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海、郭邈山传(上)

A+A-

    庆历三年(公元043年癸未)七月十七日,北宋朝廷颁布了一道特别的诏令。

    罢免了陕西管内的所有营田。

    这里所的营田,其实指的就是老百姓自己种的地。朝廷为什么要下令停止百姓种地?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

    这事儿还得从庆历二年(公元042年壬午)年的一次边境冲突起。

    当时刚刚称帝不久的西夏国国王李元昊采用了谋臣张元的建议,集结了十多万兵力,分两路进攻北宋的镇戎军所部。

    这个作战方案其实有很深的战略目的,李元昊想要通过敲山震虎的方式引诱北宋的军队深入与自己作战,从而达到自己歼灭宋军的目的。

    时任泾原经略安抚招讨使的王沿随后便做出了指示,要与西夏军队死磕到底,随即便派副使葛怀敏率军在渭州和瓦亭寨(位于今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附布下防线,准备组织来犯之敌。

    王沿千叮咛万嘱咐,告诉葛怀敏千万不要主动出击,可葛怀敏却把上司的建议当成了耳旁风,在赶到瓦亭寨之后,主动挑衅西夏军队,结果被西夏从背后,打了一个措不及。

    刚来就被揍了个不成样子,葛怀敏实在是面子上挂不住,非得分兵四路进驻定川寨(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北),结果在定川寨不仅没能阻挡西夏,反而还被西夏切断了水源,搞得葛怀敏只能硬着头皮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可人要是倒霉了,干什么事儿都不会顺利的,葛怀敏的大军碰上了狂风天气,阵营大乱,结果就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

    还未杀敌,自己就先折损了大半人马,这领导当的也实在是太失败了。

    遭遇严重挫败的葛怀敏决定突围,投奔镇戎军,偏将赵珣却警告葛怀敏,千万不要走大路突围,否则容易中了西夏的埋伏,不如迂回到自己辖下的笼竿城,这样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可葛怀敏就是不听,径直就奔着大路而走,结果走到半路的时候,传来了长城壕桥被阻断的消息,葛怀敏心中大惊,看来回去的路已经被堵死了。

    这个消息无疑是爆炸性的,很快,葛怀敏所部人马全都陷入了恐慌之中,西夏军队也正是趁着这个便宜,一举灭掉了葛怀敏所部的所有人马,连带葛怀敏在内,一共有十六位将领全部战死。

    定川寨之战后,李元昊决定趁胜南下攻打渭州,可问题是,这要南下可不是就能完成的。

    当时的鄜延路屯扎有六万八千多人马,环庆路有五万多,泾原路有七万,秦凤路有两万七千多,这些人马都是当地的守备力量,光是这道防线,李元昊就很难冲破。

    想来想去,李元昊决定暂时先撤回,不再继续南下。

    经历了这次教训之后,朝廷决定要好好在陕西加强一下防守力量,同时也打算派一批能人去好好治理一下陕西。

    在选定的人里面,有枢密副使任中师和参知政事范仲淹。

    任中师,字祖圣,曹州济阴人,进士出身,早年在秘书省干过校对工作,也当过言官,干过税收,当过知州,混过海关,甚至还在刑部干过几天尚书,履历极其丰富。

    由于丰富的履历,任中师也受到了宰相吕夷简的赏识,被推举进入了枢密院,担任了枢密副使,真正做到了人往高处走。

    宋仁宗此次把任中师拉了出来给了他一个河东宣抚使的职务,其目的是为了提防西夏南下渭州之后,改攻并州,其目的还是要任中师做好以防万一的准备。

    另外一位被提拔的大臣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的过往经历我就不用多做介绍了,这里你只需要知道范仲淹当时担任的职务就行了。

    庆历三年,正是范仲淹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他被提拔当了参知政事,其实就相当于是半个宰相,这样的任命也为他推行庆历新政提供了绝佳的帮助。

    能够混到参知政事的人,多半不是简单人物,起码得有拿得出的业绩才能够胜任,显然,范仲淹是合格的,因为他的政绩可以是相当突出的。

    在康定元年(公元040年)的时候,范仲淹和同僚兼好朋友的韩琦在陕西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职务,在任上他提出了要屯田久守打持久战的战略规划,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

