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韦贵传(下)
这帮士兵争着抢着开门投降官军,但官军似乎对他们这么有诚意的投降并不感兴趣,反而在开门之后,还在清算造反的人数。
经过一番细致的查验之后,一共清理出了四百二十九造反谋逆的云翼军士兵,而且连姓甚名谁都调查的清清楚楚。
既然把底细都调查的这么清楚,那肯定这帮人是活不了了,随后,副使杨怀敏进城之后,对这四百多人做出了最终的处理。
全部坑杀,一个不留!
这四百多人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诚心投降,居然换来这样一个结局,早知如此,还不如一直抵抗到底的好。
城中被杀的四百多人是直接造反的参与者,另外还有两千多人是被胁迫参加兵变的,所以,朝廷当时打算把这两千多人安排到其他州县去镇守。
可是富弼却觉得这个做法实在是太有风险,毕竟这帮人是造过反的,万一安排到其他的州县之后,他们又走了造反的老路,在其他的州县挑事,那到时候又得兴师动众去剿匪,如此一来,岂不麻烦。
就在富弼没有任何办法的时候,一位朝廷的老相识来到了内黄,并且和他碰了面。
这个人就是时任都转运使的欧阳修。
在入夜的时候,富弼叫来了欧阳修,商量如何处理这两千多降服的士卒,在商量之前,富弼给出的建议倒是很干脆和直接。
和其他州县商量好日期之后,一块杀掉,以绝后患。
这倒是个好办法,可欧阳修却不同意这样做,随后他给出了富弼自己的看法。
“杀降可不是什么好事,千万要三思而行啊,况且这帮人只是被胁迫造反的,论理来也不应该要杀掉,朝廷都没有下这样的令,富公又如何敢自作主张呢?”
富弼听了欧阳修这番话,顿时茅塞顿开,这才想到了杀降带来的后果和日后回到朝廷之后,御史言官也会找自己的麻烦,所以思来想去,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叛乱到了这里,就算是暂时平定了下来。
朝廷方面调遣沧州知州刘涣出任保州知州,本来这事想要去安民的,结果去了之后,云翼军的将士有发生了叛乱,搞的刘涣十分的头大。
城中百姓被搅扰的不能安生,刘涣只能自己亲自带着人马前往镇压,在抓住首恶解决掉之后,事情算是又平定了下来。
九月初三,田况给朝廷汇报保州的情况,是保州的叛乱已经被彻底平定,情朝廷不要再牵挂。
宋仁宗得知这个消息,在几天之后,下令给保州城中死于兵乱的官吏,亲自举行葬礼,同时,对于那些宁死不降贼寇的兵丁和官吏,宋仁宗还下令要厚待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属。
另外,城中因为兵乱被践踏毁坏的田地,朝廷也下令减免他们当年租税,算是给保州军民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
对于之前石待举的削减兵粮建议,宋仁宗本来也想要处罚石待举的,但念在石待举已经死在乱军之中,于是便不打算再追究他的责任,转而把河北都转运按察使张显之贬到了虢州担任知州。
张显之这次被贬,其实有点冤枉,因为他只是接受了石待举的建议,想要在保州推行一下改革的方案,想法是好的,只可惜时候不对。
当然,这还不是张显之被罢官的最主要原因,张显之被罢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和宦官杨怀敏没有搞好关系。
当初听闻保州兵变的时候,张显之变第一时间从魏州赶到了保州,并且也积极组织下将领准备攻城,在攻城的同时,张显之还派人通知副使杨怀敏,要他也带着人马前来平定叛乱。
但杨怀敏却只顾自己,并没有出兵的打算,于是张显之便发下狠话,如果不来,就按军法处置。
杨怀敏在朝廷里面混的时候,早就是官场老油条了,你让他来,他就来,你又不是皇帝,凭什么?于是乎,杨怀敏依旧按兵不动,只是在自己的地方自卫。
张显之彻底怒了,当即派人给杨怀敏带去了这样一番话。
“大家都已经赶到准备打仗了,杨副使居然按兵不动,难道要造反不成?”
这句话一口,实际上就已经预示着两个人的关系走到了尽头,至此,杨怀敏算是彻底和张显之闹崩了。
杨怀敏气的七窍生烟,想要写密奏搞死张显之,结果因为富弼力保张显之,这件事才算是作罢。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封密奏,这才使得张显之最终被撤职,调往虢州。
杨怀敏到底在密奏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尽然可以让宋仁宗不顾任何反对,执意要撤掉他的职务?
