艾只能选择走这条数百里长的险路,直扑成都。
王均现在的处境和当年的邓艾其实差不太多,他也依照这位邓老前辈的经验,选择了走这条只有商队才会走的无人路。
他先是经由阴平古道而过,然后下江油关,最后抵达成都,完成了自己的败退之旅。
当王均叛乱的消息传到了宋真宗赵恒的耳朵里的时候,宋真宗真好刚从大名府来到德清军这里,随后,宋真宗在第一时间做出了部署。
他任命工部侍郎雷有终担任益州知州,同时还可调度川陕两地的军队,同时,还委派自己身边的御厨使李惠,洛苑使石普,供备库副使李伦共同担任川峡两路捉贼招安使,已经升任为洺州团练使的上官正被提调为东川都钤辖,西京作坊使李继昌为峡江路都钤辖,崇义副使高继勋和王阮共同担任益州都监,閤门祇候孙正辞为各州都巡检使,前后一共调集了八千多兵马,声势十分的浩大。
雷有终,石普和上官正都是平叛李顺起义的功臣,此次再度披挂入川,基本上相当于是凭经验办事,而御厨使李惠和之前的王继恩一样,都是宦官,派他们去的目的除了有督战的意思之外,还有监视的目的。当然,监视是主要目的。
官员在外打仗,消极怠工,大搞特权,显然皇帝是不容易知道的,想要准确了解他们的一举一动,必须要安排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只有这样,做皇帝的才能够高枕无忧。
这里要明一下御厨使这个职务,乍听起来,好像和御膳房做菜的有很大的联系,实际上,这个职务就是管理皇帝饮食的职务,只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么一个看似不太重要的职务,居然是武将职务。看来皇帝吃饭也是需要带保镖的。
李伦担任的供备库副使虽然只是一个负责看仓库的,但也是武将,而且品衔和御厨使一样,都是六品。(后来改成了七品)
李继昌,字世长,北宋开国名臣,一个敢对皇帝不的人。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打算把公主嫁人,一共挑选了两个合适的人选,一个叫李崇矩,另一个就是李继昌。
可这两个人似乎更商量好一样,谁都不愿意当宋太祖的驸马爷,搞得宋太祖很没有面子。
宋太祖实在是想不通这两个人脑子里是怎么想的,这么美的事,多少人梦寐以求都求不来,他俩居然不为所动,实在是奇怪的很。
可是后来,宋太祖就发现了其中的不对劲,李崇矩居然给李继昌当起了媒人,公开给李继昌找老婆,这下可是把宋太祖得罪了个干干净净,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君臣之间都没有话。
高继勋,字绍先,亳州蒙城人(位于今安徽亳州市蒙城县),他并不是靠进士身份进入朝堂的,而是受他父亲的荫庇才得到的官职,原因是因为他的父亲给宋太宗当过亲信,统管过禁军部队,所以高继勋才会受到重用和提拔。
宋真宗之所以刚听到这个消息就大做文章,安排这么多人去剿匪,其实无外乎还是因为当初他的父亲宋太宗在位的时候,镇压王波,李顺起义一直不利,官员残暴无所作为,蜀地民怨沸腾,有德行的人得不到重用等等原因造成。
他不想走他父亲的老路,所以,他对待这种事情的态度就只有速战速决这个概念,因为他很清楚,这种事情,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耽误的久了,只会越来越麻烦。
再者,自己委派的职务大多都是以招安为主,实际上还是为了不激化民间的矛盾,尽可能大事化,事化了,最终和平解决。
这并不是怂,也不是无能,而是智慧。是很多皇帝都没有的帝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