    可是有着大胆改革想法的范仲淹却在无形之中损害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很快,他就在朝廷中受到了来自政敌的围攻,各种诽谤谣言天天不断,甚至还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把范仲淹搞庆历新政归结为结朋党营私,搞得范仲淹在朝中实在是有点混不下去了。

    没有办法,为了躲避这些流言蜚语,范仲淹只好选择外出,所以,这才有了这次主动请辞参知政事,出任陕西担任宣抚使的经历。

    可宋仁宗并不这么想,改革是好事,况且这才刚红火几天,范仲淹就要歇菜走人,是不是有点不太地道,所以,宋仁宗什么也不想让范仲淹离开,甚至还留下了任中师。

    这么厉害的两个人物,怎么能够走就走呢,陕西的问题固然严重,但比起新政来,还是太轻。

    因此,范仲淹和任中师硬是被宋仁宗留在朝廷,继续各干各的。

    那陕西的事儿难道就不管了?当然不是,宋仁宗自然另有安排。

    作为范仲淹好朋友的韩琦被任命为了陕西宣抚使,全权负责与西夏的一切事务,包括和谈。

    韩琦起初听范仲淹也来,心中是比较高兴的,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自己的好友,这心里也着实是有点刺挠,随后便上表朝廷,希望能够赶紧把范仲淹也派过来帮帮自己。

    可宋仁宗就是不同意,反倒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要韩琦宣抚陕西,另外派右正言兼知制诰田况担任副使,全力辅佐韩琦,而范仲淹是哪儿也不许去,只能待在朝廷。

    这下韩琦算是彻底死心了,连皇帝都亲自发话了,自己还能再什么呢?

    既然来不了了,那就自己管吧。

    开头到朝廷要罢免陕西的营田,其实就是为了打仗做准备,而这个建议,也正是范仲淹和韩琦共同的建议。

    根据杨仲良编纂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范,韩二人提出,营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边境御敌,同时也可以宽松军队对百姓田地的需求。但是却出现了上有政策,下头有对策的现象。

    为了响应朝廷屯田守卫的号召,个别的地方官员还把一些多年荒芜,贫瘠无人耕种的土地也纳入了开垦的名单里面,这些土地大都是地主豪绅的土地,但是却因为产量不高,所以没有人愿意雇佣佃户耕种,可是这些朝廷的官员居然强行把这些产量低的土地分给百姓耕种,而且更无耻的是,居然还要征收租课,简直是无节操到极点了。

    当然这还不是最狠的,还有更狠的,甚至有些官员还强令佃户在官家的贫瘠土地上耕种,而且每亩要征收好几斗,逼迫的百姓无法生存,甚至已经到了家破人亡倒贴租税的地步。

    范仲淹的本心是好的,但无奈地方官吏实在是可恨,一些条条框框把老百姓全都逼上了绝路,这才使得朝廷不得不下令罢停陕西的营田。

    不过好在这个政令最终还是被定了下来,陕西的百姓终于能够喘一口气了,而韩琦也能够安安稳稳过几天清闲日子了。

    可偏偏老天爷就不想让韩琦好过,在刚来陕西宣抚几十天,商州就爆发了以张海和郭邈山为首的起义运动。

    张海和郭邈山本来是商州的两个普通老百姓,大字不识几个,之所以敢起来造反,那完全都是因为饥饿所迫。

    当时的陕西除了遭遇严重的兵祸以外,还有天灾,庄稼颗粒无收,很多百姓全都变成了饥民,失去了生计。

    大凡是普通老百姓造反的,大都是被逼到绝路上才想出这个办法,不然一般的人家谁愿意冒着这个风险去干这种事情。

    张海和郭邈山只是带头大哥,另外还有像李宗(人送外号“李铁枪”),范三,党君子等人,都是起义军的核心人物,他们联合起来,攻城略地,打的各地州官纷纷溃逃,在商山等地形成了一股势力庞大且盘根错节的组织。

    还是和之前一样,朝廷随后便派人前去剿匪,其中就包括左班殿直曹元诘,张宏,三班借职黎遂等人。

    这都算是知道消息晚了,之前的颍州知州柳植,由于讨贼不利,放任张海和郭邈山前来洗劫,最终降职调任黄州。

    要这柳植被降职也真是一点都不冤,之前下的通判,职官就劝过他,要他早做准备,尽快剿捕,以免养成势力,可柳植就是不听,最终酿成了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