从记闻中来看,当时杨怀敏密奏里面写到这样一件事情,成为了彻底干掉张显之一个有力证词。
是当时在城中劝降叛军的时候,城中的叛军提出了一个听起来不太过分但细想起来却十分过分的请求。
他们想要看到张显之的人头,拿到张显之的人头之后,他们就会开城投降。
叛军痛恨张显之,想要他的人头,这也比较符合当时这帮叛军的心理,可毕竟张显之毕竟是一路转运使,位高权重,所做的决策,定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况且他只是一个执行者,也不是谋划削减兵粮的人,就算是他策划了削减兵粮,也不应该要被处罚。
难道改变现状也是错的吗?
所以,杨怀敏也知道自己找不到张显之的罪证,只能采用诬告的方式,把引发兵变的所有脏水全都泼到张显之身上,这样一来,就算是整不死他,也得恶心一下他。
可杨怀敏显然是打算给张显之留活路,在密奏里面,执意要宋仁宗答应叛军的请求,将张显之斩首。
其用心之险恶,歹毒,绝非常人所能比拟。
事情总算是结束了,该杀的也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保州兵乱这笔糊涂账就此算是翻篇了。
除了张显之被降职查办以外,定州刺史王果也没有逃过处罚,被降为了密州知州。
王果算是在这场事件里面最冤的人了,自己带着人马去平乱,最后还被降职,天理何在啊?
王果有点不服,但又不得不服,因为朝廷给出他的理由,足以让他哑口无言。
在攻打保州期间,纵容下士兵杀伤甚多,违背了朝廷想要劝降招安的初衷。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理解皇帝的心思,吃透朝廷的政策。
令人意外的是,在此次劝降的过程中,田况和李昭亮两个人并没有劝降成功,反倒是升了官。
一个被提拔为了起居舍人兼步军副都指挥使,一个则被提拔为了淮康军留后,定州知州,晋州刺史。
看看这封赏,果真是有点讽刺,没立功的反倒成了功臣。
更讽刺的还在后面,在此次平叛的过程中,什么也没干的杨怀敏居然被提拔为了通州团练使。当真是好人不好活,坏人活得好啊。
当然,宋仁宗也并非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昏君,对于在此次兵变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些义举,他还是表示了肯定。
对于拒不降贼的王守一,宋仁宗追赠了他一个成州团练使的职务,并且还录用了他的儿子王怀懿担任了西头供奉官;此外在兵变中被杀的走马承受刘宗言,则被追赠了一个左千牛卫将军,他的儿子刘景贤被提拔为了右班殿直;因为劝降有功的郭达则被提拔为了閤门祇候。
要这封赏是否合理,我个人不好断言,只是从此次平乱的过程中,重新对宋仁宗的赏罚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居高位的朝廷要员,就算是寸功没有,但执行政策得力,下办事得力,一样也能够混的风生水起。这就是投其所好,捡好听的给皇帝听,不和皇帝的政策对着干,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官场资本。
当然,在这场事件之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也没有被落下,这个人就是此次兵变的领导者—韦贵。
按道理来,韦贵是引导此次兵变的首恶,就算是诛灭九族,都不过分。
可事实上,朝廷不仅没有重罚韦贵,反而只是把他的职位降了,降为了右侍禁。
这可就太奇怪了,韦贵这个人到底是交了什么好运,居然能够免过杀身之祸?
其实一切的疑团,从韦贵的身份就可以明白了。
韦贵是刘从德的家奴,这刘从德又是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宋真宗的皇后)的侄儿,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要是细算起来的话,宋仁宗和刘从德还是平辈。
有这么牛的背景撑腰,难怪韦贵不会被处罚,即便是宋仁宗有心想要搞韦贵,这影响也不太好。
你想想,韦贵本来就是刘从德的家奴,能够混到保州都监这个位子,肯定是刘从德推举的,如今要办掉韦贵,这不是在打刘从德的脸吗?宋仁宗显然不想干这种事。
当然,这并不是宋仁宗不处罚韦贵的唯一理由,但却是最有服力的一个理由之一。
当初保州兵乱的时候,韦贵其实是不想跟着一块闹事造反的,甚至在被推到造反领袖这个位子上的时候,还暗中和城外的官军通气,后来被发现之后,差点被杀掉,在韦贵百般的乞求之下,这才活了下来。
可以,韦贵并不想引发此次叛乱,从内心出发点来,他只是不满石待举一个人,并不想引发更大的骚乱,只是最终被逼到这个份儿上,他也只能顺着风潮当了几天领导,本想凭着自己中的权力,平定此次动乱,却不想最终事情越闹越大。
在夹缝中苦苦求生存的韦贵只能是见风使舵,左右摇摆,最终才使得自己免于被重罚。
这不得不,也是他的生存段。